《尋找嶽西美》第九期:探尋手工粉絲製作技藝

2020-11-18 嶽西網


手工粉絲製作技藝傳承人儲誠林展示手工製作的粉絲

嶽西網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程暑煒 葉蓉)尋找嶽西美、尋根嶽西味,11月16日下午,由嶽西縣融媒體中心主辦、尋嶽記工作室承辦的《尋找嶽西美》第九期節目走進中關鎮中關村,探尋手工粉絲製作技藝。

嶽西縣中關村是遠近聞名的「粉絲村」,每到10月中旬,村裡60%以上的村民就開始挖紅薯、洗紅薯粉、做手工粉絲。這兩年,由於健康飲食的理念深入人心,村裡的手工粉絲慢慢就火了起來。「今年,我們又迎來了豐收季,很多農戶家都有做粉絲的傳統,都挺忙乎。來的時候都不需要打聽,看著熱氣騰騰的院子就知道哪裡有做粉絲的。」節目中,手工粉絲製作技藝傳承人儲誠林說。

在中關村,像儲誠林一樣,發展紅薯規模種植,做大紅薯相關產業,打造粉絲品牌的還有很多,小小的紅薯成了村民致富的「金餑餑」。有的人家可代加工,很多人遠道而來,帶著紅薯粉來加工粉絲。儲成林說:「紅薯粉絲最主要的原材料是紅薯,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種紅薯。將紅薯洗淨後加工磨碎,為了除去粉中雜質,再把它放到大缸裡過水。起碼三遍過濾後,在大缸裡沉澱一晚,粉就會沉澱在缸底,只需要把上面的水倒掉,然後放到通風處自然晾乾,這樣,純天然的山芋粉便製作而成了。」

隨後,便進入了製作粉絲的環節,打芡、和面、漏粉、撈粉、冷卻、凍粉、晾曬……這一道道環節儲誠林已爛熟於心,他一邊向直播間的網友們介紹,一邊邀請主持人參與體驗。儲誠林說:「這就是傳統手工紅薯粉絲的主要製作流程,在農村製作傳統粉絲,大多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既是體力活,又是手藝活。需要五六個人共同協作。」主持人在體驗後不由感嘆:「是的,全程參觀下來,才發現我們一碗勁道好吃粉絲需要這麼多道工序,這麼多人的用心製作。」

雖然是小手工藝產業,但卻是多年傳承下來的製做手藝,要求師傅們必須堅持品質,依照古法細細製作,因而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一晃幾十載,如今的儲誠林在當地成了最有名的「粉絲人」。對于堅守,對於傳承手藝,加工的不只是粉絲,還有他們的心,一顆守藝的心。有人說他們固執,不懂變通科技,但當我們吃到筋道的粉絲,才會真正明白他們的堅持。

主持人體驗挖紅薯


主持人體驗粉絲製作

      嶽西網凡註明"來源嶽西網"的所有作品和任何資料的版權,均屬嶽西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潛山,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6000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安徽省安慶市的潛山市,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川劇變臉、西安古樂一樣,潛山依舊保留著這個古老的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化、現代化,像這樣用傳統手工藝去製作的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的手藝,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保護傳統的手工技藝
  • 中秋將至,橋頭手工技藝製作達人教你做燈籠
    為慶祝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雙節同慶,橋頭文廣中心特舉辦了2020年「我做燈籠」徵集評選活動,並於9月12日下午,邀請了手工技藝製作專家開展燈籠製作培訓,手把手教市民製作精美的手工燈籠。活動現場,在手工技藝製作老師的指導下,家長及小朋友們用竹蔑、白乳膠、接口帶、封面紙等材料,製作出了一個個精美的手工燈籠。參加培訓的家長紛紛表示,此次培訓活動,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創作及動手能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興趣,學習到製作燈籠的技藝。據了解,橋頭鎮「中秋習俗」作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素有「遊燈籠」「賞花燈」「猜燈謎」的傳統。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 竹紙製作技藝傳人 劉仰根
    西山紙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劉仰根。竹林中,劉仰根盤算著今年的主要生產任務以「連史紙」為主,中央紙庫等著供貨。在一株株嫩竹間端祥,尋找最佳的竹材。由於工作枯燥,又是個體力活,市場銷量不大,經濟效益不佳,很多年輕一輩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手工製作技藝的傳承面臨著斷層的囧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鼎盛時還有102家造紙作坊,如今卻僅存劉仰根這一家,成了中國手工造紙技術的縮影。橫過來看
  • 肩挑蒸籠走天下——探訪北岸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忠門蒸籠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手工藝之一,承載著父輩及鄉民永恆的記憶。9月28日當天,記者前往北岸東埔鎮西山社區、度下村探訪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1945年出生的林松富現年73歲,15歲始肩挑蒸籠從福州到江西、西安、西寧直至東北三省謀生創業,蒸籠製作技藝高超,授徒無數,是北岸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他嫻熟地展示蒸籠製作工序:先把炊柴竹片和藤條稍加浸水(避免製作時斷裂)後,再確定炊圍直徑,把炊料卷彎成圓圈,一圈套一圈,用炊夾鎖牢。炊圈鎖牢後,再把編織好的炊底鉗上炊圈,再安裝底骨,扎孔,用藤料把炊具扎牢。
  • 德州英翔眼鏡手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張鵬:「工匠精神」讓行業更...
    英翔眼鏡手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張鵬說。回顧過去的五年,「工匠精神」的興起似乎為他所從事的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加入,帶來的不僅是行業的愈加規範化,也讓更多像他一樣的青年從業者走上更廣闊的舞臺。 從事眼視光行業16年,張鵬覺得這是一個需要嚴格謹慎的行業,專業方面每一個數據都有嚴格的標準和意義。
  • 尋找泰山手藝人之泰安玉祥老銀匠
    在「五一」來臨之際,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泰安融媒聯合泰山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尋找泰山手藝人」的活動,記錄泰山腳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泰山人的勤勞與傳承。上一期介紹了自然衝擊療法對幾項常見身體不適症狀的緩解方法,這一期介紹泰安玉祥老銀匠的純手工銀首飾製作技藝。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如今掌握這項純手工技藝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中買買提·卡德爾和艾拜都拉就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們製作的純手工木勺,已成為今天流行的餐具和紀念品。
  • 蓮子彩繪,方寸之間,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智慧12月23日上午,媒體尋訪團一同走進東平縣,探尋東平縣的「文旅泰安之最」。據非遺東平湖蓮子彩繪工藝傳承人侯慶佩介紹,目前他已開發了以地方特色為主的蓮子彩繪、樹葉繪製、彩蛋系列、貝殼系列、草編製品等水滸風情系列產品等九大系列,共三十多個品種,並開展蓮子彩繪進校園活動,會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教授製作不同的作品。「我會幹到老,學到老,不斷地開發新的作品,繼續為非遺傳承貢獻力量。」侯慶佩說。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
  • 重拾初心 桑榆非晚 | 訪「路橋拷絹手工技藝」傳承人羅華榮
    為探尋這種「神奇布料」的蹤跡,記者來到金清鎮下梁村前尚家,找到了路橋拷絹技藝第八代傳承人羅華榮。一見面,這位面帶淳樸笑容的78歲老人便親切地帶記者到家中參觀。羅華榮輕輕攤開一匹油亮的黑色拷絹,向記者介紹起路橋拷絹的歷史。清道光年間,羅華榮家的祖先羅寶書北上經商,途經紹興時停留數月,學習了當地的紡綢、織絹技術。
  • 石橋掛麵:八百多年歷史造就精湛技藝
    今天,小陽就帶大家走進 石橋明清貢面手工面作坊 探尋擁有八百多年歷史 傳承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 石橋掛麵
  • 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傳承人林旺國20年如一日:打磨樂器 弦音不輟
    臺海網9月1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近日,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入選了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於當時家庭條件較為艱苦,買不起像樣的樂器,他就想自己製作樂器。1993年開始,林旺國潛心鑽研樂器製作,並先後向龍海、漳州多位老藝人學習各種樂器的製作。在眾多民間樂器中,他尤為擅長和喜歡大廣弦的製作技藝,一做就是20多年,直至將其發展成自己的事業,並在業內擁有良好的口碑。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講述河津手工匠人故事
    10月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匠人·匠心》第38集,講述了河津市3位手工匠人的故事,包括根雕匠人範高相、磚雕手藝人呂仁義和琉璃匠人呂諺榮。該紀錄片通過講故事的手法,用意境深遠的畫面和樸實動人的文字,呈現出民間手工匠人對古老技藝的堅守與傳承。一段在普通人看來不過是「枯枝爛根」的根材,被樊村鎮西衛村根雕匠人範高相從深山老林中找到,經過皂化、晾曬、削切輪廓、精雕、著色上漆等一系列程序後,變成了栩栩如生的中國龍造型。
  • 《第九道門》尋找魔鬼之路
    我一直對這類題材的影片很感興趣,自然也會十分關注這部關於尋找魔鬼的影片---《第九道門》影片是圍繞著一本書而展開的,從開始藏書人的自殺與博士關於這本書的介紹完成了故事的鋪墊,本片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不像類似魔鬼題材的電影中著力描繪魔鬼的力量入手,而是另闢蹊徑,從一個古籍專家對書的研究的來完成對魔鬼之路的探尋
  • 第八批新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相傳於明末清初,主要分布於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婆坑村村民不斷完善玉米餅製作技藝,口味更為多樣,有番茄味、海苔味等,樣式也更為美觀,蝶變成薄如蟬翼的、色澤金黃、可口酥脆的時令美食,散發著濃濃的穀物清香,深受遊客們的喜愛。玉米餅為純手工製作農家美食。
  • 「手工製作」有趣的賀卡!
    「手工製作」有趣的賀卡! DIY生活館 圖片展示
  • 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餅子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機器取代了傳統手工,和面運用了機械,發酵也採取用了酵母,純手工製作老面發酵的餅子已然不多了。下面,我們就去到老手藝人劉勇的餅子鋪,了解傳統手工製作餅子的過程。立秋後的早晨,熱浪不減,6點50,記者來到劉勇的餅子鋪時,他的小店門已開了,劉勇正在做著開業前的準備。
  • 「手工製作」漂亮的復古筆記本!
    「手工製作」漂亮的復古筆記本! DIY生活館 圖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