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門蒸籠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手工藝之一,承載著父輩及鄉民永恆的記憶。
9月28日當天,記者前往北岸東埔鎮西山社區、度下村探訪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 林松富展示蒸籠及炊蓋
在西山社區林松富家院子埕尾搭蓋的簡陋磚瓦房,佔地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空間裡有序置放蒸籠、花籃、盤擔、籃褳、果盤等成品;左側木桌上羅列十幾種蒸籠製作工具;牆壁上密密匝匝懸掛著藤條、炊柴及蒸籠半成品。
1945年出生的林松富現年73歲,15歲始肩挑蒸籠從福州到江西、西安、西寧直至東北三省謀生創業,蒸籠製作技藝高超,授徒無數,是北岸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他嫻熟地展示蒸籠製作工序:先把炊柴竹片和藤條稍加浸水(避免製作時斷裂)後,再確定炊圍直徑,把炊料卷彎成圓圈,一圈套一圈,用炊夾鎖牢。炊圈鎖牢後,再把編織好的炊底鉗上炊圈,再安裝底骨,扎孔,用藤料把炊具扎牢。
▲ 林松富展示製作技藝之卷彎
林松富說,鑑於蒸籠製作的主要工序為卷彎與鎖夾,忠門人多把修制蒸籠的工藝叫做卷炊,或稱彎鎖。蒸籠的規格多達100多種,有圓形、方形,有單層、雙層、多層(一般3-5層);炊圈直徑大至120釐米,小至60釐米。一套蒸籠由蒸籠和炊蓋組成,蒸籠製作工序完成後,再製作炊蓋才算完整。他不好意思地解釋:歲數多了,身子骨吃不消,過幾天製作炊蓋讓你見識,炊蓋大抵編織直紋和十字紋花格相間,再加上青油過刷,甚為美觀。
▲ 林松富展示製作技藝之鎖夾
他起身放下手中的裁刀,從鐵架上搬取蒸籠及炊蓋排放在地面深深凝視,鏡片倏然間濛濛了,連聲可惜啊,可惜啊,蒸籠製作手藝是民間手工技藝,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如今整個西山社區連同他在家製作或走街串巷修補蒸籠的不超過5人,每當看著這些工具時,不知道年輕人誰願意來傳承蒸籠手工技藝,有天我做不動了,工具沒有人保管,刀都沒人磨……
▲ 林金明(右一)
一擔蒸籠,幾度春秋。
1958年出生,現任西山社區黨支部書記林金明亦是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聽說記者過來採訪蒸籠製作技藝,立即從家裡帶來縮小版的蒸籠和炊蓋,他託著它們在掌心久久凝視打開話匣子:這套小巧別致的蒸籠和炊蓋見證他16歲始肩挑蒸籠走遍大江南北,辦企業進行蒸籠產品的生產輝煌歷程:
縮小版蒸籠及炊蓋
清康熙年間沿海復界後,境內蒸籠匠多結夥赴福州、閩南一帶走街串戶修制蒸籠,或攜家赴臺灣經營卷炊行業。1968年,境內蒸籠業再度興起,蒸籠匠多結夥赴江西、陝西、山西、天津、上海等省市及省內閩南一帶經營蒸籠業。1971年,西山村民於晉江縣設立忠門蒸籠加工廠,有工匠60餘人,是由忠門人倡辦的首家境外蒸籠廠。次年,忠門公社蒸籠廠、忠門駐龍巖蒸籠分廠、忠門駐崇武蒸籠廠、度下大隊蒸籠專業隊相繼成立。1983年後,境內出現「外出彎鎖,蒸籠先行」熱潮,師帶徒、兄帶弟、親鄰相幫,技藝相傳,外出彎鎖人數逐年增多,經營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以蒸籠業為龍頭,與蒸籠相關的木材、竹材、藤材加工相配套的外地蒸籠業經營新結局。
▲ 林金明介紹工具
蒸籠走天下,彎鎖遍四方,忠門名聲雀起,譽滿北京城。1992年,外出蒸籠業放開經營,全鎮蒸籠企業86家,從業人員18990人,年產值1.76億元;蒸籠業的發展及其經營,顯示出北岸人民的聰明和智慧,為北岸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樹立不可磨滅的豐碑。
「忠門人蒸籠走天下」,不管時空歲月如何改變,西山社區是製作蒸籠頭一家。蒸籠的主要特點是:質地牢固,輕巧美觀,經久耐用,不鬆散,不變形,耐磨耐壓,使用方便。其所蒸的食品清香、松潤,別有風味,它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蒸紅團,理想的食品蒸具,贈送親友的佳品。林金明如列家珍,言辭間滿是自豪。
▲ 黃進泉
度下村居黃進泉1957年出生,從父親手裡學會蒸籠製作技藝。16歲肩挑蒸籠擔懷揣母親給的20元盤纏闖蕩在外,歷經蒸籠製作材料改革後,在北京從事建材、瓷磚等行業,2014年回到家鄉重操舊業——製作蒸籠至今,心頭間凝結深重的蒸籠情結。
黃進泉「四目廳」舊厝大廳、後房仍存放製作蒸籠的山藤、柳杉、炊柴及部分製作好的蒸籠屜。他從貨架上抽出木扁擔、連同一副舊蒸籠都搬到新居裡,逐一向記者展示製作蒸籠的工序後,不無深情地拿起木扁擔及舊蒸籠說:這副「老傢伙」別看舊,老土,在過去它們見證蒸籠製作最風光的時候,伯公和我父親成立公司做蒸籠出口外貿,遠銷日本、香港等地;這個是我爸製作的蒸籠用了51年了,他去世十多年了,我捨不得扔掉它們,逢年過節仍使用炊粿、紅團等;製作蒸籠這傳統手工藝,從我爺爺和爸爸手頭流傳下來,我現在擔心沒有人繼承下去,所以我重新拾起製作,這個是小花籃,好幾天才做一個,還有大中小籠屜適用鋁鍋蒸,小號的用炒菜小鍋蒸,熱饅頭、蒸饅頭之用,中號用大灶蒸饅頭、米糕,大號用於結婚辦酒席蒸燉罐等,我捨不得扔掉這老行當,慢慢再做起來,如果有人願意來學做,我會認真教授的……
▲ 黃進泉展示木扁擔
據介紹,忠門蒸籠製作技藝是分布在北岸開發區境內的代表性民間傳統手工藝。忠門蒸籠,亦稱卷炊、灶炊,俗稱彎鎖,始見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傳統的忠門蒸籠製作技藝,是用富有彈性的柳杉、甘母木、鴨掌木(俗稱炊柴),配以柔韌的竹片和山藤材料,經過精心加工製作而成。蒸籠製作工序分配料、卷彎、鎖夾、藤扎諸道。配料製作以皮刀劈工見長,能把炊柴劈成厚度0.4釐米的炊料,且分毫不差。製作蒸籠的主要工具有皮刀、裁刀、刨刀、鉛子和炊夾(鐵夾和木夾)。
▲ 蒸籠製作技藝所採用的工具
▲ 修補蒸籠之皮刀裂柳條
▲ 修補蒸籠之裁刀剔除工序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固有的生活家居用品逐步被金屬、塑料等現代工業品所替代,許多傳統手工藝瀕臨消亡,甚至被社會淘汰;願從事此藝的人員日益減少,蒸籠製作技藝面臨著瀕危狀態。
令人欣慰的是,北岸開發區樹立對民族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發展意識,邀請市裡文化民俗專家指導開展對蒸籠製作技藝的資料搜集,積極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並安排專門人員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利用各鎮文化站開展項目傳承傳播活動、積極籌集資金用於該項目的保護,同時制訂五年保護計劃、收集該項目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技藝資料,建立健全項目檔案,確保該項技藝代代相傳並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