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蒸籠走天下——探訪北岸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2021-02-17 美麗北岸
 ■文/圖  區報導組  王雪玉  黨工委宣傳部  陳順興  報導

忠門蒸籠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手工藝之一,承載著父輩及鄉民永恆的記憶。

9月28日當天,記者前往北岸東埔鎮西山社區、度下村探訪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 林松富展示蒸籠及炊蓋

在西山社區林松富家院子埕尾搭蓋的簡陋磚瓦房,佔地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空間裡有序置放蒸籠、花籃、盤擔、籃褳、果盤等成品;左側木桌上羅列十幾種蒸籠製作工具;牆壁上密密匝匝懸掛著藤條、炊柴及蒸籠半成品。

1945年出生的林松富現年73歲,15歲始肩挑蒸籠從福州到江西、西安、西寧直至東北三省謀生創業,蒸籠製作技藝高超,授徒無數,是北岸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他嫻熟地展示蒸籠製作工序:先把炊柴竹片和藤條稍加浸水(避免製作時斷裂)後,再確定炊圍直徑,把炊料卷彎成圓圈,一圈套一圈,用炊夾鎖牢。炊圈鎖牢後,再把編織好的炊底鉗上炊圈,再安裝底骨,扎孔,用藤料把炊具扎牢。

▲ 林松富展示製作技藝之卷彎

林松富說,鑑於蒸籠製作的主要工序為卷彎與鎖夾,忠門人多把修制蒸籠的工藝叫做卷炊,或稱彎鎖。蒸籠的規格多達100多種,有圓形、方形,有單層、雙層、多層(一般3-5層);炊圈直徑大至120釐米,小至60釐米。一套蒸籠由蒸籠和炊蓋組成,蒸籠製作工序完成後,再製作炊蓋才算完整。他不好意思地解釋:歲數多了,身子骨吃不消,過幾天製作炊蓋讓你見識,炊蓋大抵編織直紋和十字紋花格相間,再加上青油過刷,甚為美觀。

▲ 林松富展示製作技藝之鎖夾

他起身放下手中的裁刀,從鐵架上搬取蒸籠及炊蓋排放在地面深深凝視,鏡片倏然間濛濛了,連聲可惜啊,可惜啊,蒸籠製作手藝是民間手工技藝,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如今整個西山社區連同他在家製作或走街串巷修補蒸籠的不超過5人,每當看著這些工具時,不知道年輕人誰願意來傳承蒸籠手工技藝,有天我做不動了,工具沒有人保管,刀都沒人磨……

▲ 林金明(右一)

一擔蒸籠,幾度春秋。

1958年出生,現任西山社區黨支部書記林金明亦是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聽說記者過來採訪蒸籠製作技藝,立即從家裡帶來縮小版的蒸籠和炊蓋,他託著它們在掌心久久凝視打開話匣子:這套小巧別致的蒸籠和炊蓋見證他16歲始肩挑蒸籠走遍大江南北,辦企業進行蒸籠產品的生產輝煌歷程:

縮小版蒸籠及炊蓋

清康熙年間沿海復界後,境內蒸籠匠多結夥赴福州、閩南一帶走街串戶修制蒸籠,或攜家赴臺灣經營卷炊行業。1968年,境內蒸籠業再度興起,蒸籠匠多結夥赴江西、陝西、山西、天津、上海等省市及省內閩南一帶經營蒸籠業。1971年,西山村民於晉江縣設立忠門蒸籠加工廠,有工匠60餘人,是由忠門人倡辦的首家境外蒸籠廠。次年,忠門公社蒸籠廠、忠門駐龍巖蒸籠分廠、忠門駐崇武蒸籠廠、度下大隊蒸籠專業隊相繼成立。1983年後,境內出現「外出彎鎖,蒸籠先行」熱潮,師帶徒、兄帶弟、親鄰相幫,技藝相傳,外出彎鎖人數逐年增多,經營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以蒸籠業為龍頭,與蒸籠相關的木材、竹材、藤材加工相配套的外地蒸籠業經營新結局。

▲ 林金明介紹工具

蒸籠走天下,彎鎖遍四方,忠門名聲雀起,譽滿北京城。1992年,外出蒸籠業放開經營,全鎮蒸籠企業86家,從業人員18990人,年產值1.76億元;蒸籠業的發展及其經營,顯示出北岸人民的聰明和智慧,為北岸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樹立不可磨滅的豐碑。

「忠門人蒸籠走天下」,不管時空歲月如何改變,西山社區是製作蒸籠頭一家。蒸籠的主要特點是:質地牢固,輕巧美觀,經久耐用,不鬆散,不變形,耐磨耐壓,使用方便。其所蒸的食品清香、松潤,別有風味,它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蒸紅團,理想的食品蒸具,贈送親友的佳品。林金明如列家珍,言辭間滿是自豪。

▲ 黃進泉

度下村居黃進泉1957年出生,從父親手裡學會蒸籠製作技藝。16歲肩挑蒸籠擔懷揣母親給的20元盤纏闖蕩在外,歷經蒸籠製作材料改革後,在北京從事建材、瓷磚等行業,2014年回到家鄉重操舊業——製作蒸籠至今,心頭間凝結深重的蒸籠情結。

黃進泉「四目廳」舊厝大廳、後房仍存放製作蒸籠的山藤、柳杉、炊柴及部分製作好的蒸籠屜。他從貨架上抽出木扁擔、連同一副舊蒸籠都搬到新居裡,逐一向記者展示製作蒸籠的工序後,不無深情地拿起木扁擔及舊蒸籠說:這副「老傢伙」別看舊,老土,在過去它們見證蒸籠製作最風光的時候,伯公和我父親成立公司做蒸籠出口外貿,遠銷日本、香港等地;這個是我爸製作的蒸籠用了51年了,他去世十多年了,我捨不得扔掉它們,逢年過節仍使用炊粿、紅團等;製作蒸籠這傳統手工藝,從我爺爺和爸爸手頭流傳下來,我現在擔心沒有人繼承下去,所以我重新拾起製作,這個是小花籃,好幾天才做一個,還有大中小籠屜適用鋁鍋蒸,小號的用炒菜小鍋蒸,熱饅頭、蒸饅頭之用,中號用大灶蒸饅頭、米糕,大號用於結婚辦酒席蒸燉罐等,我捨不得扔掉這老行當,慢慢再做起來,如果有人願意來學做,我會認真教授的……

▲ 黃進泉展示木扁擔

據介紹,忠門蒸籠製作技藝是分布在北岸開發區境內的代表性民間傳統手工藝。忠門蒸籠,亦稱卷炊、灶炊,俗稱彎鎖,始見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傳統的忠門蒸籠製作技藝,是用富有彈性的柳杉、甘母木、鴨掌木(俗稱炊柴),配以柔韌的竹片和山藤材料,經過精心加工製作而成。蒸籠製作工序分配料、卷彎、鎖夾、藤扎諸道。配料製作以皮刀劈工見長,能把炊柴劈成厚度0.4釐米的炊料,且分毫不差。製作蒸籠的主要工具有皮刀、裁刀、刨刀、鉛子和炊夾(鐵夾和木夾)。

▲ 蒸籠製作技藝所採用的工具

▲ 修補蒸籠之皮刀裂柳條

▲ 修補蒸籠之裁刀剔除工序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固有的生活家居用品逐步被金屬、塑料等現代工業品所替代,許多傳統手工藝瀕臨消亡,甚至被社會淘汰;願從事此藝的人員日益減少,蒸籠製作技藝面臨著瀕危狀態。

令人欣慰的是,北岸開發區樹立對民族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發展意識,邀請市裡文化民俗專家指導開展對蒸籠製作技藝的資料搜集,積極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並安排專門人員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利用各鎮文化站開展項目傳承傳播活動、積極籌集資金用於該項目的保護,同時制訂五年保護計劃、收集該項目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技藝資料,建立健全項目檔案,確保該項技藝代代相傳並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不斷發展。             

相關焦點

  • 探訪莆田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近日,記者走進莆田北岸,探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初心 四代傳承 專注細節  莆田北岸經開區位於忠門半島,這裡素有手工製作蒸籠的傳統。2018年,忠門蒸籠製作技藝被列入莆田市級非遺項目。  今年63歲的黃進泉,家裡從太爺爺開始就精通蒸籠製作技藝。他從小耳濡目染,對製作蒸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城北這位唯一還在做竹製蒸籠的匠人...
    這裡可以說是董根堂生產蒸籠的作坊。董師傅的手上,布滿了皺紋、老繭,這是歲月、篾匠生涯給他烙下的印記...上世紀60年代,鄉村普遍缺糧,年僅12歲的董根堂,挑著擔子,徒步70裡,跟隨著父親到建德山區做篾匠。
  • 蒸籠上的老香港【德昌森記】
    這是全香港碩果僅存的手工制蒸籠。茶樓點心,一盅兩件,氤氳的水汽,隨著蒸籠揭開的一刻帶著美食的芳馥升起。晚清 19 世紀 70 年代,廣州市郊一處窮鄉僻壤,家家戶戶坐在茅屋前,以竹刀破削出長長的竹片做蒸籠,然後挑往附近的市集賣給茶樓,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一戶做蒸籠的林姓家庭,以手作蒸籠在廣州興隆街開了寶號,取名德昌。珠三角各地都來廣州取貨,一船船印著 「德昌」 寶號的蒸籠運往江門、中山、珠海等地。戰火蔓延,林氏家族輾轉遷往香港,在德輔道西電車路一座唐樓繼續做蒸籠生意。
  • 「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為了保障產品質量,合作社採用家庭式流水線分工的方式,將竹蒸籠的製作步驟分解,再按每家擅長的編織技藝,分配加工內容。通過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成功地將這些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沈美娟介紹,他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把手工藝人和農戶匯集起來,有歸宿感。
  • 家裡用蒸籠蒸餃子時,沒有蒸籠布,用這個小方法,快速蒸熟餃子
    一說到蒸餃子,我們要用到一些工具,蒸籠布和蒸籠,可是發現蒸的時候沒有蒸籠布,到超市也買不到這樣東西,今天小編告訴大家幾個方法,不用蒸籠布,也能蒸出美味的餃子,而且還不容易粘蒸籠。1.在蒸籠上塗點植物油,然後把生餃子放上去,這樣做出來的餃子不會粘在蒸籠上。
  • 曹武這裡有芍藥花海、蒸籠宴...值得你一去
    項目負責人石餘中邊走邊說道:「我們主要是三大產業,包括農業觀光旅遊、中藥材種植、花卉種植觀賞等,4月20日一期500畝芍藥花將會盛開,我們將在這裡舉行芍藥花節,迎接四方來賓。」晌午時刻,色彩繪給我們展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蒸籠宴」。蒸籠宴的蒸籠是用竹篾製作而成,不含金屬,綠色環保,經過十餘道工序手工製作而成。
  • 江鎮:小蒸籠編出大財富
    ,只見數以萬計的做工精美、大小各異的竹蒸籠整齊晾曬在沿街的道旁,不少村民在精心挑選。  在村民詹劉慧辦的蒸籠廠,40多名工人們正安靜、嫻熟地將根據大小歸類好的竹材進行加工。經過選材、大小分段、去青、片竹、開料、加工邊底、成品、高溫消毒等程序後,一個個精巧的蒸籠便從他們靈巧的手中誕生了。
  • 煎鍋+炒鍋+湯鍋+蒸籠都是它!小巧不易粘,做菜太輕鬆
    幾乎承包所有東方家庭的三餐需要:① 真小巧,卻能煮、炒、燜、煎、炸等,火候足、味道香;② 好鋼材+匠人鍛打,不粘、防溢、防鏽都槓槓的;③ 全身都是細節,這次還為中國人定製了蒸籠,關鍵是價格真的親民。家裡的炒鍋、湯鍋、奶鍋、蒸鍋我都閒置了,每天三餐一個小鍋解決,還變著花樣做菜,省心省力哇!
  • 你知道電飯鍋蒸籠的正確使用方法嗎?做了這麼多年飯才剛知道
    大家買電飯鍋的時候都知道,它都會有配套的電飯鍋蒸籠。可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幾乎用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麼用處。接下來小編就告訴大家電飯鍋蒸籠的幾個小妙用,大家一定要記住。妙用一:瀝水。我們在平常洗完菜的時候,都會將菜抖一抖,都乾淨上面的水。但很多時候,都會把水抖出來,搞得到處都是水珠,非常的麻煩。這時候電飯煲蒸籠就可以派上用場。
  • 探訪逐漸消逝的漳州手工織漁網技藝
    謝麗娟一招一式,耐心地把技藝教給學織網的年輕人。要織一張好漁網並非易事,除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外,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才能掌握。從選料到加工都要靠眼看、手織等方法,全憑經驗掌握。「手工織網講究準確性,使用的網線、起頭目數、網目大小、網目數都要準確,網線的接頭要用火燙後用雙死結結緊再織進去,才會避免掉線引起網具破損。」
  • 佬廣煙火店:打造「一人食」蒸籠食堂
    推門而入,只見一個個小蒸籠熱氣騰騰,各種各樣的廣式茶點盡收眼底,嵌在木框裡的木質菜單明碼標價。「我們致力於打造『一人食』的廣式茶點天堂,『三份蒸籠一碗粥』是顧客單人用餐的標配。」店老闆陳先生說。 這家店裝潢雅致古典,廣味十足。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 電鍋低糖低脂減肥料理系列之九:增肌減脂健康電鍋料理,不用蒸籠也...
    大家都知道,用電鍋的好處之一就是能用蒸籠,一次解決多道菜,但,偏偏挑了一款全不鏽鋼的電鍋,沒有同尺寸蒸籠可搭配(難怪當初會低價促銷啦) 。不過,這種小事可難不倒我這省錢達人,沒蒸籠,照樣省能源給大夥們瞧瞧。
  • 一卡通營業廳不開風扇熱得像蒸籠
    一卡通營業廳不開風扇熱得像蒸籠江西省洪城一卡通投資有限公司:因暴雨造成線路短路漏電,已在積極整改網友反映:江西洪城一卡通南昌市青雲譜區建設路城南營業廳辦事大廳裡熱得像蒸籠,前來辦事的群眾熱得一身大汗。
  • 《二哈和他白貓師尊》0.5迷之自信,「蒸籠棋局」可還行
    不得不說踏嬌嬌真的是行動派,說些就寫,看這個字平日裡沒少被師尊按著練字才是,但是依舊清晰可見踏嬌嬌這文化水平,一張請帖錯別字如此的醒目還帶塗鴉的,但是本座撒個「蒸籠棋局」就看不懂了,不愧是迷之自信加絕世寶才的踏仙君。看樣子師昧給0.5的踏嬌嬌吃的不是什麼長恨八苦花,倒像是降智花才是。不然陛下這是前後鼻音不分嗎?
  • 《步步驚心》雍正明知若曦非常在意玉檀,為何還把她放到蒸籠蒸死
    《步步驚心》雍正明知若曦非常在意玉檀,為何還把她放到蒸籠蒸死。在這部電視劇當中,張曉是穿越成為了一個滿族少女若曦,而且也像很多偶像劇一樣,長相貌美的若曦也是深受很多男主角的愛慕,八爺跟十四爺都對若曦非常喜歡,但是若曦卻偏偏喜歡上了心機最為深的四爺。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得利強筋包點粉在手工包子上的應用
    手工包子製作流程圖
  • 純手工製作!彈牙嫩滑!
    在較早時期魚餅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魚肉或肥肉。做法即打成長條放入蒸籠裡蒸熟,最後再放在油鍋裡炸。溫州地處沿海且魚餅製作過程不複雜,所以也就成為了家家戶戶都熱愛的一道家常菜。1981年在鄧國華開始跟隨老師傅學習廚藝時,機緣巧合下他最先接觸的也正是打魚餅這個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