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籠上的老香港【德昌森記】

2021-02-06 梢SHAO

| 梢人

這是全香港碩果僅存的手工制蒸籠。

茶樓點心,一盅兩件,氤氳的水汽,隨著蒸籠揭開的一刻帶著美食的芳馥升起。晚清 19 世紀 70 年代,廣州市郊一處窮鄉僻壤,家家戶戶坐在茅屋前,以竹刀破削出長長的竹片做蒸籠,然後挑往附近的市集賣給茶樓,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一戶做蒸籠的林姓家庭,以手作蒸籠在廣州興隆街開了寶號,取名德昌。珠三角各地都來廣州取貨,一船船印著 「德昌」 寶號的蒸籠運往江門、中山、珠海等地。

戰火蔓延,林氏家族輾轉遷往香港,在德輔道西電車路一座唐樓繼續做蒸籠生意。五十年代的香港中上環茶樓雲集,德昌森記的蒸籠生意正旺。大批學徒來學習製作蒸籠的手藝,經過開竹、拗竹、鑽洞,才能慢慢成為師傅,滿師之後可以一小時完成一個蒸籠。那個年代,是可以以此養活自己的。

後隨著香港移民潮,蒸籠生意更是拓展到海外,花樣變化更多、用途更廣。為了節約生產成本,七十年代起又將廠房搬回大陸。如今老字號德昌森記的店主林應鴻,已經是手工制竹蒸籠的第五代傳人。經歷了時代變遷和不鏽鋼的挑戰,林應鴻說過一句略帶傷感的話:

「將來世界是否能容得下一個竹蒸籠,沒有人敢說個肯定。」

現在香港若有客人訂造特別尺寸的蒸籠,林老闆就會親自出馬製作,因此在西環總部,你依然有機會目睹林氏家族的手藝。香港德昌森記,就像一個博物館那樣,他們按照傳統技法製作蒸籠,用竹刀、木夾、枕木,由破竹到編織,加上以半生磨練出來的巧手,還會以用剩的材料製作成竹杯、竹筒等,即使是同一款飯勺,每一件形態都略有不同,獨一無二。這些小物如今成為了來這裡「朝聖」的人們的紀念品。

地址:香港西環西邊路12號地下

電話:852-25488201



關注

請搜索添加 梢SHAO

分享

步驟1:點擊右上角···

步驟2: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肩挑蒸籠走天下——探訪北岸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 林松富展示蒸籠及炊蓋在西山社區林松富家院子埕尾搭蓋的簡陋磚瓦房,佔地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空間裡有序置放蒸籠、花籃、盤擔、籃褳、果盤等成品;左側木桌上羅列十幾種蒸籠製作工具;牆壁上密密匝匝懸掛著藤條、炊柴及蒸籠半成品
  • 在上海街角吃遍老香港
    昨天香港旺角又上新聞了,騷亂什麼的嚇死寶寶了,近期不能去了啊!可能因為上海和香港快得讓人喘不上氣的節奏有點像,所以有人說:「上海和香港互相複製」,也正因如此,生活需要調劑,這兩個國際大都市才有了一夜夜不眠的繁華。
  • 家裡用蒸籠蒸餃子時,沒有蒸籠布,用這個小方法,快速蒸熟餃子
    一說到蒸餃子,我們要用到一些工具,蒸籠布和蒸籠,可是發現蒸的時候沒有蒸籠布,到超市也買不到這樣東西,今天小編告訴大家幾個方法,不用蒸籠布,也能蒸出美味的餃子,而且還不容易粘蒸籠。1.在蒸籠上塗點植物油,然後把生餃子放上去,這樣做出來的餃子不會粘在蒸籠上。
  • 探訪莆田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一談起蒸籠的製作技藝,黃進泉便滔滔不絕,忠門蒸籠是用富有彈性的柳杉,配以柔韌的竹片和山藤材料,經過精心加工製作而成。「蒸籠製作看起來簡單,實則繁雜,要使蒸籠美觀耐用,絕非易事。以製作一屜直徑2尺的蒸籠為例,先後要經過盤制腰箍、編織底座、綁接竹篾、鑽孔等30多道工序。」黃進泉說,他如今年紀大了,體力不勝從前,六七天才能製作好一套蒸籠。
  • 江鎮:小蒸籠編出大財富
    ,只見數以萬計的做工精美、大小各異的竹蒸籠整齊晾曬在沿街的道旁,不少村民在精心挑選。  在村民詹劉慧辦的蒸籠廠,40多名工人們正安靜、嫻熟地將根據大小歸類好的竹材進行加工。經過選材、大小分段、去青、片竹、開料、加工邊底、成品、高溫消毒等程序後,一個個精巧的蒸籠便從他們靈巧的手中誕生了。
  • 佬廣煙火店:打造「一人食」蒸籠食堂
    近日,一碗福州美食團隊在鼓樓探店尋味時,發現楊橋東路上有一家「佬廣煙火店」。這家新近開業的小店面積50平方米,已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 推門而入,只見一個個小蒸籠熱氣騰騰,各種各樣的廣式茶點盡收眼底,嵌在木框裡的木質菜單明碼標價。「我們致力於打造『一人食』的廣式茶點天堂,『三份蒸籠一碗粥』是顧客單人用餐的標配。」
  • 香港老電影裡的場景,在惠州重現了!
    火猛鍋熱快炒快燜,上桌後再用小火保溫濃油赤醬包裹了每一塊鴨肉,香味很誘人黑魚整條起骨,片切成大塊魚片夾起一塊順勢就溜進嘴裡,軟滑鮮嫩每一杯奶茶都是水吧小哥現點現衝的別看一杯奶茶出品只要5分鐘,背後準備可不簡單講究十煲九拉的技巧,還要控制火候一步都不馬虎地做下來,奶茶才會變得醇厚絲滑
  • 老香港早茶點心的「一盅二件」
    老香港式的點心真是買少見少【香港美食攻略 - 老香港早茶點心的「一盅二件」】香港是一個快速變化的城市,地少人多,競爭激烈。小生意店鋪甚至老字號,面對租金壓力,生存空間十分狹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香港式的點心真是買少見少,絕無僅有!以下說一下幾間老茶樓及老港點心,愛老式茶樓的朋友好好珍惜,趁早多多光顧啊!
  • 走進香港深水埗 光顧港劇同款的傳世老食肆 賞味
    個中緣由說不清也道不明,但這便是香港老食肆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吧。本期賞味直播,鳳凰網旅遊邀請到深圳晚報的美食主編、中華小姐葉琳,帶著大家走進九龍半島深水埗,穿梭於林立的樓群間,探訪一間間比老港片還要老的香港大排檔,迷失在撩人的港味裡。
  • 城北這位唯一還在做竹製蒸籠的匠人...
    這裡可以說是董根堂生產蒸籠的作坊。董師傅的手上,布滿了皺紋、老繭,這是歲月、篾匠生涯給他烙下的印記...上世紀60年代,鄉村普遍缺糧,年僅12歲的董根堂,挑著擔子,徒步70裡,跟隨著父親到建德山區做篾匠。
  • 北京路這家茶樓厲害了,1秒讓你穿越到老香港
    在北京路有一家香港人打造的茶樓——老馮茶居,開業已三年,裝修風格復刻80年代老香港!作為廣東人,粵式茶樓一直是我骨子裡的最愛!環境復刻七、八十年代的老香港,簡直倒模香港舊時邨屋,滿分還原!於此品嘗傳統點心,真的越食越有feel啊~
  • 蒸雞蛋直接上蒸籠你就錯了!科學方法,蒸出如布丁嫩滑Q彈的雞蛋
    蒸雞蛋直接上蒸籠你就錯了!最科學的方法,蒸出比布丁還光滑Q彈的完美雞蛋羹。而且我在雞蛋羹裡加了一點小小的裝飾,孩子直呼會開花的雞蛋羹。秋葵雞蛋婆婆每次給孩子們蒸的雞蛋蛋水分離,還有好多的蜂窩,而且很老,孩子們都不喜歡吃。怎麼辦呢?這時候又到了我的大廚朋友出場的時候啦!!
  • 你知道電飯鍋蒸籠的正確使用方法嗎?做了這麼多年飯才剛知道
    大家買電飯鍋的時候都知道,它都會有配套的電飯鍋蒸籠。可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幾乎用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麼用處。接下來小編就告訴大家電飯鍋蒸籠的幾個小妙用,大家一定要記住。妙用一:瀝水。我們在平常洗完菜的時候,都會將菜抖一抖,都乾淨上面的水。但很多時候,都會把水抖出來,搞得到處都是水珠,非常的麻煩。這時候電飯煲蒸籠就可以派上用場。
  • 舌尖上的老香港——大排檔
    上次我帶大家了解了香港米其林餐廳,暑假到啦,在香港玩什麼?但其實在香港,除了米其林餐廳,還有很多接地氣的美食。早上吃早茶,下午吃個下午茶,晚上當然要去吃大排檔咯!今天Flora就帶大家一起探秘一下香港的大排檔文化。
  • 煎鍋+炒鍋+湯鍋+蒸籠都是它!小巧不易粘,做菜太輕鬆
    我們這次和神田合作,還要求它們:專門為中國人定製一個蒸籠!而且是304食品不鏽鋼材質,套在鍋上就能用。上蒸下煮,兩道健康美食同時出爐:下邊熬著粥、湯、牛奶,上面蒸著包子、餃子,香氣交融的感覺太美妙了!重點是,在官網蒸籠要加價買的,鍋+蒸籠高達288一整套。
  • 在香港百年老茶樓,搶著吃到最後一餐
    那是本花在香港最愛的一間老茶樓了,只恨自己不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幸好,我局有一位編外探員——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在讀碩士可可,此時正在香港。她趕在蓮香樓營業的最後幾天,一睹這座老茶樓最後的風採。不過,也不必太過傷感,文末有彩蛋~「得閒飲茶」?不得閒也要飲啊!說到香港的茶樓,蓮香樓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出名。
  • 2019流行搭火車去香港跨年,尋找舌尖上的老香港!
    2018年9月,香港高鐵開通,40多城市可以坐高鐵入港啦!深圳到香港只要14分鐘。要跨年了!周圍小夥伴竟然紛紛約了去香港,而且大家都不坐飛機,改成搭火車!搭火車去香港跨年,看維多利亞港的煙火,尋找舌尖上的老香港。這波操作真溜!
  • 「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兒時情懷捨棄安穩生活回鄉創業沈美娟出生在羅定泗綸鎮楊綠村,竹蒸籠給她的兒時記憶留下深刻印象。沈美娟說,家族三代人都靠蒸籠養家餬口,以前經常坐在爺爺奶奶身邊編織竹蒸籠,連小時候的學費都是靠編竹蒸籠掙來的。
  • 一卡通營業廳不開風扇熱得像蒸籠
    一卡通營業廳不開風扇熱得像蒸籠江西省洪城一卡通投資有限公司:因暴雨造成線路短路漏電,已在積極整改網友反映:江西洪城一卡通南昌市青雲譜區建設路城南營業廳辦事大廳裡熱得像蒸籠,前來辦事的群眾熱得一身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