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了!城北這位唯一還在做竹製蒸籠的匠人...

2021-02-17 浦江有趣事

不想錯過浦江有趣事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浦江有趣事」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每天晚上9點,浦江有趣事陪你入夜,看這天浦江新聞趣事


01

民間有句老古話「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說的是每一行的手藝人憑著自己手藝能夠維持生計,養家餬口。

一般手藝人憑藉著一雙勤勞的手,無論豐年還是災年,都能夠謀得溫飽,成為生存的本錢。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兒時記憶中的手藝人正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說起老手藝大家想起的應該有這些做秤、編竹、裁縫、雕刻…

我們在城北,找到了唯一一位至今還在浦江做著蒸籠的師傅--董根堂。

02

在月泉西路有這樣一間民房,角落裡四散著各種篾條、工具,另一頭疊放著一屜屜蒸籠成品。這裡可以說是董根堂生產蒸籠的作坊。

董師傅的手上,布滿了皺紋、老繭,這是歲月、篾匠生涯給他烙下的印記...

上世紀60年代,鄉村普遍缺糧,年僅12歲的董根堂,挑著擔子,徒步70裡,跟隨著父親到建德山區做篾匠。

當時的農村,使用各種農用器具,簸箕、竹蓆、籮筐,所以父子倆的生意特別好,每一年都要忙到年底方可以回家。

一天的工錢兩斤玉米,就這樣,父子兩人在建德呆了二十多年,足跡遍布了建德各個村莊,董根堂也娶了一位當地的女孩為妻。

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浦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個體戶,浦陽鎮的飲食店也從寥寥無幾,發展到幾十家、幾百家。

董根堂發現市場上的蒸籠特別好賣,於是,他便專一地做了編蒸籠賣的生意。這一編就是40年。

造房子、養兒育女,靠著一編一箍,董根堂的生意越做越火,日子也越過越好。

03

近年來,鋁製蒸籠興起,董根堂卻從不擔心銷路。

過去,每次做好蒸籠,董根堂常常要挑著擔子到處售賣,如今,靠著名氣的積累、通訊的發達,往往親友們的一個微信朋友圈,便能讓訂單絡繹不絕,

浦江甚至義烏,常常有大食堂和大酒店向他下訂單。

雖然銷路不愁了,但目前困擾董根堂的問題是,自己的手藝,誰來繼承?

篾匠生涯中,董根堂也曾帶過三五個徒弟,不過最後也都改行了。

竹蒸籠能夠保證原汁原味,但其製作技術要求極高,不漏氣,考究的是一個竹蒸籠師傅的技藝好壞;能否蒸熟,就是評判一個竹蒸籠師傅手藝好壞。

慢工才能出細活,因此,竹製蒸籠無法大批量生產,一屜蒸籠二十多道工序耗時近一天。

年近七十的董師傅說,自己也幹不了幾年了,打算做完年前的單子就休息了。

04


12歲跟著父親做篾匠,年近七旬仍然在作坊內編織,董師傅其實靠著一年的房租足以過活,只是近60年的篾匠生涯,讓他習慣了。

這種習慣貫穿著董師傅的生活,浸透了他這一生的點點滴滴,如同一頓飯,如同一件衣服。

但終有一天老一輩們薪火相傳的老手藝會漸漸失傳,最後留在我們生活裡的只能是一種記憶。

誠然,這種記憶可以被機器生產代替,卻無法被複製...

照片:鄭定志

編輯:LL00

新聞聯繫:iPJ2017

相關焦點

  • 城北婚宴難題解決指南!你的婚禮終於可以更耀眼了!
    在城北生活的我們急需一家可以辦婚宴的好場地大廳不能有柱子、高度可以讓設計師盡情發揮停車沒有阻礙,所有的來賓都能開車新人的婚禮放在這裡不僅僅是愛情的見證終於2018年我們在北城等來了一家星級酒店位於鳳城二路的西安藍海風萬怡酒店擁有800平米的無柱大宴會廳(40桌很輕鬆)
  • 煎鍋+炒鍋+湯鍋+蒸籠都是它!小巧不易粘,做菜太輕鬆
    而日本有個叫新瀉燕三條的鋼鐵之都,這裡的匠人簡直把鍋做「神」了。其中的代表,就是從平安時期就風靡日本家庭的「國民神鍋」——雪平鍋。怎麼個神法?幾乎承包所有東方家庭的三餐需要:① 真小巧,卻能煮、炒、燜、煎、炸等,火候足、味道香;② 好鋼材+匠人鍛打,不粘、防溢、防鏽都槓槓的;③ 全身都是細節,這次還為中國人定製了蒸籠,關鍵是價格真的親民。家裡的炒鍋、湯鍋、奶鍋、蒸鍋我都閒置了,每天三餐一個小鍋解決,還變著花樣做菜,省心省力哇!
  • 曹武這裡有芍藥花海、蒸籠宴...值得你一去
    晌午時刻,色彩繪給我們展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蒸籠宴」。蒸籠宴的蒸籠是用竹篾製作而成,不含金屬,綠色環保,經過十餘道工序手工製作而成。「籠業文化」的創始人:韋洪琴告訴大家:這裡有近大大小小500個手工竹製蒸籠,最大的直徑55公分,最小的直徑10公分。根據人數不同選擇不同大小的蒸籠。
  • 紙做的凳子你敢買?他做的紙家具登上央視,年銷千萬 | 新匠人眾籌
    用新審美、新技藝,與生活產生新連接讓新匠人走到臺前,讓世界看到新國貨我們想邀你一起,參與並見證它辦公室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打開包裹,將兩塊竹製面板拉展開來,蜂窩型的紙板逐漸舒展,圍成了圓紙凳。這樣輕巧纖細的小玩意兒,能坐嗎?分量最重的小夥伴在一片慫恿中,心一橫,眼睛一閉,直接坐了上去……十分安穩。後來,公司開會、聊天、下午茶,這個蜂窩結構的紙凳被搬來搬去,成了搶手貨。不用的時候,收起它,放在架上,仿佛一本未打開的書。
  • 肩挑蒸籠走天下——探訪北岸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可如今整個西山社區連同他在家製作或走街串巷修補蒸籠的不超過5人,每當看著這些工具時,不知道年輕人誰願意來傳承蒸籠手工技藝,有天我做不動了,工具沒有人保管,刀都沒人磨……1958年出生,現任西山社區黨支部書記林金明亦是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聽說記者過來採訪蒸籠製作技藝,立即從家裡帶來縮小版的蒸籠和炊蓋,他託著它們在掌心久久凝視打開話匣子:這套小巧別致的蒸籠和炊蓋見證他16歲始肩挑蒸籠走遍大江南北,辦企業進行蒸籠產品的生產輝煌歷程:
  • 竹製砧板裡含甲醛?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切菜的砧板,砧板有很多的類型,這兩年特別興起了一種竹製的砧板,那竹製砧板到底好嗎?【您家使用的是什麼材質的砧板?】 通過隨機走訪調查,我們發現,綠色環保的竹砧板還是挺受大家歡迎的,不少人家中都是在使用這種竹製砧板。可最近網上有傳言說,「竹砧板有毒用不得,因為它裡面含甲醛」。
  • 蒸籠上的老香港【德昌森記】
    這是全香港碩果僅存的手工制蒸籠。茶樓點心,一盅兩件,氤氳的水汽,隨著蒸籠揭開的一刻帶著美食的芳馥升起。晚清 19 世紀 70 年代,廣州市郊一處窮鄉僻壤,家家戶戶坐在茅屋前,以竹刀破削出長長的竹片做蒸籠,然後挑往附近的市集賣給茶樓,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一戶做蒸籠的林姓家庭,以手作蒸籠在廣州興隆街開了寶號,取名德昌。珠三角各地都來廣州取貨,一船船印著 「德昌」 寶號的蒸籠運往江門、中山、珠海等地。戰火蔓延,林氏家族輾轉遷往香港,在德輔道西電車路一座唐樓繼續做蒸籠生意。
  • 家裡用蒸籠蒸餃子時,沒有蒸籠布,用這個小方法,快速蒸熟餃子
    這個春節,大家有的是時間,學習了很多美食的做法,喜歡吃美食的朋友也在家裡做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包餃子是一件麻煩的事,很多人在家包起了餃子,我們知道餃子可以下在水裡面煮著吃,我可以放在蒸籠上蒸著吃,這兩種味道是不一樣的,蒸出來的餃子可能更加入味,但是比較乾燥,沒有煮出來的水餃子溼潤。
  • 《了不起的匠人》節目製作也很「匠心」
    剃頭匠和磨刀匠的消失尚且還在我們的視野範圍內,他們可以被視為商業化對傳統手工業衝擊帶來的浪潮中的兩朵較幸運地被看到的浪花。而更多的浪花,則被掩埋進了資本的大海之中。  然而商業化帶來的生活方式的同質化,可以讓我們更幸福嗎?物質生活極度富餘的當下比過去更值得留戀嗎?這大概是大多數的當代人反覆困惑的問題。木心先生的《從前慢》在近幾年火遍了微信朋友圈,「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 多彩多姿的清代宮廷竹製家具風韻賞析
    竹製家具是以各類竹子和藤子為材料製作的家具。因竹子空心,製作家具一般不做榫卯,而是將竹材彎曲成各種形狀,再以藤條綑紮。
  • 匠人是尋找初心的普通人,志玲姐姐說了:你們很優秀!
    她的父親是藏族人,母親是美國人並精通紡織,22歲時隨母親來到西藏,與製作犛牛絨圍巾結緣,進而在此成家立業,直至找到心靈的歸屬。她還堅持使用員工做模特,工人萬代身高一米九,面孔硬挺如雕塑,德清的作坊走向國際,合作夥伴來了都要找這位模特籤名、合照。
  • 探訪莆田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近日,記者走進莆田北岸,探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初心 四代傳承 專注細節  莆田北岸經開區位於忠門半島,這裡素有手工製作蒸籠的傳統。2018年,忠門蒸籠製作技藝被列入莆田市級非遺項目。  今年63歲的黃進泉,家裡從太爺爺開始就精通蒸籠製作技藝。他從小耳濡目染,對製作蒸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江鎮:小蒸籠編出大財富
    ,只見數以萬計的做工精美、大小各異的竹蒸籠整齊晾曬在沿街的道旁,不少村民在精心挑選。  在村民詹劉慧辦的蒸籠廠,40多名工人們正安靜、嫻熟地將根據大小歸類好的竹材進行加工。經過選材、大小分段、去青、片竹、開料、加工邊底、成品、高溫消毒等程序後,一個個精巧的蒸籠便從他們靈巧的手中誕生了。
  • 你知道電飯鍋蒸籠的正確使用方法嗎?做了這麼多年飯才剛知道
    大家買電飯鍋的時候都知道,它都會有配套的電飯鍋蒸籠。可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幾乎用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麼用處。接下來小編就告訴大家電飯鍋蒸籠的幾個小妙用,大家一定要記住。妙用一:瀝水。我們在平常洗完菜的時候,都會將菜抖一抖,都乾淨上面的水。但很多時候,都會把水抖出來,搞得到處都是水珠,非常的麻煩。這時候電飯煲蒸籠就可以派上用場。
  • 竹製餐具?竹纖維餐具?你分得清嗎?
    竹纖維餐具就等於竹製餐具嗎?竹纖維餐具,其製作工藝是提取竹子中的纖維素,經制膠、紡絲等工序製成再生纖維,隨後加入樹脂材料等經加熱高壓壓鑄成型,最後通過油印圖案製得成品。竹纖維餐具中添加使用的樹脂材料佔比接近50%甚至更多,換言之,竹纖維餐具本質上是一種添加了竹纖維素的塑料餐具,並非天然竹製餐具。天然竹製餐具,則是用天然竹子直接製作的餐具,如竹筷、竹碗、竹鏟等餐廚具。
  • 京都名物匠人美學 跨界創新和風格調
    據「京都之家」市場負責人介紹,店內的場域美陳按季節做變化,並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做微調,大致分為:水吧區、生活美學區、匠人區三個區域。鎮店之寶當屬懸掛在靠右側的和服,夏日和服處的每朵花顏色均出自京都著名的京友禪工藝,花色分明栩栩如生,不會暈染模糊。花邊勾勒金絲,流光溢彩呼之欲出,當屬和服工藝的佳作。
  • 不做明星,甘為「匠人」的王茜華
    這位被悠悠秦嶺與滾滾黃河浸潤,受京兆歷史與長安文化薰陶的女演員,目前是北京人藝國家一級演員,多產卻低調的她出道二十多年來佳作頻出她稱自己為演員中的「匠人」,只堅守對表演的初心,用一顆「匠心」打磨演技,靜待時間與信仰彼此成全。
  • 竹製玩具——水槍、竹子槍
    顧名思義不是真的槍,是供兒童玩樂的一種竹製玩具,也可以稱之為竹筒水槍。其製作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      1.準備原材料:幾段二十至五十公分長、3-5公分(也可以在5公分以上)直徑、一段有完整結節的竹子;棍子若干;一些布條;一些細鐵絲。      2.製作水槍:(1)製作水槍的「槍筒」。
  • 了不起的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不同於其它文化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是首部微紀錄片,每集只有精短的15分鐘。  第一季時,節目組遠赴大陸各地及香港、臺灣、日本等亞洲地區,將鏡頭對準極具匠心的20位亞洲匠人的手藝生活,用微紀錄的形式展現精妙的20件器物及各地的人文風情。  2016年首播的時候,我並不知道。記得當初,我是在看《我在故宮修文物》。也是個不錯的紀錄片,但相較於匠人來說,人物單薄了些。
  • 城北地區改造 | 區城北地區改造指揮部第13次例會召開
    12月16日下午,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娟主持召開區城北地區改造指揮部第13次例會。會議傳達學習了市城北地區改造領導小組2020年第10次例會精神,研究部署了明年以及「十四五」期間城北地區改造重點工作。副區長李益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