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浦江有趣事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浦江有趣事」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每天晚上9點,浦江有趣事陪你入夜,看這天浦江新聞趣事
01
民間有句老古話「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說的是每一行的手藝人憑著自己手藝能夠維持生計,養家餬口。
一般手藝人憑藉著一雙勤勞的手,無論豐年還是災年,都能夠謀得溫飽,成為生存的本錢。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兒時記憶中的手藝人正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說起老手藝大家想起的應該有這些做秤、編竹、裁縫、雕刻…
我們在城北,找到了唯一一位至今還在浦江做著蒸籠的師傅--董根堂。
02
在月泉西路有這樣一間民房,角落裡四散著各種篾條、工具,另一頭疊放著一屜屜蒸籠成品。這裡可以說是董根堂生產蒸籠的作坊。
董師傅的手上,布滿了皺紋、老繭,這是歲月、篾匠生涯給他烙下的印記...
上世紀60年代,鄉村普遍缺糧,年僅12歲的董根堂,挑著擔子,徒步70裡,跟隨著父親到建德山區做篾匠。
當時的農村,使用各種農用器具,簸箕、竹蓆、籮筐,所以父子倆的生意特別好,每一年都要忙到年底方可以回家。
一天的工錢兩斤玉米,就這樣,父子兩人在建德呆了二十多年,足跡遍布了建德各個村莊,董根堂也娶了一位當地的女孩為妻。
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浦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個體戶,浦陽鎮的飲食店也從寥寥無幾,發展到幾十家、幾百家。
董根堂發現市場上的蒸籠特別好賣,於是,他便專一地做了編蒸籠賣的生意。這一編就是40年。
造房子、養兒育女,靠著一編一箍,董根堂的生意越做越火,日子也越過越好。
03
近年來,鋁製蒸籠興起,董根堂卻從不擔心銷路。
過去,每次做好蒸籠,董根堂常常要挑著擔子到處售賣,如今,靠著名氣的積累、通訊的發達,往往親友們的一個微信朋友圈,便能讓訂單絡繹不絕,
浦江甚至義烏,常常有大食堂和大酒店向他下訂單。
雖然銷路不愁了,但目前困擾董根堂的問題是,自己的手藝,誰來繼承?
篾匠生涯中,董根堂也曾帶過三五個徒弟,不過最後也都改行了。
竹蒸籠能夠保證原汁原味,但其製作技術要求極高,不漏氣,考究的是一個竹蒸籠師傅的技藝好壞;能否蒸熟,就是評判一個竹蒸籠師傅手藝好壞。
慢工才能出細活,因此,竹製蒸籠無法大批量生產,一屜蒸籠二十多道工序耗時近一天。
年近七十的董師傅說,自己也幹不了幾年了,打算做完年前的單子就休息了。
04
12歲跟著父親做篾匠,年近七旬仍然在作坊內編織,董師傅其實靠著一年的房租足以過活,只是近60年的篾匠生涯,讓他習慣了。
這種習慣貫穿著董師傅的生活,浸透了他這一生的點點滴滴,如同一頓飯,如同一件衣服。
但終有一天老一輩們薪火相傳的老手藝會漸漸失傳,最後留在我們生活裡的只能是一種記憶。
誠然,這種記憶可以被機器生產代替,卻無法被複製...
照片:鄭定志
編輯:LL00
新聞聯繫:iP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