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花按——
大約半個月前,得知香港百年老店蓮香樓即將關張的消息。那是本花在香港最愛的一間老茶樓了,只恨自己不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幸好,我局有一位編外探員——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在讀碩士可可,此時正在香港。她趕在蓮香樓營業的最後幾天,一睹這座老茶樓最後的風採。不過,也不必太過傷感,文末有彩蛋~
「得閒飲茶」?不得閒也要飲啊!
說到香港的茶樓,蓮香樓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出名。作為一隻港漂,幾年前初到香港,就聽說了這家鼎鼎有名的老茶樓:歷史悠久,有道地、懷舊的老香港氛圍。對於這種知名老店,總想著吧,哎呀,遲早有機會去的,不著急嘛。結果,前段時間看到了新聞——
圖片來自網絡
去!排除萬難也要去!我趕快抓緊時間,捉住小夥伴一起去體驗「水滾茶靚點心正」的香港老茶樓風情。
探索這種歷史悠久的老店,當然要提前做做功課。維基百科告訴我,蓮香樓的前身是廣州西關的餅店,1889年改名叫連香樓。因為他家的蓮蓉做的過於美味,有位名叫陳如嶽的翰林學(chi)士(huo)大筆一揮,題了「蓮香樓」三個大字,就成了沿用至今的名字。1927年,在中環的皇后大道中,香港的第一代蓮香樓開業。此後經歷了幾次搬遷,1996年搬到上環的威靈頓街,之後就再也沒有換過地方。算起來,真的可以說是百年老店了。
早上大概十點半,我和小夥伴從上環地鐵站出發。在臺階下就能看到另一頭「蓮香」二字的招牌。
走到近處,還沒進門就感受到了人氣。不少人都拿著手機相機對著店面拍照,可能都是聽說了要停業的新聞,抓緊時間記錄一下(此刻心頭瀰漫著等座位的不祥預感)。
港味十足的招牌一看就有年頭啦
蓮香樓佔了地鋪和一樓,一共兩層(按內地的樓層叫法就是一樓和二樓)。地鋪是「蓮香老餅家」,售賣糕餅和茶葉。當天並沒有看到多少擺出來的糕餅,各類茶葉倒是有的。
從樓梯上去,一樓就是吃點心喝茶的地方。走上樓梯,放眼望去,我內心只有大寫的四個字:「人頭湧湧!!!」(請自行腦補粵語發音)
除了平時就經常來的老街坊,很多香港本地人看到新聞也趕快來體驗,還有一些慕名而來的內地遊客和外國友人。整層排滿了桌子,不寬敞的走道裡站滿了人。
蓮香樓既不能預約,也沒有取號等位的機制,侍應大叔也不會給你安排座位。想坐下來只能自己瞄準一桌,站在桌邊等,等其他顧客喝完茶離開,就得趕快坐下佔住位子。所以基本上都要和不認識的人搭檯(拼桌),不過這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這次我就看到一位香港大叔熱心地給同桌的兩個內地女生介紹老茶樓的門道,教她們怎麼拿點心、倒茶。陌生人之間也是人情味滿滿。
茶樓的布置保留了上世紀的風情。牆上掛著很多字畫,裝的風扇也是老式的,畫框裡是關於蓮香樓的老報紙。抬頭還能看到天花板上掛著鳥籠,復刻以前茶客拎著鳥籠來喝茶的風情。
除了供應到下午四點的點心,這裡的晚市也會供應粵菜,八寶鴨等菜式名氣也不小。牆上的紅色餐牌寫著晚市供應的「懷舊食品」。
餐牌上的價格並不是我們習慣的阿拉伯數字,而是看不懂的符號。這種符號叫做「蘇州碼子」,是起源於算籌的一種數字,在內地和臺灣幾乎已經絕跡,但香港的一些舊茶樓、中藥房、街市還在用這種古老符號系統。
(來自維基百科)
神夏看過伐!卷福花生曉得伐!第一季第二集裡面讓卷福腦殼痛的東方神秘符號就是它!
看了一圈環境,我還沒找到座位。那天,我光是找座位,就花了大概得有二十分鐘。兩三個人同時對一個即將空出來的座位虎視眈眈,幾次都沒有成功地搶佔位子。正當我懊惱炸毛外加迷茫的時候,一位本地的阿姐突然過來拉住我,「阿妹過來呢度啦,我哋好快走喇。」那一刻我只想說:
站著等位的時候非常焦慮,但是坐下來之後就可以悠哉遊哉地準備喝茶了。侍應大叔忙得不可開交,但是看到你坐下了,就會過來收拾桌面,再擺上餐具,問你要喝什麼茶,最後扯一張點心記錄卡給你。(友情提示,太著急催,反而有可能收穫阿叔的瞪眼一枚。同桌喝茶的香港大叔還暗搓搓地問別人,有沒有「俾佢鬧」,就是「有沒有被他兇過」的意思。)
粵語裡面講飲茶這件事,常提到「一盅兩件」,也就是一盅茶,兩樣點心。(我表示,兩樣怎麼夠吃?)現在絕大多數飲茶的地方,用的都是茶壺茶杯,但那並不是最地道的「一盅」。蓮香樓提供的還是傳統的茶盅。每人一個茶盅加一個茶杯,茶葉放在茶盅裡滾水衝泡,然後一手按住茶盅蓋子,把茶湯倒進茶杯裡喝。要加水的話把茶盅蓋子打開,侍應看到就會拎著大茶壺來啦。(不過可能因為人太多,現在有的茶樓也會把有水的茶壺放在走道中讓顧客自取。)好的茶樓,講究的就是一個「水滾茶靚」。
茶盅
用茶盅是個技術活,一開始很可能製造上圖這種大型災難現場。
餐具都有標誌性的紅蓮花紋。
我們要的是普洱茶。茶葉給的非常多,一個茶盅裡半盅茶葉吧。泡出來的茶湯自然很濃,個人感覺茶葉品質一般,喝起來酸味略重。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還不點單?到底點了啥點心啊?其實在蓮香樓吃點心是沒有點單一說的。當香港絕大多數地方用點心紙點餐的時候,這裡還保留了傳統的點心車。點心做好了之後,阿姐會把車推出來。要吃的話得等車來了,再拿著點心記錄卡去選,之後阿姐會根據你拿的種類在卡上蓋印。當然,人海啊茫茫啊,這種時候點心車基本沒法推出來。顧客早就拿著記錄卡守在門口,車剛推出廚房,就圍過去拿(qiang)食物。每次推出來的點心不一樣,能拿到什麼真的看緣分了。
雖然也有點心的餐牌,但還有很多種點心在上面找不到姓名,所以下面很多名字是我根據茶樓常見的點心名字對應的。
在人群的夾縫中看點心車……
這次我們吃到(搶到= =)的有這麼幾種:
豬潤燒賣
有名的招牌點心。豬潤就是豬肝,蒸得有一點點過,從圖片也能看出有點硬。豬肝和下面的肉餡完全分離了。不過下面的肉餡真的要給好評!豬肉餡和冬菇粒揉在一起,中間還包裹著一個大蝦仁。汁水充盈,毫不油膩還很鮮甜。
棉花雞
棉花雞也是知名選手!粵式點心裡的棉花雞簡單來說就是魚肚蒸雞(也有的地方不用魚肚而是用豬皮)。魚肚是最精華的部分,吸收了滿滿的湯汁,有雞汁的鮮,又有冬菇的香氣,並沒有完全軟塌塌,而是保留了一絲魚肚本身的脆。上面還有一塊豬肉,口感不柴,冬菇和雞肉不功不過,大概是把味道的精髓都賦予了魚肚吧。同行的小夥伴毫不猶豫地在第二次點心車大戰中再拿了一份,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了。
蒸鳳爪
點心中的經典款。蓮香樓的鳳爪沒有那種膠質滿滿的感覺,似乎走的是外皮脆爽的路子。然而不算太成功,醬汁的包裹導致口感介乎脆與軟塌之間(有點奇怪),在入味方面也是「嘛嘛地」。
蒸鵝掌
甜,太甜了,是那種蠔油一不小心倒多了的甜。不過膠原蛋白滿滿的感覺還是有的。
牛肉球
牛肉球的樣子看起來非常粗獷,也是粵式點心的經典款,不過沒有放馬蹄粒。口感算得上細膩,但不彈牙。蒸的火候恰到好處,既不幹,也不會有裡面的肉還發紅的狀況。下面墊的不是常見的腐皮而是西洋菜(而且還保持著很新鮮的綠色),有一點點解除油膩的的清香氣息。
蒸粉果
從圖片就能感受到這個澄粉皮的厚度……內餡仿佛是一個大雜燴,有芹菜粒,菜脯,蝦幹,花生,似乎還有類似蘿蔔丁的存在。花生味、芹菜味,以及菜脯衝擊力很強的鹹味和蝦幹濃烈的海味混在一起,讓人迷惑這個點心到底想做成什麼味道的?有點欣賞不能。
冬菇蒸雞
一汪金燦燦的雞油讓人感慨,這隻雞生前一定是一隻肥雞。入口時雞皮的厚重和脂肪的油膩又讓人再次感慨,這雞也太肥了……
最後綜合來看帳單——
蓮香樓
中點26 HKD x 1
大點30 HKD x 5
特點 32HKD x 2
茶位 13 HKD x 2
總計 266 HKD
香港大部分吃飯的地方都會有10%的服務費,但是蓮香樓沒有,整體價位還是非常親民的,也難怪有老街坊一光顧就是幾十年。
總的來說,在蓮香樓體驗的就是正宗香港老茶樓的感覺。不時見到水漬的地板,擦得沒有那麼乾淨的玻璃臺面,人擠人的狀況,忙得不可開交的兇巴巴的阿叔……雖然人太多,沒能完全感受老街坊在這裡悠閒地喝茶看報的狀態,但也能想見舊檯凳、老夥計之間流動的一絲人情味。據說舊日的茶客,一周三天上茶樓,相熟的夥計都會為他們破例留位置。
這裡的食物算不上多麼精緻,但用料絕不敷衍。「食物質素」只能說不功不過,一般般,沒有到「驚為天人」的程度,到這裡吃飯更多的是對舊日風情的一種體驗。這次還遇到一個有趣的場面,一位阿叔抱著摞得快到天花板的蒸籠強勢carry,全場都響起了歡呼和掌聲。那一瞬間的會心一笑,真是難得的緣分了。
在時間的流逝中難得留存的舊式茶樓,要是真的徹底結業,實在是一個遺憾。幸運的是,根據最新的消息,雖然蓮香樓的舊老闆不再經營,但是一群老員工已經接手。3月1日,蓮香樓改名為蓮香茶室,在原址重新開業。內部一切不變,只是以後不設晚市。曾經的一瓣蓮香還是得以留存,還是很令人開心噠。
請記住它的新名字和地址——
店名:蓮香茶室
地址:中環惠靈頓街160-164號,港鐵上環站E1或E2出口,步行約五分鐘
PS :有小夥伴可能會注意到點心記錄卡上印的是蓮香居(地址:上環德輔道西46-50號2-3樓,港鐵西營盤站 A2 出口, 步行約4分鐘)。蓮香居是蓮香樓的唯一分店,在上環德輔道西。蓮香居店內也是用傳統的點心推車。據說蓮香居一般會給茶壺而不是茶盅,如果想在那裡體驗茶盅的話記得要問一問服務員哦。(悄咪咪透露一句,之前四字弟弟來香港錄節目就是去蓮香居吃的早茶呢~ 此處應有迷妹臉。)
點 擊 下 列 圖 片,還 可 以 看 這 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