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堅守!汝州這位藝人純手工製作樂器傳承文化!

2020-12-27 新時代新汝州

紫雲路街道郭營村許灣村的最北面有一個小獨院,院子主人是位70多歲名叫許佔川的老人,他每天在家手工製作二胡、大小三弦等傳統樂器,過著簡單而知足的生活。

青年時期的許佔川有一門街坊四鄰都羨慕的手藝——打家具,他靠著這門手藝在汝州城區謀生,後來跟著一個姓羅的老闆四處包活,偶然一次機會,羅老闆說讓他把琴盒組合起來,「就是把那種八塊小木板拼成一個八菱桶狀,隔天羅老闆一看,樂了,說我不僅家具做得好,這琴盒第一次做也好,細膩!以後就別打家具了,跟著我學做樂器吧,我手把手教你……」就這樣,許佔川走上了手制樂器的路。

三四年的時間,許佔川跟著羅老闆學習了二胡、曲胡、板胡、古箏、手板等傳統樂器的製作方法,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老師傅。小院裡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客廳,掛滿了許師傅做的各式樂器。30多年裡,許佔川一直用老工藝、老方法製作,不敢改變絲毫。「一件樂器,要想奏出優美的音調,就要細細雕琢,精益求精。」許師傅說,製作過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藝術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比如說手工打造一把二胡就得有選料、開料、製作琴體、琴筒蒙皮,到拋光、組合、調音等多道工序。別看二胡結構簡單,但製作起來需要砍、鋸、刨、鏟、削、銼、鏤、鑽、鉸、磨光等步驟,至少得花上一周時間。「琴板要選用年代久遠的小葉紫檀,琴筒上的蒙皮要選用好的蟒皮,最複雜的就是蒙皮工序,要經過挑皮、剪皮、裁皮、鏟皮、鑽孔、套皮等十幾道工序,從而保證成品二胡優良的音色和音質及在演奏時的手感舒適度、發音靈敏度、音色圓潤度……」聊起製作二胡,許師傅滔滔不絕,「手工製作的樂器有人的情感在裡面,琴聲的表現力也更豐富,這是機器流水線製作的樂器所無法替代的。」

「由於妻子身體不好,身邊離不開人,我就離開老闆回來照顧家裡,空閒的時候就在家製作。苦於沒有銷路,曾經背著琴去過洛陽、鄭州等地,只要聽說哪裡有廟會我就去,慢慢地名氣打開了,大家也都知道了,現在基本上都是自己找著來家裡買,但銷量不算好,能混口飯吃,畢竟學習傳統樂器的人不多,所以懂琴的人也不多。」多年來,許師傅始終堅守手工製作,他堅信用心製作的不僅是樂器,更是一種文化。由於善於總結並刻苦鑽研,再加上個人天賦,他不斷在制琴技藝上創新、完善,所製作的樂器做工精緻、音色通透、音質純正,而且可以按顧客要求,做出不同音色的琴。

談到傳承問題,許師傅不免有幾分無奈。現在年輕人不願學,就連自己的兩個孩子都不學,他們都選擇在外打工。但許師傅坦言,即使這樣自己還是要堅持下去,不能把傳統手藝扔下,它代表了我們祖祖輩輩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這就是柯坪縣純手工製作木勺的魅力所在。這種用杏木製作成的小木勺,不僅是柯坪人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餐具,還是柯坪獨具特色的文旅精美手工藝品,如今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 「非遺擷英」純錫黃酒壺製作的傳承
    【非遺擷英】純錫黃酒壺製作的傳承李世棟 何得鉎有著深厚濃鬱的周祖農耕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城慶陽,當地人每逢婚喪嫁娶而按照古老的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純錫手工特製的酒壺加熱後喝才更有勁道,因此黃酒壺與黃酒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夥伴。但目前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傳承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慶城縣玄馬古鎮孔橋村何渠子自然村58歲的何平發卻傳承了這個老手藝,繼續用手工藝製作純錫黃酒壺。何平發父親早年去世,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純錫黃酒壺手藝。
  • 陳山村這位老人40多年來堅持用傳統手工製作彩燈
    而傳統手工製作的彩燈則是陳山香火龍重要組成部分。在雅瑤鎮陳山村委會新村村,已經84歲的李福貴仍然堅守著手工製作彩燈的傳統手藝,至今已有40多年,經李福貴之手編織出來的彩燈無數,他是鶴山遠近聞名的彩燈手藝人。在傳統手工業逐漸被工業技術取代的大環境下,老人的堅持顯得難能可貴。
  • 70年歷史傳承——純手工製作的公莊月光餅,東江傳媒網獨家限量發售!
    限量300個,純手工製作,包郵到家,先到先得!在博羅公莊鎮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從爺爺輩手中接過傳統技藝的傳承,歷經七十多年歷史,仍然在製作傳統節日食品的路上前行。許多東江傳媒網的忠粉們應該還記得,去年東妹也賣了一期月光餅,限量100個不到一個小時就瘋搶而光,也因為純手工製作,陳師傅一天產量有限所以無法再加單生產。
  • 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傳承人林旺國20年如一日:打磨樂器 弦音不輟
    臺海網9月1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近日,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入選了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進入劇團以後,林旺國除了學習唱戲,還要學習樂器演奏,漸漸地接觸了大廣弦、小廣弦、五音竹筒鼓等閩南傳統樂器。由於當時家庭條件較為艱苦,買不起像樣的樂器,他就想自己製作樂器。1993年開始,林旺國潛心鑽研樂器製作,並先後向龍海、漳州多位老藝人學習各種樂器的製作。
  • 他們的脆餅純手工製造
    純手工製作,是西亭脆餅的一大特色。2009年,西亭脆餅製作技術被認定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在西亭鎮洪四村,有一群老手藝人,他們依然堅持著這一手工製作工藝,讓香酥鬆脆的南通味道飄進千家萬戶。在西亭鎮洪四村,一家脆餅製作間裡,老師傅們正遊刃有餘地和面、包酥、管形、上麻、烘烤……小小的脆餅,前後要經過十八道工序才能最終成品。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打磨樂器只為弦音不輟
    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入選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傳承人林旺國——林旺國用鉛筆反覆比對,在琴杆上測量出精確的琴軸位置。近日,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入選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傳承人是林旺國。
  • 書法迷15年純手工抄寫製作2000餘冊線裝書(圖)
    書法迷15年純手工抄寫製作2000餘冊線裝書(圖) 2014-06-11 19:38: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6月11日,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舉辦中國古代裝幀形式實物展,圖為山東書法愛好者劉宗森純手工抄寫製作的古典線裝書《史記》。
  • 百年堅守的錫雕傳承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海絲文化」的興起,楊氏錫雕技藝傳承至今已是第六代(楊曙宏、楊婉紅)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錫雕技藝是泉州特有的手工藝名片!」南派花雕相比北派素雕,有著更加精巧的工藝美學,風格華麗,突顯金銀秀色,作品極為富麗堂皇。錫雕技藝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千錘百鍊方可熟練掌握。
  • 蘭州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
    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正在創作中的劉瑤和她的刺繡作品。一把團扇一首詩,美到骨子裡的柔情,就如90後刺繡藝人劉瑤一般。劉瑤靜坐於繡繃前,針線穿梭進去便是典雅大氣的「敦煌佛手」。8月7日,蘭州90後刺繡藝人劉瑤在接受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採訪時說,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佛手」,不僅僅是自己對於美的領悟和提升,更是用絲線表達對敦煌文化的熱愛和弘揚。
  • 朗絲家紡:傳承潯商純手工天然制絲理念【圖】
    朗絲家紡:傳承潯商純手工天然制絲理念【圖】 2014-07-02 11:10:12 來源:網上輕紡城   兩千多年前中國與西方就開始了絲綢貿易,開闢了著名名的絲綢之路;鴉片戰爭後
  • 昌江南海系列人才風採:南海工匠唐麗金揮灑熱血 傳承黎族文化
    唐麗金,海南黎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黨支部書記,海南黎之韻織錦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基層一線從事黎族文化傳承工作10多年,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宣傳活動、舉辦黎族手工藝培訓等形式,保護傳承黎族特色文化,打造昌江特色旅遊品牌,助力脫貧攻堅。
  • 做一張弓要3年,280多道純手工工序 重慶南派角弓製作人:堅守清貧...
    △南派角弓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李青陽正在作業中夏制筋、春取角、冬伐木、秋合之……280多道工序,3年周期,守著一份清貧,傳承一項技藝。對匠人李青陽來說,薪火相傳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剛剛結束的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重慶南派角弓製作技藝,被列入九龍坡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民族文化」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2020年全盟...
    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2020年全盟首屆潮爾培訓班開班12月17日,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2020年全盟(興安盟)首屆潮爾培訓班在巴彥呼舒鎮開班。培訓現場,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負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哈達為學員們講解潮爾的結構及調音技巧。那仁滿達是扎賚特旗人,今年畢業於赤峰學院音樂學專業,現在扎賚特旗文化館實習。
  • 為何有的傳統手工製作「叫好不叫座」
    為鼓勵文化創新,充分挖掘柳州市地方民族文化資源,今年4月柳州市啟動了首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暨2016年「三月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商品一條街活動,共有52個商家在60個展位上帶來了上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產品,不僅有排簫、蘆笙、月琴等民族樂器,還有糖畫、刺繡、創意生活用品、民族服飾等。
  • 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為了更好地傳播海南傳統文化致敬匠人精神《海南守藝人》專欄
  • 冰清玉潔 汝州粉皮
    汝州粉皮以優質綠豆為原料,純手工水磨綠豆澱粉精製而成,工藝考究,味道鮮美。它薄如蟬翼,明若窗綾,潔如白璧,透亮晶瑩,冰清玉潔,富含多種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酸等眾多生命元素,性平且涼,具有清熱解毒、益氣明目之奇效,為食中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