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角弓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李青陽正在作業中
夏制筋、春取角、冬伐木、秋合之……280多道工序,3年周期,守著一份清貧,傳承一項技藝。對匠人李青陽來說,薪火相傳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剛剛結束的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重慶南派角弓製作技藝,被列入九龍坡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好弓配好漢
愛上射箭索性自己做弓
△李青陽正在做弓
初見李青陽,怎麼也跟心靈手巧搭不上邊,因為他看上去是典型的佛系一族,樸素的著裝,外表就是一個彪形大漢。
交談一番才發覺,李青陽外剛內柔,粗中有細。
位於九龍坡區圖書館五樓的一個工作室,是李青陽打磨角弓的地方,裡面除了琳琅滿目、亂中有序的制弓材料,就是掛在塑料柜子裡,今年剛剛做好的十幾把各式各樣耐人品味的弓。這個塑料柜子還放了一臺除溼機,看得出他對自己的這些寶貝格外珍惜。
現年41歲的李青陽,是南派角弓傳統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在楊家坪長大,小時候愛畫畫,長大後考入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現改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從小動手能力強的他,最愛自己做東西。
李青陽說,首先是愛上射箭,他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接觸角弓之後,那種拉弓的感覺,有一種「揮斥方遒」的豪邁。瞬間,自己那股被點燃的激情和熱血沸騰的勁兒,沒日沒夜,一直上網查看與角弓有關的視頻。
慢慢地他發現,外面買的弓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我何不自己做弓呢?」李青陽說,要不動手自己做一把弓?反正祖上也會這門技術。
2005年,有份正式工作的他,乾脆全職投入到角弓的製作中。如今他是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理事,是知名的傳統弓箭高手,角弓製作手藝高超,甚至還仿製了一把康熙皇帝的弓,其所制之弓,被國際上多家博物館收藏。
天然取材要分季
哪一步錯都無法製作良弓
△李青陽介紹角弓的製作步驟
一把古代戰場上使用的弓有多複雜?一般人根本沒法想像,只能從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的詩句中,感受出古代弓箭的魅力。
答案是:取材都要四季進行。
夏制筋,夏天氣候溫熱好去油製作牛筋,就是把牛筋放在墩上捶打;春取角,春天牛兒血氣最旺,水牛角最好;冬伐木,冬至伐竹折桑不宜蟲蛀。
與此同時,收集熬製鱘魚魚鰾,熬製好魚膠蛋白質極高,作為角弓的粘合劑,冬天切好晾乾,不容易腐敗。一切材料準備妥當之後,秋合之,秋天不冷不熱,溼度正好,秋高氣爽時將弓弰弓弝粘合在竹胎上完成弓胎的製作。
上面的步驟一步一步完成,才能製作好一把良弓,哪一步錯了弓都沒法完成。
280多道純手工工序
沒耐心第一步都完不成
△用天然礦植物顏料染出吉祥圖案
280多道純手工工序,3年時間,一張角弓並非一木一弦的簡單結構,受時節對材料的影響,其繁雜的工藝細節、製作難度、耗時之長,遠超想像。
第一步,牛筋製作。取出陰乾的牛背筋,加入鋸末在木墩上砸,將筋絲纖維砸松。然後將砸開的筋絲撕開,撕松,猶如人的頭髮絲一般細,而且不能有岔頭。最後將撕好的筋絲按長度排列整齊,紮成小束備用。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注意到,牛筋的製作都相當複雜,沒點耐心,李青陽說第一步都完不成。
第二步,弓胎製作。將桑木鋸砍出弓弰,再用木挫精細打磨成型,然後是弓胎製作,將陰乾好的竹片打去青皮,打磨出粘合牛角的弧度,將成型的弓胎和弓梢以及望弝粘合,一張弓胎基本成型完成了。
△製作過程中的南派角弓
第三步,牛角製作。牛角的選取也比較講究,必須是水牛,而且耕作年齡在10年以上才算合格。
將完整的牛角鋸開,把角弓面留下備用,一張弓需要用一對牛角,同樣將牛角打磨出與弓胎相互粘合的弧度,最後李青陽將磨薄後的牛角粘合在弓內側,承受和續集開弓過程中的壓縮力。這個過程還需要用麻繩把牛角與弓胎勒緊,其過程之複雜,無法用語言描述。
第四步,鋪筋。每年的初冬,李青陽都會來到海撥3000米,空氣稀薄,氣候乾燥,紫外線強烈細菌少的阿壩州松坪溝基地,為角弓的鋪筋工序做準備。
過程是這樣的:將弓體外側的竹黃面打磨刮槽後塗膠,再拿出準備好的牛筋計算好長度,把牛筋用清水清洗浸泡軟,最後在特製的鋪筋暖房中鋪筋,把筋浸泡在溫熱的膠湯中吸飽膠液,溫度極其重要。接著就將浸好膠的牛筋放在梳筋板上梳理平整順暢,再鋪貼在弓體弓外側梳理壓實,承受和續集開弓過程中的拉伸力。
△做好的弓要放進有除溼機的塑料柜子裡
根據弓力的大小,決定鋪筋的層數,弓力越大,鋪的層數就越多。最後將製作完成的弓反盤靜置一個冬天,靠高原的寒冷使弓體收縮緻密。
第五步,在第二年的春天,李青陽會再上弦調訓弓型。初夏的時候,親自挑選光滑有色澤,千年不腐的樺樹皮貼在調訓得體的弓身。
最後一道工序,便是裝飾。擅長作畫的李青陽,用天然礦植物顏料染出標示級別的吉祥圖案,再作桐油大漆防潮,一張傳統的南派角弓製作就此結束。
△熬製好的魚膠塊
△將魚膠塊化開
所以一張弓嚴格來說,打亂順序的四季,這才是做弓工藝的一個周期。就如陰陽調和的自然之道,做弓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獨當一面精益求精
慨嘆如今收徒弟實在太難
工匠總結累積的經驗,經過時間實踐,角弓的每個製作工序都有特定的規定,從材料的選擇到製作的精益求精。做角弓對人的考驗極為苛刻,不僅要耐得住性子,還要心靈手巧。
△李青陽精雕細琢角弓的弝箍
△剪好珍珠魚皮
△為角弓弝箍貼上珍珠魚皮
曾有過兩位半途而廢學徒,李青陽無奈地感嘆,現如今能靜得下心、做手工的人越來越少了。
現在是他一個人完成所有工作:一個人砍伐竹子、一個人尋找水牛角、一個人打磨……比古代工匠更厲害。李青陽每天都要工作很久,妻子偶爾也會幫忙打打下手,日積月累,妻子熬製魚膠早已不再話下。
在父輩的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下,李青陽自己也不斷鑽研學習。解刨清弓,挖掘古代記憶,從古代文獻裡摸索,有時候在博物館一待就是一天。也到國外去交流學習,就是為了做好角弓,守住生命中最大的歡樂。
弓和人合二為一
用靈魂穿越時空去制弓
△為角弓弝箍貼上珍珠魚皮
△目測調校
在李青陽看來,一張弓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它們有著未被工業機器摻雜過的純粹與美好,保持著世間萬物最原始的自然。按古法做的弓,拉時很柔,放時剛猛;現代材料做的弓,拉時剛猛,放時就很柔,很無力。古法做的弓,野性未馴,它能記住很多東西,包括你的習慣和個性。當人們拉弦、使弓的過程,身體的能量也在儲存與猛烈地釋放,這不由得感覺到弓和人合二為一的至高境界。
「幾乎要用靈魂穿越時空去做一張良弓。」李青陽說。
傳承南派角弓技藝,猶如一種宗教式的信仰。在外人看來,工匠,其實就是個苦逼行業、勞苦命。對李青陽而言,這並不是所謂的埋頭苦幹,而是一種精神享受,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內心的這份堅守是讓他感到滿足和愉悅的。就如悟道,將中國制弓之法傳承,將中國文化弘揚世界,不讓時光磨滅它的光輝,這就是李青陽堅守的道。
南派角弓承載古人智慧
本人多次代表中國出戰
△彎弓射鵰
據史料記載,南派角弓在保持巴渝地區制弓技巧下與清代弓形特徵融為一體,是中國現存派系中最貼近清弓弓形的角弓。南派角弓傳統製作技藝承載了古人智慧,精巧的弓,性能優良,是現代工藝仿製品遠不能媲美的。獨特又繁雜的傳統技藝,順應天時地利,蘊含匠人精神;一把時間與精力成就的良弓,精美又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李青陽曾多次在國際傳統騎射比賽中,代表中國出戰,贏得優異成績,令國際友人對中國弓誇讚不絕。九龍坡區文化委負責人也對這項技藝存在於九龍坡讚不絕口。
記者手記>>
匠心不朽情不泯
現代社會已經被科技佔領,隨處可見的先進已經不是古代的任何時代可以比擬的。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熟悉角弓行業的李青陽常常感到寒心,經常會有一些商販在販賣弓箭,要價很高,可是質量非常劣質,跟他記憶中的傳統弓箭相去甚遠。
越是這種情況,越需要有人將寶貴的工藝傳承下來。弓箭承載著博大的文化,其實非遺傳承有多種方式,但匠人憑藉一雙巧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護、承接。制弓人的傳奇,還在續寫,別讓它們斷在這個時代裡。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李化 實習生 蔡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