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佛山
故事: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臘月廿八,許曉蕾指導著3歲的兒子,在新家的大門上,貼上了一對紅彤彤的財神年畫——鮮豔華麗的大紅紙張為襯底,濃墨勾勒出線條簡練、炯炯有神的財神形象。這已經是這個「90後」小家每年春節必備的儀式。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如今,在劉鍾萍的復活下,佛山木版年畫又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國潮IP」:有一個億小目標的「財神」、逢考必過的「考神」、求姻緣的「脫單神器」、求添丁的「二胎神器」……這些佛山年畫裡「諸神」都有了符合時代年輕人追求的時代意義,備受追捧。
製作工藝繁瑣。
手藝有傳承
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隱藏在禪城區普君南路的一條小巷子裡。這裡曾經是「年畫一條街」,鼎盛時一度著二三十家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戶,所制年畫遠銷海內外。如今,卻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去年8月,佛山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老人因病逝世,年畫傳承的重任就落在了年輕一代傳承人們的身上。
佛山木版年畫製作過程繁雜,從刻版、套印,到開相、描金、填丹,共有林林總總20多道工序,而且只能純手工製作。提早4個月開始備貨是年畫老鋪的慣例。
去年9月開始,劉鍾萍開始投入到為「春節檔」備貨的忙碌中。準備「萬年紅」的襯底紙張、備好筆墨、金粉等材料,拿著師傅留下來的各種珍貴印版,劉鍾萍坐在老鋪的工作檯前,一張一張地刷印著年畫。上墨、鋪紙、掃印,最傳統最簡單的紅底墨線財神和「持刀將軍」門神畫,一天能印上百張。
20多道工藝純手工製作
在年畫中,除了門神和財神這些線條簡練粗獷的「款式」,還有更多複雜的「神仙」內容,比如狀元及第、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年畫娃娃等,都是佛山木版年畫常見的主題,而這些年畫圖樣更複雜,需要劉鍾萍花上更多時間。
比如「和合二仙」的圖樣,裡面就需要用到4塊印版,一塊以濃墨刷印線條,然後用紅色、黃色、綠色的印版進行套印。「相當於一張畫就要印4次,而且還要反覆對準線條,要花是普通單色年畫4、5倍的時間。」劉鍾萍說,而狀元、天姬送子的「款式」還需要手繪填色、描金,「一天也做不了幾張」。
年俗有新意
「我想』請』一對財神回家。」
「這一疊都是財神,你跟他們』對一下眼神』,選你最合心意的。」
「帶回家以後,要貼在什麼地方?」
「貼在大門上或者客廳都可以。」
臨近春節,劉鍾萍變得更加忙碌,這樣的對話,她和顧客每天都會展開許多回。不久前,年畫老鋪旁邊開通一條新道路,讓巷子入口更隱秘了,但每天依舊有不少顧客推開老鋪的大門,選購心儀的門神年畫。更多的時候,她還要忙著整理微信上收到的年畫訂單,打包、發快遞。
前期劉鍾萍為「春節檔」準備了上千多份年畫,在春節前的一個月又陸續製作了一批,現在已經基本銷售一空了。這些顧客有的是附近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而更多的是像許曉蕾那樣的年輕面孔。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佛山木版年畫的生存現狀並不理想,傳統年畫帶著「鄉土俗氣」、現代印刷技術成熟、現代人的房屋只有一扇大門,這些條件都讓佛山年畫與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從前年畫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的必需品,後來成了乏人問津的工藝品。
「非遺最大的生命力,不僅是被擺在博物館裡,而是讓更多人在日常裡用起來。」劉鍾萍曾在很多的公開活動中說過這個觀點。在她看來,年畫不僅僅是幾個不同色塊和線條組成的一個畫面,承載著更多是中國人祈福納祥的情感和文化,要讓佛山年畫重新「用起來」,就需要為古老的年畫賦予年輕活力的時代意義。
她想讓年畫走出去
於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她在百年老鋪舉辦了幾百場年畫公眾開放日,讓廣大市民朋友們來重新了解年畫,她也在一場場公眾開放日了解了人們對年畫的需求,把古老年畫裡滿足現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類型一一整理出來,並且用現代人的話語,年輕人比較感興趣的語境重新演繹和傳達。
例如用一個億小目標來表達財神、用行桃花運的「脫單神器」來表達傳統的喜神和合二仙、用「兒女雙全二胎神器」來表達傳統的天姬送子、用逢考必過的考神來表達狀元及第,用粵語好口彩的「掂過碌蔗」來表達持刀將軍門神,這一系列的做法稱之為:「佛山木版年畫裡的諸神復活」。並用祈福許願這個儀式感,把現代人們的需求跟年畫結合起來,讓年畫的傳承變得更走心,更有溫度。於是,大家慢慢把百年老鋪親切地稱之為「解憂年畫鋪」
2019年,劉鍾萍參加了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跟設計師和繪畫師一起合作,一起創作出來功夫門神系列。
傳統年畫變得更「貼地氣」。今年的京東電腦數碼年貨節推出了一條「畫風清奇」的視頻,內容正是佛山年畫中的門神,擺著李小龍經典的架勢,推銷數碼產品;今年春節,劉鍾萍將這5款最受歡迎的年畫做成「佛山神氣賀年禮包」,並順利在方所、唐寧書店、先行書店等獨立文藝書店設攤銷售;還有文創的利是封、手帳冊、帆布袋等文創「年貨」,一下子就把年畫帶進了年輕人的生活。
非遺有推廣
1月20日,距離春節只有5天,劉鍾萍隻身一人帶著她裝滿年畫工具和作品的行李箱,去了江蘇南通做年畫的展示展演。一邊各地去推廣佛山年畫,還要一邊處理微信裡的年畫訂單,「23號中午下了飛機還要趕回老鋪,有顧客已經聯繫好要來選年畫,」劉鍾萍說。
這樣的忙碌幾乎是劉鍾萍近幾年來的常態,從2016年參加「非遺進清華」第五期研修班「,到2019年參加「年畫日新——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從佛山本地的社區活動,到頻頻在央視、騰訊等平臺的文化類欄目亮相,她跟不同地方的年畫藝人交流學習,不斷策劃思考新的年畫活動主題,甚至親身跑到不同展覽、交流會上,推廣這項傳統手藝。
常常拖著箱子外出講解、講課,劉鍾萍收穫了一個頗有行走江湖意味的外號——「年畫女俠」。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從去年11月起的每個周末,幾乎都被大大小小的推廣活動填滿了。臨近春節的一個月,劉鍾萍接待了數十家媒體的採訪,從央視到本地網絡媒體,她幾乎不拒絕任何一個可以讓佛山年畫「走出去」、「活起來」的傳播方式。
「很忙,很累,但是再累再苦,也總比看著年畫無人問津、前路迷茫的好。」劉鍾萍成了佛山木版年畫的「帶貨網紅」。今年的木版年畫客源提升了10%以上,從前「狀元及第」的年畫一年賣不了7、8張,現在一周就能賣出10張「考神」,更有加拿大、義大利等的外國友人下單購買。
「通過年畫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他們把飽含祝福含義的年畫帶回家,生活中遇到好事情就會跟年畫有了聯繫,也會把好消息告訴我,看著年畫被需要,自己很有成就感。」劉鍾萍說,希望通過這樣的諸神復活的做法,讓一張張年畫一點點地在人們的生活裡「復活」起來,「這才是傳承的初心」。
【年俗】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門神的習俗。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是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年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淮坊的年畫齊名,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之一。
清乾隆、嘉靖年間到抗日戰爭前期佛山年畫生產鼎盛,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門神就日產11000多對,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遺名錄,至今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
由於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時間長,氣候炎熱,溼度大,佛山木版年畫使用本地生產有「萬年紅」美稱的大紅、丹紅作門畫襯底,色彩鮮豔華麗,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同時,在人物盔甲、袍帶上繪畫金銀圖案紋樣,使畫面更加豐富。
此外, 佛山木版年畫借鑑和吸取了佛山民間剪紙、染色紙、銅鑿寫襯、木版花紙、神衣、門盞花錢等地方民間藝術製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積使用紅丹、綠、黃、黑等大色塊套印,畫面富麗堂皇,熠熠生輝。
佛山木版年畫形象精細,線條粗獷簡練,剛勁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性。而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和現代人生活的變化,木版年畫也與的佛山人春節生活漸行漸遠。
「85後」的劉鍾萍學藝六年,是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傳承人,師承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她曾是一名月薪過萬的導遊,2014年因目睹了一次旅遊意外,深受觸動,認為自己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偶然機會走進了馮氏木版年畫百年老店,認識了馮炳棠,被木版年畫吸引,於是拜師學藝。她平時經常外出講解、講課,頗有行走江湖的味道,因此有個外號——年畫女俠。
採寫/攝影 南都記者 關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