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2020-12-26 騰訊網

地點:佛山

故事: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臘月廿八,許曉蕾指導著3歲的兒子,在新家的大門上,貼上了一對紅彤彤的財神年畫——鮮豔華麗的大紅紙張為襯底,濃墨勾勒出線條簡練、炯炯有神的財神形象。這已經是這個「90後」小家每年春節必備的儀式。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如今,在劉鍾萍的復活下,佛山木版年畫又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國潮IP」:有一個億小目標的「財神」、逢考必過的「考神」、求姻緣的「脫單神器」、求添丁的「二胎神器」……這些佛山年畫裡「諸神」都有了符合時代年輕人追求的時代意義,備受追捧。

製作工藝繁瑣。

手藝有傳承

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隱藏在禪城區普君南路的一條小巷子裡。這裡曾經是「年畫一條街」,鼎盛時一度著二三十家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戶,所制年畫遠銷海內外。如今,卻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去年8月,佛山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老人因病逝世,年畫傳承的重任就落在了年輕一代傳承人們的身上。

佛山木版年畫製作過程繁雜,從刻版、套印,到開相、描金、填丹,共有林林總總20多道工序,而且只能純手工製作。提早4個月開始備貨是年畫老鋪的慣例。

去年9月開始,劉鍾萍開始投入到為「春節檔」備貨的忙碌中。準備「萬年紅」的襯底紙張、備好筆墨、金粉等材料,拿著師傅留下來的各種珍貴印版,劉鍾萍坐在老鋪的工作檯前,一張一張地刷印著年畫。上墨、鋪紙、掃印,最傳統最簡單的紅底墨線財神和「持刀將軍」門神畫,一天能印上百張。

20多道工藝純手工製作

在年畫中,除了門神和財神這些線條簡練粗獷的「款式」,還有更多複雜的「神仙」內容,比如狀元及第、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年畫娃娃等,都是佛山木版年畫常見的主題,而這些年畫圖樣更複雜,需要劉鍾萍花上更多時間。

比如「和合二仙」的圖樣,裡面就需要用到4塊印版,一塊以濃墨刷印線條,然後用紅色、黃色、綠色的印版進行套印。「相當於一張畫就要印4次,而且還要反覆對準線條,要花是普通單色年畫4、5倍的時間。」劉鍾萍說,而狀元、天姬送子的「款式」還需要手繪填色、描金,「一天也做不了幾張」。

年俗有新意

「我想』請』一對財神回家。」

「這一疊都是財神,你跟他們』對一下眼神』,選你最合心意的。」

「帶回家以後,要貼在什麼地方?」

「貼在大門上或者客廳都可以。」

臨近春節,劉鍾萍變得更加忙碌,這樣的對話,她和顧客每天都會展開許多回。不久前,年畫老鋪旁邊開通一條新道路,讓巷子入口更隱秘了,但每天依舊有不少顧客推開老鋪的大門,選購心儀的門神年畫。更多的時候,她還要忙著整理微信上收到的年畫訂單,打包、發快遞。

前期劉鍾萍為「春節檔」準備了上千多份年畫,在春節前的一個月又陸續製作了一批,現在已經基本銷售一空了。這些顧客有的是附近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而更多的是像許曉蕾那樣的年輕面孔。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佛山木版年畫的生存現狀並不理想,傳統年畫帶著「鄉土俗氣」、現代印刷技術成熟、現代人的房屋只有一扇大門,這些條件都讓佛山年畫與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從前年畫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的必需品,後來成了乏人問津的工藝品。

「非遺最大的生命力,不僅是被擺在博物館裡,而是讓更多人在日常裡用起來。」劉鍾萍曾在很多的公開活動中說過這個觀點。在她看來,年畫不僅僅是幾個不同色塊和線條組成的一個畫面,承載著更多是中國人祈福納祥的情感和文化,要讓佛山年畫重新「用起來」,就需要為古老的年畫賦予年輕活力的時代意義。

她想讓年畫走出去

於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她在百年老鋪舉辦了幾百場年畫公眾開放日,讓廣大市民朋友們來重新了解年畫,她也在一場場公眾開放日了解了人們對年畫的需求,把古老年畫裡滿足現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類型一一整理出來,並且用現代人的話語,年輕人比較感興趣的語境重新演繹和傳達。

例如用一個億小目標來表達財神、用行桃花運的「脫單神器」來表達傳統的喜神和合二仙、用「兒女雙全二胎神器」來表達傳統的天姬送子、用逢考必過的考神來表達狀元及第,用粵語好口彩的「掂過碌蔗」來表達持刀將軍門神,這一系列的做法稱之為:「佛山木版年畫裡的諸神復活」。並用祈福許願這個儀式感,把現代人們的需求跟年畫結合起來,讓年畫的傳承變得更走心,更有溫度。於是,大家慢慢把百年老鋪親切地稱之為「解憂年畫鋪」

2019年,劉鍾萍參加了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跟設計師和繪畫師一起合作,一起創作出來功夫門神系列。

傳統年畫變得更「貼地氣」。今年的京東電腦數碼年貨節推出了一條「畫風清奇」的視頻,內容正是佛山年畫中的門神,擺著李小龍經典的架勢,推銷數碼產品;今年春節,劉鍾萍將這5款最受歡迎的年畫做成「佛山神氣賀年禮包」,並順利在方所、唐寧書店、先行書店等獨立文藝書店設攤銷售;還有文創的利是封、手帳冊、帆布袋等文創「年貨」,一下子就把年畫帶進了年輕人的生活。

非遺有推廣

1月20日,距離春節只有5天,劉鍾萍隻身一人帶著她裝滿年畫工具和作品的行李箱,去了江蘇南通做年畫的展示展演。一邊各地去推廣佛山年畫,還要一邊處理微信裡的年畫訂單,「23號中午下了飛機還要趕回老鋪,有顧客已經聯繫好要來選年畫,」劉鍾萍說。

這樣的忙碌幾乎是劉鍾萍近幾年來的常態,從2016年參加「非遺進清華」第五期研修班「,到2019年參加「年畫日新——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從佛山本地的社區活動,到頻頻在央視、騰訊等平臺的文化類欄目亮相,她跟不同地方的年畫藝人交流學習,不斷策劃思考新的年畫活動主題,甚至親身跑到不同展覽、交流會上,推廣這項傳統手藝。

常常拖著箱子外出講解、講課,劉鍾萍收穫了一個頗有行走江湖意味的外號——「年畫女俠」。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從去年11月起的每個周末,幾乎都被大大小小的推廣活動填滿了。臨近春節的一個月,劉鍾萍接待了數十家媒體的採訪,從央視到本地網絡媒體,她幾乎不拒絕任何一個可以讓佛山年畫「走出去」、「活起來」的傳播方式。

「很忙,很累,但是再累再苦,也總比看著年畫無人問津、前路迷茫的好。」劉鍾萍成了佛山木版年畫的「帶貨網紅」。今年的木版年畫客源提升了10%以上,從前「狀元及第」的年畫一年賣不了7、8張,現在一周就能賣出10張「考神」,更有加拿大、義大利等的外國友人下單購買。

「通過年畫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他們把飽含祝福含義的年畫帶回家,生活中遇到好事情就會跟年畫有了聯繫,也會把好消息告訴我,看著年畫被需要,自己很有成就感。」劉鍾萍說,希望通過這樣的諸神復活的做法,讓一張張年畫一點點地在人們的生活裡「復活」起來,「這才是傳承的初心」。

【年俗】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門神的習俗。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是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年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淮坊的年畫齊名,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之一。

清乾隆、嘉靖年間到抗日戰爭前期佛山年畫生產鼎盛,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門神就日產11000多對,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遺名錄,至今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

由於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時間長,氣候炎熱,溼度大,佛山木版年畫使用本地生產有「萬年紅」美稱的大紅、丹紅作門畫襯底,色彩鮮豔華麗,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同時,在人物盔甲、袍帶上繪畫金銀圖案紋樣,使畫面更加豐富。

此外, 佛山木版年畫借鑑和吸取了佛山民間剪紙、染色紙、銅鑿寫襯、木版花紙、神衣、門盞花錢等地方民間藝術製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積使用紅丹、綠、黃、黑等大色塊套印,畫面富麗堂皇,熠熠生輝。

佛山木版年畫形象精細,線條粗獷簡練,剛勁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性。而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和現代人生活的變化,木版年畫也與的佛山人春節生活漸行漸遠。

「85後」的劉鍾萍學藝六年,是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傳承人,師承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她曾是一名月薪過萬的導遊,2014年因目睹了一次旅遊意外,深受觸動,認為自己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偶然機會走進了馮氏木版年畫百年老店,認識了馮炳棠,被木版年畫吸引,於是拜師學藝。她平時經常外出講解、講課,頗有行走江湖的味道,因此有個外號——年畫女俠。

採寫/攝影 南都記者 關婉靈

相關焦點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逸涵9月18日,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府木版年畫亮相聊城展區。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
  • 漳州木版年畫 貼起來的風土人情
    在福建漳州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顏仕國家裡,一幀老版年畫《老鼠娶親》幽默詼諧、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而在市級年畫傳承人顏朝俊的作坊裡,也有一幅融入漳州水仙花、香蕉葉以及方孔銅錢等吉祥符號而創作的《招財鼠》生肖年畫,構圖疏朗,清新雅致,承載著更多閩南文化元素,頗具親切感。木版年畫是一種祈求,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傳統民俗。
  • 多位佛山非遺傳承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佛山日報訊 記者束維報導: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三項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
  • 「文脈頌中華」年畫迎新春 300餘幅精品木版年畫亮相蘇州
    作為春節的重頭戲,年畫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濃墨重彩中傳遞著新年的喜慶與吉祥。1月8日,中國·蘇州第二屆國際木版年畫展在蘇州開展,共展出精品木版年畫300餘幅,包括中國木版年畫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及藏品、中國木版年畫新傳承人作品、王樹村藏北京木版年畫、越南等國民間木刻版畫作品等。
  • 朱仙鎮木版年畫傳統顏色製作技藝挖掘恢復活動昨日開幕
    6月13日下午,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之一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傳統顏色製作技藝挖掘恢復」活動開幕了。活動由開封市文廣旅局主辦,開封市博物館承辦,講述的是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首位國家級傳承人,也是如今,唯一一位還掌握著如何用古法提煉顏色的年畫匠人、今年96歲的郭太運老先生關於顏色的故事,他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製作年畫。
  • 文化惠民好熱鬧,非遺傳承人來長沙市婦幼送年畫啦!
    產後媽媽收到贈送的年畫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通訊員 張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通過在醫院開展「非遺傳承人送年畫」活動,讓就醫的患者和廣大市民在接觸非遺文化的同時,感受其魅力,宣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特色、推廣民族文脈。
  • 木版年畫丨桃花庵裡桃花仙
    直到前段時間拜訪了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老師的工作室,我才直觀地見識到原來年畫的製作工藝還可以如此繁雜講究。作品《麻姑獻壽》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屬於國家級非遺,它起於明盛於清,日本的浮世繪版畫都受其影響頗深,可視之為「彩色的雕版印刷術」。在哪裡會見到它的身影呢?例如曾經的宮燈,以及常見的門神、中堂畫,還有堪比如今宣傳海報效用的戲曲年畫等。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年畫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論壇圓滿落幕
    高密撲灰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發言朱仙鎮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繼中發言高密撲灰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詳細介紹了高密撲灰年畫的發展歷史和技藝特點,並通過多年的創作實踐舉例,對年畫在當代的創新應用提出思考。
  • 半月談|刀筆之間傳濃情——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守」與「變」
    如今,桃花庵已無跡可尋,但那一張張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仍為一些江南人家過年必備的年俗風物。「以前忙過八月半,就要衝刺春節,現在量已經很少了。」桃花塢年畫大師、年近八旬的王祖德說,現代印刷技術發展使木刻年畫日漸凋敝,但依然有人在堅守。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有著千年歷史的木版年畫,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幾乎成為春節的象徵,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幾張,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北京人做北京年畫的,我只知道我一個。」楊梅竹斜街的老北京人張闊,做木版年畫已經十多年,不少熟人都愛叫他「前門老闊」。老闊重新拾起的這門老技藝,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原來咱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畫。
  • 你見過桃花塢木版年畫嗎
    如今,桃花庵已無跡可尋,但那一張張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仍為一些江南人家過年必備的年俗風物。「以前忙過八月半,就要衝刺春節,現在量已經很少了。」桃花塢年畫大師、年近八旬的王祖德說,現代印刷技術發展使木刻年畫日漸凋敝,但依然有人在堅守。
  • 走進朱仙鎮木版年畫尋找遺忘的年味
    如今機械化的操作,讓年畫上鍍上了許多粉末狀的金粉,但總覺得少了點意思。後來走出老家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我知道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還有捏糖人等等,一度以為全國只有這一個地方。後來與開封結緣,走進朱仙鎮,讓我了解到了更多……開封城南20多公裡有座名鎮,叫做朱仙鎮,聞名全國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就產生於此。開封朱仙鎮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並稱為四大木版年畫產地。
  • 起承文化X旺旺聯名非遺年畫韻味中秋禮盒,祝你旺上加旺
    今年中秋佳節來臨之際,起承文化聯合旺旺以國家級非遺桃花塢木版年畫為創作藍本,通過設計再創的方式,玩轉傳統節慶,再現熱鬧歡騰的文化景象,傳遞年輕視角下的傳統魅力,在當代生活中全新演繹傳統文化,引發當代年輕人的文化共鳴,傳遞中秋佳節的溫情和關懷。
  • 騰訊視頻《國潮手藝人》收官,看小眾內容如何實現大眾化呈現
    1月22日,隨著最後一期節目的上線,由灣仔碼頭冠名播出的《國潮手藝人》第一季在年味的加持下緩緩落幕。這檔由中國手藝網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聚焦非遺傳承人創變的輕量級紀錄片,每集雖只有10分鐘,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惠民縣清河鎮黨委書記李赫:走進淘寶直播,扶貧助農展非遺
    3月16日,清河鎮黨委書記李赫將清河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杜橋豆腐皮,特色產品野金菊、富硒梨、聖女果等美食帶進淘寶直播間,傳承非遺產品、助力脫貧攻堅、助推農村電商發展。直播非遺產品,傳承煥發新活力「各位『寶寶們』,在我面前的是一桌豆腐宴,是由東方豆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無任何防腐劑和添加劑,原材料是本地產的優質大豆,非轉基因食品,純手工製作,豆香純正,口感勁道獨特。希望通過這次宣傳,進一步拓展清河鎮杜橋豆腐皮的市場。」
  • 經典年畫 洋溢著華麗的氣息|年畫|春聯|大紅|木版|連年有餘_網易旅遊
    懸掛、張貼年畫也成了辭舊迎新的分界線,是歡樂祥和的裡程碑,縱然是拮据的人家,也一定要買幾張年畫,買了、貼了,家才是家,年才是年。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如《和合二仙》《老鼠娶親》《鍾馗捉鬼》《穆桂英掛帥》《大鬧天宮》等。
  • 「木版年畫王」楊洛書:94歲老藝人「守藝」 78年 每天工作8小時卻...
    在我們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有一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他叫楊洛書,今年已經94歲高齡了,他的一生,都在製作木版年畫。  擇一事終一生  16歲就跟著父親學習製作木版年畫  一走進楊洛書木版年畫藝術館,就看到楊洛書正在印畫,印出來的每張畫都線條流暢
  • 佛山詠春拳擬入選國家級非遺
    12月21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佛山詠春拳上榜!進一步擦亮「佛山功夫」名片,打造世界功夫之城!發軔於清 佛山生根詠春,南拳武術,發軔於清,得名於開山宗師——嚴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