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刀筆之間傳濃情——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守」與「變」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唐寅的一首《桃花庵歌》讓世人知道了江蘇蘇州桃花塢——這個自帶浪漫氣質的地方。如今,桃花庵已無跡可尋,但那一張張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仍為一些江南人家過年必備的年俗風物。

「以前忙過八月半,就要衝刺春節,現在量已經很少了。」桃花塢年畫大師、年近八旬的王祖德說,現代印刷技術發展使木刻年畫日漸凋敝,但依然有人在堅守。

桃花塢年畫大師王祖德正在展示「雍正版」《一團和氣》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半月談記者來到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看到年輕的傳承人正挑起文脈延續的重擔,用他們的青春和智慧,讓桃花塢年畫煥發新生。

畫稿、雕版、刻板、印刷……走進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幾位年輕人各司其職,專心致志地進行著年畫創作。畫筆下,手捧「一團和氣」的喜神滿臉笑意,之後這抹神韻又隨著他們的刻刀起落浮現在木板之上,最後在棕刷沙沙聲中,年畫於宣紙上慢慢現形。

《一團和氣》是桃花塢年畫的代表作品,相傳為明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朱見深即位後所繪製,象徵吉祥和諧,至今許多蘇州人家中還張貼此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社長華黎靜介紹,蘇州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蘇州的年畫作坊多集中於閶門至桃花塢一帶,故得名桃花塢年畫。清雍正、乾隆時期,桃花塢年畫進入全盛期,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相互輝映,世稱「南桃北柳」。

「那時的桃花塢年畫,既有傳統繪畫全景鳥瞰式的構圖,又有西方焦點透視的銅版畫形式,作品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王祖德說,清鹹豐年間以後,桃花塢年畫轉向明快的單線平塗,色彩趨向濃烈鮮豔,民間氣息更加濃鬱,愈發受到群眾喜愛,被稱為「姑蘇版」。

不少「老蘇州」還記得,舊時桃花塢年畫叫作「畫張」,一年到頭供應不斷檔。「當年,年畫製品遠銷浙、皖、贛、鄂、豫,直至日本、越南,並對日本浮士繪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西方印象派。」王祖德說。

歲月變遷,鴉片戰爭後,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發展,桃花塢年畫遭遇挑戰,開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國戰事,蘇州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抗日戰爭前,大部分藝人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三家,蘇州桃花塢年畫瀕臨人亡藝絕境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慢慢復甦。

華黎靜說,1959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立,由解放初期僅剩的3家老字號年畫作坊合併而成。「當時新成立的年畫社邊整合邊生產,進入一個創作小高潮,木刻年畫的各項傳統技藝得以保留和復興。」

2006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創新,守望不悔

「最讓人憂心的是後繼無人。」王祖德說,近30年來,現代印刷技術進步,人們生活方式改變,都讓木刻年畫市場急劇萎縮。「很多手藝人為養家餬口不得不轉行。」

觀眾在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上參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怕出現傳承「斷層」。華黎靜告訴記者,現在桃花塢年畫的非遺傳承人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師傅,而他們的學生卻只有二三十歲。「申請非遺傳承人至少需要在這個行業幹20年。而這期間如果只靠畫年畫,一年收入只有5萬元左右,很少有年輕人能夠堅持下來。」

路在何方?已故桃花塢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房志達生前說:「如何培養接班人、傳承好這個手藝是非常重要的。」他始終身體力行,堅守在三尺講臺之上,直至2018年底去世。

1935年出生的房志達,14歲入行桃花塢大街王榮興年畫鋪學畫。他見證了桃花塢年畫的興盛,也陪伴著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長。2001年,年畫社劃轉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後,房志達便擔起了培養接班人的重任。2004年起,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每兩年開設一期木版年畫選修班,每期招收4名學生,房先生教他們畫、刻、印。「只有不忘傳統,迎合時代需求和市場變化,才能使非遺更地好走上復興之路。」

而立之年的伏祥鵬,是房先生帶出來的徒弟。平日裡,他一邊跟著師父製作年畫,一邊結合自己第二專業——設計,製作桃花塢年畫相關文創產品,比如紅包、扇子、盤子等。創新傳承的路子得到房先生的肯定,但他也告訴徒弟:「創新,既要讓人們喜歡,又不能失去年畫本身的內涵。」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華黎靜說,眼下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新繼承人都是學校畢業生,最長的從事木刻年畫已有15年之久,最晚的也有3年。「畢業之後,願意繼續從事木刻年畫的,可以留下來成為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正式員工,這批年輕人支撐起了桃花塢年畫的傳承。」

2018年12月,房志達溘然離世,年輕年畫社成員瞬間被推到了非遺傳承的「火線」。

27歲的張飛帆2012年加入年畫社,在他看來,房老的突然離去如同一個時代的終結。「對我們來說,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張飛帆說,「以前有什麼做錯了,師父會給指出來。現在開始,製作、傳承的接力棒都交到我們手上,得靠自己了。」

孫一波是年畫社首期研修班中碩果僅存的學員,他是房先生的嫡傳弟子,身為「大師兄」,也是團隊領頭人。房志達生前曾囑咐他:「我們這一批人老了,不希望這項技藝隨著我們一同消失。」

「我們會用我們的智慧,將師父的心願延續下去。」孫一波認為,把年畫做成工藝品和裝飾品是一條出路。在這些新傳承人的籌謀下,年畫社開起了網店,一幅大尺寸年畫能賣到1.8萬元,小尺寸的也可以賣到上百元。

同樣從年畫社研修班走出來的喬麥,2015年受邀在蘇州誠品書店開設年畫體驗店,如今「喬麥」品牌運營得井井有條。「我勢必是要做年畫做到老死的。」喬麥說,做年畫的人,傳統是根基,一定要汲取傳統的營養,同時也要能結合當下環境,加入創作者自己的狀態和情緒。在她看來,最後呈現出的作品既要有年畫本身的基因,又要有當下的符號與印記,這才是桃花塢年畫復興的題中之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新傳承人正想方設法讓更多人去認識、了解桃花塢年畫,去延續這一不可磨滅的姑蘇文脈。

王祖德的學生們悄悄接了他的班,在中小學繼續講課。早在2010年, 江蘇省蘇州市第一中學便開設年畫、評彈、崑曲等選修課,為學生們提供近距離接觸、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從2014年起,該校組織中美交流項目,每年暑期,美國高中生也會來到這裡體驗中國的古老藝術。

前不久,孫一波完成了對明朝書畫家陳洪綬《水滸葉子》的復刻。他說,這幾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複製流傳到國外的木刻年畫精品上。「雖然學習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年輕人不多,待遇也不是特別高,但文化的傳承不能半途而廢。我要讓手藝越練越精,出一些精品,這樣對自己、對師父都是一個交代。」(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10期)

相關焦點

  •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你見過桃花塢木版年畫嗎
    如今,桃花庵已無跡可尋,但那一張張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仍為一些江南人家過年必備的年俗風物。「以前忙過八月半,就要衝刺春節,現在量已經很少了。」桃花塢年畫大師、年近八旬的王祖德說,現代印刷技術發展使木刻年畫日漸凋敝,但依然有人在堅守。
  • 木版年畫丨桃花庵裡桃花仙
    直到前段時間拜訪了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老師的工作室,我才直觀地見識到原來年畫的製作工藝還可以如此繁雜講究。作品《麻姑獻壽》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屬於國家級非遺,它起於明盛於清,日本的浮世繪版畫都受其影響頗深,可視之為「彩色的雕版印刷術」。在哪裡會見到它的身影呢?例如曾經的宮燈,以及常見的門神、中堂畫,還有堪比如今宣傳海報效用的戲曲年畫等。
  • 「文脈頌中華」年畫迎新春 300餘幅精品木版年畫亮相蘇州
    作為春節的重頭戲,年畫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濃墨重彩中傳遞著新年的喜慶與吉祥。1月8日,中國·蘇州第二屆國際木版年畫展在蘇州開展,共展出精品木版年畫300餘幅,包括中國木版年畫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及藏品、中國木版年畫新傳承人作品、王樹村藏北京木版年畫、越南等國民間木刻版畫作品等。
  • 喬麥 被木刻年畫點亮|匠人
    辦公室進門左側牆上掛著兩幅桃花塢木版年畫。靠門的那幅《麻姑獻壽》是喬麥的作品,拿下了全國首屆木刻年畫聯展金獎;靠裡的則是喬麥的師兄孫一波的《一團和氣》(雍正版),曾獲山東濰坊全國年畫展金獎。● 喬麥在繪製畫稿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分為畫稿、刻版、印刷、裝裱、開相5道工序。過去這5道工序分工明確,由工匠配合完成。王祖德先生卻嚴格要求學生精益求精,掌握每道工序。
  • 「木版年畫王」楊洛書:94歲老藝人「守藝」 78年 每天工作8小時卻...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5日訊 說起木版年畫,大家都知道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  楊洛書出生於一個木版年畫世家,父親就靠木版年畫謀生,到他這代,已經是第19代傳人了。1943年,年僅16歲的楊洛書放棄了學業,選擇跟父親學習製作木版年畫。  「當時先學著印畫,那個時候刻版還不行。」楊洛書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但是楊洛書非常勤奮,而且有著製作木版年畫的天賦,僅僅兩年後,楊洛書就能試著刻版了。就這樣,楊洛書一刻就是一輩子。
  • 桃花塢,蘇州的世外桃源!
    現在的人知道桃花塢大多是因為唐伯虎與木刻年畫。但對蘇州人來說,桃花塢還是兒時的記憶,是市井的生活,是老蘇州的生活百態。NO.1桃花塢大街上住著滿滿蘇州市井氣據說以前桃花塢裡住的都是大戶人家。NO.2桃花塢木刻年畫說起桃花塢,不得不說說久負盛名的木刻年畫。清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進入鼎盛時期。
  • 角落桃花塢的市井生活:從一口鍋貼開始
    「桃花塢」街東起報恩寺,西至閶門橫街,明代時因為一人一物而名聲大噪,這人就是唐伯虎,這物即是桃花塢木刻年畫。忙忙碌碌的家庭式小作坊,擀麵的擀麵,煎油條的煎油條,家人之間各自分工,雖說起早貪黑,但也其樂融融。在早餐鋪騰騰的熱氣中,桃花塢平凡普通的一天也開始了。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中國五大年畫
    天津楊柳青年畫楊柳青年畫,是中國著名民間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蘇州桃花塢年畫桃花塢年畫是江南水鄉的特產,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 經典年畫 洋溢著華麗的氣息|年畫|春聯|大紅|木版|連年有餘_網易旅遊
    懸掛、張貼年畫也成了辭舊迎新的分界線,是歡樂祥和的裡程碑,縱然是拮据的人家,也一定要買幾張年畫,買了、貼了,家才是家,年才是年。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如《和合二仙》《老鼠娶親》《鍾馗捉鬼》《穆桂英掛帥》《大鬧天宮》等。
  • 姑蘇三部曲丨不聽《桃花塢》,對不起唐伯虎……
    吳夢唱片為《桃花塢》一共創作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R&B曲風,但跟姑蘇三部曲這個策劃案格格不入,所以創作了第二版。第二版的歌詞寫的仍然是文學藝術形象中的那個文藝青年版唐伯虎,「三笑留情點秋香,一身詩意扮家奴」。
  • 漳州木版年畫 貼起來的風土人情
    在福建漳州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顏仕國家裡,一幀老版年畫《老鼠娶親》幽默詼諧、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而在市級年畫傳承人顏朝俊的作坊裡,也有一幅融入漳州水仙花、香蕉葉以及方孔銅錢等吉祥符號而創作的《招財鼠》生肖年畫,構圖疏朗,清新雅致,承載著更多閩南文化元素,頗具親切感。木版年畫是一種祈求,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傳統民俗。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
  • 還記得那些用刀刻出的年味嗎?走進朱仙鎮木版年畫尋找遺忘的年味
    如今機械化的操作,讓年畫上鍍上了許多粉末狀的金粉,但總覺得少了點意思。後來走出老家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我知道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還有捏糖人等等,一度以為全國只有這一個地方。後來與開封結緣,走進朱仙鎮,讓我了解到了更多……開封城南20多公裡有座名鎮,叫做朱仙鎮,聞名全國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就產生於此。開封朱仙鎮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並稱為四大木版年畫產地。
  • 桃花塢,沒有被遺忘
    老闆娘恍然間發現,似乎很久沒有去桃花塢附近走走了。要知道從前的桃花塢,街巷縱橫、民居櫛比、園亭點綴,又因其是與一二等富貴風流地的閶門毗鄰,很是風光。最盛時,從山塘街到閶門,從桃花塢到報恩寺塔,大小年畫鋪比比皆是,有200 多家,每年製作年畫百萬張以上。
  • 《年畫》 寄給春天的請柬
    本報訊(記者高麗)2019年年初,詞曲創作者楊玉鵬和利宇翔跟隨「年畫重回春節」主題採風團走進數個年畫之鄉
  • 家門口看《連年有餘》《天官賜福》年畫
    中國傳統木版年畫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第八屆傳統節日社區歡樂行主題活動·迎新春頌和諧中國傳統木版年畫展演」12月24日在嘉興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樓展廳開幕,來自天津市西青區玉成號畫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山東濰城區城關運祥民間工藝體驗館等單位的40餘幅代表性年畫作品亮相,吸引了數百名年畫愛好者觀展。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有著千年歷史的木版年畫,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幾乎成為春節的象徵,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幾張,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北京人做北京年畫的,我只知道我一個。」楊梅竹斜街的老北京人張闊,做木版年畫已經十多年,不少熟人都愛叫他「前門老闊」。老闊重新拾起的這門老技藝,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原來咱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畫。
  • 起承文化X旺旺聯名非遺年畫韻味中秋禮盒,祝你旺上加旺
    今年中秋佳節來臨之際,起承文化聯合旺旺以國家級非遺桃花塢木版年畫為創作藍本,通過設計再創的方式,玩轉傳統節慶,再現熱鬧歡騰的文化景象,傳遞年輕視角下的傳統魅力,在當代生活中全新演繹傳統文化,引發當代年輕人的文化共鳴,傳遞中秋佳節的溫情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