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唐寅的一首《桃花庵歌》讓世人知道了江蘇蘇州桃花塢——這個自帶浪漫氣質的地方。如今,桃花庵已無跡可尋,但那一張張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仍為一些江南人家過年必備的年俗風物。
「以前忙過八月半,就要衝刺春節,現在量已經很少了。」桃花塢年畫大師、年近八旬的王祖德說,現代印刷技術發展使木刻年畫日漸凋敝,但依然有人在堅守。
桃花塢年畫大師王祖德正在展示「雍正版」《一團和氣》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半月談記者來到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看到年輕的傳承人正挑起文脈延續的重擔,用他們的青春和智慧,讓桃花塢年畫煥發新生。
畫稿、雕版、刻板、印刷……走進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幾位年輕人各司其職,專心致志地進行著年畫創作。畫筆下,手捧「一團和氣」的喜神滿臉笑意,之後這抹神韻又隨著他們的刻刀起落浮現在木板之上,最後在棕刷沙沙聲中,年畫於宣紙上慢慢現形。
《一團和氣》是桃花塢年畫的代表作品,相傳為明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朱見深即位後所繪製,象徵吉祥和諧,至今許多蘇州人家中還張貼此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社長華黎靜介紹,蘇州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蘇州的年畫作坊多集中於閶門至桃花塢一帶,故得名桃花塢年畫。清雍正、乾隆時期,桃花塢年畫進入全盛期,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相互輝映,世稱「南桃北柳」。
「那時的桃花塢年畫,既有傳統繪畫全景鳥瞰式的構圖,又有西方焦點透視的銅版畫形式,作品刻板細膩,風格清新。」王祖德說,清鹹豐年間以後,桃花塢年畫轉向明快的單線平塗,色彩趨向濃烈鮮豔,民間氣息更加濃鬱,愈發受到群眾喜愛,被稱為「姑蘇版」。
不少「老蘇州」還記得,舊時桃花塢年畫叫作「畫張」,一年到頭供應不斷檔。「當年,年畫製品遠銷浙、皖、贛、鄂、豫,直至日本、越南,並對日本浮士繪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西方印象派。」王祖德說。
歲月變遷,鴉片戰爭後,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發展,桃花塢年畫遭遇挑戰,開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國戰事,蘇州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抗日戰爭前,大部分藝人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三家,蘇州桃花塢年畫瀕臨人亡藝絕境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慢慢復甦。
華黎靜說,1959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立,由解放初期僅剩的3家老字號年畫作坊合併而成。「當時新成立的年畫社邊整合邊生產,進入一個創作小高潮,木刻年畫的各項傳統技藝得以保留和復興。」
2006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創新,守望不悔
「最讓人憂心的是後繼無人。」王祖德說,近30年來,現代印刷技術進步,人們生活方式改變,都讓木刻年畫市場急劇萎縮。「很多手藝人為養家餬口不得不轉行。」
觀眾在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上參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怕出現傳承「斷層」。華黎靜告訴記者,現在桃花塢年畫的非遺傳承人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師傅,而他們的學生卻只有二三十歲。「申請非遺傳承人至少需要在這個行業幹20年。而這期間如果只靠畫年畫,一年收入只有5萬元左右,很少有年輕人能夠堅持下來。」
路在何方?已故桃花塢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房志達生前說:「如何培養接班人、傳承好這個手藝是非常重要的。」他始終身體力行,堅守在三尺講臺之上,直至2018年底去世。
1935年出生的房志達,14歲入行桃花塢大街王榮興年畫鋪學畫。他見證了桃花塢年畫的興盛,也陪伴著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長。2001年,年畫社劃轉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後,房志達便擔起了培養接班人的重任。2004年起,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每兩年開設一期木版年畫選修班,每期招收4名學生,房先生教他們畫、刻、印。「只有不忘傳統,迎合時代需求和市場變化,才能使非遺更地好走上復興之路。」
而立之年的伏祥鵬,是房先生帶出來的徒弟。平日裡,他一邊跟著師父製作年畫,一邊結合自己第二專業——設計,製作桃花塢年畫相關文創產品,比如紅包、扇子、盤子等。創新傳承的路子得到房先生的肯定,但他也告訴徒弟:「創新,既要讓人們喜歡,又不能失去年畫本身的內涵。」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華黎靜說,眼下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新繼承人都是學校畢業生,最長的從事木刻年畫已有15年之久,最晚的也有3年。「畢業之後,願意繼續從事木刻年畫的,可以留下來成為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正式員工,這批年輕人支撐起了桃花塢年畫的傳承。」
2018年12月,房志達溘然離世,年輕年畫社成員瞬間被推到了非遺傳承的「火線」。
27歲的張飛帆2012年加入年畫社,在他看來,房老的突然離去如同一個時代的終結。「對我們來說,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張飛帆說,「以前有什麼做錯了,師父會給指出來。現在開始,製作、傳承的接力棒都交到我們手上,得靠自己了。」
孫一波是年畫社首期研修班中碩果僅存的學員,他是房先生的嫡傳弟子,身為「大師兄」,也是團隊領頭人。房志達生前曾囑咐他:「我們這一批人老了,不希望這項技藝隨著我們一同消失。」
「我們會用我們的智慧,將師父的心願延續下去。」孫一波認為,把年畫做成工藝品和裝飾品是一條出路。在這些新傳承人的籌謀下,年畫社開起了網店,一幅大尺寸年畫能賣到1.8萬元,小尺寸的也可以賣到上百元。
同樣從年畫社研修班走出來的喬麥,2015年受邀在蘇州誠品書店開設年畫體驗店,如今「喬麥」品牌運營得井井有條。「我勢必是要做年畫做到老死的。」喬麥說,做年畫的人,傳統是根基,一定要汲取傳統的營養,同時也要能結合當下環境,加入創作者自己的狀態和情緒。在她看來,最後呈現出的作品既要有年畫本身的基因,又要有當下的符號與印記,這才是桃花塢年畫復興的題中之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新傳承人正想方設法讓更多人去認識、了解桃花塢年畫,去延續這一不可磨滅的姑蘇文脈。
王祖德的學生們悄悄接了他的班,在中小學繼續講課。早在2010年, 江蘇省蘇州市第一中學便開設年畫、評彈、崑曲等選修課,為學生們提供近距離接觸、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從2014年起,該校組織中美交流項目,每年暑期,美國高中生也會來到這裡體驗中國的古老藝術。
前不久,孫一波完成了對明朝書畫家陳洪綬《水滸葉子》的復刻。他說,這幾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複製流傳到國外的木刻年畫精品上。「雖然學習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年輕人不多,待遇也不是特別高,但文化的傳承不能半途而廢。我要讓手藝越練越精,出一些精品,這樣對自己、對師父都是一個交代。」(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