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執行 賴小玲 莊瑋瑜
「錫」是排列在鉑金、黃金及銀之後的第四種稀有金屬,質地溫潤,熔點低,延長性強,且無味無毒,易於加工並反覆利用。錫雕在北方以素為雅,稱為素雕;在南方以精雕細琢為美,稱為花雕。
現位於繁華街市的西街門鋪「連發錫鋪」歷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據可查的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也是目前泉州打錫街錫鋪僅存的一家。
作品《馬上封侯》
創作中的楊峰峪
千錘百鍊 嚴師磨技藝
「以錫造物,一生擇一事」的堅持,楊氏錫雕第五代傳承人楊峰峪從10歲起,開始做錫雕手工藝,至今已經55年。據他介紹,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3年),在祖輩楊秀球的張羅下,乘著民間的打錫產業熱潮,「連發祖鋪」遷址落戶於打錫巷(如今的打錫街),並於1895年由其子楊連發主理,更名為「連發錫鋪」;歷經第三代傳人楊條固、第四代傳人楊炳坤之手,「連發錫鋪」穩步發展,成就錫雕經典;第五代傳承人楊峰巖(已故)、楊峰峪兄弟推陳出新,設計出大量創新的錫雕工藝品,備受海內外讚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海絲文化」的興起,楊氏錫雕技藝傳承至今已是第六代(楊曙宏、楊婉紅)了。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錫雕技藝是泉州特有的手工藝名片!」南派花雕相比北派素雕,有著更加精巧的工藝美學,風格華麗,突顯金銀秀色,作品極為富麗堂皇。錫雕技藝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千錘百鍊方可熟練掌握。
楊峰巖(已故)回憶說,父親楊炳坤對其兩個兒子峰巖(已故)、峰峪的要求一直苛刻嚴格——「剛從事錫雕這門手藝時,我自己做了個東西塔,父親看到後覺得我做得不好,還開『小差』,便用腳踩壞了我的錫鑄件,教訓我說:『玉不琢不成器,你不踩不精神』。」在以前,匠人手藝不精是難以生存下去的,楊炳坤用嚴厲的方式監督孩子磨鍊技藝,也教會孩子們生存之道——匠人就是要靠技藝吃飯。
「以前老一輩教孩子都是簡單粗暴,『打錫』那會兒,父親就拿著小竹子在後面盯著,一偷懶或者做的讓他不滿意,就是一棍子。」今年65歲的楊峰峪對於父親在手藝製作上的嚴厲要求記憶猶新,「都說棍棒出孝子,我們楊家則是棍棒出匠人啊!」得益於父親的嚴厲,兩兄弟的心性被磨得極好,「沒有任何捷徑,敲打或雕刻時,要硬功夫,要一圈圈、一點點地鍛打,雕刻時用力均勻、密集、緊湊,以形成美麗的雲紋。」哪怕面對再煩瑣的工序時,他們仍然能不急不躁,一步一個腳印地創作著他們的作品。後來,楊峰巖(已故)和楊峰峪兄弟二人都被評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作品《東西塔》
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婉紅在傳授錫藝
作品《微縮錫雕四大天王》
作品《2020好事發生:屬你最有錢》
堅守初心 不忘傳承
如今,傳統手工業受大環境的影響,整體發展不容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楊家匠們經過了兩三年的摸索努力與研究開發,找到了全新的方法讓非遺錫雕作品更貼近普通大眾的「抱團取暖」。所謂的「抱團取暖」,便是將作品與南派各項非遺技藝相融合,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將小件錫雕作品與「木雕、陶藝、花燈、漆線雕、彩扎及局部的數位化3D列印相結合,製作出創新型儀式感的錫雕作品;這樣的嘗試性做法已然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不僅保留了手工藝人的手工非遺技藝,能大大降低各項材質的消耗成本,還能做到規模式的量化生產,最大的優勢還是消費者收到的是一份包含著各項非遺精湛技藝匠人的留世作品。
因為他們擔憂這門手藝會失傳,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用機器製作的產品過於冰冷,缺乏「人情味」,而純手工製作出來的產品,注入的汗水和情感更能賦予藝術品溫度和靈魂。
歷經百年,六代傳承,楊家匠人用心譜寫了一段「錫源」傳奇。誠如楊婉紅之女邱靚昕以「錫源」為標題創作的一首詩所寫:「刺桐花傍寺,西街留錫迎。煙雨避世間,獨牽有緣人。六代澱浮塵,心如止水平。匠藝向古風,傳承此中情。」
時代在變,他們的初心卻始終如一。俚語裡所說的錫匠之苦,在這個家族的榮耀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祖輩賦予他們吃苦的品質,更培育了他們敢於創新的執著追求精神。在漫長的寂寞堅守和一次次自我加壓中,他們鍛造出一批批精品。
當我們用自製的錫茶壺品味茶韻的芳香時,品味到的更是家的味道。
源於熱愛 守護「老手藝」
做錫雕,既枯燥又艱苦,沒有愛上這門手藝,想堅持下來是很難的。在閩南有這樣一句諺語:「父母真失德,送子去打錫;寒天水中浸,夏天火中迫。」打錫行當的艱苦可見一斑。儘管如此,當兒子楊曙宏選擇錫雕手藝時,父親楊峰巖(已故)很支持。「剛學錫雕那會,父親在做工時,我就在一旁看,不懂的就請教父親。」正是父親的手把手教學,扶持著楊曙宏走上了錫雕之路。
祖輩們對泉州錫雕技藝的那份堅守與熱愛,同樣在楊婉紅的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這也為她日後走上錫藝之路奠定了基礎。1993年剛剛畢業後的楊婉紅考入國企,工作之餘,她不忘鑽研楊氏家族傳統的錫雕技藝。隨著長輩們的年紀漸長,加之打錫業外貿市場的萎縮,為了讓非遺錫雕技藝在新時代能保有一席之地,也為了更好地延續祖輩們的手藝,2007年楊婉紅毅然辭去國企工作,師從六叔楊峰峪,專職學習錫雕技藝。如今,師傅楊峰峪仍堅守在錫雕製作的第一線,默默支持著楊婉紅的藝術創作。
僅憑熱愛不足以談傳承,在錫藝創作中,每一道工序不僅有嚴格的操作要求,而且每道工序都是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焊接,一旦溫度控制失準,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要想把溫度掌控得恰如其分,創造者需要反反覆覆地錘鍊。「我們都是反覆地練習,只有這樣,祖傳的手藝到我這裡才不會發生扭曲。」接過前輩們「衣缽」的楊婉紅和楊曙宏,在傳承的路上不斷給自己加壓,生怕丟掉了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楊峰峪的女兒楊柳菁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進修金屬藝術專業,年輕的她,2019年作品《進化》被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收藏機構收藏。她的志向是將家族的錫雕工藝傳播到更多國家,和西方藝術碰撞,獲得更多國際上的認可。
錫雕製作工藝步驟
製作模具
按器物造型要求,分部件逐一進行描繪,由專職模具師在壽山石上進行刻制。
鑄造
先在模具上以松煙薰為分離劑,待錫金屬溶解後,用宣紙貼在磚上,用鐵勺盛出溶化的錫水,向模具燒鑄口澆注,冷卻後即成鑄件。
修整
對於鑄件的毛刺,要用剪刀、銼刀、刻刀進行修整,銼好角度並進行拉平。
焊接
焊接是錫雕中難度最大的硬工,尤其是對溫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一旦溫度控制失準,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致使整件作品報廢,因此,沒有多年經驗的工匠不能操作焊工。
磨光
焊接後的焊痕需經銼刀刈刀,平整後用木賊草和金葉手工磨光,水洗清潔,使錫雕表面更富銀亮光澤。
整形
經過磨光的工件還需進行整形,使上下部件契合緊密,最大工件有四五層,需做到上下垂直,左右對稱。
貼金
整形後,對於工件上的花雕部分,需用銀珠和正漆調和,待漆半乾之際貼上金箔,使藝術品金銀相映,更顯典雅。
裝配
以錫雕花燈為例,貼金後還要配上繪圖玻璃、角燈、絲穗,這樣不僅可讓燈光更加柔和,同時也能進一步美化作品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