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堅守的錫雕傳承

2020-12-28 泉州網

■本期執行 賴小玲 莊瑋瑜

「錫」是排列在鉑金、黃金及銀之後的第四種稀有金屬,質地溫潤,熔點低,延長性強,且無味無毒,易於加工並反覆利用。錫雕在北方以素為雅,稱為素雕;在南方以精雕細琢為美,稱為花雕。

現位於繁華街市的西街門鋪「連發錫鋪」歷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據可查的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也是目前泉州打錫街錫鋪僅存的一家。

作品《馬上封侯》

創作中的楊峰峪

千錘百鍊 嚴師磨技藝

「以錫造物,一生擇一事」的堅持,楊氏錫雕第五代傳承人楊峰峪從10歲起,開始做錫雕手工藝,至今已經55年。據他介紹,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3年),在祖輩楊秀球的張羅下,乘著民間的打錫產業熱潮,「連發祖鋪」遷址落戶於打錫巷(如今的打錫街),並於1895年由其子楊連發主理,更名為「連發錫鋪」;歷經第三代傳人楊條固、第四代傳人楊炳坤之手,「連發錫鋪」穩步發展,成就錫雕經典;第五代傳承人楊峰巖(已故)、楊峰峪兄弟推陳出新,設計出大量創新的錫雕工藝品,備受海內外讚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海絲文化」的興起,楊氏錫雕技藝傳承至今已是第六代(楊曙宏、楊婉紅)了。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錫雕技藝是泉州特有的手工藝名片!」南派花雕相比北派素雕,有著更加精巧的工藝美學,風格華麗,突顯金銀秀色,作品極為富麗堂皇。錫雕技藝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千錘百鍊方可熟練掌握。

楊峰巖(已故)回憶說,父親楊炳坤對其兩個兒子峰巖(已故)、峰峪的要求一直苛刻嚴格——「剛從事錫雕這門手藝時,我自己做了個東西塔,父親看到後覺得我做得不好,還開『小差』,便用腳踩壞了我的錫鑄件,教訓我說:『玉不琢不成器,你不踩不精神』。」在以前,匠人手藝不精是難以生存下去的,楊炳坤用嚴厲的方式監督孩子磨鍊技藝,也教會孩子們生存之道——匠人就是要靠技藝吃飯。

「以前老一輩教孩子都是簡單粗暴,『打錫』那會兒,父親就拿著小竹子在後面盯著,一偷懶或者做的讓他不滿意,就是一棍子。」今年65歲的楊峰峪對於父親在手藝製作上的嚴厲要求記憶猶新,「都說棍棒出孝子,我們楊家則是棍棒出匠人啊!」得益於父親的嚴厲,兩兄弟的心性被磨得極好,「沒有任何捷徑,敲打或雕刻時,要硬功夫,要一圈圈、一點點地鍛打,雕刻時用力均勻、密集、緊湊,以形成美麗的雲紋。」哪怕面對再煩瑣的工序時,他們仍然能不急不躁,一步一個腳印地創作著他們的作品。後來,楊峰巖(已故)和楊峰峪兄弟二人都被評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作品《東西塔》

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婉紅在傳授錫藝

作品《微縮錫雕四大天王》

作品《2020好事發生:屬你最有錢》

堅守初心 不忘傳承

如今,傳統手工業受大環境的影響,整體發展不容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楊家匠們經過了兩三年的摸索努力與研究開發,找到了全新的方法讓非遺錫雕作品更貼近普通大眾的「抱團取暖」。所謂的「抱團取暖」,便是將作品與南派各項非遺技藝相融合,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將小件錫雕作品與「木雕、陶藝、花燈、漆線雕、彩扎及局部的數位化3D列印相結合,製作出創新型儀式感的錫雕作品;這樣的嘗試性做法已然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不僅保留了手工藝人的手工非遺技藝,能大大降低各項材質的消耗成本,還能做到規模式的量化生產,最大的優勢還是消費者收到的是一份包含著各項非遺精湛技藝匠人的留世作品。

因為他們擔憂這門手藝會失傳,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用機器製作的產品過於冰冷,缺乏「人情味」,而純手工製作出來的產品,注入的汗水和情感更能賦予藝術品溫度和靈魂。

歷經百年,六代傳承,楊家匠人用心譜寫了一段「錫源」傳奇。誠如楊婉紅之女邱靚昕以「錫源」為標題創作的一首詩所寫:「刺桐花傍寺,西街留錫迎。煙雨避世間,獨牽有緣人。六代澱浮塵,心如止水平。匠藝向古風,傳承此中情。」

時代在變,他們的初心卻始終如一。俚語裡所說的錫匠之苦,在這個家族的榮耀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祖輩賦予他們吃苦的品質,更培育了他們敢於創新的執著追求精神。在漫長的寂寞堅守和一次次自我加壓中,他們鍛造出一批批精品。

當我們用自製的錫茶壺品味茶韻的芳香時,品味到的更是家的味道。

源於熱愛 守護「老手藝」

做錫雕,既枯燥又艱苦,沒有愛上這門手藝,想堅持下來是很難的。在閩南有這樣一句諺語:「父母真失德,送子去打錫;寒天水中浸,夏天火中迫。」打錫行當的艱苦可見一斑。儘管如此,當兒子楊曙宏選擇錫雕手藝時,父親楊峰巖(已故)很支持。「剛學錫雕那會,父親在做工時,我就在一旁看,不懂的就請教父親。」正是父親的手把手教學,扶持著楊曙宏走上了錫雕之路。

祖輩們對泉州錫雕技藝的那份堅守與熱愛,同樣在楊婉紅的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這也為她日後走上錫藝之路奠定了基礎。1993年剛剛畢業後的楊婉紅考入國企,工作之餘,她不忘鑽研楊氏家族傳統的錫雕技藝。隨著長輩們的年紀漸長,加之打錫業外貿市場的萎縮,為了讓非遺錫雕技藝在新時代能保有一席之地,也為了更好地延續祖輩們的手藝,2007年楊婉紅毅然辭去國企工作,師從六叔楊峰峪,專職學習錫雕技藝。如今,師傅楊峰峪仍堅守在錫雕製作的第一線,默默支持著楊婉紅的藝術創作。

僅憑熱愛不足以談傳承,在錫藝創作中,每一道工序不僅有嚴格的操作要求,而且每道工序都是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焊接,一旦溫度控制失準,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要想把溫度掌控得恰如其分,創造者需要反反覆覆地錘鍊。「我們都是反覆地練習,只有這樣,祖傳的手藝到我這裡才不會發生扭曲。」接過前輩們「衣缽」的楊婉紅和楊曙宏,在傳承的路上不斷給自己加壓,生怕丟掉了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楊峰峪的女兒楊柳菁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進修金屬藝術專業,年輕的她,2019年作品《進化》被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收藏機構收藏。她的志向是將家族的錫雕工藝傳播到更多國家,和西方藝術碰撞,獲得更多國際上的認可。

錫雕製作工藝步驟

製作模具

按器物造型要求,分部件逐一進行描繪,由專職模具師在壽山石上進行刻制。

鑄造

先在模具上以松煙薰為分離劑,待錫金屬溶解後,用宣紙貼在磚上,用鐵勺盛出溶化的錫水,向模具燒鑄口澆注,冷卻後即成鑄件。

修整

對於鑄件的毛刺,要用剪刀、銼刀、刻刀進行修整,銼好角度並進行拉平。

焊接

焊接是錫雕中難度最大的硬工,尤其是對溫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一旦溫度控制失準,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致使整件作品報廢,因此,沒有多年經驗的工匠不能操作焊工。

磨光

焊接後的焊痕需經銼刀刈刀,平整後用木賊草和金葉手工磨光,水洗清潔,使錫雕表面更富銀亮光澤。

整形

經過磨光的工件還需進行整形,使上下部件契合緊密,最大工件有四五層,需做到上下垂直,左右對稱。

貼金

整形後,對於工件上的花雕部分,需用銀珠和正漆調和,待漆半乾之際貼上金箔,使藝術品金銀相映,更顯典雅。

裝配

以錫雕花燈為例,貼金後還要配上繪圖玻璃、角燈、絲穗,這樣不僅可讓燈光更加柔和,同時也能進一步美化作品外觀。

相關焦點

  • 【百年雲錫礦業】傳承創新,保留風韻,個舊錫工藝演繹百年精彩
    已探明的錫、銅、鋅、鎢等有色金屬儲量達650萬噸,新中國建立後,累計生產有色金屬192萬噸,其中錫92萬噸,約佔全國錫產量的7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錫都"。此外,個舊被載入英國《大不列顛詞典》等著名辭書和教科書而蜚聲海內外。
  • 做一名永葆匠心的錫雕手藝人,是他一生的驕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石巖,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石巖,1968年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現任錦州錫雕傳習館館長,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錦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中國山東網訊 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廈門錫雕傳承人鄭天泗、莊亞新夫婦:千錘百鍊 匠心雕琢
    餘根深 攝  【絕活看點】  福建廈門同安區鄭天泗、莊亞新夫婦,是傳統同安錫雕的傳承人,也是現代「銀敲錫雕」的開創者。夫婦二人在汲取傳統錫雕樸素、實用的製作工藝基礎上,將工藝美術融入錫雕製作中,讓錫雕重現活力。  「叮叮噹噹……」一聲聲打錫脆響從一條幽靜小巷中飄出。在廈門市同安區祥橋社區蓮湖裡,藏著非遺傳承人、錫雕匠人鄭天泗和莊亞新夫婦的工作坊。這會兒,夫妻倆正忙著趕製顧客預訂的工藝品。
  • 完全免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記者從濟南市文化館了解到,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
    為積極推動我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目前,2020年濟南市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已經正式啟動。
  • 「非遺擷英」純錫黃酒壺製作的傳承
    【非遺擷英】純錫黃酒壺製作的傳承李世棟 何得鉎有著深厚濃鬱的周祖農耕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城慶陽,當地人每逢婚喪嫁娶但目前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傳承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慶城縣玄馬古鎮孔橋村何渠子自然村58歲的何平發卻傳承了這個老手藝,繼續用手工藝製作純錫黃酒壺。何平發父親早年去世,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純錫黃酒壺手藝。那時農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所以,純錫黃酒壺成為人們溫酒、燙酒必用的生活器皿。
  • 一個世紀 一個家族 馬府私房菜:五代人百年傳承堅守
    一個傳承逾百年、香飄滿豫南的私房菜系,有著怎樣的家族故事?一個源自清真、融合京城的私房菜系,是如何傳承發揚光大的?    讓我們走進馬家、走進京都,探尋百年歷史,梳理五代馬家人堅守一道「私房菜」的來龍去脈,呈現「馬府私房菜」融合藝術性、觀賞性、功用性的匠心初心、擔當使命……    1 不滾咋喝    先講一個段子:軍閥混戰時期,有一個老家逍遙鎮的毅軍營長,名叫米振標,部隊駐紮在水屯,因愛喝胡辣湯,每天都派勤務兵到不遠的城區買。
  • 仰智慧:傳承百年徽商的商道精神
    徽商作為一支傳奇商幫,曾叱吒中國商業史數百年,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留下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徽商品牌和文化。「新徽商,應該傳承百年徽商的商道精神,同時還要傳承徽派文化。」作為徽商的一員,仰智慧深知商業的成功離不開文化的傳承。仰智慧,1971年出生。憑藉自身艱苦努力的勇氣,他一步步走出村門,背井離鄉,走上了北漂之路。
  • 傳承畢派藝術,堅守再堅守!
    是為了靠自己的努力,站在舞臺中央,向觀眾訴說著自己對越劇的摯愛,以及傳承越劇不變的初心。前不久,在寧波上演了由,寧波小百花越劇團小班演出的,青春版越劇《王老虎搶親》劇中所有演員都是青年演員、青春靚麗。其中,周文賓的扮演者,是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的,優秀青年畢派小生郭璐瑋。作為第一次主演大戲的她來說:不僅是一次很好的展示,也是一次寶貴的鍛鍊機會。
  • 陪伴四代臺灣人的百年老店,世事變遷初心不變
    面對世事變遷、行業沒落,它們豁達從容,依然堅持顧客至上、精益求精、傳承文化的初心。現在讓我們重回這些百年老店的黃金時代,看一看它們歷經滄桑後的風採!【米糕/肉臊飯/ 燒肉飯/香腸/排骨酥湯/魚丸湯】  祖傳至今、即將邁入第五代的大菜市阿城米糕,讓凃家人單靠著米糕這項小吃,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 數百年堅守,見證發展奇蹟!
    數百年堅守,見證發展奇蹟!順德龍江——通修桑園圍的中堅力量一起走進桑園圍感受龍江人數百年的傳承和堅守↓↓↓榮譽出品:龍江鎮宣傳文體旅遊辦公室數百年堅守,見證發展奇蹟!》
  • 百年傳承 老店新潮(他山之石)
    資料圖片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一些企業憑藉對產品質量的堅守、優秀理念的傳承、時代風向的把握,敢於改革,善於創新,深得消費者信賴,經營上百年乃至數百年而延續不斷,至今依然生機勃勃,引領時代潮流日本400年酒廠木村酒造唯有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發展本報駐日本記者劉軍國在日本秋田縣湯澤市中心,有一片古色古香的院落群。
  • 堅守,穿越時光的美好
    百年老店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民俗習慣的傳承,是匠人精神的傳承,也是家族血脈的傳承。百年老店,有著他們融入時光的煙火氣息,也有著歷經歲月的神秘色彩。■ 趙明作為揚州老字號茶葉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創建於1920年的裕泰祥迎來百年華誕,12月12日,「裕泰祥百年慶典活動」在揚州舉辦。
  • 傳承百年商道 弘揚蛇口精神丨招商局集團舉行企業文化集中培訓
    傳承百年商道 弘揚蛇口精神丨招商局集團舉行企業文化集中培訓 2020-12-20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無錫非遺美食地圖第二站丨一席五簋酒,傳承數百年.
    如今由第五代傳承人過煜良被授予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錫幫菜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加入黃油、醬、糖等無錫傳統紅燒醬料,開小火燜制7分鐘。從舊時的五大菜,延伸到當下的五種冷盤,五種小炒,五種硬菜,醉月樓都將其傳承的淋漓盡致。
  • 全家福42 | 基諾族:鼓舞、堅守和傳承(視頻)
    請看基諾族的微記錄片《基諾族:鼓舞、堅守和傳承》,「鼓舞」一語雙關,基諾大鼓是基諾族的靈魂和文化核心,基諾大鼓舞是基諾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在西雙版納10天,拍攝製作完成布朗、傣族、基諾族3部微紀錄片。傣族微紀錄片:讓我聽懂你的語言布朗族微記錄片:有信仰的茶農老曼峨人:一夜暴富,我不是土豪 布朗佛爺的人生境界(視頻)(視頻)佤族文化教父,一生的堅守
  • 江門金聲獅鼓傳承人:傳承百年技藝 展嶺南文化魅力
    胡沃鎰傳承百年製作技藝 金聲獅鼓響徹嶺南大地  沿襲百餘年,家傳四代,在開平三埠街道的一條騎樓老街裡,有一家金聲獅鼓店仍在堅持手工製作獅鼓。金聲獅鼓流傳百年,聲音洪亮,質量過硬,不僅在江門五邑地區赫赫有名,還深受不少國家和地區醒獅隊的鐘愛,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 北侖星陽村這個家訓傳承了數百年
    有的門坊堆雕瑞獸祥禽,有的鬥拱精緻突兀,在古蒼的山牆上長出了細細的青苔。這些老式民宅都是由新碶慎德堂陳氏宗人所建。北宋時期,陳氏先人從蘇州遷居明州,到明末其中一支搬到北侖,在太丘塗地從事漁鹽墾殖。「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禮義廉恥,四維必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在陳氏慎德堂,一直保留著當年太丘族長定下的陳氏祖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