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星陽村這個家訓傳承了數百年

2020-12-22 澎湃新聞

在北侖新碶星陽村,喧鬧的集市中,至今還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七八棟建於清代至民國年間的老式民宅。有的門坊堆雕瑞獸祥禽,有的鬥拱精緻突兀,在古蒼的山牆上長出了細細的青苔。

這些老式民宅都是由新碶慎德堂陳氏宗人所建。北宋時期,陳氏先人從蘇州遷居明州,到明末其中一支搬到北侖,在太丘塗地從事漁鹽墾殖。

「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禮義廉恥,四維必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在陳氏慎德堂,一直保留著當年太丘族長定下的陳氏祖訓。後世子孫遵循祖訓,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幾副對聯

幾幢古宅,兩副對聯

在陳氏後人陳嶽的陪同下,記者在星陽村裡走走停停。夏日早晨的陽光已分外炙熱,鋪陳開來灑向一幢古樸的院落,仿佛歲月慢了下來。

這座院落呈前後兩天井,一進四明軒格局,構作考究,做工地道,尤以東軒子屋最為精雕細刻。這裡正是慎德堂陳氏忠房(陳氏於乾隆年間分為文、行、忠、信四房)的封贈奉政大夫陳慶國公在光緒年間所建的後新屋。

頭門上方,由磚瓦與灰漿堆塑成一個出簷的門頭坊,簷上立脊,脊頭起翹,兩披流水瓦分列前後。門上坊裝飾著多層疊砌的錦灰堆。兩側飾以坊柱腳,上掛一個三蕊花簇結。坊柱下端掛有一隻精緻細巧的瓶形花籃,底垂流蘇。坊額上下有多重勾連回紋及卷草裝飾,中間排有三方裝飾匾,正中一方刻書勁挺「迎祥」兩個凸體大字。「迎祥」為「迎祥納福」吉語的略寫。兩側各為一圈雙獅滾繡球圖案。四周充填盤魚、八卦、銅錢、方勝與錦囊等堆塑。下面門框是由方正的梅園石條雕刻而成的,在框梁的中央鑿有一個凸起的鏤空錢眼,可以在節日裡懸掛彩燈。

在門框上方左右側各有一塊斜方形的雀替角石,在坊框相對的雀替側面各雕一方弧形書聯:「課讀課耕綿世澤」「克勤克儉絡家聲」。下方門框上還有一副主對:「入則孝,出則悌」「進以禮,退以義」。書法字跡端莊,刻寫工整,顯得一絲不苟。

陳氏後人認為,這顯然是教育住在這幢屋裡的人們應該遵守的做人道理。相傳這是晚清鄉賢王榮商的手跡,因為他的第五個女兒嫁入此家。

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翻開厚厚的陳氏宗譜,裡面記載了很多耳熟能詳的名人大家。「幾百年來陳氏家族中受誥封的有10餘人;國學生、庠生、貢生等60餘人。近代子孫外出經商、求學,又出了許多名揚天下的實業家、藝術家、教授、學者等。除了大家熟知的當代著名視覺藝術大師陳逸飛,還有中國同盟會會員陳後周、製造中國第一張『風箏』牌蠟紙的民族企業家陳葆馥、金融家陳才英、口腔醫學泰鬥陳維繫、復旦大學著名教授陳紀修、『漢語語素』創始人陳永茂等眾多傑出人士。」 在從事文博研究的陳氏後人陳定榮看來,這與陳氏家族向來重視「耕讀為重、忠孝傳家」密不可分 。

陳氏作為當地望族,向來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在族內辦有私塾,教導族中子弟。陳氏先人陳兆熊創辦私塾。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和族長以及族中長輩商議後,決定將陳氏族內私塾改建成新式學校,不僅面向本族子弟,還招收周邊的外族孩子。改建後的學校被命名為「中巉小學」,陳樵雲任第一任校長,直到上世紀90年代因北侖開發建設被拆除,才終止辦學。

幾十年來,該小學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多人後來走向國內外重要科技崗位。陳定榮認為,正是當年的這個決定,讓眾多學子從中受益,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陳氏家族中許多人有過從教的經歷,陳逸飛的父親陳賡賚在抗戰時期從上海返鄉居住的日子裡,也曾在慎德小學教過書,並擔任校長。」

陳逸飛故居

留住鄉愁,激活文化記憶

從2000年開始,陳氏族人每年都會在冬季祭祖,留住鄉愁,讓耕讀文化傳統不斷流。

2017年冬至,回村的遊子比往年都多。陳嶽記得那一天清早就有不少來自外地的陳氏族親,懷著尊敬與仰慕的心情來到祖宅籤到,與親戚朋友熱情地打招呼,與不期而遇的族人相互問候交談。陳氏老宅的祖堂裡香菸繚繞,燭光齊明,八仙桌上供奉的是茶酒、米飯、年糕、水果、冷盤,及熱炒的葷素菜餚。這一年的陳家祭祖族人裡,還多了一個新面孔——陳逸飛的長子陳凜。這是陳凜第一次回到故鄉,回到父親的出生地。

代表陳氏族人宣讀祭文的陳基銘說:「整理四百年村史,就是要緬懷先祖勤儉持家的功德,發揚先輩耕讀傳家的傳統,延續人文情懷,讓離鄉者記住鄉愁舊情,在家者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位回鄉的90後晚輩說:「我是陳家人,但不在這裡出生,所以對許多歷史並不了解。但不管走多遠,仍然會感恩這一方水土的薰陶和滋養。」

後來,陳凜回憶起這次祭祖時說:「雖說是第一次回故鄉,但感覺很親切,因為父親經常會提起他在這兒的點滴生活。父親為家鄉做的事情我看在眼裡,即便產業不同,我也很樂意為家族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

村裡古宅

綿延數百年,孕育精神內核

儘管時過境遷,陳氏後人仍舊恪守祖訓,「耕讀傳家」的文化和理念在他們看來依然非常重要。

陳維屏,生於1933年,曾任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北京汽車製造廠特約設計員。20世紀80年代初,北侖港開發建設,陳維屏作為人才回流,從北京調入北侖港任機械師。他的事跡被錄入《中國改革與建設成就巡禮》《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等史冊。在他的兒子陳之偉眼裡,父親性格耿直,務實勤勞,一如他所認知的寧波人,「父親話不多,對我的身教大於言傳。在我小時的記憶裡,一盞檯燈下,抹不去的是他畫圖紙的背影,因為他經常下班還把工作帶回家。」父親對本職工作的兢兢業業和奉獻精神,深深影響著他。即便父親後來過世,陳之偉都不曾忘記初心,「不管什麼事,都要做好做精。」

「保」字輩的陳嶽今年47歲,他一直記得父親的殷殷囑託,「要好好讀書,做人要講誠信。小時候如果被父親發現讀書不認真,那扁擔就打下來了。」耳濡目染中,陳嶽跟著父親求知求實,即便現在做生意,父親說的誠信二字他一直記在心間。

78歲的陳永翠是從小學語文教師的崗位上退休的。在星陽村的一座陳家老宅內,滿頭銀髮的她出來迎接記者。在她印象中,家族中各家庭都很重視子女教育,極少有文盲。比如陳永翠家裡有四兄妹,雖家境一般,但父親對他們兄妹的教育卻十分重視,按理說那個年代的鄉村女子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但是父親卻供女兒上學,陳永翠和姐姐都是教師退休。現如今,陳永翠兄妹包括他們的後代,共有9人是教師。

(北侖發布綜合編輯,資料來源:寧波晚報)

猜你喜歡

原標題:《北侖星陽村這個家訓傳承了數百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侖星陽村東河路1000平米的違章建築,拆了!
    星陽村東河路上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隨著金屬的切割聲和榔頭的敲擊聲,路邊一家電瓶車修理店鋪的雨棚由於超出規定大小,且存在落地行為,被拆違人員拆下移走。作為新碶街道的城中村之一,星陽村東河路上不少房子都像這家電瓶車修理店鋪一樣搭建了違章建築,多以鋼棚、簡易棚為主,有的被用來當作廚房,有的當作雜物間,甚至還有的違建被用來開店,汙水、雜物、
  • 北侖星陽村發生了什麼?40多個村民冒雨送錦旗…
    昨天上午,北侖區新碶街道40多名星陽村的村民,冒雨給街道拆遷工作人員送去了錦旗。原來,星陽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房屋老舊不堪、道路基礎設施差、外來人口聚集、衛生和安全狀況差,村民想拆遷、盼拆遷的願意十分強烈。
  • 一度衛生狀況堪憂 北侖區新碶\街道星陽村「蝶變」
    &nbsp&nbsp&nbsp&nbsp巷道整潔,行人和車輛暢通無阻;非機動車停放在門前白線內,規範有序;角角落落,遍布景觀小品……經過一番整治和「裝扮」,北侖區新碶\街道星陽村東河路告別「髒亂差」,變得明亮又清新,成為城中一景,受到百姓好評。
  • 富傳六代: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不衰的傳承秘籍,這6大家訓讓人敬佩
    但這句話卻被一個家族給徹底顛覆了,這個家族誕生於19世紀的美國,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家族,現在這個家族已經富到了第六代。這便是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約翰.D.洛克菲勒有兩個夢想,第一個夢想便是能夠賺到一億美金,第二個夢想則是活到100歲。他實現了第一個夢想,並且所擁有的財富遠超這個數額。
  • 家訓,一盞百年不滅的心燈!
    此間,銘刻在庭院牆上,牢記於心中的家訓,幾百年間,曾持續不斷地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2016年2月23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中的《陝西韓城党家村:刻在青磚上的家訓》一文就報導說:「党家村家訓的形式非常獨特,它集書法、雕刻、建築藝術為一體,和家譜、書信、著作類家訓很不相同,這種家訓具有獨特魅力。」
  • 文明評論:傳承良好家訓,培育優良家風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處在「小家庭時代」的中國,良好的家風家訓文化並未過時。家訓是經多年沉澱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徵的家庭文化,是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的精神源泉。它是融化在人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人們骨髓裡的品格,是人們立世做人、工作生活的格調。
  • 安徽宣城家訓館:古訓留香薪火傳 嘉言懿行有傳承
    ……這一句句膾炙人口的安徽宣城家訓在日前「走出」了族譜,「掛」上了牆面。4月29日,由宣城市委宣傳部傾力打造的全省首個傳承和弘揚優秀家訓的市級主題展館——宣城家訓館正式開館。一件件文化實物展現傳統家訓,一塊塊展板描繪宣城家風文化。一條條家規,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和策鞭,更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的傳承。
  • 全區首個家風家訓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正式開放
    昨日,位於金井片區向陽村的金井家風家訓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正式開放,這也是全區首個家風家訓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金井家風家訓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項目主要由孝廉文化公園、摩崖石刻、家風家訓文化館等組成。其中,文化館分為三個展廳,分別展示任厝的歷史傑出人物及獨有的特色文化氛圍。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全市進行中
    今年,市婦聯依託陝西瑞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市開展「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此次家訓書畫小品巡展共收錄渭南地區各界人士家風家訓作品100餘幅。作品用這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展現給大家,進而宣傳普通家庭的真善美。
  • 【新亞特蘭提斯】傳承數百年的偉大計劃 上篇
    新亞特蘭提斯傳承數百年的偉大計劃上篇傳承數百年的偉大計劃 新亞特蘭提斯崛起…然後在鬥爭時的連綿烽火和鐵器時代的衝突中殞落  這個長達數千年的壯闊史詩有幾條重要的相互交織的重要線索。這些線索勾勒出衝突紀元的輪廓。這些線索其中最重要的幾條可以貫穿埃及、蘇美、波斯、古希臘、羅馬帝國、大英帝國和美國。這篇文章會著重於盎格魯-美國近代史。
  • 感受濃鬱年味丨享受幸福美滿,傳承家風家訓
    以劉統勳、劉墉為代表的清愛堂劉氏家族是清代久負盛名的世家望族,乾隆老兒曾稱譽劉家是「海岱高門第」,孕育了眾多的達官顯宦、文化名流,特別是劉家的優良家風,保持了數百年傳承,直到今天仍讓人津津樂道。2008年4月8日,劉墉紀念館正式開館,這也是山東濰坊高密市第一家民辦的紀念館。
  • 湖南家風傳承:幾千人同住明朝古屋,七百人門前掛家訓
    傳承弘揚好家風好家訓, 是我們慎終追遠,不忘本來的積極表現。 小編帶你在湖南家風家訓中, 找尋傳承的意義。 01 張谷英村: 明朝古屋,二十六世同堂 「張谷英是我們祖宗的名字,現在也演變成了地名。
  • 一種精神,兩條鐵路,百年傳承!詹天佑曾孫這樣說……
    詹詠接受張家口市新聞中心等媒體記者的採訪,講述曾祖父從赴美求學,到主持修路的故事,暢談詹氏家族、家訓對詹天佑先生對後代的影響。  110年前,由詹天佑主持、中國人自主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京張鐵路通車;110年後,世界上第一條最高設計時速350千米/小時的高寒、大風沙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即將開通。
  • 淇縣家訓家規之朝歌街道辦張近村陳街陳氏家風傳承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家風家規家訓,傳承影響著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
  • 蒙自市檢察院開展「蒙自因我文明—弘揚好家風·踐行好家訓」主題...
    為進一步推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近日,蒙自市人民檢察院積極開展「蒙自因我文明—弘揚好家風·踐行好家訓」主題志願服務活動,讓好家風深深紮根每個家庭、滋潤千萬心靈,以好家風培育好民風。
  • 代代相傳的10句千古家訓,傳承孝道好家風!
    代代相傳的10句千古家訓, 傳承孝道好家風!1. 慷慨捐軀易,從容就義難。語出清·杜綱《娛目醒心編》。語出瞿式耜《瞿式耜家訓》。我經常這麼開導自己,雖然家裡已經什麼都沒有了,也經常以錢財乃身外之物來安慰自己,只要你們一家人都平安無事,便是最大的幸事了。5. 若與是非之士、兇險之人近猶不可,況與對校乎?其害深矣。語出劉清之《戒子通錄》。
  • 三坊七巷:坊巷傳韻 家訓流芳
    南宋時期,坊巷已經從當時的中原大姓家族聚居點,發展為文人雅士世代傳承之地,所謂「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舊兄弟」,便是形容這裡不僅親緣深厚,而且書風盛行、俊才輩出,以至於當年曾借住於光祿坊中詩人黃任故居的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都忍不住感慨「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
  • 中國傳承百年品牌的「女超人」
    從6年前接手家族100多年傳承的「盡膳口福」,和「好湯身世清白,代代傳承」的家訓,如今她讓盡膳口福走出四川,發展成為在全國開店24家,並進入日本的優秀連鎖餐飲品牌!認識劉詠梅這兩三年,印象最深,是她經常說起的、乾脆爽利的三句話:「創業哪可能輕鬆,我們每天都是全力以赴,忙的鞋都跑掉了,頭髮都散掉了,不努力怎麼做好事情!」
  • 仰智慧:傳承百年徽商的商道精神
    徽商作為一支傳奇商幫,曾叱吒中國商業史數百年,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留下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徽商品牌和文化。「新徽商,應該傳承百年徽商的商道精神,同時還要傳承徽派文化。」作為徽商的一員,仰智慧深知商業的成功離不開文化的傳承。仰智慧,1971年出生。憑藉自身艱苦努力的勇氣,他一步步走出村門,背井離鄉,走上了北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