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侖新碶星陽村,喧鬧的集市中,至今還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七八棟建於清代至民國年間的老式民宅。有的門坊堆雕瑞獸祥禽,有的鬥拱精緻突兀,在古蒼的山牆上長出了細細的青苔。
這些老式民宅都是由新碶慎德堂陳氏宗人所建。北宋時期,陳氏先人從蘇州遷居明州,到明末其中一支搬到北侖,在太丘塗地從事漁鹽墾殖。
「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禮義廉恥,四維必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在陳氏慎德堂,一直保留著當年太丘族長定下的陳氏祖訓。後世子孫遵循祖訓,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幾副對聯
幾幢古宅,兩副對聯
在陳氏後人陳嶽的陪同下,記者在星陽村裡走走停停。夏日早晨的陽光已分外炙熱,鋪陳開來灑向一幢古樸的院落,仿佛歲月慢了下來。
這座院落呈前後兩天井,一進四明軒格局,構作考究,做工地道,尤以東軒子屋最為精雕細刻。這裡正是慎德堂陳氏忠房(陳氏於乾隆年間分為文、行、忠、信四房)的封贈奉政大夫陳慶國公在光緒年間所建的後新屋。
頭門上方,由磚瓦與灰漿堆塑成一個出簷的門頭坊,簷上立脊,脊頭起翹,兩披流水瓦分列前後。門上坊裝飾著多層疊砌的錦灰堆。兩側飾以坊柱腳,上掛一個三蕊花簇結。坊柱下端掛有一隻精緻細巧的瓶形花籃,底垂流蘇。坊額上下有多重勾連回紋及卷草裝飾,中間排有三方裝飾匾,正中一方刻書勁挺「迎祥」兩個凸體大字。「迎祥」為「迎祥納福」吉語的略寫。兩側各為一圈雙獅滾繡球圖案。四周充填盤魚、八卦、銅錢、方勝與錦囊等堆塑。下面門框是由方正的梅園石條雕刻而成的,在框梁的中央鑿有一個凸起的鏤空錢眼,可以在節日裡懸掛彩燈。
在門框上方左右側各有一塊斜方形的雀替角石,在坊框相對的雀替側面各雕一方弧形書聯:「課讀課耕綿世澤」「克勤克儉絡家聲」。下方門框上還有一副主對:「入則孝,出則悌」「進以禮,退以義」。書法字跡端莊,刻寫工整,顯得一絲不苟。
陳氏後人認為,這顯然是教育住在這幢屋裡的人們應該遵守的做人道理。相傳這是晚清鄉賢王榮商的手跡,因為他的第五個女兒嫁入此家。
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翻開厚厚的陳氏宗譜,裡面記載了很多耳熟能詳的名人大家。「幾百年來陳氏家族中受誥封的有10餘人;國學生、庠生、貢生等60餘人。近代子孫外出經商、求學,又出了許多名揚天下的實業家、藝術家、教授、學者等。除了大家熟知的當代著名視覺藝術大師陳逸飛,還有中國同盟會會員陳後周、製造中國第一張『風箏』牌蠟紙的民族企業家陳葆馥、金融家陳才英、口腔醫學泰鬥陳維繫、復旦大學著名教授陳紀修、『漢語語素』創始人陳永茂等眾多傑出人士。」 在從事文博研究的陳氏後人陳定榮看來,這與陳氏家族向來重視「耕讀為重、忠孝傳家」密不可分 。
陳氏作為當地望族,向來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在族內辦有私塾,教導族中子弟。陳氏先人陳兆熊創辦私塾。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和族長以及族中長輩商議後,決定將陳氏族內私塾改建成新式學校,不僅面向本族子弟,還招收周邊的外族孩子。改建後的學校被命名為「中巉小學」,陳樵雲任第一任校長,直到上世紀90年代因北侖開發建設被拆除,才終止辦學。
幾十年來,該小學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多人後來走向國內外重要科技崗位。陳定榮認為,正是當年的這個決定,讓眾多學子從中受益,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陳氏家族中許多人有過從教的經歷,陳逸飛的父親陳賡賚在抗戰時期從上海返鄉居住的日子裡,也曾在慎德小學教過書,並擔任校長。」
陳逸飛故居
留住鄉愁,激活文化記憶
從2000年開始,陳氏族人每年都會在冬季祭祖,留住鄉愁,讓耕讀文化傳統不斷流。
2017年冬至,回村的遊子比往年都多。陳嶽記得那一天清早就有不少來自外地的陳氏族親,懷著尊敬與仰慕的心情來到祖宅籤到,與親戚朋友熱情地打招呼,與不期而遇的族人相互問候交談。陳氏老宅的祖堂裡香菸繚繞,燭光齊明,八仙桌上供奉的是茶酒、米飯、年糕、水果、冷盤,及熱炒的葷素菜餚。這一年的陳家祭祖族人裡,還多了一個新面孔——陳逸飛的長子陳凜。這是陳凜第一次回到故鄉,回到父親的出生地。
代表陳氏族人宣讀祭文的陳基銘說:「整理四百年村史,就是要緬懷先祖勤儉持家的功德,發揚先輩耕讀傳家的傳統,延續人文情懷,讓離鄉者記住鄉愁舊情,在家者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位回鄉的90後晚輩說:「我是陳家人,但不在這裡出生,所以對許多歷史並不了解。但不管走多遠,仍然會感恩這一方水土的薰陶和滋養。」
後來,陳凜回憶起這次祭祖時說:「雖說是第一次回故鄉,但感覺很親切,因為父親經常會提起他在這兒的點滴生活。父親為家鄉做的事情我看在眼裡,即便產業不同,我也很樂意為家族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
村裡古宅
綿延數百年,孕育精神內核
儘管時過境遷,陳氏後人仍舊恪守祖訓,「耕讀傳家」的文化和理念在他們看來依然非常重要。
陳維屏,生於1933年,曾任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北京汽車製造廠特約設計員。20世紀80年代初,北侖港開發建設,陳維屏作為人才回流,從北京調入北侖港任機械師。他的事跡被錄入《中國改革與建設成就巡禮》《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等史冊。在他的兒子陳之偉眼裡,父親性格耿直,務實勤勞,一如他所認知的寧波人,「父親話不多,對我的身教大於言傳。在我小時的記憶裡,一盞檯燈下,抹不去的是他畫圖紙的背影,因為他經常下班還把工作帶回家。」父親對本職工作的兢兢業業和奉獻精神,深深影響著他。即便父親後來過世,陳之偉都不曾忘記初心,「不管什麼事,都要做好做精。」
「保」字輩的陳嶽今年47歲,他一直記得父親的殷殷囑託,「要好好讀書,做人要講誠信。小時候如果被父親發現讀書不認真,那扁擔就打下來了。」耳濡目染中,陳嶽跟著父親求知求實,即便現在做生意,父親說的誠信二字他一直記在心間。
78歲的陳永翠是從小學語文教師的崗位上退休的。在星陽村的一座陳家老宅內,滿頭銀髮的她出來迎接記者。在她印象中,家族中各家庭都很重視子女教育,極少有文盲。比如陳永翠家裡有四兄妹,雖家境一般,但父親對他們兄妹的教育卻十分重視,按理說那個年代的鄉村女子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但是父親卻供女兒上學,陳永翠和姐姐都是教師退休。現如今,陳永翠兄妹包括他們的後代,共有9人是教師。
(北侖發布綜合編輯,資料來源:寧波晚報)
猜你喜歡
原標題:《北侖星陽村這個家訓傳承了數百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