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王葛如根:用傳承之心,守住手工炒茶技藝

2021-02-17 西湖龍塢茶鎮

編者按: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定神情,一雙飽經滄桑的手,一顆不急不躁的心……他們是龍塢的手藝人,也是守藝人。因為堅守,他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顯得格外珍貴。

一門手藝,就是一種活法,龍小塢將以《美麗城鎮·龍塢匠人志》系列,帶大家「尋訪」隱居在茶山間的「龍塢匠人」,記錄龍塢「美麗城鎮」建設中的「人文美」,一同感知匠心,走近傳統,重拾工匠精神。

正是四月,漫山茶樹,清風過耳,龍塢的茶香直抵心間。

龍塢茶鎮實景圖

茶農一生與茶相伴。種茶、採茶、炒茶、賣茶,把大自然靈氣從山裡運向遠方。

炒茶王葛如根在龍塢生活數年,對茶,他有說不完的話。

炒茶王葛如根

龍小塢見到葛如根的時候,是在需要爬15分鐘陡坡的茶山山頂,明前茶龍井43已經過季,葛如根正拿著鐵鋸,鋸掉已經老掉的茶枝。

炒茶大賽我已經參加了快20年,我的夢想就是要成為炒茶王。

在2020年西湖龍井茶炒茶王大賽上,葛如根獲得了炒茶王稱號。

炒茶王葛如根獲獎證書

他放下手裡的鐵鋸,笑笑坐在田埂邊,悠然點上了一支煙,向我們講述和茶共同走過的時光。

葛如根講述和茶走過的時光

年輕時做過雜工,背過300斤的貨,後來還是放不下家裡的茶園。葛如根對茶,是滿滿的熱忱和情懷。

因為熱愛,所以願意忍受炒茶的苦。手掌暗黃髮黑,沒有血色,手指和掌心布滿厚厚的老繭,還有一兩個炒茶時高溫灼傷的水泡,一看就知道,這是炒茶人的手。

炒茶

也因為勤奮,練就了在高溫狀態下,雙手同時炒茶的絕技。早些時候,條件不好,炒茶人都是用煤油爐子點火炒茶,而這最能體現炒茶人對火候控制的本事。

炒茶

在葛如根眼裡,茶樹有自己的脾氣,每一根茶枝都不一樣,茶樹的栽培需要用心和耐心。你為它付出多少,它就會回報你多少。

所以當別人家的茶樹過季時,他們家的茶樹還能採出許多茶葉,而且茶形更飽滿,顏色也更翠綠。

翠綠的茶葉

龍塢集鎮有14000畝茶園,是西湖龍井最大產區,有「萬擔茶鄉」之稱。如此成就的背後,是一代代茶農用一雙雙手換來的,在他們心中,傳承是必然的。

談起未來,炒茶王葛如根早已設定了下一步的目標,那就是帶著兒子參加明年的師徒聯賽。上陣父子兵,傳承炒茶技藝,推動西湖龍井茶走向世界。

炒茶王葛如根

「守著茶山,就是守著祖先世世代代的饋贈。」在葛如根心裡,手工炒茶技藝和茶山一樣,得留給子孫後代。

相關焦點

  • ...沁人心脾,今年的西湖龍井「炒茶王」今天比出來了,到底是誰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嚴月玲 李林峰抓一把鮮嫩的「龍井43號」灑入預熱好的鐵鍋中,接著將手緊貼鐵鍋,隨著抖、搭、搨、捺、甩等一連串動作,鍋中漸漸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茶香……今天(3月28日)上午,一年一度的西湖龍井茶炒茶王大賽在杭州西湖區轉塘街道外桐塢村火熱開場
  • 58歲炒茶王:「我爸把我的手按進200度的炒茶鍋裡」 | 美好心選
    茶農們到了每年最為繁忙的日子,從14歲第一次炒茶到58歲已經被封為「西湖炒茶王」,樊生華已經過了40多年這樣的生活。很多炒茶人都自嘲說自己是在練鐵砂掌,炒茶鍋的高溫灼傷會讓手掌化膿結痂再結成老繭,「剛開始,我們會用針把水泡挑破,到後來,炒得多了,就習慣了。」
  • 小罐茶8位大師每人每天炒220斤?律師:口號誤導消費者
    小罐茶把炒茶的大師「累壞了」網友:8位大師每人每天炒茶220斤?回應:「大師作」代表大師技藝春節是送禮高峰,各茶葉品牌準備新年營銷的時候,不過小罐茶可能要先忙著處理網友的質疑:「小罐茶大師累不累?」小罐茶一向以高大上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號稱「大師作」「手工制茶」。不過,最近網友算了一筆帳,根據小罐茶宣傳的「小罐茶,大師作」估算,8位大師每人每天需要炒茶220斤,直道「大師累壞了」。1月17日,小罐茶官方微博「我叫小罐茶」回應,稱「大師作」指的是代表大師技藝的作品,真正制茶是交給機器,並表示「解釋得心累」。
  • 從小罐茶更換西湖龍井制茶大師,聊聊「大師茶」
    大師茶的標準?想要搞懂大師茶,可能得先搞懂茶葉「大師」的標準。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國內茶葉生產非遺傳承人和大師評定有點混亂。就像某些著名教授不給學生上課,有些茶葉大師早已經不再生產一線。小罐茶的西湖龍井由制茶大師(綠茶類)盧江梅監製,並沿用西湖龍井傳統手工技藝炒制而成。手工炒茶更依賴經驗的積累,這3款產品不知有沒有「盧派」西湖龍井的「十大炒茶手法—抓、抖、搭、榻、捺、推、扣、甩、磨、壓」?不可否認,核心產區名優西湖龍井採制,還是離不開傳統的手工技藝。
  • 手工搖青,手工炒青,一個70歲老制茶師傅眼中「手工」巖茶
    比如手工茶。近幾年開始流行全手工武夷巖茶。不管茶農還是商家,都能華麗麗地拿出幾泡全手工巖茶,門檻之低流行之盛堪比「牛肉」。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全手工巖茶,村姑陳是敬而遠之的。首先,手工與全手工,一字之差,卻相差甚遠。每每拿到全手工的巖茶,村姑陳腦子裡就冒出幾個問題:1、這泡標榜了是全手工製作的巖茶,是用帥氣而精準的開青動作搖制的嗎?2、制茶師有沒有把手伸進200多度的鍋裡炒茶?
  • 苦練26年,激發300種芳香物質,他炒出最有南京味的茶
    他叫陳盛峰,今年 49 歲,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綠茶製作技藝(雨花茶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26 年苦練,孜孜不倦地學習專業知識,他更懂得如何激發茶葉裡的 300 多種芳香物質,炒出最有南京味道的茶。
  • 【推薦】大師之作的小罐茶,原來是這樣的
    小罐茶·黃山毛峰由黃山毛峰製作技藝唯一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謝四十,嚴格按照祖傳工藝製作,炒、揉、烘環環相扣,完美地傳承了黃山毛峰獨特的香氣和口感。小罐茶·西湖龍井則由西湖龍井國禮茶製作者戚國偉,嚴格遵照西湖龍井的傳統工藝,用傳統鐵鍋,手工炒制而成,因而外形更美,滋味更香醇。
  • 小罐茶可把炒茶的大師「累壞了」…背後的男人更讓人驚奇!
    這張「小罐茶大師會不會累壞了」的圖片被廣為流傳,其推算按照小罐茶超20億的銷售額,大師每人每天要炒1466斤的鮮茶葉。今天(1月17日),小罐茶發表聲明稱,「大師作」指的是代表大師技藝的作品,並非大師手工去炒茶。
  • 因茶而美、因茶致富,「禪茶第一村」的茶葉種出一條致富路
    1988年,他大膽承包徑山村裡的集體茶山,並通過租賃荒山,開墾茶地,種植「小金姨娘」推薦的精品茶樹。憑藉經驗技術,周方林出產的茶葉廣受好評。2000年,周方林成為全村第一位購買轎車的村民。2014年和2017年,憑藉炒制「徑山禪茶」的手藝,他先後被評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徑山茶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與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傳承人。
  • 西雙版納州「萬人採茶、萬人炒茶」大賽總決賽圓滿謝幕
    9月28日,由西雙版納州總工會、勐海縣人民政府主辦,勐海縣總工會、勐海縣農業農村局、勐海縣級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農場承辦,雲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大益莊園協辦的以「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為主題的西雙版納州第三屆職工(農民工)「萬人採茶、萬人炒茶」技能大賽總決賽在勐海縣大益莊園隆重舉行。
  • 疫情下充滿未知 這家茶企掌門人為何說「最難的時候已過去」
    對杭州正浩茶葉有限公司這種收購型茶企來說,今年仍是一個未知數。「往年我們在一級產區的收購量在6萬斤左右,二級產區10萬斤,但今年的收購時間和收購量還不確定。」2月15日,杭州正浩茶葉有限公司工正式復工,杭州正浩茶葉有限公司盧江梅說。「現在復工了,我們的心就安下來了,困難一定可以克服,對西湖龍井來說,最難得時候早已經過去。」盧江梅話鋒一轉,充滿信心地說。
  • 一年僅能喝一次的「春味」 | 乾隆爺欽點的頭茶明前西湖春龍井
    梅塢龍井是不施化肥的,僅僅用大豆餅或者油菜籽餅作為肥料,在每年11月份開溝深埋,基餅肥的作用就是提高和增加茶葉香氣,形成了龍井獨特的豆香味。點擊播放 GIF 1.1M青島早報嚴選的「御」牌西湖龍井均是傳統手工炒制,手工炒制的西湖龍井比機器炒制的貴30%以上,這既是保護與傳承傳統加工工藝,弘揚西湖龍井茶文化
  • 101歲奶奶是位「制茶高手」,親手種茶、採茶、炒茶,長壽秘訣就在茶裡
    在山清水秀的廣西靈山有一位百歲「奇人」我們的記者在青翠的茶山上與這位百歲「茶娘」相遇楊振英 101歲>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殺青】這一關鍵步驟的把關人就是101歲的楊奶奶鐵鍋加熱後溫度上升到120多攝氏度倒入茶葉楊奶奶用手在高溫的鐵鍋裡
  • 國家非遺之綠茶篇(上):名茶居多,也有大眾了解不多的小眾茶
    之前帶大家了解了5種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黑茶,那麼作為中國茶裡的大宗——綠茶,有哪些綠茶的製作技藝入選了國家非遺項目名錄呢? 婺州舉巖 婺州舉巖,又稱金華舉巖,屬半烘炒綠茶,產於浙江金華北山村一帶。產地峰石奇異,巨巖聳立,此石猶如仙人所舉,因而此處所產之茶名曰「舉巖茶」。因其湯色如碧乳,古時稱婺州碧乳茶。
  • 「採茶女」與茶有約的「那些年」
    在怡鳳茶莊前,炒茶師傅展示傳統手工炒茶。 姜蕊 攝圖片由焦怡玲提供銅陵新聞網訊(記者 姜蕊)一杯茶,一本書,品味愜意的午後時光。茶為國飲,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是我國的國粹。從採茶少女到擁有自己茶山、茶廠的企業老總,一路走來,焦怡玲用自己的經歷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如今,她更是希望在經營業務的同時將傳統茶文化傳承發揚下去。日前,在順安鎮的怡鳳茶莊裡,記者採訪了焦怡玲。
  • 林建志:為父圓夢 制茶有道
    福州新聞網5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不久前,長樂區政府公布第二批長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泮野柏山巖青茶製作技藝上榜,現年56歲的林建志就是這項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為讓父親圓夢,從事建築工作的林建志,傳承父輩制茶技藝,沉浸其中20餘年。  「我努力做茶,用心研究,都是為了圓父親的一個夢——在福建茶史上留名。」
  • 保靖供電:電能替代助湘西之野「茶中茅臺」保靖黃金茶走上致富路
    湘西保靖縣湘格格黃金茶葉產銷專業合作社的龍秀姣經理對前來參觀茶廠電制茶工藝的國網保靖縣供電公司段煒佳總經理說道。  手工炒茶的記憶  保靖地處山區,過去實行人工炒茶。四五年前,每個家庭晚上都燈火通明,忙著把白天採摘的新鮮茶葉手工完成殺青、揉捻、乾燥,日夜不得停歇,才能炒製成幹茶。
  • 五顏六色的「宮廷炒年糕」,種類豐富的蜂蜜茶……韓國農水產就看...
    在本屆進博會韓國農水產流通公社展臺,最醒目的要數韓國彩椒製作的「宮廷炒年糕」試吃了。 宮廷炒年糕是將白米糕和牛肉,各種顏色的韓國彩椒以及其他鮮蔬混搭在一起,用醬油調味料炒制的菜餚。將牛肉和米糕以及蔬菜一起搭配,在營養組合上也很贊。
  • 唱響開化茶產業發展讚歌
    周光霖 打造匠心匠茶  82歲的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光霖仍然會抽空到茶葉市場去看看今年茶葉的銷售情況。  作為老茶人,周光霖在開化龍頂發展的歷史中,翻開了開化茶業的一角。  1961年,周光霖來到開化,鑽研種茶炒茶技術。
  • 鐵觀音茶是屬於什麼茶?有哪些品類?
    鐵觀音,有容乃大,炒茶師用靈心慧手和經驗悟性來調節、掌握,讓鐵觀音具有綠茶的鮮香、紅茶的甘醇、花果的芳香。運用古法手工,百年傳承只為一杯上好鐵觀音,那安溪鐵觀音茶是屬於什麼茶呢?接下來大家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