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貼補家用到弘揚茶文化
「採茶女」與茶有約的「那些年」
工人們在焦怡玲承包的茶山上採茶。圖片由焦怡玲提供
近年來,焦怡玲推出市民遊茶山、體驗茶文化活動。圖片由焦怡玲提供
在怡鳳茶莊前,炒茶師傅展示傳統手工炒茶。 姜蕊 攝
焦怡玲至今還保留著以前採茶工居住的房舍。 圖片由焦怡玲提供
銅陵新聞網訊(記者 姜蕊)一杯茶,一本書,品味愜意的午後時光。茶為國飲,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是我國的國粹。從採茶少女到擁有自己茶山、茶廠的企業老總,一路走來,焦怡玲用自己的經歷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如今,她更是希望在經營業務的同時將傳統茶文化傳承發揚下去。日前,在順安鎮的怡鳳茶莊裡,記者採訪了焦怡玲。
難忘的採茶經歷
「我的父親是黃山人,他年輕時來銅陵一座礦山工作,與我母親相遇,才有了後面的故事。」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焦怡玲坦言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11歲之前,我一直留在黃山老家那邊,那時候懵懵懂懂,只知道當時黃山的茶葉遠近聞名,父親單位的人常常讓他從老家帶茶葉。」焦怡玲說,當時家裡的生活條件比較差,每到採茶季節,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會趕回去採摘茶葉、炒茶、賣茶,貼補家用。
「那時候我們雖小,但常常趁著節假日幫助大人採摘,上山的路很差,周圍雜草叢生。」那段採茶經歷焦怡玲至今仍歷歷在目。「上山都是小路,崎嶇不平,既險峻又難走,可謂『上山氣喘,下山腿軟』。不僅如此,上山和採茶過程中,還有可能遭遇蛇蟲鼠蟻,我就常常在採摘過程中被蟲子蜇傷,即便如此,大人給我草草做些處理後,又繼續採茶。大家一般會在山上忙活一整天,隨身帶幾個饅頭,中午湊合著吃。」焦怡玲說。
黃山到銅陵的交通變遷
從銅陵到黃山,再從黃山回銅陵,為了兼顧家庭與工作,在焦怡玲印象中,父親常常兩邊奔波。三十多年前交通並不便利,父親往返的交通工具從一開始的三輪車、拖拉機,到後來的中巴車。「我還記得父親帶我回銅陵時,坐在顛簸不已的拖拉機上,一坐便是好幾個小時,下車時整個人都被顛麻了。」焦怡玲說,長大一點,往返銅陵黃山的中巴車開通了,不過那時候的車輛比較小,滿車濃重的汽油味,坐起來很不舒服。
近年來,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銅陵與黃山不僅通高速了,村子裡的小路也修得寬闊而平整了,擁有私家車的焦怡玲坦言,不僅是往返兩地的時間縮短了,全程開起來也特別舒適。
機械化讓制茶效率大大提高
大學畢業的焦怡玲工作幾年後,始終忘不了對茶葉的情愫。於是,她決定創建茶莊,從剛開始的十幾平方米的小鋪,憑藉她和家人的努力,一路發展,不僅將茶莊規模擴大,而且還利用黃山產好茶的地理優勢,在家鄉承包茶山、開辦茶廠。從過去自己採茶,到如今擁有茶山、茶廠,聘請工人採茶、炒茶,焦怡玲親歷了「茶生活」的變遷。「首先是通往茶山修了一條好走的道,過去好幾個小時的腳程,如今摩託車可以開到山腳下,再從修好的道路步行上山。」焦怡玲還介紹說,以往採茶過程中沒有休息的地方,而如今,山上搭建了一座小屋,可以供採茶工人休息、就餐。
茶廠流水線般的炒茶設備一應俱全,每天可炒制300斤左右的茶葉。「手工炒制特別慢,而且炒出來的茶葉不好看,而機器炒制茶葉不僅效率高,而且更乾爽。」焦怡玲介紹說。
不忘公益,弘揚茶文化
如今事業有成的焦怡玲除了照顧生意,還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茶文化的傳承和公益活動中。「每年春茶上市之際,我會組織客戶前往黃山體驗茶葉從採摘到炒制的整個過程,同時在泡製茶葉的過程中向大家普及中華茶文化。」焦怡玲說,前不久,她曾組織顧客在茶莊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炒茶品茶」公益活動,「我們茶莊能有今天,除了一路走來的艱辛,還要得益於社會的支持、經濟發展的推動,所以我們深知還肩負著社會責任。」焦怡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