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石柱旅遊微信公眾號消息,重慶土家族吊腳樓營造工藝科學、構思巧妙、布局合理。
營造時充分利用當地石、木材料,飛簷翹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們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鋸子、墨斗和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將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組合為牢固的樓屋。吊腳樓有堂屋、廂房或地正屋、廚房和火塘,樓上是住房,吊腳柱下邊是圈舍和柴房。
吊腳樓源於古代的杆欄式建築,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
這種傳統建築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多建於清代,在當地又稱作「杆欄」、「千柱落地式」或「轉角樓」。
建造一棟吊腳樓,對於土家人來說,是一生的追求和夢想。
在土家山寨,建造吊腳樓的過程被稱作造「華堂」。無論哪家豎屋安梁,從來都視為人生的一件喜慶大事,這也是土家建宅過程中最能表現民俗風情的一個鏡頭。
戶主擇良辰吉日,請建房的總設計師——「掌墨師」進山伐木採石,前後歷時三四個月。
在整個建房過程中,「立屋」是吊腳樓基本建成的標誌,包含排扇、起扇、拜梁、開梁口、纏梁、上梁、翻梁木、贊梁木等程序。
▲上梁
吊腳樓的層頂是坡面,兩坡相接處的梁木最神聖。「上梁」是土家人為慶賀吊腳樓落成而舉行的盛大歡慶儀式,按照習俗,主人選定「黃道吉日」,並逐一通知親朋好友。「上梁」當天,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儀式。
▲ 拋梁粑
土家建房禮儀伴隨著整個造房過程。「一對粑粑往下拋,主東快點來接到。自從今日生財道,滿堂都是財和寶。快過來,主人家,送你一對大金瓜。自從今日落成後,坐進華堂好發家。」這是穿插在「上梁」過程中的唱詞,兩位「上梁」人在屋頂互相說唱,然後將主人家準備好的粑粑從梁上往下拋,讓男女老少去搶,場面好不熱鬧。
土家吊腳樓,見證了土家兒女同命運不息抗爭的風風雨雨。那木樓的斑斑點點、那屋簷下掛著的一串串紅辣椒、那各式各樣的竹背簍、那牆壁上的一排排鐮刀,正是土家人歷史悠久的印證。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