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做出榫卯結構汽車,全車沒用一點膠水,這才是匠人精神

2020-11-21 典藏汽車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興事物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在各種高科技面前,很多傳統的東西開始被人們所遺忘。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重視傳統文化,但是在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一直在堅守。

最近一位老木匠在網絡上面火了,這位老木匠幹了幾十年的木匠活,精通各種榫卯結構。但是後來隨著機械的使用及人們更加喜歡各種現代化的工具,所以老木匠的精湛的手藝就沒了用武之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別人製造的汽車模型,於是他便也想動手做一個汽車模型。

在製作這個模型之前,老工匠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他翻閱了各種書籍,了解了車子構造,畫好設計圖。然後一點一點製造出個小零件,最後再將各個小零件拼接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老木匠做的這輛汽車模型全部用榫卯拼接,全車沒有用一點膠水。

雖然這輛小汽車模型並沒有做到1:1還原,也沒有一些汽車模型精緻,但是它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是任何一輛複雜的汽車模型也不能比的。很多人在見到老木匠做的這輛汽車模型之後紛紛感嘆,這才是匠人精神。但是老木匠表示比起自己做家具的本身,這只是一點皮毛。

最後老木匠也感嘆自己的手藝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老李覺得這位老木匠做的這輛汽車模型,比起任何一輛汽車都有意義,這就代表著這一門手藝並沒有被大家所遺忘。你們覺得這輛木頭汽車怎麼樣呢?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除了古典紅木家具廠平時還會使用一些榫卯外,明式家具中用過的許多複雜構造,就連一些多年從業的老木匠都沒有遇見過,至於普通木工愛好者,更是無從接觸。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楊耀的《明式家具研究》……張均成查閱和梳理了這些圖書文獻中關於明式家具結構的記載,還找到石家莊西良廂村的一群老木匠一起,花了一年時間,復原了這些資料中收錄的部分榫卯結構。
  • 《匠木》X《爸爸的木匠小屋》聯動新章節上線!感受不一樣的榫卯魅力
    以榫卯為主題的國風益智手遊《匠木》在7月10日上線了全新專題。本次的新版本將聯動豆瓣評分9.0的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帶來不一樣的創意榫卯物件。全新的主題捲軸開啟,在新的遊戲關卡中,玩家將能夠親身感受到紀錄片中那些精巧木工藝品的製作。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同期】老木匠 吳喜太  張老師把榫卯的圖片拿過來以後,我覺得這個(復原榫卯結構)挺不錯的,因為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的頂峰,我本身就是木工,也想把這個(榫卯技藝)傳承下去。  【解說】榫卯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是中國古代建築和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顧名思義: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凸出的榫頭與凹進的卯眼緊密契合,就能將木構件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 魯班師傅誕 | 神奇的榫卯結構,魔術般的木匠技藝
    卯榫結構你知多少?然而這是中國建築和家具設計的起源,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建築遺產。
  • 別老日本日本的,中國工匠精神一直都在!他做出來的東西震驚世界
    這座純手工打造的微縮天壇祈年殿,高約0.5米,最大直徑不超過0.8米,比原比例縮小了81倍。看上去很小,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工程」!因為它的製作,沒有使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而是完完全全的榫卯結構。周身由7108個零件組成,最小的燕尾槽僅有1.5毫米,每個零件都可拆卸。
  • 遇見你丨「別人家的爺爺」造出了榫卯工藝的「小豬佩奇」
    不僅是小豬佩奇在他的手裡似乎用榫卯結構啥都能配齊老木匠王德文,山東聊城人,今年63歲,靠著這個「獨門秘籍」——傳統的榫卯工藝,不用釘子,不用膠水,造出了許多好玩有趣的物件。王德文:大家好,我是「阿木爺爺」,聽人們說,把我們木工活的榫卯結構,發向國外了,說成網紅了,我說什麼網紅,我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王德文早年因家庭變故,13歲就跟著村裡長輩學習木工,在那個年代,木匠還是一個熱門職業。
  • 閔行匠人首創微縮162倍「祈年殿」全榫卯玩具即將上市
    閔行區榫卯匠人王震華從2010年起,用5年時間,歷經十萬多道工序,自製七千多個零件,不用一根釘子、不用一滴膠水,完全以榫卯營造技藝創作了一座微縮81倍的天壇祈年殿模型,令人嘆為觀止。
  • 《中國手作》第一季開播,從木作工藝中展示手工匠人的工匠精神
    《木作》與古對話,講述木頭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塑造;講述「以木為材」的手工匠人們,對工藝孜孜追求的精神,以此喚醒工匠精神,復興傳統文化。《木作》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兩種木工種類,講述兩組相關手工匠人的故事,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傳達一個「木作文化」的大主題。除了第一集《榫卯智慧》,另外還有《鄉土木情》《構木為巢》《以木相傳》《古木新生》其他四集。
  • 當老木匠像李子柒那樣「網紅」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他也成了走紅海內外網際網路的「阿木爺爺」。  因製作了由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王德文被網友譽為「當代魯班」。王德文展現的「神秘中國技術」,不僅引發國內媒體關注,更讓國外網友嘆為觀止。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王德文成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
  • 鼻祖四維榫卯綜合鼻:榫卯結構的鼻型應用
    在中國古代木匠和建築學來說,通常使用的是榫卯結構。建築學中的榫卯結構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而且榫卯結構不需要一枚鐵釘,全部都是自身結構自我相互扶持和相互擠壓,從而使得建築物等更加穩固。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回歸 繼續以匠人精神弘揚傳統文化
    自紀錄片口碑佳作《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二季於2017年6月落下帷幕後,萬千網友時隔三年終於迎來了翹首以盼的新一季《爸爸的木匠小屋》開播消息。此次備受矚目的《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由嗶哩嗶哩主出品,上海上看聯合出品,將於7月22日起每周三、四19:30正式在B站平臺獨家播出。
  • 去浙西南睡一晚溫暖的木作民宿,榫卯結構大床贈你好夢 | 睡客計劃
    除了水電、油漆,佔了大頭的木工活全由楊先生和雷伯伯兩人親力親為,常常忙活到夜裡一點才收工。機器作業效率雖高,但在他們看來卻千篇一律、缺少溫度。兩位倔強的匠人,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完成裝修。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和很多木製器具的最重要的結構方式,也是這些建築和家具不需要鐵釘的秘密。即便是現代的很多框架結構中,也常常使用榫卯結構。可以說這是老祖宗為我們,為這個世界留下來的很重要的智慧結晶。
  • 阿木爺爺的64歲:做木匠,我剛剛入門
    這是一對來自魯西農村的木工父子,因為偶然,在網絡上走紅,誘惑湧來,他們有機會抓取到更迅速和直接的收入,但他們拒絕了,64的老木匠說,自己在木工行業,只算剛剛入門,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32歲的小木匠說,人們對於傳統技藝的肯定,讓他重新打量曾習以為常的木工活,重拾了幼年跟在父親身後學習木工活的樂趣。慢慢走,他們有定力。
  • 北歐E家「簡舍東方系列」,詮釋榫卯結構之魅力
    但是,當木匠把多餘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有了思想,有了情愫。它們也有了新的名字——榫(sǔn)卯(mǎo)。榫卯結構 | 中國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被譽為中國傳統古典家具的靈魂。
  • 中國傳統榫卯結構
    B.正面不露榫,側面露榫,稱為「半隱燕尾榫」。C.正面和側面都不露榫,稱為「悶榫」或「暗榫」,或稱為「全隱燕尾榫」,較高檔的家具選擇此種做法。其優點是不破壞結構表面,外面整潔、好看,增加裝飾效果。楔釘榫榫卯概念: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邊形的楔釘,能使連接材上下、左右不錯移和緊密的接合連成。
  • 鹽城西鄉老木匠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
  • 西瓜視頻創作人阿木爺爺展示榫卯工藝,引數百萬網友點讚
    最近,一位63歲的大爺憑藉榫卯工藝相關短視頻走紅海外。大爺名為王德文,山東聊城人,現居廣西梧州。他的本職是一位木匠,而其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視頻上的「阿木爺爺」。  王德文曾用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做成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被網友譽為「當代魯班」。該視頻在西瓜視頻平臺獲得了近百萬次播放。
  • 山東小夥用8年種出天然椅子:40多個工序,比榫卯結構結實
    目前,首批一共做出了8張椅子,每一把椅子都需要經歷40多個製作工序。這種椅子既實用又是一種生態藝術,他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大做強。張永朋第一年實驗了十幾種樹種,全都不理想,第二年才從幾棵小樹上看到了一絲希望,最後選定的是柳樹和榆樹。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B站溫情開播 朱亞文王晰重磅加盟
    作為以木工題材為切入點的匠心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系列紀錄片從傳統二十四節氣和民俗生活中汲取靈感,用舒緩的鏡頭記錄了老木匠鄭安全別具一格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木工技藝,在傳播木工知識、平緩都市節奏的同時,也展現了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
  • 中國榫卯建築,挑戰史上最強地震!英國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鬥拱結構開始受到震動, 整個模型都搖晃了起來。 但是榫卯和鬥拱組成的建築結構, 在短暫的晃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