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日本日本的,中國工匠精神一直都在!他做出來的東西震驚世界

2021-01-09 微拍堂

是匠人,

更是犟人。

本期名匠——王震華

與世隔絕的5年,

10多萬道工序,

20000多個小時的孤獨死磕,

6000公裡披星戴月的往返。

造就,

驚豔世界的微縮天壇。

今天的故事開始前,先來感受下圖中的天壇祈年殿,是不是感覺古韻悠悠、氣勢恢宏。

這座純手工打造的微縮天壇祈年殿,高約0.5米,最大直徑不超過0.8米,比原比例縮小了81倍。看上去很小,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工程」!

因為它的製作,沒有使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而是完完全全的榫卯結構。周身由7108個零件組成,最小的燕尾槽僅有1.5毫米,每個零件都可拆卸。

每一扇門,用手指輕輕一推,就能打開;三層重簷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與原形一模一樣。

更令人驚奇的是,模型觸感也十分真實,臺階平整光滑,門窗凹凸起伏,充滿質感。

微縮天壇祈年殿完成後,王震華名聲大噪,被稱為「上海木痴王」。不過私底下,他只讓別人叫他「老王」。

促使老王完成這項大工程的緣由,還要追溯到幾年前。

有一次興衝衝地去參觀一場展會,聽說會來一位很厲害的榫卯傳人,人稱「現代魯班」,他迫不及待想要見識一下他創作的微縮模型。

而當老王親眼見到、親手摸到模型時,興奮勁兒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件榫卯模型竟然一動不動!對方解釋:「世界上沒有不用膠水的模型啊」。

可老王卻認為,用膠水的作品是不能成為傳世之作的,連高檔工藝品都算不上。這些糊弄人的手段,簡直糟蹋了老祖宗的千年手藝!

從此,將老祖宗的手藝原原本本復活的想法,就在老王心裡紮下了根。

老王自小在農村長大,鄰居是個木匠,他沒事就跟在木匠後面撿刨花。

中學畢業後,他在郊縣開始學習古建修復,也是自從那時起開始接觸榫卯、魯班鎖。

榫卯,是古建築中最具特徵的部分和主要結構方法,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為榫,凹為卯,無需釘子和膠水,兩塊木頭就能實現「天衣無縫」的效果。

而魯班鎖,是指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的土木結構固定器,易拆難裝。

一天晚上,兩位師哥在房間裡玩魯班鎖,但始終找不到打開的辦法。老王趁著師哥們不在的時候,偷偷溜進屋,不到5分鐘就解開了。如此看來,老王的學習能力似乎是天賦異稟。

後來,通過系統學習,老王16歲就掌握了各種榫卯結構技藝。

1986年,老王因為工作長時間待在北京。那時候,他一有空就去拜訪古建築群,還隨身帶著尺子進行測繪、臨摹。

當他把故宮的三大殿看完後,一看到祈年殿,就走不了了。

祈年殿一共有37根柱子,外屋簷的12根代表12個時辰,一個時辰2個小時;第二圈的12根代表12個月,合起來代表24節氣; 4根金柱代表28個星宿,8根銅柱代表36天庚。還剩下一根柱子,在寶頂裡面。

整座建築,不用大梁、長檁、釘子等,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

「太壯觀了,真的太壯觀了,真正的全榫卯結構」,老王在祈年殿前,感覺與古人通了靈感。小時候種下的「木痴夢」,漸漸在記憶裡復甦。他想,終有一天,我會用微縮營造法來還原這座建築。

決心一定,老王立馬開始行動,他在上海、蘇州之間的城郊租下民房,作為專心創作的工作室。

沒有幫工,沒有助手,老王每天騎電動車趕十幾裡路到工作室,每天工作10個小時,直到天黑才回家。

製作微縮模型,首先需要實地測繪,需要畫出尺寸計算精確的圖紙。除了去北京實地測量立柱的直徑、高度,老王還自學了木工、磨刀、設備調試等基本功。

抱著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通死啃,推算出全部構建的尺寸和結構形式,然後在自學的CAD設計軟體上,花了整整3個月才繪製出一張全套圖紙。

根據老王的設想,每件作品都要做到「零件不用編號,可以任意拆裝」,這就要求每一種相同零件的尺寸都不能有絲毫出入。

因為現成的儀器達不到要求,前面兩次嘗試都失敗了。老王只好自己動手,重新改裝了幾臺二手設備,將誤差縮小到了0.02毫米。

僅僅關於刀的研究,老王就用了三年時間。老王用便宜的二手鋼刀,製作了300多把特製刀具,用處各不相同。

有次要做2000個零件,做到第1800個時刀磨斷了,為了作品的完美,老王毅然決然把前面零件全部報廢。

「再磨一把刀,不可能一模一樣,報廢零件全部燒掉一個都不留,沒有半成品只有成品。」光是刀具問題,廢棄的零件就有3萬個以上。

2010年開始,老王嘗試了無數次,也失敗了無數次。三套失敗品,全都被他付之一炬。直到第四年,老王的第三代祈年殿終於做好時,他鬆了一口氣說:「我才真正感覺到希望了,因為1.5的榫卯出來了。」

「4年了,在一個房間裡面每天工作10小時,每年休息4天,沒有一分收入,在一個房間沒人跟你說話,已經第四年了。」

4年來,連妻子忍不住抱怨:「他一直在外面做天壇,早出晚歸,鄰居從沒看見過他,直到天壇做好了,出門走走,鄰居看到都打聽這是誰啊。」

在外人看來,第三代祈年殿已經接近完美,但老王仍舊不滿意。

因為角度的微妙差異,使他的犟心再次發作,多花了一年時間打造第四版祈年殿。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10月30日晚上8點,這座按照力學原理修建,像真正的房子那樣搭建完成的,王震華最滿意的祈年殿——終於成功了。

老王爬上梯子,從最高點去看,各個角度去看,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堪稱完美。這一看就看到12點,他連抽了5包煙。

「第四版」祈年殿,使王震華一舉摘得「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金獎」,市場估價達數千萬元。

然而這些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尋回了失傳已百餘年的,全榫卯結構微雕非遺技藝。

未來,老王給自己定了個10年的目標。

除了已完成的祈年殿和正在進行的趙州橋,他還要用全榫卯再現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黃鶴樓、故宮全景……中國十大古建築,他都要一直做下去!

所謂匠人,更是犟人;人言自負,但不負內心。

相關焦點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 他將日本的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
    《美的覺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是安藤雅信的新書,作者興趣愛好廣泛,在尋找美的的過程中,他不斷發現新事物,不斷嘗試在生活和藝術中體驗和思考。說到日本人熱愛工作和日本文化,我們更熟悉稻盛和府,這位88歲的老人享譽世界,曾幫助三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稻盛和丈夫的第一份工作與陶瓷材料有關,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去下一個世界是很難得的,你的生活真的是有價值?」
  • 日本、德國"工匠神話"破滅後…
    戴明在培訓中告訴日本學員,日本生產的任何產品,不管質量如何都能以壟斷價格賣給亞洲其它地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日本人必須讓自己的產品以質量和價格優勢走向世界各地。他還強調,日本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除二戰前日本產品的壞名聲,一定要出口質量更好的產品,再也不要往國外運有缺陷的低級產品而損害日本製造商和工人的名譽。[1]從最初參加培訓的學員數量看,戴明的思想在日本企業界能得到較大範圍的傳播。
  • 從生日晚餐看日本料理的工匠精神
    看日本料理的工匠精神曉田我太太是有飲食潔癖的,對傳統概念的日餐有一種本能的排斥。而且廚師還不浪費食材,他將蝦頭炸成蝦須向外四周伸展,像只金黃色的大蜘蛛,深海小魚的整條中骨也炸得酥軟鬆脆,不失為又一道美食。油炸北極甜蝦最後我們各自點了一小碗日本海鮮泡飯或米飯,都認為這種日本米的口感是我們吃過的米飯中最無可挑剔的。當服務生清理完餐桌之後,她為我太太送上了一隻精緻小巧的生日蛋糕,小到只能由她一人享用。
  • 一年賣出10億件,傳承日本工匠精神,這個襯衫品牌要放棄中國?
    在日本,有一個家喻戶曉的襯衫品牌。它每年的銷量是10億件,一間店相當於銀座三越百貨所有襯衫店的總銷量。日本男人平均擁有5件襯衫,其中3件都來自於它。這個品牌就是鎌倉襯衫。聽名字就很有文化範兒,鎌倉是日本古城,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的所在地。
  • 《美的覺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丨他將日本工匠精神體現到極致
    工匠精神在每個行業中都有,做蕎面的師傅,根據收割那一年的降雨量調整磨蕎麥粉的石臼的高度;另一位做烏龍麵的師傅,無論什麼品質的麵粉,總能做出相同口感的烏龍麵。沒有對工作的熱愛,沒有工匠精神,怎麼會這麼精益求精?其實,他們這種製作方式和陶藝、瓷器的創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 工匠精神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2015TOP44
    匠人之夢2011年,美國導演大衛賈博拍了一部叫《JIRO DREAMS OF SHUSI》的紀錄片,直接翻譯應該叫《次郎:壽司之夢》。就如小野二郎說的,現代年輕人的想法,是希望收入高,假期多,工作還要輕鬆。他們覺得簡單的事情就應該有簡單的處理方法,對於這種不斷失去的認真態度,90歲的老人感到惋惜。在日本,工匠精神同樣正在不斷凋敝,但猶如永遠燒不完的香火。無論多麼簡單的事情,只要願意去想,願意去做,就一定會有回報。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不僅僅是財富,更是一種充實。
  • 秋山利輝的工匠精神
    成為日本皇室御用家具匠後,秋山利輝在近半個世紀裡一直佔據日本手工家具行業第一的位置。在這個鄉間的木工坊裡,秋山利輝恢復了日本最古老的「學徒制」。日本文部省用五年時間為他拍攝了個人紀錄片,代表日本工匠文化之最,在飛往德國的航班上固定播放。
  • 日本製造神話破滅,大量不合格零件銷往國外,工匠精神哪去了?
    日本製造神話再次破滅,而大量不合格汽車零件銷往國外,無疑是對該公司的又一次打擊。最近十年來,日本企業屢次被爆各種惡性造假事件,影響都非常惡劣,網友感嘆網上經常吹噓的日本工匠精神哪去了?!
  • 我沒有任何工匠精神
    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否則戴上的帽子太大,就容易折斷頸椎。現在的所謂「工匠精神」也是同樣。我沒有任何工匠精神,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人們覺得它是個褒義詞,但我還是想能離它多遠就離多遠好了(這裡應該寫一個「笑」字,才符合網際網路最近的風格,但我並不想那麼做)。
  • 中國僅有10多家百年企業,為何日本竟超過25000家?
    豐田企業一直努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商,因其管理實踐而聞名,豐田創始人豐田佐吉提出的「五條訓誡」是豐田公司一直踐行的綱領。其綱領總結起來就是:獲得的利潤不是用來改善生活,而是要增加生產投資。第二個企業是資生堂,自1872年創業之後,百年至美不變,一直致力於對美的追求。為了發展中國化妝品市場,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和長期的市場研究。
  • 震驚!日本綜藝節目瘋狂抹黑中國 連日本人都看不下去了
    01照例,節目開頭先是把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批判了一番,比如輸日毒餃子啊、地溝油啊之類的。之後主持人問在場「中國人」嘉賓,中國有什麼絕對不可以吃的東西嗎?一位來日29年的「記者」馬上就回答,「可以說嗎?臭豆腐啊!因為臭豆腐有的是拿糞水做出來的啊。」
  • 什麼都能修?中國文物修護水平震驚世界,各國爭相邀請
    這和我們所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德國品質好啊,日本性價比高啊,貪便宜就買國貨吧。德國科隆大教堂而到了初、高中,只要教室裡的東西壞了,老師率先吐槽的,也必定是國產,所以都買外國的東西,國產嘛,不經搗鼓。很好,這就埋下小小的種子,它的名字叫,外國的都是好的。那麼,對比國外,國產就真的那麼不堪嗎?
  • 工匠精神是成就一件事情的關鍵
    我要是知道盧大使是我的粉絲,我一定到大使館去找他,蹭吃幾頓中餐。對工匠精神,我想提一個問題,盧大使剛才講的故事是德國製造曾經是一種羞恥狀態,從1876年的博覽會,到1887年的英國議會的決議,是假冒偽劣的一個符號,然後德國人就自強不息,把恥辱變成了光榮。我有一個問題,事情是那麼簡單嗎?中國製造現在也是受到很多非議,我們僅僅靠自強就能改變嗎?
  • 擔心了十幾年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中國保潔阿姨學日本人喝廁所水
    但主角換成日本人,就開始大讚工匠精神、素質高、敬業。這真的是,日本人跪舔廁所,中國人跪舔日本。都2020年,怎麼還去相信什麼日本人高素質、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啊。這很工匠精神吧,先練好手的感覺,再去做壽司。這事要是交給新東方烹飪學校來做,10年時間,已經培養出一大批專業的的高端廚師了。你可能會說,這流水線培養出來的人,怎麼能和工匠精神相比。
  • 在《魔獸世界》背後,隱藏著的是暴雪公司執著的工匠精神
    似乎所有劇情都是為下一秒就會發生的打鬥場景做鋪墊:只因影片畫面還掌握在魔獸世界的創造者,代表全世界遊戲最高質量的——「Blizzard Entertainment - 暴雪娛樂」,老司機口中的「玻璃渣」手中。
  • 【震驚】這個日本作家鼓動大家做這事,連日本人都罵他是「渣滓」!
    那個少女很可愛,所以大家都去她面前**(做出不雅行為)吧」。 這裡的長嶺大使,指的是日本駐韓國大使長嶺安政,今年1月,日本因抗議韓國民眾在日本釜山總領館前放置慰安婦少女像而將其召回,但本月4日,他又返回韓國工作。
  • 站在中國看世界的「國藝巨匠」,黃榕國大師「根痴」詮釋工匠精神
    日本有個公司,叫金剛組,據說始於公元578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司,專注於寺廟的設計、建造和維護。在1400多年的發展中,金剛組不斷吸取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建築手法,通過先進的技術與家族傳承的工藝相結合。
  • 嘲笑中國製造的日本人震驚了:我們死後都是被山東棺材送走的?!
    一提起山東,我們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印象一定就是「好客山東歡迎您」。作為孔老夫子出生的地方,當然熱情好客是必須的。除了接待人方面山東人非常熱情之外,在「送人走」這方面,山東人民也是非常熱情的。如果說黑人抬棺小隊是高高興興的送你上路的話,那麼好客山東則是讓你「走」的體體面面。你還別不信,這事兒日本人最有發言權。
  • 談談日本的匠人精神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在地圖上是一片狹長的彈丸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了這裡的物資極度缺乏,人們會極度惜物,所以會傾向於把東西做得非常精緻,在細小的地方也會有很深入的研究;其二,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師木村宗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說當時航運技術不發達,在整個東亞十分有限的文化往來裡,日本人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盡頭。所以日本人認為東西傳到了自己這裡,就認為自己有使命要把它們研究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