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匠精神"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流行語。說起這個詞語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它與傳統手工藝聯繫在一起,並賦予它絕對崇高的內涵。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一、日本工匠精神——"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日本是一個異常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這種淵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飛鳥時代。日本人將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手工藝人稱為職人,並由此發展出根深葉茂的職人文化。
這種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上到製造電子產品、飛機太空飛行器,下到製作壽司、和果子,都有相應的職人"一生專注一件事",20世紀50年代,日本還專門將那些擁有高超手藝的人認定為"人間國寶"加以保護。
對於日本職人來說,自己生產的產品發生了問題是一種巨大的恥辱。這種工匠精神是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經濟狀況滿目瘡痍。
當時的日本靠著美國的援助將製造業作為起跑線,將日本民族的工匠精神融入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中,如通過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企業內工會,加大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尊重技術員工等保障員工能夠一生衣食無憂地在一個領域內精耕細作,使得他們不斷在模仿的基礎上銳意創新、追求品質。
就拿夏普來說,20世紀70年代當它發現液晶電視領域大有可為之後,便毫不猶疑地加大了科研投資力度。即使在因科研速度太慢,大量虧損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專注於研發,並最終創造出液晶電視品牌AQUOS。
到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日本在汽車、數碼、家電等行業中已經領先他國,日本的工匠精神一時之間也備受人們推崇。
而近二十年來,靠著工匠精神發展起來的日本製造企業,如我們所熟知的夏普、索尼、佳能、鈴木、尼康等等都漸漸走向衰落。從2012年開始夏普液晶電視被後來居上的韓國三星液晶電視一路超越,終因過於崇尚工匠精神追求品質,導致綜合成本太高失去市場競爭力。
曾經生產出風靡全球的隨身聽幾乎可以收購蘋果公司的索尼也因保守、傳統難以適應數位音樂時代。曾經以"工匠精神"徵服人們的鈴木以及其他一些日本汽車企業頻頻爆出造假的消息,自己砸了工匠精神的金字招牌。
二、日本工匠精神為何潰敗?
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嚴鵬在其文章《工匠精神:概念、演化與本質》中提到"在當下的中國弘揚工匠精神,仍然需要在倫理、制度與技術三個層面同時並舉",嚴鵬教授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工匠精神不是一種抽象的主觀精神,它也要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要有制度的約束和保障,要有合適的生存土壤。
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去尋找,具體如下:
其一,日本工匠精神失去了合適的生存土壤,逐漸走上了脫離市場和消費者的邪路。
日本工匠精神的成功是因為它幸運地遇到了合適的歷史生存土壤。二戰後,日本被納入美國主導的市場體系同發達國家同臺競技。想要在這種競爭中取勝,只能在模仿的基礎上提高產品質量,這恰恰是日本工匠精神最為擅長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生存土壤消失。本應順應時代勇敢創新改革,許多日本企業卻仍然沉迷於對品質近乎偏執的精益求精,完全忽視市場導向。我們可以從"液晶之父"夏普和三星在液晶屏電視領域的競爭中對此有更深刻的了解。
2010年,為了在液晶屏領域內繼續引領前沿、脫穎而出,夏普在已經臻於成熟的液晶技術基礎上不惜成本繼續精益求精,推出增加黃色的四色調色(紅黃藍色)電視機。
夏普像以往一樣以為繼續精進產品就一定能獲得消費者青睞,卻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這種在色彩上的細微調整對普通消費者來說並沒有什麼差別,反倒因為提高了價格降低了顧客的購買慾望。
而夏普的對手三星在仔細考量了人們的需求後,製造出了一款超薄的可掛在牆上的低成本液晶電視。因此,這次競爭的結果是夏普的液晶電視庫存大量積壓,陷入危機。但三星生產的液晶電視因其低廉的價格、新穎的設計迅速佔領了液晶電視市場。
任何企業在發展中應克服的難題都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利用工匠精神提高產品質量不過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同任何方法一樣都有適用範圍。
其二,曾經能夠保障日本工匠精神發展的終身僱傭、年功序列等制度逐漸瓦解。
人性是複雜的,從本質上來說,人都有貪圖安逸的特點。工匠精神卻要求人能夠始終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它的實現就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約束。二戰後,日本工匠精神能夠延續就得益於終身僱傭、年功序列等制度的保障。
終身僱傭制度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大學畢業後同一家企業籤訂合同就能夠在這家公司一直幹到退休。年功序列說的是工資完全依據工齡增長。這兩項政策在今天看來似乎不益於激發人的創造力,但它卻是促進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戰後的日本,一切百廢待興,急需大量勞動力發展經濟。終身僱傭制度所做出的承諾滿足了人們最樸素的生活願望,使得他們能夠死心塌地地將企業看作自己的另一個大家庭,一輩子用心在一個領域內鑽研。
除此之外,現代日本企業中還夾雜著歷史悠久的學徒制,這種制度使得員工之間具有高度的默契,員工對企業具有高度的忠誠。這些都使企業獲得了強大的凝聚力,創造力,使日本工匠精神的發揮獲得了制度上的約束和保障。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終身僱傭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它使員工喪失了創新意識、增加了公司的人力資本,發展至後來出現了日益僵化、效率嚴重低下的問題。於是,許多企業開始在僱傭制度上進行變革,摒棄終身僱傭制度,聘用合同工、臨時工。
這使能夠培育工匠的土壤逐漸消失,頻繁跳槽、較低的企業凝聚力、不穩定的生活保障,使得員工很難一生在一個領域內精耕細作。二戰後終身僱傭制度下的工匠精神自然也就逐漸衰弱了。
其三,日本工匠精神的衰落還受民族主義抬頭的社會風氣影響,過分守舊,創新不足,未能適應新時代。
當時的日本社會將講求工匠精神的製造業與整個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將工匠精神看作一種不可戰勝的民族神話,自我沉醉式的迷戀其中。
所以,我們發現許多靠著工匠精神在二戰後崛起的日本企業在遭遇到新技術以及更多競爭對手的挑戰時,不是選擇以一個商人的頭腦去積極的應對挑戰,而是有些自我的在追求工匠精神的路上越走越遠。
如索尼在面對數位音樂時代時反而沉迷過去,在發展理念和技術轉型上變得越來越保守。松下電器也沒有對新技術人工智慧、電子消費等做出快速的反應。夏普更是在工匠精神的死胡同中越走越遠。這就導致他們在面對世界範圍內的技術變革風潮時,未能及時轉型,離追求品質的工匠精神越來越遠。
三、帶給中國的啟示
一則中國遊客瘋狂購買日本馬桶蓋的新聞曾在網上盛傳。這看似荒誕不經引人發笑起的新聞,其實反應了中國工業供給側質量不高,難以滿足人們逐漸升級的消費需求的問題。
所以,近年來,工匠精神這個詞語頻繁出現在人們視野。但說起工匠精神人們卻總是對它作泛泛的理解,這是非常危險的,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恰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首先,工匠精神不能單單從個人精神層面將其理解為一系列崇高的詞語,如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等等。人不是聖人,不能單純依靠人的意志力實現工匠精神。要想弘揚工匠精神,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人們能夠無憂地在一個領域內長期工作,還要用相關的制度去約束人與生俱來的惰性。
其次,工匠精神不是傳統手工業的專利,工匠精神不等於手工、效率低下。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如果能生產出更為精良的機器為什麼還要用即使再怎麼精確也達不到機器水平的手工方式呢?及時適應和運用更為精良的新技術也是發揮工匠精神的途徑。
最後,任何企業所要解決的問題都不過是生產出更適應消費市場的產品,發揮工匠精神追求產品的品質,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手段。在利用這種手段的時候,要把握度,以避免過猶不及。
此外,還要注意,同任何方法一樣,工匠精神也有自己的適用範圍,超出了這個範圍就是一種不必要的偏執,脫離了市場和消費者的工匠精神只能是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