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手藝人這一群體。國家同時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一時間甚囂塵上。中國自古就不缺能工巧匠的,更有「求巧」的工藝取向,但什麼是「工匠精神」,你真的了解嗎?
【工匠精神】
太大的一個命題,篇幅限制作者難以發揮,且聽我從歷史上著名「匠人」宋應星的故事,來品「大國工匠」的風採。
宋應星是位能工巧匠嗎?如果對他那本奇書《天工開物》略有耳聞,我想你會說,是的。所以,宋應星是怎麼成為青史留名的匠人的呢?這必然要從他的經歷說起。
宋應星出身於奉新宋氏,一個不顯貴也不清貧的家族,從小和哥哥一起就讀家塾,推崇宋代四大家之一張載的學說,也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產生很大興趣。29歲他參加鄉試,在一萬多人中考中第三,但當年與此後三次會試他都名落孫山,不得不斷絕了科舉考試的念頭,
在江西省分宜縣學擔任教諭,而他的很多主要著作都發表於這個時間段。【梁楷(傳)右軍書扇圖卷】
遺憾的是,能夠留下姓名的很少有「純粹」的匠人,譬如《核舟記》裡在核仁上雕刻栩栩如生的小船的匠人。士農工商,「工」雖然不是社會底層身份,但仍舊是「難登大雅之堂」。往往具有「士」與「工」雙重身份的人才能做出成績。譬如宋應星因讀書能力才能讀懂工部相關書籍,又因為身有官位才能深入研究現實工學問題,有條件廣泛詢問直操人員,且運用紙筆記載而下從而達到著書立言、名流千古的境界。
【周文矩文苑圖卷】
但反過來看這些人都有個特點就是「以工入道」,這也正是他們被稱頌的地方——因為鑽研工藝,參透了人生的哲理,能夠應用到現實中去。筆者認為這二者都有可取之處,手藝人不一定非要從做活中學會什麼難懂的道理,參悟哲理的手藝人也不一定非要有最為精湛的技藝才受人尊敬。從前的人無法明白,是社會的無奈,可現在的你仍舊閉目塞聽,那大概是個人的悲哀。
【《天工開物》】
說到宋應星的著作,許多讀者可能脫口而出高中考點——《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天工開物》】
農業是其中最主要的敘述部分,在書中,宋應星敘述了各地種植作物的不同,完善了農業體系;記載了種植作物的各種高效方法,探究農業變遷的規律;記錄了養蠶繅絲的流程與方法。
對於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小農封建社會來說,《天工開物》幾乎記載了根本行業的所有關鍵信息。
不止如此,宋應星還頗具創新精神,
記載了染色行業和機械工程行業的諸多技術,譬如對動物染料的使用和當時水車、紡織機的改進,使後人能夠完整地了解到技術的傳承與更迭。就此而言,《天工開物》記錄著明朝當時大部分技藝的現實,也自然成了記錄那個時代技術的百科全書,值得閱讀。
【點翠鈿子】
人文科學:《野議》、《畫音歸正》、《雜色文》等
文學創作:《思憐詩》、《美利箋》等
介於各領域之間:《原耗》、《卮言十種》等
《考工記》曰:「天有時,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筆者寫宋應星,不僅想說說這巧匠技藝,更想說說宋應星本人,以及,什麼是匠人,什麼是「工匠精神」?工匠一般是指從事器物製作的人,工匠精神狹義是指凝結在工匠身上、
廣義是指凝結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製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古代文人讀書做官講究個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而工匠一行也有自己的規矩,
真正受尊敬的手藝人,講究三點——能力、品性、德行。| 能力:就是下手的輕重緩急,這要從學徒開始慢慢培養,熟能生巧也就有了「滴油入銅錢」的功夫;
| 品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性,做手藝人要沉得住氣,穩得住心。
| 德行:真正高明的工匠,對技藝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並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他們希望通過手中的技藝領悟到「道」的真諦,從而實現人生意義的超越。
【金嵌珠寶點翠盤長式耳環】
宋應星此人,奔忙於民生基層,做活積攢有能力;科舉三次不中而不頹,以政績升官,為官不忘本,鑽研技藝,是以品性上佳;至於其本人更是著書立說,留存文化珍典,是以有大德行,可堪當「匠人」。
【明 掐絲琺瑯勾蓮紋雙耳三足爐】
雖時代不同,但筆者認為這樣的「工匠標準」與「工匠精神」依舊在當代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歷史上真正高明留下文化遺產的匠人,也不應該被我們忘記,至於何等具體看待,且聽看官各自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