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嘉輝
黃霑
一
我的做粵語歌曲研究的朋友問我,那麼你最喜歡的填詞人是誰呢?我的腦海中剎那風生水起滄海桑田,然後毫不猶豫地說:「黃霑。」那是一種承載著從前的中國人的感情和氣魄的文字,我想我最初關於情懷的理解,就是聽他和他們的那些歌種下的。
霑叔當然也作曲,比如《滄海一聲笑》、《舊夢不需記》,剛柔並濟,傲絕一時。不過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主要和另一位作曲家合作,就是顧嘉輝。雖未結義,但輝哥不像霑叔的合作夥伴,倒更像他的結義哥哥。他們卸下戲服,從他們歌裡的故事中走出來,一對大俠,卻手牽手行走江湖,從此江海伴餘生,攜手俠客行。
二
春節時候,疫情當道,我在家裡喝著酒看他們的演唱會影碟。那是22年前的演出,那時候未來是倉皇的北顧,人群裡的傳奇漸已力不從心,他們中有人寄望收拾舊山河的從今,有人不知道,短短數載後自己即將死去。「想不到海山竟多變幻,再也不見舊時面」,鬼馬歌后仙杜拉歡天喜地地唱著這首成名曲,她的身姿是香港流行音樂的縮影——在臺上就做臺上的show;而歌詞則像一番印證,山海與海山,一字反轉,時間就過去了。
有嗟嘆,但輕快的旋律和節奏,像一個抿著嘴努力呈現的明星的笑,中有苦澀,卻不是枯澀,由是而平添幾許人間暖意。
「葉滿枝,透豔紅,更妙微風吹送」,有效蝴蝶飛的意氣,就有分享天地的豪情。嗟嘆的往往是看戲的人,而戲中的他們,平靜如初狂放如初,仿佛隔岸觀火多年,早已寵辱不驚——唯一一次輝哥顯露出戲的表情,是兩年後千禧夜同樣輝黃的演唱會,鼓著掌的他突然神採失守眼光失措,我想了很久才想通,哦輝哥突然發現指揮棒怎麼不在手裡了。
三
輝黃二聖是為粵語流行歌曲開山立派的人物,他們的歌裡記載濃縮著從前的時間,而那些時間本來也充滿著悲喜聚散。比如1980年的《風雲》,直接就是記錄當年香港城市農村轉變的過程;1977年的《家變》則描述了商業大潮下人心善惡道德古訓的支離變遷。欣然的是這些創作不是來自官方委派,而是最能和民眾對接的娛樂流行影視業,比如為1980年TVB同名劇集所作的《輪流轉》,「千秋百樣事,幾多次輪迴;今天少年人,他朝老年人;抑或到頭來一切消逝」。禪宗有「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句子,霑叔填的最後一句,則像勘破門關前最後的叩問——當一切循環當一切輪流,始終有沒有改變?
古月照今人,其實古樂也照今人。唱片的意義也在於此,因為留下了他們的聲音,而不同的聲音,正是不同時代最活生生的記憶。關於聲音,必須說到霑叔的唱。他唱歌的方式和他為人處世一模一樣,不遮不擋。他就像一直站在歌唱的原點,從來沒有任何技巧沾染影響過他(即使他口琴吹得很好)。他不需要三十年後才看山仍是山,他是個把三十年一點沒浪費,從來就看山是山的人。山也罷人也罷,他只看一眼,就了足平生。他會在很多演唱會跟原唱合唱他寫的歌,當他沒有開腔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原唱唱得可好了;而當他唱的時候,你才悚然發現,原來歌是該這樣唱的呀!所謂直契如來,他拋棄了世間意義上的好聽悅耳,他只管唱,用自己的嗓子唱出自己的聲音,他就像濠梁之下的魚,才不管莊子對還是惠子對,他只管遊自己的。最重要的是,他本來就遊在自己創作的世界裡。
四
穿過歲月,依然溫暖照顧著自己的,除了他們的歌,還有他們自己本身。
去年在廣州,我看過一出高志森導演執導的音樂劇《廣州仔黃霑》,化名黃佔士古國輝的輝黃二聖重新縱橫在屬於他們的舞臺上。因為輝哥溫厚低調的秉性,故事從他與霑叔相識之後,濃墨書寫了霑叔變幻多端的個人生涯——情人、朋友、事業,霑叔起起落落在自己一手營造的口水江湖之中,真假難辨。同床共枕的是非自當由同床共枕的人來說,我們真切的交集只在音樂,就只能相信音樂裡的那個他。很多事都這樣,既然如此,就只得如此。但是能看開做到的人並沒幾個。
我喜歡的霑叔是舞臺上那個霑叔。我看千禧年那場《龍發製藥 香港輝黃2000演唱會》時,越看霑叔越眼熟,終於一拍大腿想起來——至尊寶!《大話西遊》的至尊寶!他嘮嘮叨叨手舞足蹈唧唧歪歪神魂顛倒,不就是那個還沒找到三顆痣的猴子嗎?若干個五百年後,他依然跳脫在人世間。他像那個鬥戰神佛在人間的化身,不想解脫更不願意解脫,來了就玩,玩完就走,千山獨行,不必相送。
他的未曾結義的哥哥,那位很多時候都低眉順眼地,明明年紀比他大但他叫霑叔而自己叫輝哥的哥哥,順從地跟著這個跳脫的兄弟,按照這個慣來調皮的兄弟的姿勢,在舞臺上彆扭地蹦蹦跳跳。他真的就像哥哥陪著弟弟在玩,好像他早就知道弟弟時日不久一樣。
看影碟的時候,我當然會激動揮淚於那些參演歌手的表現和存在,比如看到輝哥的家姐顧媚,平生第一次有了美人遲暮的扼腕;光陰漸老物是人非,一些原唱終於被迫缺席,但歌總得有人唱啊,於是換人。但換人總覺得不對,因為他們可能連原著小說電影也沒看過,那麼歌就只是一些旋律了。影視歌之精彩其實在歌曲背景的原著空間,那個空間才是超越時空的所在意義。即使2012那場,我喜愛的阿lam來唱《兩忘煙水裡》,也有一種張三丰跑下武當山幫少林派頂場的彼此無措感。
五
我最喜歡也最羨慕的是輝黃二聖兄弟一般的情義。
霑叔說「一世人兩兄弟」,就是指他和輝哥。
搭檔組合有很多,那是相知;但兄弟不止於相知。
萍水相逢,生死以託。
詞曲之好,足見此生相逢不易。
現實生活裡的你幫我扶共擔辛苦說來也難,但再難也還有個「挨」字!
精神世界的開闢就不是一個「挨」可以扛得住的了;成就成,不成就毀。
我做樂隊,我清楚什麼是艱難,什麼是門檻。
所以最喜歡也最羨慕。
1998那場演出,葉麗儀臨時打斷了已經開唱的葉振棠,因為她要反擊黃霑。雖然是玩笑,甚至是導演組的設計,但真好啊!一幫好兄妹,一片好江湖,雲水意,江湖情,從此餘生無故人。
六
世事多寥落,人間合蒼茫。
再輝煌的時代都是一瞬,總有人去。
活蹦亂跳的霑叔不知道,自己將在千禧年之後的第四年止於人間。被時代拋棄的老人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忍受多久賴活的寂寞。
輝哥呢?媒體上說,霑叔過身,輝哥很是平靜。我呢有兩個理解,其一:寵辱不驚老來看破,因為真的在舊日詞曲已經相濡以沫足慰平生;其二,深知手足,深情若此,不如歸去;浪蕩生涯本是夢啊,何如做那夢醒人。
七
眼前光景似幻似真。
他們寫下無雙音符,因此在人間光影璀璨。一朝作別,剎那風雲散。人間不過是個絕大的舞臺,將身法一收,此身就歸於了那一個個的音符。一如天上星主歸位,來去人間,仍在人間。
八
率性任情,興風作雨;泥沙俱下,識者幾許。
不動聲色,有容乃大;夫唯不爭,聲色俱佳。
此二公,做是觀。
相關閱讀
歌與傳說
有關《兩忘煙水裡》
□匡笑餘
一九八二年,香港無線投拍《天龍八部》劇集,輝黃二聖為此合作了三首歌,《兩忘煙水裡》便是其中一首。另兩首則分別是《萬水千山縱橫》和《情愛幾多哀》,三首均由關正杰主唱,唯有這首《兩忘煙水裡》,則加入了關菊英的合唱。
《天龍八部》原著中附錄了一封陳世驤先生的書函:讀《天龍八部》必須不流讀,牢記住楔子一章,就可見「冤孽與超度」都發揮盡致。
「塞外約枕畔詩」,兩情相悅相逢別離是所謂冤孽嗎?「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風遠去」是超度嗎?古今多少事,都成了「往日意今日痴」,「他朝兩忘煙水裡」是否就是霑叔心中最好的歸宿呢?人生得意,一朝情了,古人說「看穿而不道破」,只不知霑叔詞中道破多少。
霑叔的舊日愛侶林燕妮曾經講過:「這首歌二部合唱的歌詞,除了黃霑,還有誰寫得出來!」而關於《兩忘煙水裡》,同樣還有一段林燕妮與霑叔的傳說。話說當年,霑叔準備角逐CASH金帆音樂獎的最佳填詞,選了自己重新填詞的羅大佑《童年》的粵語版,被林燕妮力阻,因為她覺得羅大佑國語詞畢竟珠玉在前,同曲異詞難保勝算。更重要的建議是,不如選《兩忘煙水裡》,結局果然不負佳人妙算。這首歌也是當年最佳中文(流行)歌詞獎的得主,歌曲本身也入選1982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主唱關正杰也是位如歌瀟灑的人物,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歌壇準備頒發最高榮譽獎金針獎給他,他沒來,理由竟是「不想為了領獎而減肥」。
那是個天才輩出、眾星捧月的時代,他們出沒在那個狹小但星光璀璨的小島,相逢一笑一笑又相逢,不止留下太多的作品,還留下了無數的傳說。
同樣是《兩忘煙水裡》,最著名的傳說大約是,某次媒體採訪霑叔,請他列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霑叔一下列出兩首:《滄海一聲笑》豪邁高遠,大氣磅礴;《舊夢不須記》哀而不怨,柔情萬種,可謂雙璧。傳到輝哥耳裡,不禁笑道:一首《兩忘煙水裡》就俠骨柔情兼得啦,這個笨黃霑居然還選兩首!霑叔聽了,立馬改口,輝黃二聖,豈是笑捧。
林燕妮的弟弟林振強亦是香江著名詞人,比如王菲的《如風》,陳慧嫻的《傻女》並著名的《千千闕歌》,張國榮的《春夏秋冬》,以及林子祥那首我深愛的《追憶》,不勝枚舉。而前文說到霑叔為《童年》填的粵語版,則由當時才子型創作歌手蔡國權演唱。
這些即使名動江湖卻從未進入過某些人耳中的名字,他們漸息笙歌,相繼於多年後消隱舞臺隕落人間,舊日戀曲在我此刻所在的荔灣湖畔忽隱忽現,如這秋水連天的湖,雲在青天水在瓶,「女兒意英雄痴」,終於「他朝兩忘煙水裡」。
來源:北京晚報|作者 匡笑餘
編輯:王然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