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是一種常見症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肩痛的患病率為7%~26%,是運動系統疼痛疾病的第三大類疾病,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隨著醫學的進步,肩痛的診斷越來越細緻、準確,但由於認識的不全面,仍存在誤診、漏診,使病情延誤甚至加重病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嚴重後果。今天就為大家詳解肩部疼痛的診斷策略!
肩痛的診斷思路應該從患者病因、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方面來確診。
圖片來源:全景
首先病因分類包括外源性(偏癱肩除外)即肩痛與肩關節活動無關聯;內源性(運動系統疾患)即肩痛與肩關節活動有關聯。而外源性肩痛又分為神經源性(帶狀皰疹、脊柱性肩痛、偏癱痛等)和內臟源性(肺源性肩痛、心臟源性肩痛、橫膈下病變等);內源性肩痛包括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關節炎症、腫瘤等。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1、外源性肩痛之神經源性肩痛
①帶狀皰疹
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病毒具有親神經性,並沿神經走向發病。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感或者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的痛覺過敏感,持續1~3天而後發疹,亦可無前驅症狀即發疹。病變皮膚出現潮紅斑→丘疹→簇集成群的水皰,外周繞以紅暈,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②脊柱源性肩痛
是由頸椎或胸椎內椎間盤突出或腫瘤/結核侵犯到相應神經所致。肩部疼痛與頸椎活動相關,頭前屈緩解,後伸加劇,嚴重者咳嗽可誘發,為放射痛。頸胸椎活動受限,叩擊痛陽性,叩頂試驗壓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③偏癱肩
是腦卒中發生後由於肌張力異常、關節囊及韌帶鬆弛導致肩關節處在半脫位狀態引起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等一系列綜合性病症。半身不遂、肩痛、活動障礙。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 、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可觸到明顯的凹陷,可容納1/2-1橫指,各向活動障礙,搭肩試驗陽性。
2、外源性肩痛之內臟源性肩痛
①肺源性肩痛
肺部病變累及臂叢神經或相應肋間神經導致的肩背部疼痛、氣急、發熱、咳嗽咳痰。霍納氏徵(同側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額部汗少 )、體溫升高、呼吸音粗、可有痰鳴音。
②心源性肩痛(左肩)
病因不明,可分匯聚學說和異化學說,左側肩臂或肩胛區陣發性或突發持續性疼痛、胸悶、出汗。無特殊體徵。輔助檢查:心電圖、CK-MB、肌鈣蛋白、冠脈造影。
③橫膈下病變(右肩痛)
因肝膿腫、膽囊炎等炎症可刺激右膈神經末梢,膈神經是由第3~5頸神經組成,主要是第4頸神經,第4頸神經還分出皮支,分布於肩部皮膚。故可出現右肩部皮膚牽涉性疼痛感覺。右肩疼痛伴原發病的症狀如右上腹疼痛,陣發性加劇,噁心嘔吐,發熱等。體溫升高,黃疸,肝區叩擊痛,墨菲氏徵陽性。輔助檢查:血常規、生化、B超、上腹部CT。
3、內源性肩痛之軟組織損傷
①肩前側疼痛
一般為肩袖損傷(肩胛下肌);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滑脫);喙突炎。
②肩外側疼痛
一般為肩峰下滑囊炎;鈣化性岡上肌腱炎;肩峰下撞擊症候群。
③肩後側疼痛
肩袖損傷(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上神經卡壓(壓痛點在肩胛切跡處),肩外展、外旋肌力減弱;岡上肌、岡下肌萎縮,特別是岡下肌萎縮;四邊孔症候群(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肩外側的麻木以及肩外展無力或受限)。
4、內源性肩痛之關節炎症
①粘連性肩關節囊炎
肩關節疼痛,晝輕夜重,伴功能障礙;肩關節廣泛壓痛,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旋外旋更為明顯,「扛肩」現象,晚期三角肌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輔助檢查:X線、MRI。
②肩鎖關節炎
肩鎖關節處局部腫痛,肩關節上舉150°以上或極度被動內收可加劇。肩鎖關節處腫脹、壓痛明顯,肩關節上舉、水平內收受限。
③化膿性肩關節炎
發熱,肩關節腫痛,伴功能障礙;體溫升高、肩關節瀰漫性腫脹,廣泛壓痛,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輔助檢查: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
④盂肱關節骨關節炎
受寒、過度運動史,肩關節酸痛不適;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肩部廣泛性輕壓痛,餘無明顯陽性體徵;輔助檢查:X線、MRI。
5、內源性肩痛之骨折/脫位
肱骨外科頸骨折;鎖骨骨折;肩鎖關節脫位;肩峰骨折(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畸形及骨擦音等);肱骨前脫位(關節疼痛與腫脹、畸形、彈性固定及關節窩空虛)。輔助檢查:X線、CT。
供稿 〡關節科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