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9年春晚那一檔呼聲很高的沈騰的小品《佔位子》嗎?話題直接戳中家長們的痛點,不管學習成績如何,家長們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坐在班級中的「核心位置區域」,因為這樣才能受到老師的關注,有了關注自然而然認為孩子就佔了優勢!家長們為自己孩子的成長,真是操碎了心,只要能嗅到一絲能讓孩子佔據優勢的機會是絕不錯過的,所以才有了這個「佔位子」的小品劇,它是有多真實的反映出家長們內心的焦躁,無論任何一個階層都無可避免的表現出這樣的一種信息!姑且不論這種行為對與錯,就來說說教室內的座位安排這件事本身,是不是真的對教學工作有很大影響呢?
告訴各位家長,答案是「有的!」,這也是有著教學研究的!因為學生在學校中,還存在著一個物理環境「教室」,這是一個提供教學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場所,而座位編排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空間變量,所以不同的座位編排方式對教學活動也有著不同效果,那是不是真的如《佔位子》表現的那樣,只要孩子坐在教室當中最中心的位置,就能學習更好?這就有點過度誇張了,但是對老師來說,座位編排卻是一門學問!
1、不同教學空間的組織形式對師生之間的教學效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般教室座位的安排有三種類型,有「馬蹄式、秧田式、模型排列式」,可如下圖呈現的排列方式,不同的類型適應不同學習階段的兒童。學前階段的幼兒比較適合馬蹄式,因為圍繞老師的方式更有利於老師觀察到每個孩子的表現,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交往和互動;小學1-3年級的兒童更貼近秧田式,這樣全體學生都面向老師的一種方式,讓老師更容易控制班級;到了小學4-5年級,孩子趨於個體意識的完備,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減少,反而學生之間的互動會更多,所以更適合模型排列式!
2、老師需要根據學生選擇座位的心理來判斷學生的心理波動
一般來說,在座位排列方式的黑色點區域是與老師視線接觸最頻繁的座位區,白色點區域則相對少,所以對老師來說要善於應用這點!對於低年級學生,老師趨向於自己安排座位,這個時候怎麼安排孩子坐受老師的主觀意志影響,所以更要謹慎一些,可以把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分配在黑點區域,而專注力強的孩子分配在白色區域,互相融合。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座位或者按照學生制定的規則進行座位分配,而通過這樣的選擇行為,可以觀察出哪些孩子想要坐黑色區域而迫切希望和老師有更多的交流。
3、階段性調整班級內座位分布有利於班級的整體融合
對於座位表的布局和排列,老師可以每一個階段進行一次調整,學生座位的調整是有利於班集體的凝聚力的,讓孩子之間有更多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比如每2周調換一次座位,就可以避免小品中佔位子的資源分配不均了!
4、班級座位表也可以是一種教學策略
同時,別忘了座位排列模式也是有助於老師的教學活動的,根據不同的教課內容可以適當的調整座位,比如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或者小組模式競賽,都可以按模型排列,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交整個教學課程的質量!
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說,大到備課,小到座位,都是需要親力親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也是教師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必修課程,也就只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每個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讓家長們安心,其實每個來學校受教育的孩子,資源分配都是均衡的,而老師所要做的是提前把學校的情況和家長們溝通,這樣才會避免掉佔位子引起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