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文章:人類如何應對末日並重建文明

2021-01-18 網易

  參考消息網1月13日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5日發表題為《如何應對世界末日並重建文明?》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讓我們做一個思想實驗。

  一次猛烈的病毒災害侵襲了人類。它以驚人的速度在城市密集、國際航班來來往往的現代世界傳播。幾周後,這場災難便擊垮了我們。文明崩潰,大部分人相繼死去。但是你活了下來。你的身體是如此羸弱,然而憑藉體內的免疫系統,你熬過了這場席捲全世界的災難,在自己冰冷的家中清醒過來。家裡已經沒有電了,水龍頭流不出水,也沒有燃氣,導致沒法使用熱水壺和爐子。你是倖存者,將繼續生存在後災難時代的荒蕪之境中。

  在很多書籍、電影以及電子遊戲裡,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主人公基本上都身穿異常緊繃的皮衣,是穿越荒野的孤獨英雄。那麼,這些場景的真實度如何?

  如果你真的在一場奪走了大部分人類生命的全球災難中倖存下來,你能夠做什麼?為了生存下來,為了讓人類再一次繁榮,什麼才是你最需要掌握的關鍵知識?

  在這個問題上,孤獨英雄的形象就不再耀眼了。人越多越安全,這是理所當然的。首先,倖存者們需要攜手努力,才能安然渡過歷史洪流,建造新世界;人類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協作。所以,雖然世界崩塌之後人們不免要經歷一段動蕩時期,但不久後就會再次建立起自己的社區並安頓下來。

  問題是,接下來呢?

  你首先需要考慮的事情是什麼?你的社區需要在接下來的數年中恢復什麼樣的能力?以下是可能發生的人類復興大事記。

  最初數天 尋找電源、手機導航

  一旦人們停止監測和維護髮電站,電網很快就會停止運轉。但是,你可以去建築工地附近搜索太陽能電池板或可攜式發電機,這樣就能暫時為倖存者們提供電力了。

  一旦自動備用發電機中的燃料耗盡,伺服器就會停止工作,網際網路也將隨之消失。所以,別指望你還能用維基百科查資料。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手機將變成一塊無用的磚頭。手機的指南針使用的是內置磁強計,所以你仍能用它來找路,而你最後一次下載的地圖也能幫你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來導航。

  人類世界崩塌之後,GPS衛星系統還會繼續工作數周,然而在大約6個月後,定位的準確度會降低,直至衛星系統完全失效。災後,你應該先將精力放在儲備瓶裝水、罐頭食品和收集實用的戶外衣物上。

  最初數周 組建團隊、住進鄉村

  在最初幾周,你可能會遇到零星的倖存者。你需要找到一個自己能信任、依賴的小團隊,這將極大地提升尋找補給和其他必需品的效率。但在此之前,你面對陌生人時要小心謹慎。

  現在,你所處的城市環境已開始變得越來越糟了。成排的屍體數也數不清,空氣中充斥著腐屍味,無人餵養的寵物狗變得越來越具有攻擊性。話說回來,現代城市只不過是一個人工製造的泡泡,支持城市運轉的是建造它的文明。

  城市不供電,電梯不工作,沒有照明系統,天然水源被汙染,地上滿是碎石和混凝土。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發現,去鄉村生活更容易些。災難之後,住在傳統農舍裡,用壁爐取暖、做飯,這樣的生活要比住在用高科技打造的現代公寓裡舒適得多。你可以一邊學習為自己親手製作物品,一邊偶爾返回搖搖欲墜的城市,尋找有用的物資和補充生活用品。

  最初數月 為水消毒、製作肥皂

  你擔心的事將主要集中在如何保證安全飲用水的補給,避免染上通過水傳播的傳染病。此類傳染病是千百年來人類災禍的根源。將水燒開能有效殺死病原體,但該方法將消耗不少燃料。你也可以去野營用品店尋找淨化片劑,但是,你遲早需要用到基礎化學知識,為的是確保喝進嘴裡的水不會要了自己的命。

  廚房用漂白劑可用於對水進行化學消毒,甚至遊泳池使用的氯(次氯酸鈉和次氯酸鈣)也能起到消毒作用,不過你需要將其濃度稀釋到不會毒死自己的水平。

  在你學會製作氯的方法之前,你也可以用一種科技含量不高的方法——日光消毒法——來消毒水。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向世界上的各個發展中國家傳授的方法。只需將待消毒的水裝入塑料瓶,將其置於強烈陽光下暴曬一兩天。太陽發出的紫外線會直接穿過瓶子,將瓶中的病原體殺死。

  勤洗手也是阻止疾病傳播的有效方法。將動物脂肪或植物油水解,與鹼一起煮沸,可以製作肥皂。鹼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化學物質之一,從自然環境中就可以提取鹼。用水過濾木材燃燒後形成的灰燼即可得到鉀鹼(即碳酸鉀)。燃燒海藻或其他耐鹽海岸植物(如海蓬子、羊棲菜)也可得到純鹼。幾個世紀以來,在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大西洋沿岸地區,收集海藻用於製作純鹼一直是體量巨大的產業。

  最初數年 設法提高種糧效率

  如果你沒有啟動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那麼在吃完罐頭食品後,你將面臨饑荒。種蔬菜和水果的方法比較直接,但如今又有多少人會種主要糧食作物(比如小麥、水稻和玉米)呢?

  穀物實際上是草類植物,它們的生長速度很快,能夠長出有營養的穀粒。但是,人體在生理上不具備優勢,我們不像有4個胃的牛那樣能直接消化草類。所以,我們需要利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發明新技術以協助我們的身體吸收營養。我們需要將麥粒磨成麵粉,然後藉助烤爐及爐火的神奇力量將麵粉烤成麵包,使麵包釋放出人體可吸收的營養。這樣一來,靠風車和水車驅動的磨石就成了人類臼齒的技術延伸,用來烤麵包和煮大米的鍋就像是人類的外部消化系統。

  首要問題則是,你如何才能有效培育糧食作物?要知道,食物過剩是任何文明發展的根本。如果一個人生產的糧食足以填飽另外10個人的肚子,那麼這另外10個人就不必局限在農田裡。他們可以成為其他技能領域的專家,這樣社會生產能力就會提高。你可以尋找耕地用的工具,比如犁耙;你也可以利用簡易鍛鐵爐,將一些鐵原料鍛造成你需要的工具。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常年保持土地的肥力,這可是曾經困擾中世紀農民的難題。沒有現代人工化肥,你需要利用動物糞便和豆科植物(豌豆、扁豆、三葉草和紫花苜蓿等)與糧食作物的輪作來為土壤補充硝酸鹽。將骨頭溶解於酸可產生磷酸鹽,將碾碎的白堊和石灰石撒進地裡可抑制土地酸度上升。

  最初數十年 製造燃料、發展化工

  隨著社區自給自足的能力越來越強,你不再需要到處搜尋,那麼就需要學習傳統技術,比如打鐵以及其他鍛造金屬工具的技能,同時你還需要讓機器和引擎轉動起來。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機械力量的提升,比如水車、風車、蒸汽機、渦輪機和內燃機。人類需要藉助機械的力量來減輕勞動的重壓。

  對於一個能夠繁衍發展的文明來說,燃料是不可或缺的。在19世紀以前,人們還沒有開始開採煤炭和原油,那時的人們會利用乾餾法來提取重要的化學品:酸、酒精、溶劑和焦油。你甚至可以利用木材在高溫分解過程中釋放出的氣體來發動汽車引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共有超過100萬輛氣動力車——靠燃燒木材驅動的汽車——駛過歐洲的條條大路。

  如果沒有原油(我們的文明已經榨乾了所有易開採的石油),你也可以讓甲醇(又稱木醇,可利用乾餾法從木材中提取)、鹼液(從烤白堊或石灰石中提取生石灰,使之與碳酸鈉反應)與動物脂肪或植物油發生反應,以製造能使機器重新運轉起來的生物柴油。

  在化學工業發展初期,其他的易提取物質也有多種用途。比如,通過發酵穀物提取乙醇,接著利用蒸餾法提取濃縮酒精,這樣就能得到功能多樣的溶劑和有效消毒劑。木炭的用途不僅在於為鍛造金屬和製造磚頭或玻璃提供高溫環境,它同時也是用礦石熔鍊金屬時不可或缺的化學還原劑。

  最初數世紀 尊重科學、 製作玻璃

  從長遠看,在災難後重建社會並重新積累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唯一方法就是,理解自然世界的運行規律,並在發明有用技術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理解來運用特定規律。自信地確保每件事都按計劃發展的最佳方法是運用科學方法;要在設計嚴謹的實驗或觀察自然現象的過程中嚴格檢驗自己的理論——科學方法本身即是一項發明,是一臺生產知識的機器。

  為了有效探索世界,你需要工具;同時,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中,有一樣物質無論如何都是不可或缺的:該物質化學性質不活躍,且完全透明。這種奇蹟般的物質就是玻璃。

  你需要用玻璃來製作試管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需要用玻璃製作溫度計和氣壓計以了解氣溫和氣壓(這是製造蒸汽機和內燃機的重要前提)。玻璃甚至能夠控制光,可用於製作顯微鏡和望遠鏡的鏡片。你只需要三種原料即可製作出玻璃——二氧化矽、碳酸鈉和石灰,可分別通過沙子、海藻、白堊或石灰石提取它們。

  所以,利用科學工具以及理性和不斷探求的思維模式,你有理由期待災難後的人類社會將快速恢復力量,避免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也許這要花上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但一種新形式的文明將從末日中崛起。人人都可以猜想這個新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但憑藉一點點人類的創造力,我們有潛力將災後的人類社會重建到與當今社會同等複雜高妙的程度,我們甚至可能建設出比當今社會更棒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Dr.STONE石紀元》——在末日中重建人類文明
    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全球爆發災難,人類百萬、甚至千萬年積累的文明毀於一旦,倖存的人類該何去何從?去年一部新番《Dr.stone石紀元》就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正常生活著的人們,在某一天,遇到了一種奇異的景象。
  • 【科技】虛擬世界末日"人類大戰殭屍",今天你開掛了嗎?
    故事梗概是:在全球核大戰後,莫斯科剩餘人口搬進了地鐵,組成了很多相互交戰的小團體,在一起的還有核輻射造就的變異人類。這是一部節奏極快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遊戲色調陰暗壓抑,仿佛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說過的寓言:人類哪怕面臨滅絕也不會學到如何和平生存。
  • 《何處如家》點評 末日家園重建遊戲
    末日背景題材的遊戲,經常會是末日求生、打喪屍之類的遊戲,今日為大家介紹一款非常溫馨玩法的末日遊戲,這款遊戲中,玩家不需要打喪屍。而是重建地球!《何處如家》(No Place Like Home)是一款Chicken Launcher製作Realms Distribution發行的火星背景生存冒險模擬遊戲。
  • 讓電影教會我們 如何在末日到來時逃生
    然而終究還是有一小批人存在自我意識,他們自告奮勇地當起了救世主,努力挽回「人類至上」的時代。對有些人而言,失去主導權是世界末日,而對有些人而言,打破現在的平靜生活才是真正令他們害怕的。在影片的結尾,英雄與敵人同歸於盡,雖然統治世界的權杖仍然沒有回到人類手中,但憑藉流血犧牲,末日英雄們給人類贏回了一個與機器和平共處的局面。
  • 十大末日科幻電影,看美國電影是如何作死人類的
    末日討論是科幻電影常用的命題,網友經常調侃中美電影的區別在於中國沒未來,美國沒過去。意思是說中國想拍科幻片卻一直拍不好,美國想拍歷史片,講的都是別的國家的歷史。其實有時候,美國的科幻片也沒有未來,因為他們會拉著人類共赴末日。下面就為大家列舉十個美國電影作死人類的末日科幻片。
  • 英媒:「末日博士」魯比尼預言蕭條和債務將持續10年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英媒:「末日博士」預言未來「更大的蕭條」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5月22日刊載題為《著名經濟學家警告蕭條和債務將持續10年》的報導稱,經濟學家努裡爾·魯比尼警告,
  • 英媒曝光希特勒瘋狂設想:曾欲重建柏林為「世界首都」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英媒稱,希特勒對於由納粹德國統治的歐洲的展望把世界投入了造成數百萬人喪生的最血腥戰爭。這位納粹頭目瘋狂沉迷於讓歐洲大陸符合自己的邪惡理想。他曾打算推平德國首都柏林,把它重建成「日耳曼尼亞」——一個專門弘揚雅利安主義的巨大都市。
  • 人類為什麼喜歡意淫世界末日?
    文丨(苦笑)眾所周知,人類有一個奇怪的癖好:意淫世界末日,以及末日後的世界。在眾多的末日世界裡,有隻剩人類苟延殘喘的,有人類和機器人一起苟延殘喘的,以及機器人代替人類苟延殘喘的。「世界末日」這事兒歷史上還真發生過,且不止一次。人類歷史上的「末日時刻」比如,大家都經歷過的2012。瑪雅文明預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
  • 推薦幾部末日喪屍小說
    《末日蟑螂》當滿世界都是喪屍,活著的人該如何生存?想活命,靠自己!化身不死小強,蟑螂努力的在末世的夾縫中生存。
  • 一億年後人類文明命運如何?網友評論一針見血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一億年後人類文明命運如何~】,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4765,1974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我們都知道地球至今已經誕生
  • 英歐協議究竟敲定了什麼?英媒如何看待英歐協議?
    如何分配空運和旅客的權利也有詳細的規定。協議還規定了雙方如何在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的基礎上,解決商品在進入對方市場前的商標、檢測、認證等監管壁壘。英國方面表示,化學、汽車、製藥、葡萄酒等行業都有專門的附件文本加以解釋。確保公平競爭 政府援助獨立進行歐委會強調,需要所謂的公平競爭環境來維持這份協議的有效執行。歐盟希望確保英國的企業不會削弱歐盟的企業。
  • 盤點那些講述人類末日的電影,能活到最後,才是最後的贏家!
    看過了驚心動魄的科幻電影,今天帶大家換換口味,來品嘗一下末日電影的滋味!TOP5:末日深眠上映日期:2015年8月14號導演:Christian Cantamessa豆瓣評分:5.1未來的某一天,新鮮的空氣已經是極其昂貴的物品,人類開始大量的滅絕,一些人類精英在方舟計劃的幫助下選擇了沉睡,等待有一天的醒來,重建社會,可是事情卻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順利!
  • 我們人類真的沒辦法應對嗎
    其實,不管是地球大爆炸還是「大洗牌」,對我們人類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地球暫時是不會大爆炸的,所謂的毀滅,應該類似於「世界末日」,讓我們人類這些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造成世界末日的可能只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氣候變暖等。此前,著名的科學家霍金曾經預言,在200年內,地球會毀滅,留給我們人類的唯一活路可能就是移民到外星球。
  • 塵封多年的遠古病毒,或許有甦醒的可能性,人類該如何應對?
    塵封多年的遠古病毒,或許有甦醒的可能性,人類該如何應對?幾乎每年的6月份,全球溫度都會隨之上升,這個時間段就是所謂的高溫季節,每到這個階段,人類都要與高溫作鬥爭。近年來,溫度上升的頻率越來越明顯了,甚至很多地區的溫度已經超越人類可承受的溫度。我們都知道,人的正常體溫大約在37度,超過這個溫度值,渾身就會感覺不舒服。不少家庭不錯的人經常躲在空調房內,對一些家境貧窮的人來說,每到這個時間段,都將面臨暴曬炎炎夏日,溫度上升使人類的活動受到限制。
  • 【推薦】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與歐洲文明的戰後重建 | 董成龍
    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與墨索裡尼(Mussolini,1883-1945)同年,終其一生伴隨納粹政治與歐洲文明戰後重建的歷史進程。1937年,雅斯貝爾斯被解職,1946年才重返校園,參與海德堡大學重建。
  • 你對世界末日的迷戀,可能是一種媚俗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出版。末日上癮對末日的著迷不僅僅是好萊塢的獨有,在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裡,劉慈欣將「三體文明」放到「人類文明」的對立面,整個故事圍繞著三體文明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末日展開,而這種「發現-危機-對抗-威懾-解決」的敘事結構,與美蘇冷戰時期的「核威懾」敘事頗為類似。
  • 3000年後若人類還沒有登上月球,那一定是末日重啟了
    有人問,3000年後人類能夠登上月球嗎?我覺得這也太孤陋寡聞了。人類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前後,就有12個人踏上了月球,現在正在籌劃載人登陸火星。如果說大規模人類登陸月球,相信也是在近一二百年的事情。3000年以後如果人類還沒有普遍登上月球,那一定是末日重啟了。
  • 人類對於世界末日,總有一種欲罷還休的感覺
    導語:人類對於世界末日,總有一種欲罷還休的感覺 人類對於世界末日總有一種特殊的癖好,一邊十分抗拒世界末日的到來,一邊卻總是去幻想世界末日到來的場景,對於世界末日的到來,人類到底是抱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
  • 若3000年後人類仍無法登陸月球,這意味著什麼?
    在筆者看來,那一定是人類遭遇了生存危機,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地球或已經歷過末日,而人類也正在重建自己新的文明。因而,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未來的200年對於人類來說非常的關鍵。這決定著人類是否可以長久生存在地球之上;是否能在未來成功進階成為行星文明,並且一步步朝著恆星文明邁進。
  • 〔推薦〕連續劇裡的今日世界:《末日孤艦》與武漢肺炎
    結合目前的情形,我認真推薦一部很不錯的,甚至可稱優秀的美國片:《末日孤艦》。這是一部末日啟示錄式的大片,大致的故事如下:一場超級瘟疫席捲全球,殺死了人類的絕大部分。各國政府、軍隊崩潰,殘存的人類在繼起的種種災難中絕望掙扎。一艘美國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和它的船員是倖存者,開始了拯救世界的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