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鑼鼓《昇平樂》
潮州大鑼鼓 《濱海龍騰》
潮州大鑼鼓《春滿漁港》
簡 介
潮州大鑼鼓以打擊樂為主,是以大鼓為中心,以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被西方稱之為「東方交響樂」。
潮州大鑼鼓作為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廣泛流行於粵東、閩南以及東南亞一帶,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鑼鼓的風採。每逢年節或地區風俗佳節,大鑼鼓便聲震百裡。
淵 源
與古中原文化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的鼓吹樂,常在廟堂祭祀、迎神賽會或節日歡慶活動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從古中原南遷而來,帶來了這種氣勢恢宏的廣場藝術,並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潮州大鑼鼓。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擊管鼓的記述,說明那時已有鼓吹樂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劇本《劉希必金釵記》中有「三棒鼓」和「得勝鼓」的鑼鼓字譜記錄。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鏡記》「睇燈」場中,對潮州元宵佳節的描述有「鼓樂吹唱」、「滿街鑼鼓鬧喧天」的詞句。明清時期,潮州戲曲活動鼎盛,漢族音樂也隨之發展,鑼鼓樂在舞臺和民間已十分流行。每逢節日慶典,大鑼鼓班便列隊遊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廣場臺榭,進行演奏比賽,並成為潮州民間習俗。
歷史演變
潮州大鑼鼓歷史悠久,隨著社會的進步,從樂器組合、音響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現內容都日趨完善,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文藝活動形式。大鑼鼓在民俗活動中更是煥發異彩,城鄉各地都有大鑼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區就有十三班鑼鼓,湧現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潮州大鑼鼓逐漸形成了以許裕興、邱猴尚、陳松等三大流派:許裕興為武派鑼鼓,功法精湛,氣勢豪放,有如千軍馬,浩浩蕩蕩;邱猴尚為文派鑼鼓,鼓點密集均勻、文雅細膩、力度適中、清脆感人;陳松則文武相兼、節奏鮮明、姿勢優美、動作挺拔利索、手勢多變。
特 點
潮州大鑼鼓的遊行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一般都是女青年。扛標姑娘只穿襪子不穿鞋,盛裝墨鏡,婀娜多姿。隨後是精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娃娃們還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
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
潮州大鑼鼓的演奏分為長行套和牌子套兩種。長行套常見於喜慶和節日遊行,演奏一些長行鼓點;「二板鑼鼓」、「三板鑼鼓」。樂隊行列如長龍出海、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牌子套則由許多不同宮音系統的牌子曲聯綴而成。成套曲目以表現歷史故事為主,結構緊湊、疏密相間、技法全面、風格獨特、規範性強、極富地方特色。
更多詳情請關注潮劇票友微信公號(ID:hqcrcjpyh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然後回復關鍵字「潮州大鑼鼓」,小編馬上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