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名校的卷,連訴苦都沒有資格

2020-12-24 騰訊網

考上清華北大是每個學生的夢想。

很多人說我們處在一個「本科多如狗,雙一流遍地走」的時代,但實際上,能進入頂尖名校的學生仍然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14億人口,本科生佔比不到4%,清北每年錄取人數還不到高考適齡人口的0.05%。根據軟科2020年新生大數據,北京大學2020屆共招收本科新生4326人,清華大學招收約3800人,加起來還不到萬人。

2019年不同層次高校錄取人數佔比

(圖源於網絡,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軟科觀點)

這一批精英,從小被教育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一路披荊斬棘,經歷了大浪淘沙的高考,終於脫穎而出,如願進入了頂尖高校的聖殿。一時間,他們意氣風發,自以為理想的生活就在眼前了。

然而,他們並沒能如願。

在這個更加高精尖的圈子裡,頂尖院校的學生遭遇了來自績點、競賽、社工、科研的無窮壓力。他們這才發現,其實自己只是拔得了預賽的頭籌,高考之後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等待在前方的是更加激烈和殘酷的複賽。

這群尖子生在巨大的同輩壓力下負重前行,校園裡的極度競爭讓他們深受憂鬱、焦慮等問題的困擾。你可能以為名校學子說出口的抱怨是凡爾賽文學,實際上都是對焦慮的紀實性描述。

起點太高的話,原地踏步都好像是後退

在內卷時代,學生之間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為了保研機會和工作發展,每個人都在不斷加碼,看更多的書,熬更久的夜,寫更長的課程論文。這種不斷升級的比拼,在頂尖名校更加明顯。

面對媒體採訪,就讀於國內幾所名校的學生這樣描述校園裡的「內卷」:

「一門課要交論文,如果老師不規定字數上限,就很危險,因為大家會不停地寫。上學期有一門課,老師要求8000字以上,有人寫到了50000字。所以,我也被帶著,不可能寫到8000字就停了。」

——北京大學某專業學生

「我們有一門課,老師定了上限,說正文不能超過5000字,然後那篇論文,我寫了一萬多字的附註。」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系大三學生

「最早,可能我學了一個小時,我的同學學了一個半小時,後來他比我多考一分。現在,我的同學學了5個半小時,我沒有辦法,學了5個小時,最後他還是比我多考一分。從結果上來看,什麼都沒變,但是我們都被捲入了這樣的生活。」

——北京大學某理科專業學生

越是頂尖高校,就越是卷到極致。

這群考上頂尖大學的學生,過去都是在同齡人中鶴立雞群的人物,受到父母老師的誇讚。跨入重點大學的門檻後,本來懷揣著「我知道自己很優秀,我要做一番大事業」的心態來到學校,卻發現大學同學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勤奮。在北大,有北大不收斂定律這種說法,意思是你一定能在北大找到一個在專業和愛好上都比你強的人。

頂尖大學裡,人才太多了。有人學業優秀、交遊廣泛,校園活動辦得風生水起;有人家境優越、人帥心美,學習戀愛兩不誤;有人獎學金、各種證書、榮譽拿到手軟,發表了好幾篇核心刊物的論文;還有人早就明確了未來規劃,高薪實習、名企offer手到擒來。

因為周圍的人都很優秀,相較之下,自己竟泯然眾人。這種落差讓很多在原來圈子裡優秀的人無法接受,一路過關斬將,本想在高等學府一展風採,如今卻愕然發現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似乎就要停留在進入名校的那一刻了。

站在一個太高的起點,只要沒有進步,就等同於在後退。所以,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努力奔跑,自己也不能悠閒散步,更不能停下腳步。每個名校學子都身不由己地捲入了這樣一個互相比較、互相競爭的漩渦裡。

從小到大都是「優」,怎能接受「良」

在頂尖名校日漸洶湧的內卷洪流與名校學子的集體心態脫不開關係。可以說,卷藏在每個名校學子的骨子裡。

從中國高考的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的這幾千人,從小到大習慣了優秀,習慣了與他人比較。關注自己在人群中的排位,和同齡人爭奪獎學金和各種榮譽,是他們長期以來養成的生活模式。自律和好勝是他們的顯著特點。在十多年的求學生涯中,這些尖子生抵禦住了惰性、遊戲等等誘惑,靠著極強的自控能力,專注學業,一心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不斷驅使他們前行的是對優秀的渴望,超越同齡人是他們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裡,很多學校學生不自覺地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定義為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而在之前的人生中,他們也做到了這點。多數名校學生的人生軌跡不外乎如此:早早立下考上頂尖名校的目標,可能中間會有些波折,但總歸是經過一番勤學苦讀,再加上自己的一點兒天資,最終跨入了頂尖大學的門檻。在大學,他們都希望能夠延續這種成功。

然而,進入大學以後,大多數人卻發現,他們面對是和同學愈發明顯的差距。這讓這些曾經的天之驕子無法接受,從小到大養成的好勝心讓他們不甘落後,想要通過加倍努力實現彎道超車。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自發地投入到內卷的洪流中。

軟科曾在《越尖越卷,被困住的雙一流學生》一文中探討了雙一流學生所面對的競爭困局,在普通雙一流或者雙非高校,學生們被「卷」更多是受到外部環境的壓力,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但對名校學生來說,投身「內卷」更多是出於自我要求,他們不甘心被拋下,堅定認為別人能夠做到的,我能做的更好。

這種埋在骨子裡的心態讓這一批中國最聰明的學生在競爭中疲於奔命,沒人願意退出。

高處不勝寒,想訴苦卻被誤認「凡爾賽」

當然,沒有人是心甘情願被「卷」的。名校學子深陷內卷的漩渦,離不開周圍環境的影響。進入頂尖名校這個平臺後,每個人都在用更高的尺度衡量你的成果。

如果你從社會底層做起,所有人都對你沒什麼太大的期待。普通本科畢業的學生能夠保研985、211,就能贏得所有人的誇讚。但清北本科畢業的學生,接下來的標配就是老牌名校的碩博,不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也必須要是個常春藤名校,畢業之後必須要進世界500強,拿到高薪,這樣才能被人稱讚一句:不愧是清北畢業的。

作為頂尖高校的學生,周圍的人都對你有無限的期待,要求你不斷地向上發展。這種來自身邊的壓力,讓名校學子無從選擇,被迫裹挾在內卷的洪流裡沉沉浮浮。

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環境所迫,頂尖高校的學生就這樣在極端競爭中成長著。然而,他們慢慢發現,即使自己很努力,總有人比你更努力。同輩壓力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快,挫敗、憂鬱、自我懷疑的情緒洶湧而來。正如一位復旦在讀的學生自述:其實越往上爬越艱難,越見得多了越痛苦,越往下走,才越發現自己原來不是那麼好,越在高處,每走的一步就更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知乎提問截圖

名校學子的焦慮從知乎提問中可以窺得一二,很多學生直言,背負著周圍的期待,自己也想要上進,可是周圍都是大神,即使努力了也不斷被人碾壓,一年年下來只感覺自己一事無成。無論是大一還是大四,無論是本科還是博士,這種挫敗感和焦慮感如影隨形。

和其他人一樣,名校學子也想排解這種焦慮,然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連訴苦的資格都沒有。

當這些學生發朋友圈抱怨:「複習了那麼久雅思也只有7.5,小分沒上7,哎」,本希望能得到朋友的安慰,可多數時候得到的回應卻是「上了7.5來炫耀的吧」,「這也太凡爾賽了吧」。旁人以為他是「凡言凡語」,殊不知他的幾個舍友早就考出了雅思8分,正在申請國外名校,而他還在為自己的成績達不到申請要求而焦慮不已。

大眾並不理解名校學子為何焦慮,反而認為他們是在隱晦地炫耀自己的成績,又或是覺得他們矯情,整日無病呻吟。所以,名校學子只能默默地把焦慮藏在心底,直到情緒爆發的那一天。

頂尖高校也不一定有光明的未來

在大眾眼中,頂尖高校的光環閃閃發光,他們認為,考上一流大學就意味著擁有光明的未來。

然而,隨著內卷的蔓延,「頂尖高校畢業=高薪工作」這一等式越來越岌岌可危。隨著高校擴招,學歷加速貶值,內卷的洪流將工作就業也裹挾其中。

高校擴招政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年前。1998年,經濟學家湯敏提出《關於啟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這一建議,很快被中央採納。中央制定了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自1999年起開始擴大高校招生規模。

經歷了20年的高校擴招,高學歷已經成了找工作的標配,即使有些工作原本只需要本科生就能勝任,現在甚至需要一流名校的碩博學歷才能搶到面試的「入場券」。一位北京理工大學生物學研三的學生在採訪中講述了自己的求職經歷,一所北京高中招聘生物老師,要求是985碩士,於是他興衝衝地去報名,卻連面試機會都沒拿到,最終入選的是三位北大博士,最後他無奈決定繼續讀博。

學歷貶值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投身考研考博,他們滿心以為自己考上更好的學校,獲得更高的學歷,就能有更好的未來。然而進入到更高的平臺,他們面對的卻是更高強度的競爭,競爭過後也難以獲得與學歷相稱的體面工作。

名校學生發現,即使在千軍萬馬之中闖過了獨木橋,考入了最高等學府,畢業後的道路卻一天比一天難走。如今,清北碩博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工作或是去中小學從教,似乎都已經屢見不鮮了。

截圖自《2019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北京大學發布的2019就業報告顯示,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接近一半。此前,杭州街道辦錄用7人都為清北畢業的碩博士,還曾引起輿論熱議。這些情況展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名校畢業,也不一定能滿足個人對未來的期望。

即使是名校學子,也難以逃脫內卷的漩渦。

裹挾在內卷的洪流裡,與其隨波逐流,我們更應該思考: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我的努力是否值得?我是否在向自己期望的未來前進?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說過:我們有自由、有責任去做出選擇和行為。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作者,我們需要自己去設計未來發展的道路。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自我審視和選擇中不斷齟齬前行的。

如果選擇了上進,那就調適焦慮,去適應名校的競爭環境,並且早日接受職場只會比校園更卷的現實;如果選擇了佛系,就要接受自己的平凡,坦然接受自己早在18歲就已經過了巔峰期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北京市順義區2020錄用公務員名單,清一色碩士研究生,名校不少
    對於很多公務員來說,我們要知道,不同地級市的公務員的層級是不一樣的,對於我國的四大直轄市來說,他們都是富的城市,而且這4大直轄市是公務員,層級非常高,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好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公務員一定要報考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天津市的公務員
  • 考入名校的學生「很牛」嗎?學歷是否有用?答案戳痛了底層父母
    高考是一場非常公平的考試,而我們都希望能在高考中獲得優異的成績,考入我國頂尖的大學。如果能在這些頂尖大學中就讀,不僅畢業後不用為學生前途擔心,在就業的時候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名校光環」,甚至在親戚朋友眼中更是「有面子」。
  • 全是頂尖名校,全國醫學「雙一流」聯盟迎來新成員
    全是頂尖名校,全國醫學「雙一流」聯盟迎來新成員 2020-12-16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誰是滬上藤校/牛劍等頂尖名校最愛學校?
    這說明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並沒有動搖大多數學生的留學想法。 而在選擇留學方向時,擁有世界上最多頂尖學府的美國,依然是作為全球最熱門的留學目標國家。因此,每一年的藤校放榜日,總能引發留學朋友圈的刷屏,每一個有意留學的家庭,都屏息等待該年度美本申請季大戲迎來高潮。
  • 蔡依林的演唱會買票還要答題,沒點文化,連買票的資格都沒有
    今天早上還沒起床的時候,就聽見手機「叮鈴、叮鈴、叮鈴」各種推送消息的鈴聲,比鬧鐘都要響!打開手機一看推送最多的居然是:蔡依林演唱會。對於歌星來說演唱會那不是最平常的事情嗎?更神奇的是連蔡依林自己都稱:太難了!很多題,她自己都不會,更何況廣大歌迷了,最終結果就是好多人想看演唱會,但是題太難,答不對,手裡拿著鈔票硬是沒有買票的資格!
  • 英國頂尖名校:布魯內爾大學的熱門專業,你了解嗎?
    布魯內爾大學是英國的頂尖名校,成立於1966年,歷史悠久,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郊歐克斯橋的附近。現今,布魯內爾大學早已不是僅靠工程學專業文明的頂尖高校,布魯內爾大學緊跟時代步伐,現以國家化著稱於世,多學科全面發展,現在讀學生上萬人,其中接近3000人來自113給不同的國家。該大學專業眾多,但與當今社會相匹配,且稱之為頂尖的專業也只有一手之數。
  • 不要「看不起」函授學歷,沒有它,你連面試的資格都沒有!
    什麼都沒學到,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學歷,仍然是企業選材的重要標準,缺少對應學歷,你就沒有資格進入你理想的公司。 理由2:補足人生缺憾 對已有學歷的在職人員來說,再修一門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也意味著補足自己的遺憾,比如學計算機的,回學校學一門小語種。
  • 留學生考45分就能從中國頂尖大學拿到學歷,網友:高考一點不公平
    白巖松曾經公開為中國普通大學,普通大學的大學生聲援過,他說相比於名校畢業生都留學外國,並最終留在外國建設別的國家,普通大學的大學生毫無疑問將會都會留在中國,換句話說真正建設祖國的是這些普通大學的大學生,所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普通大學生身上,把經費撥給中國的普通大學意義要更重大一些。
  • 孤單連個訴苦的人也沒有,壓抑心情低落怎麼辦?我是這麼過來的
    越是成長會發現能訴苦的人越少。而我們遇到的人和事會越來越多,心中的煩惱、苦悶隨之也會增加積累起來。反之,如果沒有這個人。那也請你能夠明白,沒有誰是誰的垃圾桶。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你的感受也只有你自己能夠體會。
  • 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窮人是沒有資格大喜大悲的!」
    拉吉夫婦又花了一筆錢,把所有的貧困材料都搞到了手,但由於有人舉報暗箱操作,迫於輿論壓力,學校決定派出專人核實貧困生的家庭情況。為了不讓事情敗露,拉吉夫婦只能舉家搬進貧民區。貧民區的生活淚中帶笑,房間裡的老鼠亂竄,上完廁所沒有水衝,坐外掛式公交車上班,領政府補給糧……這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現了窮人生活的不易。
  • 這6所英國頂級名校,申請要求絲毫不比G5低!
    英國G5大學集團作為英國高等教育代表性的學府,不僅是英國教育的頂尖院校,也是很多英國留學生的夢校,因此,競爭非常激烈。然而,除去傳統的5所G5高校外,還有幾所大學也稱得上是英國頂尖名校,不論是排名還是熱門專業的錄取難度,都位於名校前列。今天表姐就和大家一起盤點一下這6所學校。
  • 世界名校夏令營?90%都是忽悠!
    在海外夏令營中,最火爆的非「名校遊」莫屬了,標價特高,但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卻紛紛慷慨解囊,希望孩子能以這種「微留學」的方式感受一下名校氛圍,若能激發孩子鬥志,將來考上世界名校那就更好了。 種種「名校遊學」大扒皮善良的父母卻不知那些營銷人的手段。
  • 全網都在擔心的內卷,到底是怎麼捲起來的?
    、「 卷!都 TMD 給爺捲起來!」這兩天在編輯部,「 內卷 」可以說是差評君聽到最多的兩個字了。東卷一下,西卷一下的,好像萬物都可內卷。甚至已經有同事得上了內卷 PTSD,就差對著說內卷的同事唱 dame dane ( 不要,不行 )了。
  • 本科畢業的你,竟然連小學都教不了!
    信息表上的應聘老師,清一色的都是碩士畢業,竟然沒有一個本科生!再看他們的畢業學校,清華、北大、港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好傢夥,個個都是名校!再仔細看,就連教小學美術的老師都是清華畢業的碩士。
  • 北京科技大學「美女學霸」:本科畢業,獲美國名校博士錄取offer
    而有一位女學霸的大學生活卻格外精彩,不僅通過刻苦的學習拿到了世界頂尖名校的博士錄取資格,同時還暢遊山水,樂趣無窮,讓人不禁感嘆,真學霸不只是會學習,還懂得如何讓自己的時間更有價值。羅妍,2016年入學,本科就讀於北京科技大學。
  • 名校志向塾(名校教育集團)日本語學校2021年4月生直招
    名校志向塾(名校教育集團)日本語學校遵循著「不僅僅把日語當做溝通工具,而是作為獲得新知識的手段活學活用」的理念,以培養學生的日語能力為主要目標,儘可能地為越來越全球化的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國際性人才。
  • 《劇場》你有什麼資格評價別人的理想?你連理想都沒有
    他從沒打算對感情負責,不給她好男人的錯覺,不給她感情上的希望和承諾,他清楚自己什麼都給不了她,連同居都忍不了,他很明白「給別人添麻煩了」。在他的處境裡,如果有一個好女人對你逆來順受、從不拒絕,大部分男人會做得更過分。男主的感情釋放得很慢。
  • 六神磊磊等談《鹿鼎記》翻拍:沒有金庸,他們連挨罵的資格都沒有
    「金庸給了很多改編一個挨罵的資格,如果不是金庸,他們挨罵的資格都沒有。」六神磊磊如是說。新版《鹿鼎記》播出後,「萬棍齊下」,但是否真的那麼差還需要時間檢驗。情節熱鬧,又是單一線索,沒有《天龍八部》那樣多線索多主角,也沒有周伯通、一燈大師講故事的大段插敘、倒敘。《鹿鼎記》有一個悲劇的內核,比如「俠」無能為力,小混混如魚得水,但是這個不能說很難表演。四大名著也可以,很多經典都有一個悲劇的內核,都可以很好得表現,《鹿鼎記》怎麼不可以? 譚飛:我認可,因為《鹿鼎記》是最非典型的金庸小說。
  • 都有哪些名校?
    雖然是一個體育賽事聯盟,它們卻全部都是美國一流名校,歷史悠久,治學嚴謹,被稱為學術知識中心,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學生人才,於是人們逐漸用常春藤聯盟作為這8所精英大學的別稱。1.哈佛大學— Cambridge, Massachusetts誕生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這裡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2.
  • 盤點武俠劇令人心疼的女性角色 她們連當男主角備胎的資格都沒有
    這些女性角色連當男主角備胎的資格都沒有,令人心疼!重點是這些女性角色都是非常善良的正面角色,沒有因為遭到男主角的拒絕,因愛生恨變成女魔頭,報復他們。下面就來盤點下這類女性角色,看看有沒有你心疼的人物。本來以為小辣椒機會來了,但不管小辣椒怎麼關心保護小魚兒,小魚兒對小辣椒始終沒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