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記》無疑是一部「現象級」作品,它憑藉一己之力,讓金庸小說、金庸劇、金庸學再次受到大眾熱議。例如陳小春版《鹿鼎記》豆瓣評分上升至8.9,時隔二十年再次衝上視頻網站熱搜榜;例如過往多部《鹿鼎記》的「夫人團」被扒出,「最美雙兒」、「最美阿珂」的投票比比皆是;還有不少自媒體再次惡補金庸原著,在網絡上連載《鹿鼎記》的文學分析……
張一山版《鹿鼎記》
截止到目前,新版《鹿鼎記》播出過半,豆瓣評分已經穩固至2.7,觀眾潮水般的罵聲也漸漸停了下來。但據不完全統計,未來至少還有8部金庸作品待播,成色未知。金庸小說被影視裹挾的日子還有很長。
《鹿鼎記》拍不好,是因為金庸劇難拍嗎?金庸小說究竟應當如何改編?新京報記者專訪作家六神磊磊、影視監製譚飛、編劇汪海林、金庸愛好者小豆。在業內人士看來,金庸小說不難拍,且可以改編,可以發揮,但最起碼戲要好看。「金庸給了很多改編一個挨罵的資格,如果不是金庸,他們挨罵的資格都沒有。」六神磊磊如是說。
新版《鹿鼎記》播出後,「萬棍齊下」,但是否真的那麼差還需要時間檢驗。
《鹿鼎記》難拍見仁見智
「擠眉弄眼」撐不起韋小寶的複雜
新京報:在金庸的小說中,你是否認可《鹿鼎記》影視化難度比較高?
六神磊磊:不算難。情節熱鬧,又是單一線索,沒有《天龍八部》那樣多線索多主角,也沒有周伯通、一燈大師講故事的大段插敘、倒敘。
《鹿鼎記》有一個悲劇的內核,比如「俠」無能為力,小混混如魚得水,但是這個不能說很難表演。四大名著也可以,很多經典都有一個悲劇的內核,都可以很好得表現,《鹿鼎記》怎麼不可以?
譚飛:我認可,因為《鹿鼎記》是最非典型的金庸小說。它裡面信息量非常大,有史詩氣質,同時(韋小寶)這個人物又很典型,有點兒像《阿Q正傳》裡的阿Q,講國民性的一些東西。這個小說其實涵蓋了滿族與漢族,階級與陰謀,也涵蓋了廟堂與江湖,又講人性,又講奴性。《鹿鼎記》其實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很難拍,尤其是對韋小寶的把握和定位上。
梁朝偉版的《鹿鼎記》
新京報:在你看來,《鹿鼎記》中哪些重要劇情是一定不能刪減的?
六神磊磊:其實沒什麼不能刪減的。關鍵是水平問題。你能夠顛覆、荒誕,也可以啊。「割」是一個手藝問題,手藝不好就割壞了。
張一山版《鹿鼎記》
新京報:韋小寶這個人物哪些地方表演難度比較大?張一山版韋小寶哪裡顛覆了這個人物?
六神磊磊:韋小寶確實不好演。他是滑頭,滑頭就容易演「滑」掉。滑頭和滑頭不一樣,比如韋小寶和孫猴子,都是滑頭,但是完全相反。韋小寶是極度適應當時中國朝代的「滑頭」,而孫猴子卻是極度不適應天界的「滑頭」。兩個人都跑到皇宮去,韋小寶這個滑頭如魚得水,孫猴子這個滑頭卻呆不下去,打得雞飛狗跳。
張一山版的,「滑頭」成了他的負擔。韋小寶擠眉弄眼一定有理由,但是劇裡的沒有理由,像是一個很不好笑的相聲演員。
譚飛:我們現在看到這版《鹿鼎記》裡面,最主要可能是他的個體命運關聯度太弱。韋小寶的性格,命運跌宕起伏,這個東西沒有大的歷史背景為依託,單純表現的話,只能通過表演上的「誇張」來完成。這個也是被詬病得比較多的。
當然我相信張一山不是個差演員,但這裡面他的選擇可能過於浮誇,有點「脫臼」似的。導演說是在追求一種「卡通感」,可能在定位和設計上是失誤的。
小豆:現在的主創不會去琢磨韋小寶這個人物的複雜性。他不像金庸其他男主角的個性其實是非常典型的。韋小寶太多面了,所以如果劇本沒有很好地去呈現這種複雜,演員演技不行,更是撐不起。
張一山版《鹿鼎記》
新京報:在目前播出的《鹿鼎記》影視版本中,哪一個版本比較符合你心中的《鹿鼎記》?
六神磊磊:陳小春版的還好。梁朝偉版的我幾乎沒有看過,所以不好說。
陳小春版《鹿鼎記》
張衛健版《鹿鼎記》
小豆:比較完整地看過的好像只有陳小春版,梁朝偉版和張衛健版都看過一些。其實都不算特別好,非要選一個的話覺得張衛健版吧。周星馳的不算在之內,電影太顛覆了。但是張衛健版對原著改得比較多,所以我就沒把它當《鹿鼎記》看。
張衛健版《鹿鼎記》
周星馳電影版《鹿鼎記》
金庸的解釋可以不聽
但影視創作者要自己解釋得通
新京報:當年TVB拍金庸劇的時候,布景、服化道都挺簡陋的,演員年齡也偏大,竟然比現在經典。為何近些年翻拍的金庸影視劇都缺少了「江湖氣」?
六神磊磊:不知道。我也在想為什麼。總之就是一群很不江湖的人在強行江湖,每個人都透著很「優生優育」的感覺。
譚飛:原來那個時代服化道的感覺,可能更忠實於當時創作的環境、心態。反而你(現在)弄得更洋氣,特效更炫,就有點偏離了這個氣質。
我前段時間看了TVB當年拍《射鵰英雄傳》的製作特輯。他們還是很用心的,而且很多班底也是電影界的人。無非是棚拍比較多,草原是在大嶼山拍的,但是演員的表演、武打設計,還是很講究的。而且那個年代競爭對手少,電視還處於黃金歲月,要成為一個經典可能相對容易一些。整體感知上也會讓觀眾產生敬畏感、仰視感。現在可能電視屬於夕陽階段,它就沒有感覺了。
梁朝偉版《鹿鼎記》
汪海林:跟現在市場需求幹擾創作有關。這些年導演用畫面講故事的水平,以及演員塑造人物的水平,在下降;市場對風格、演員選擇、整個調性的需求,對原來武俠的「俠義精神」的表現,以及歷史質感的表現,要求都下降了。但對顏值、構圖、服化道的要求又提高了。
其實金庸小說故事很好,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討巧,感情戲也很充沛,已經沒什麼可挑剔的了。導演只要照著小說拍就已經很好了。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的製作團隊連照著拍的能力都不夠。
新京報:一些觀眾認為,「不當作金庸劇,只當作普通的有意思的劇來看」,也挺好的,怎麼看待這樣一個說法?
六神磊磊:你看大家多不容易,明明是金庸劇,現在觀眾說我們不當金庸劇,當作別的劇,自己把自己都繞暈了。
當普通的有意思的劇,關鍵是要有意思。海公公為啥帶韋小寶進宮?金庸給了一個解釋,你可以不聽,有自己的解釋,但是這個解釋得說得通。說不通的話,當作什麼劇都不好看。
金庸給了很多改編一個挨罵的資格,如果不是金庸,挨罵的資格都沒有。
黃曉明版《鹿鼎記》
新京報:金庸的作品如今好像已經徹底淪為一個博眼球的IP,而不是一部潛心的創作?
六神磊磊:有一種感覺,主創拿到之後都非常得急,功夫往往下在噱頭上——史上最美XX,史上最帥XX,關於劇的東西沒有好好推敲,基本情節都不通。在故事上,急於搞那些「大情節」——拍《笑傲江湖》就只顧令狐衝、小師妹那點虐戀,拍《鹿鼎記》就是七個老婆,別的都不管不顧。就跟吃限時的自助餐一樣,抱著盤子奔著海鮮就去。
現在金庸故事裡的那些大情節,人人都知道,誰不知道小師妹變心了呢,誰不知道韋小寶七個老婆,這些東西不抓人了,不可能像當年那樣讓大家的心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就跟看莎翁劇一樣,誰不知道朱麗葉羅密歐死了,那麼現在看金庸劇看什麼?看細節,看功力。
新京報:你認同為了貼合00、10後的審美,顛覆、改編《鹿鼎記》的氣質嗎?
小豆:可以改編,但是我覺得他們對小朋友有誤解吧。現在小朋友都不看這種傳統武俠了,都看仙俠玄幻。《鹿鼎記》的內核就是一個很現實很成人的世界,我覺得再怎麼改這點其實很難改變。但對於小朋友而言,這一點又沒有吸引力。《陳情令》不香嗎?
現在的製作人都不好好研究受眾了,金庸的受眾其實大部分還是70、80、90後這一波。我覺得沒有什麼通俗經典是永恆到所有代際的人都會看的。
譚飛:不要太媚青,所謂卡通是要年輕人喜歡而故意誇張,其實年輕人也不會喜歡這個東西,首先還是戲好看,這個戲才能成功。
改編的話,我覺得還是要儘可能尊重金庸原著吧,創新也必須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創新;不是每一個字不能改,而是裡面大的情懷還是要有,要在歷史背景中展示典型人物,而不是就典型人物展現典型人物。
新京報:你認為金庸小說是否還應當每隔幾年就被拿出來翻拍一遍?
六神磊磊:說不上,金庸說應當就應當。老爺子現在也說不了了。拍拍挺好,大家多個樂子。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