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反覆觀看開頭卻沒繼續的電影終於在今天完整的存在於腦海中。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9年,而我卻在2020年與它徹底邂逅。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鬥牛》,講述著一頭荷蘭奶牛和中國農民的故事。
整個上午我都沉浸在故事中,那個真實卻又虛幻的故事。
我翻看豆瓣的評論,好壞摻半,有人聯想到寧浩的《瘋狂的石頭》、蓋裡奇的《兩桿大煙槍》再或餘華的《活著》,或許蓋裡奇的黑色幽默、寧浩的縝密剪輯、餘華的沉重讓很多人在《鬥牛》中依稀看到了三者的影子,各人看法不同,但我想,《鬥牛》終究是《鬥牛》,是特立獨行的它自己。
故事從一張按著手印的契約書講起,那頭荷蘭奶牛和中國農民牛二的情感糾葛也由此開始。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由於戰事變故需要轉移陣地,暫時將國外送來的荷蘭奶牛交予堡壘村保護,承諾過段時日取回奶牛。村中的寡婦九兒「自作主張」為牛二抓鬮,將奶牛的保護權陰差陽錯的交到牛二手中,而九兒也被村民半勸半逼的嫁給牛二,而嫁妝便是牛二祖傳的銀手鐲。那個敢扯著大嗓門向封建勢力大喊「婦女解放,婚姻自主」和「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寡婦九兒終究還是沒有逃過封建禮教的束縛。
當牛二出村挖洞回來時,全村的人都已經被日本人殘害,包括帶著銀手鐲的九兒,僅留下用命守護住的奶牛。由此,牛二踏上解救和保護奶牛的曲折之路。
當牛二牽著奶牛回家時,走過村落中流滿鮮血的地方時,奶牛看著鍘刀停住腳步,這時,牛二輕柔地捂住奶牛的眼睛,將它輕輕拉走。牛二本是村裡的大字不識,插科抖渾的光棍,但卻始終抱有善良之心,哪怕多次怕死想要放棄保護奶牛的責任,但卻也一次次拼盡全力拯救奶牛。
或許與牛二而言,那頭奶牛早已不是純粹的牲畜,或者說僅僅是為了遵循那張契約。我想,大概是那頭奶牛和九兒的脾氣太像了,牛二在那個戰亂和飢餓的年代,他需要精神的支撐,而奶牛便是他的精神伴侶。於是,他常常與奶牛聊天,罵它也好,安慰它也好,誇獎它也罷,奶牛不再是奶牛,牛二也不再是牛二,他們正在逐漸地相融。
影片中最令人深思的便是那幾個喝牛奶後還想吃肉的人。牛二看著眾多的逃難者,看著老人、婦女、小孩渴望救贖的眼神,他將不斷地擠出牛奶給予他們,但當奶牛生病無法產奶時,其中的幾個人竟動了殺機。看到這時,大多數人或許都在憤怒和嘆息,惡人無論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可當他們被鬼子埋的炸彈炸成肉醬,村裡的狗來吃人肉時,當聽到牛二要牽著奶牛離開時所說的那句:「人不像人,狗不像狗」時,我想,大多數都不再堅定的憎恨和厭惡他們的貪婪和自私,而是恍然到,原來,他們也只是想盡辦法想要活著的人啊!
影片中的沒有殺過人的日本兵的塑造並不讓人生厭,他用日語表達著自己對戰爭的看法,他竭力的想要讓牛二聽懂,嘶吼著想讓國軍聽懂,但最後卻在國軍對準他的槍下徹底崩潰,最終和國軍同歸於盡。戰爭,終究是殘酷而不能言語的。
最讓人分不清到底是真實抑或虛幻的大概便是奶牛衝進槍林彈雨中守護在牛二身邊的情節。當奶牛看到牛二倒在地上時,它走到牛二身邊,眼角流下淚水,然後緩緩躺在,守護著牛二。我想,這個情節真的奇幻,槍林彈雨中卻毫髮無傷的牛二和奶牛,實在讓人費解,但略顯沉重的黑色幽默影片是需要些美好的色彩的。
多年過去,牛二再見到八路(人民解放軍)時,他拿出契約想要歸還奶牛,當年立契約之人卻不知在何處,而奶牛便成為了他的私有產物。於是,他將永遠不是孤單一人。除此之外,他還像解放軍要了幾個字:牛二之墓。但不識字的他,陰差陽錯的將字排序為:二牛之墓。
影片最後,牛二披散著蓬鬆雜亂的頭髮,坐在山頂上,望著遠方緩緩地說道:「別害怕,什麼都能過去。」帶著九兒手鐲的奶牛靜靜地望著他。
我向來認為任何藝術都沒有絕對的表達意義,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不用去妄圖猜測導演的思想,自我所觀所聽所思便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期待與你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