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馮引潮 程嘉 陳文 記者 張可)南京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其中廚餘垃圾佔大部分,且不易處理。記者了解到,廚餘垃圾的終端處理,目前南京各區因地制宜、各顯其能。這些看似沒用的「剩飯剩菜」,有的農村用來就地漚肥或沼氣發酵;有的用廚餘垃圾養殖黑水虻,作為動物蛋白飼料;更多的是通過脫油脫水等多道程序,形成有機化肥。
廚餘垃圾要佔六七成,成分複雜難處理
為何在四類生活垃圾中,廚餘垃圾比較「棘手」?江蘇華展環境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分類講師蘇晨告訴記者,廚餘垃圾的含水量、含油脂量比較高,成分相對較複雜,也很容易發酵、腐爛,產生濃鬱異味。廚餘垃圾本身處理如果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甚至會「汙染」其他垃圾,導致其回收利用率降低。
「正因為這些特性,廚餘垃圾的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要求格外高。」蘇晨介紹,行業曾經統計過,在各類生活垃圾中,廚餘垃圾的佔比達到60%到70%。
「一魚四吃」,廚餘垃圾在這座處置中心可轉為4種資源
目前,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承擔南京主城廚餘垃圾的末端處理。廚餘垃圾(包括居民家中的廚餘垃圾、飯店食堂的餐廚垃圾)在這裡先進行預處理,將其中的雜質分離出去,剩下的有機物料製成漿液,進行厭氧發酵。整個工藝過程,可以先後產生4種資源。
首先,產生了沼氣,淨化後用於發電;第二,油脂轉化為「毛油」,也就是生物柴油的原材料;第三,剩下的殘留物繼續進行固液分離,液體淨化成為再生水,可用於清洗與綠化澆灌。整個過程產生的固體殘渣,只有原先廚餘垃圾總量的37%。最後,這些固體殘渣經過幹化處理後,還可以用於焚燒發電。
這些小黑蟲吃進去「廚餘」,排出來「肥料」
位於漆橋街道的荊溪社區頭埝村,有一個黑水虻繁育基地,這裡可通過黑水虻繁殖來無害化處理廚餘垃圾。
基地負責人劉金寶介紹,基地目前每天無害化處理廚餘垃圾約1.5噸。廚餘垃圾送到這裡後,先經過一系列預處理過程:首先去除廚餘垃圾裡的固體雜質,再進行粉碎、切割,變成一個個小顆粒,最後加入菌種、乾燥劑,進行菌落和溼度的調解,就變成了黑水虻幼蟲的飼料。例如100公斤的「廚餘垃圾」,其中15公斤是脫去的水分,70公斤是黑水虻幼蟲的食物被全部吃掉,而剩下的15公斤黑水虻糞便,就是有機肥原料,經過堆肥後,就可直接使用。據統計,100克、約4萬到5萬隻黑水虻幼蟲,在7到10天,就可以無害化處理1噸的廚餘垃圾。
「這樣一座基地,既可以處理廚餘垃圾,又可以進行黑水虻繁殖和有機肥原料的生產。」劉金寶說。
專用「廚餘肥料」的試驗田準備開種第二茬
浦口區江浦街道有一座有機肥試驗田裡,眼下正準備種植蘿蔔、大白菜等蔬菜,所用的肥料都是來自街道餐廚站。周邊小區居民家庭的廚餘垃圾,收運到站內進行「生物酶轉化」,變為有機肥原料,按照比例稀釋後,作為肥料再用於蔬菜種植,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廚房、餐桌。這已經是試驗田裡所種植的第二茬蔬菜了。今年夏天時,田裡還成功種植了扁豆、菊花腦。
同樣在溧水區,目前一座日處理量達50噸的溧水區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已經在正常運營,每天可處理全區餐飲企業、企事業單位食堂的餐廚垃圾。在這裡,通過厭氧發酵技術,將餐廚垃圾轉化為沼氣和毛油,進行再利用,剩下的固體殘渣只有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