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曲線」

2020-12-2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智遠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找到第一曲線,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

現實中我遇到很多的朋友,他們和我反饋,「不想上班」,「想創業」,但自己還沒有金錢資本的投入,我詢問他們,「你有思考過自己的第一曲線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去做。

多數人都是一雙茫然的眼睛看著我問「第一曲線」是什麼?

企業有第一曲線增長,個人也是一樣,從精力的投入,金錢的回報來看,能不能隨著「時間周期的拉長」,邊際成本越來越低,估值越來越高,這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所謂的第一曲線,就是一生當中,自己打算投入5年,10年,20年想做的那件事,這件事情長期的堅持不僅僅能帶來「收益」,讓自己財富增長,而且還能充盈自己,不再讓自己陷入「老鼠賽跑」的惡性循環中。

第一曲線的發現與挖掘時間,決定了未來,如果沒有找到「第一曲線」,那麼我們就一直幫別人在做事。

它就像「漫無目的的工作一樣」,你只能充當單個的零件角色,隨著組織的分配,去做相關的填充。

等到自己毫無價值之時,也就慢慢的淘汰了,你會發現創業的本質是找第一曲線的過程,職業的規劃,個人的成長,也是尋找第一曲線的過程。

01.「升華思維」

不管是工作還是創業,人生從來都是一種修行,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是什麼困住了當下的自己,部分人認為是才華,智慧,趨勢,情商等,但我更認為是「認知」

認知決定了我們「是否開悟」,「是否靈光」,思維能否升華,通過表層現象找本質,想通終身奮鬥是為了什麼。

1.學習的四個階段我把學習分為4個臺階,第一臺階,我們通過視覺,聽覺,感知來獲取「信息」,然後信息加以匯總,成為知識輸入到大腦,通過這些來「回憶過去,指導未來」,這叫學知識。

第二個臺階叫做「思維模式」,通過大量的知識,內化,自己開始尋找規律,尋找共性點,運用思考看問題,找到工作或者生活中的規律,這叫學「方法論」。

第三個臺階叫做「第一性原理」,是屬於「哲科方面」,當自身懂得了大量的「方法論,你就開始研究底層的規律,開始尋找本質。

第一性原理關注的不是「內容」「方法論」,而是結構,就像「知識樹」的成長一樣。

厲害的人腦中有很多結構,結構下面又有不同的模塊,模塊又劃分了很多知識點,就像你和別人聊天一樣,你會發現身邊總有部分人,你和他聊什麼模塊的內容,他似乎都懂得一點,這部分人就是「結構化」清晰。

第四臺階叫做「覺醒」「開悟」,開悟的本質是「沒有思維,超越心智」,所謂的開悟,便是自己能夠突然明白,想透很多事情,放棄了很多的執迷,能夠找到自身的使命,並且為了使命去奮鬥。

比如:工作的本質是什麼?

一個不開悟的人,可能是這樣理解,我就是來掙錢的,我也不想加班,混夠8個小時就下班。

升華一點的人明白了我工作是邊掙錢,邊學習的過程,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利用額外的時間學習更多模塊的內容,然後升職得到更多機會。

在升華一點,「快樂工作,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順便掙錢」。

那麼第四個層級認知的人會認為,我大量的學習,公司還給獎勵,說不定以後我自己做了,也會遇到這些問題,現在的問題,都是以後我會遇到的,我要趕緊解決。

第五層,工作就是為了「短期成長」,這短期沒有太大意義,核心是為自己人生以後的某個環節做鋪墊的,所以,我為自己而做。

如果你這樣思考,自己會發現開悟了很多。

那些每天學習的「方法論」,所做的表格,所寫的策劃案,這些看似是細微的工作,如果內心不夠熱愛,就無法順利完成。

如果內心足夠的熱愛,這一切都只是「表層現象」,很容易解決。輕輕鬆鬆就可以讓自己「精神,心靈合二為一」聚焦趕緊完成,然後學習其他另自己成長的事情了。

2.發現「意義危機」從升華維度思考,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所有人的危機都不是表皮層面的「金錢危機」,而是內核的「意義危機」。

美國的朋友有天晚上給我說了這樣的一段話,「你看每天上下班的人,一堅持就是10年,20年,和你現在一樣,像行屍走肉,拿自己的時間換金錢,還陷入在「洋溢自得的狀態中」。

你們都失去了危機的最本質東西,就是「意義意識」。

多數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也只能是「工具」,行走的工具,但是工具有一天終會老化,老化的時候可能還在抱怨很多自己的事情沒有做。

這問題在哪呢?沒有領悟到一生時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較多人的狀態是每天工作想的是趕緊8個小時過完,下班回到家中,上班的時候在想,我什麼時候賺夠錢,然後去享受我退休,甚至於出去玩的生活,這樣其實「工作和生活就成了真正的二分了」。

不能完全融入在一起,也就成了「工具」,因為生活不能賦予工作力量,工作不能賦予生活快樂。

理性的世界,我們應該這樣思考,「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什麼要出發,我工作為了什麼,我40歲,50歲要到哪裡去?

如果我們要把自己當下做的事情(上班,工作)當做「例行公式」,那麼一生就像是推一塊大的石頭,永遠都找不到頭在哪裡,只是每天在推著,也不會快樂。

沒有領悟到「意義危機」,也就意味著每天都可能會「無所適從」,這種的焦慮就會非常的深入人內心,就會綁住了我們自己自動自發的精神。

發現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此時此刻此生臨在當下做每一件事的態度」,任何的一個事情其實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只是我們缺少了「內心的修煉」。

如果我們重視了內心的修煉,其本質「做什麼」,顯得也就不那麼的重要,就會放下很多東西。

當我們真正放下的時候,會發現這是一個減少欲望的過程,一旦欲望少了,自己也就會找到「真正想長期堅持,並且用大量時間投入想做的最核心的事情」,這才算意義所在。

如果自己真正領悟到這一切,而其他的,比如工作,掃地,打雜,做什麼也就不會太在乎表層,會用心去對待了,因為自己在「修心」。

這樣就會發現工作也是一種使命,那麼即使有一天不在做這份工作,你做其他事情的成功率也會更高,也就合二為一了。

02.「不同階段的意義」。

我覺得多數人沒有在工作中找到「意義的核心」原因是把衡量工作的目標定歪了,普遍認為「工作就是賺錢」,這就是工作的信仰,我每天10個小時就是為換錢。

錢是什麼呢?衡量標準,成為成功的衡量標準,如果這樣,其實這個過程是非常的「折磨人」。

很多人工作很久一直都沒有自己傲人的業績甚至於「傑作」,是因為過於把錢,權,「社交當中的斤斤計較」看的太重,思維導向用錯了。

1.不同階段工作意義的感知意義的表層來自於「所做的事情」產生的價值,而價值的根基是「某件事情表現出來的依據和基礎」,價值所表現出來的顯示部分,必須是在一定的基礎身上,且是有一定根據的。

尋求意義的存在是人們的一種基本動機,我們有理解自己和周圍事物的欲望,生命或者工作意義的感知與「主觀幸福感」,身心健康有很密切的關聯,對意義感知水平較高的人,相對來說更快樂,更健康。

對意義的感知包含了「意義的擁有」和「意義的追求」兩個核心,意義的擁有就是不同階段能感知到自己擁有了多少「物質甚至於目標感」。

而意義的追求則是我到底要看看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還有什麼我不知道,並且想要的得到的東西。

意義對我們自身有很大的影響,意義的追求和「自我認知」高度掛鈎,比如一個人認知自己能力不行,還要追求某種東西,那麼相對就會痛苦,降低幸福感。

心理學家也提醒我們,能夠感受到多少事物就去追求多少,不要亂感受還沒有擁有的「意義」,嘗試感受越多越不快樂。

比如這件東西,你還沒有得到,你就感受它的意義了,這就是明擺的透支欲望,我們可以把工作分為三個層面來看:

分別為:對個人,對組織,對社會。

首先講個人,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在於滿足個人的需求,需求層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

初級解決溫飽,賺的錢可以讓自己有飯吃,交房租,有安全感,中級階段是小康問題,比如解決「情感,社交等」,高級就是自我實現了。

初級中級滿足了,人們才會談思想,正所謂盆滿缽滿才會滿嘴說自己喜歡公益。

所以在你還在為生活奔波的啥時候,如果有人說,兄弟你要不要考慮和我一起造福社會,你可能就會想,我造福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掙錢繳納房租不給社會添加流浪人口了。

我們不同階段,理解的意義與「做的事情」要相匹配,不然就會出現「欲望太大」,而自身無法滿足,最後什麼都得不到的結果,而這一切一定少不了一種東西就是「執行力」。

意義的核心訴求不要定義為「賺錢」,要把它提高一個lever到「自我價值實現」,那麼你就會不斷的解鎖新的事物,解決新問題而不會感覺到疲憊。

2.意義背後的「源頭」

我們多數人危機,焦慮,的「恐慌感」來自於不確定性,比如半年不工作的你,不知道未來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你,漫無目的工作的你,這背後其實都不是「目標」能解決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訴求的呢,就是先找到「源頭」,所謂源頭在哪裡,本質就是,「走了很久的路,你為什麼要出發」。

源頭就像是出門在外,一看手機突然只有百分之一電量恐慌的你,需要趕緊找到一個插座,把手機充上電,防止失聯的狀態。

我身邊工作6-7年的朋友,就會突然的陷入這種「恐慌中」,他們覺得自己前兩年做的事情和現在做的事情差不多。

甚至於覺得未來兩年也就這樣了,如果這麼下去,肯定會被新人所迭代,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辦。

源頭在哪裡呢?

答案是「覺性智慧」。就是你瞬間突然想通了生活的意義不僅僅是「柴米油鹽」,工作的意義導向也不僅僅是「掙錢」。

而是「自我實現」,"是一場修心,修行的過程」,表皮雖是做事,真皮是修心,那一刻就會理解為什麼要奮鬥了,因為需要實現「更大的自我價值,滿足自我物質,心理欲望」。

除了這些,源頭又是什麼呢?

就是那個出發點,這個出發點不是多數人可以找到的,就像那些創業者突然要做一件事情,拋去表面能夠看本質,然後繼續奮鬥一樣,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要做一件事的源頭,叫做「自我實現」。

當自己有1萬塊錢工資的時候,所看到的意義就是「我要把工作做好,學習更多」。

當自己有3萬塊錢工資的時候,所看到的意義是「我要承擔更多責任,帶領團隊實現目標」等,而影響意義的便是「自我實現」。

03.「尋找使命」

如果自己沒有思考過,「我的一生要如何度過」,那麼你也不會思考這個問題,就是「尋找使命」,尋找使命是基於「升華思維」與明白人生不同階段的意義。

讀書的時候,我們都背過這段話,「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

那時候,感覺這只是人生的大道理,與我們關係不大,可是恍然之間,我們會發現,如果你不給自己找到「使命」,人生會特別的無味,或者艱難。

1.「使命的萌芽」。

人生使命是我們願意奉獻一生去追求的終極願望,這個願望呈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有的人,終極願望就是讓家人過的好一點,那麼,他的拼命賺錢,任勞任怨,不但不會讓他心聲怨念,還會心有蓮花。

有的人,終身願望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所以他們在工作中表現的也格外的瘋狂,在外人看來,這些人可能瘋了,但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

就像我一樣,短期的使命,一年出一本書,堅持10年,目前第一本已經完結,等待出版。

平時我會把所有碎片化的時間花費在看書寫作上,但是在外面的人看來,我好像不合群,很無趣,沒有愛好,但在我看來,自己內心卻無比的豐富。

我們怎麼找到自己的使命呢?

其一要找到自己的「靈性任務」,明白了工作的意義和源頭的自我實現,你要找到自己特性的「心靈成長目標」,自己的職業,社會角色都只是完成任務的道具。

因此,靈性任務也和職業息息相關,但必須知道,職業只是實現「靈性成長」的工具,事業上的成功不是人生使命,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除了工作,你自己還想做什麼?

其二是「回憶旅程,分析軌跡」,找使命的過程一定基於一些工作年限之上,你可以試試回想下畢業後,自己做過哪些工作,這些旅程中有沒有重大的影響。

哪些機會自己沒有抓住,現在又想做,在結合未來自身規劃,還要不要做,如果這個想法一直漂浮在大腦中,可能也是「你使命的一部分」,只是剛有一個念頭而已。

2.「使命的初成」。

在安靜的時候,你要靈魂的拷問自己,我最想做的是什麼?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這是個看似簡單其實非常深刻的問題。

或許自己有些答案,萌芽了一些想法,但就是沒行動,那也會錯過,這就算是為什麼說「想就去做的核心原因」,也許在思考過程中,自己會遇到很多想法,但只有一個是自己最想要的。

回想一下自己從小到大,從工作到現在,以後最大的事業願望是什麼?你要找到那些「真正內心想做」,但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去做的事情。

種種原因可能包含內心的恐懼,自己不太自信,怕別人嘲笑,異想天開等等。

其實往往都是這些恐懼阻礙了你的想法,但是也不能太「不接地氣」,隨意的想法很多,但是使命只有一個,它值得你去做10年,20年,甚至更長。

另外,你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比如:「如果現在金錢物質和生存不是我考慮的範圍,我最想做什麼?我最大願望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自己要排除一切幹擾,聆聽內心的渴望,當自己做這樣的靈魂搜索的時候,也就學會了「從心出發」,任何時候,只有你自己了解你的心。

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大的精力尋找自己的使命呢?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真正發現了自己的使命,你就不會因為其他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焦慮。

有時間你就會投入到自己的使命上,去奮鬥,就好比恐懼手機沒電找到了插頭,真正明白那個源頭所在。

並且,當你發現自己的使命的時候,也就找到了「自身的第一增長曲線」。

我們的人生也就徹徹底底分為兩個部分,以此為界限,分別為「我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再或者可以理解為,和我有關的,和我無關的。

於是乎,那些無關的,還必須做的你就會感覺消滅掉,然後把時間投入到「有關的」,「使命」上面,你的內心自驅力就會越來越強,很多名人的一生就是這樣的。

04.「創造作品」

使命會成為你的作品,它也會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如果沒有帶來回報,那說明自己的奮鬥與投入還是不夠,需要注入更多的精力。

當找到使命後,你會為之奮鬥,奮鬥不只是一個人的努力,過程中你會遇到一群人,而這一群人就是沒有使命的人,他們的到來就是幫助你「實現使命」的過程。

1.「作品」像一個創業公司使命就像一個創業公司當中的某個品牌甚至於APP,當然他也可能只是一個職業,比如我身邊有一個好朋友,我問他你的使命是什麼?

他說:我一生為之奮鬥的使命就是做一個非常職業並有名氣的主持人,成為下一代的榜樣,當年我們一屆畢業,最後我因為特別原因沒有再去堅持,而他卻沒有放棄。

現在的他在央視做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因為什麼?答案是熱愛,把這當做一生的事情去做。

使命也像是一個APP,比如李善友教授,他說自己的使命是建立一所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大學,得到的羅振宇,他的使命是「終身學習」。

而在這個產品打磨的過程中,將使命融入進去,路上遇到的「產品,技術,運營,研發,市場」等人員都是推動進步的人。

這才是一生要找的「第一曲線」,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創造者」,源頭經由我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份不同的禮物。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靈魂拷問者,隨時拷問著自己,公司這個組織有了我會有什麼不同,身邊的人認識了我,我能給他們帶來多少的啟發。

如果突然有一天自己消失了,沒有一件禮物給身邊的人帶過來,那存在還有什麼價值,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作品打磨的過程中,也是一段少有人走的路,可能會有「競爭的壓力」,市場的變動等。

但一旦確認方向,就不斷的去迭代,不被路途中的「鮮花」,「困難」所影響,掌握好船的方向,就能走到彼岸。

2.你的生活由自己創造認真觀察這個社會,你可能會發現,多數人的生活都是別人創造的,在按照別人的要求,來完成自己的一生。

而你自己完全有能力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把它變成想要的樣子,並且也可以創造其他人的生活。

如果你想想看,很早你就接受了「覺醒的智慧」,你就會明白自己是一個創造者,有使命的人,從而激發潛力,那麼自己就會拼命的尋找工作的意義,自我的價值,認知的升華,拼命的學習。

然後做出一個產品,或者打磨一個東西出來,從而讓更多的人幫你實現,影響別人,但是前期的這個源頭與方向一定是掌握在自己身上。

就像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他做特斯拉能幫助整個社會使用能源汽車提前多長時間。

他說,如果我不做特斯拉,世界做能源汽車可能就會晚10年,如果不做Space X,不做星際移民,那麼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當然這是頭部頂級企業家看到的視野,他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

是因為他自己的秉性使然,使命驅動著他,做這些就像一種「流淌」,不需要太難受就可以完成,因為那是「自我價值」的驅動,會產生自驅動力。

那麼從我們個人角度,其實所做的每件事,每個使命都在推動著進步。

可能是在一個小的領域,無論是個人,組織,社會,這個進度也在加快著節奏,當自己找到使命,把使命,事情,人生融合三合為一的時候,也就找到了「第一增長曲線」。

核心觀點:

你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增長曲線了嗎?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創造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多數人沒有認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直到碌碌無為過完一生」。

相關焦點

  • 人生命理和運勢曲線圖
    人生要學習大地赤誠守信根本,處世要學習天空光明包容圓潤,遵循天地之道方能長久運行,有如列車向遠直行、又似太陽東升西落、還比大地高山平原,人們按照相應的軌跡自己駕馭和承載生活帶來的一切。人生命理是出生具足,稱骨論命皆為定數,身體從出生、成長、成人、衰、老、死、墓、絕歸自然,走著一條單向直前的時空曲線。
  • 心理丨《你的幸福曲線》35歲後的人生如何用幸福曲線解決中年危機
    本書作者喬納森·勞赫通過對幸福曲線理論的介紹分析,幫人們更好地應對中年情緒問題,積極看待衰老。第一,為什麼中年人幸福感偏低?英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瓦爾德發現,幸福感和年齡的關係是一個U形曲線:人們的幸福感從20歲開始緩慢下滑,在45歲到50歲左右達到最低谷,接著幸福感會重新上升,在80歲達到新高峰。另一項研究則指出,黑猩猩的幸福感同樣符合U型幸福曲線,在相當於人類45歲到50歲時降到最低。
  • 價值曲線和第一特性有什麼價值?
    這是劉官華公眾號的第168篇原創文章—1—價值曲線能讓我們識別出大量的用戶的需求,然後定義出來產品的第一特性。價值曲線的縱坐標是需求強度,橫坐標是產品特性。橫坐標從左到右分別是產品的隱藏特性和顯性特性,右面是顯性特性,左邊是隱藏特性。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產品的價值曲線都是不一樣。如果一家企業的兩個產品完全不同,可畫出的價值曲線是一樣的話,說明什麼問題?那意味著兩款產品之間根本就不存在創新。
  • 美聯英語:第一曲線增長還沒停,第二曲線就已經起跑了
    |線下業務起家,線上業務成為增長第二曲線國內的ELT市場一般提供三種服務:一般性英語教育、考試導向英語教育以及課後英語教育。一般性教育指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溝通水平,考試導向英語教育是幫助學生通過特定的考試,如:TOEFL、IELTS、GRE,課後英語教育則是更偏向學術性的培訓服務。
  • 形狀說曲線與自由曲線的對話
    自由曲線:我喜歡高冷,怎麼滴。像你那麼平易近人我可不會。形狀:咳咳(咳嗽兩聲)。【介紹:形狀是從直線到各種形狀以及多邊行的大人,權利非常大,掌管著他們。】曲線、自由曲線:大人。形狀:自由曲線,不得無禮。自由曲線:是,大人(心裡不服的樣子)。形狀:你們各有各的優點,也有不足的地方,要學會認識自己。
  • 好孕記|第二人生曲線裡的N多奇妙第一次
    在第一人生曲線裡體驗了很多的第一次,比如騎自行車、海邊露營、中考、高考之類等,卻也沒有那麼在意,只覺得在每個時間段要做好該做的事情,盡人事聽天命就好
  • 勵志正能量句子:曲線人生,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
    「都不是直線,而是彎彎的曲線。」「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偏要走彎路呢?」學僧忽然悟了,說:「人生也如河流,坎坷挫折是常態,不必悲觀失望,也不必長籲短嘆,停滯不前。直闖不過,就換個法子,另闢蹊徑,照樣抵達遙遠人生的大海。」
  • 硬核金茂:跨越「S型」曲線的第二增長曲線
    當所有人都在思考,2020年賽道如何擴容升級之時,金茂已經身隨心動,在保持第一增長曲線持續發力的基礎上,前瞻性的找到了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城市運營。 作為待挖掘的巨量金礦,城市運營被金茂視為下個風口。目前,金茂已經落地20個城市運營項目。
  •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是直線也要曲線
    在經歷尋找被害者的過程和尋找遺願主人的案件中,他慢慢學會了「曲線思維」,知道如何稍微恰當的表達自己,知道面對別人的幫助時要表示適當的回饋,連在面對女主時也在不當她為簡單的司機,從後座主動做到副駕駛上以表尊敬等等,在結尾處「曲線思維」的表現可以認為是洗白,但更多的也許是改變吧,現實中我們也要發現和表達對別人進步的讚嘆呀!
  • 亞洲第一美女克拉拉,完美的身材曲線,一絲多餘的贅肉都沒有
    亞洲第一美女克拉拉,完美的身材曲線,一絲多餘的贅肉都沒有 亞洲第一美女克拉拉,健身時刻就是這麼美,運動使人自信,李成敏不光是顏值逆天,好身材更是讓你看直眼
  • 李多雲「maxqq標誌模特大賽」中榮獲第一,展現完美曲線魅力
    《體育首爾李周相記者》男性健身雜誌maxq首次主持的「maxqq標誌模特大賽」中,榮獲第一的李多雲在自己的SNS上上傳了展現完美曲線的照片,散發著魅力。李羽羽隊在6日至13日進行的比賽中,通過預選賽選出的10名精銳成員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獲得了冠軍。
  • 風機性能曲線與系統阻力曲線
    風機性能曲線由於不同類型和不同尺寸的風機各有特點,風機製造商必須制定風機性能曲線。通常在曲線中稱為常量,並應加以標註。一個典型的風機性能曲線如下圖。這些曲線一般均按照適當的工業測試標準進行實驗室試驗。風機定律用於在其他速度和風機尺寸時測定軸功率和性能特點,通常情況下,就如之前提到的,只需測試一個型號風機的尺寸和速度,就能確定該系列風機的效能。
  • 程序丨曲線和樣條曲線,如何製作你自己的軌跡?
    l  通過組合曲線來構建貝塞爾樣條曲線。l  支持任意、對齊和鏡像的控制點。l  支持循環樣條曲線。l  沿著樣條曲線移動和放置物體。這篇教程的內容會基於以前的教程內容。添加一條曲線。當然我們還是能夠看到第一條曲線。所以我們調整BezierSplineInspector,使其循環遍歷所有的曲線。
  • 邊際成本MC曲線、平均成本AC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AVC曲線
    邊際成本MC曲線也呈U形,隨產量的增加而先降後升。  U形的AC曲線與U形的M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B.在AC曲線的下降段,即在B點之前,MC曲線低於AC曲線。在AC曲線的上升段,即在B點之後,MC曲線高於AC曲線。並且不管是下降還是上升,MC曲線的變動都快於AC曲線的變動。
  • 劉燕釀製美乳霜,打造你的完美曲線人生
    除此之外,每天堅持保養胸部,能夠保持胸部曲線,延緩衰老保持年輕。除了產品成分的天然、健康,劉燕釀製美乳霜在生產工藝上也走在了前端。眾所周知,化妝品對皮膚的清潔、護膚、營養和保護作用,主要取決於通過滲透或吸收進入皮膚中的各種功效成分,傳統乳化工藝製備的化妝品膏體其內部結構一般為膠團狀或膠束狀,直徑通常為微米級,對皮膚滲透能力很弱,不易被皮膚所吸收。
  • 國家最美曲線第一車模,身高176,但是美腿+A4腰最具殺傷力
    被稱為「中國第一模子」的李穎芝,同時也是寶馬的御用模子,她不僅有高顏值,還有很好的身材。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李穎芝,是中國內地的車模和演員。在眾多作品中,如《我知道女人心》、《72個租房者》、《我的美麗王國》等,李穎芝被譽為新一代的車模女神,也是她出名後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模特界,李穎芝以其曼妙性感的身姿成為第一名,並獲得過「全國最美曲線」的稱號。
  • 新曲線總裁 劉力
    新曲線的公司理念是「基於教育的專業化學術性出版」。這句話沒有一絲半點的華彩,甚至有些乾巴,但把這家公司的訴求說得很清楚。新曲線公司總裁劉力說,這句理念的來源不歸他,而是歸於費孝通先生;學術出版的基因得自於華夏出版社。在自創新曲線之前,他和團隊的重要成員都在華夏工作很多年。
  • 「S型曲線」決定電動車續航突破1000公裡會很快到來
    「S型曲線」決定電動車續航突破1000公裡會很快到來前幾天,北汽新能源徐和誼說的『電動車續航300公裡就足夠了』,這句話實在不能苟同,準確說應該是300公裡只是起點。先看買人生第一輛車的用戶,這個時候各種新鮮感,社交需求和中短途遊的需求很多,這個時候非常考驗車的續航。車本來就是增加人生的社交半徑,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半徑局限的這麼短。配置兩輛車的用戶,一輛油車,一輛電動車。油車用於長途,電動車用於市內通勤,這樣更經濟。但如果從經濟角度看,加上充電的時間成本,市內通勤最經濟方式應該是滴滴快車。
  • PS曲線工具/解析曲線工具詳細使用技巧
    對於攝影作品後期處理設計師來說,掌握PS曲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2壓暗在右下角,你還可以細分網格,這樣可以讓你的曲線工具更加精準。在輸入下面有一個數值,你可以輸入具體的數值進行更加精確的調整。最後告訴大家幾個筆者經常使用的經典曲線,通過下面三個經典曲線,大家應該可以大致了解曲線是如何工作了的,其他調色方法,以此類推而已。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試一下,應該可以給你帶來一絲驚喜。
  •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對高效學習的啟示
    其後,艾賓浩斯利用上述數據描繪出一條曲線(見下面的圖1),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材料的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這條曲線就是赫赫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憑藉這條曲線,艾賓浩斯成了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