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溫德青教授在上音開設了「中外當代歌劇課程」,上學期的系列課程,是由國內著名作曲家和音樂學者講述了「中國當代歌劇」的部分,而這學期的課程主要涉獵於「西方當代歌劇」部分。
2019年3月7日(周四)15:30~17:00,在上海音樂學院中樓215教室,溫德青教授以阿班·貝爾格的兩部歌劇作為開篇,該文是溫德青教授第一講的第二部分——阿班·貝爾格的歌劇《露露》。
首先,溫德青教授介紹了歌劇《露露》的創作背景。《露露》是奧地利作曲家阿班·貝爾格歷時六年創作的未完成作品,是一部由十二音技法寫成的名作,全劇分為序幕和三幕。該劇腳本由作曲家本人根據德國劇作家法蘭克·威特金的劇作《大地之靈》和《潘多拉盒子》進行改編的。這部劇的腳本創作於1929年,1934年貝爾格完成了全劇的鋼琴縮譜,不幸的是在他去世時第三幕的管弦樂配器並未完成。
歌劇《LuLu》劇照
其次,溫德青教授從人物化性格主題上對歌劇《露露》進行分析,貝爾格在十二音運用上是對勳伯格的一種繼承,但他又不完全與勳伯格一樣,他的序列設計中帶著明顯的旋律線條,他極少使用旋律的逆型或倒影逆型,也最大限度的保持旋律的清晰性。貝爾格首先設計一個基本音列,這個音列貫穿全曲,劇中主要角色的音列都是由它派生出來,該十二個音音列以四個三音組的形式呈現。
1、露露主題序列
作為歌劇中心人物性格化的代表,這個主題的音列是有基本序列變化而來,是基本序列的重組,露露主題的序列首次出現後重複一次,並因為重複使得主題獲得了性格特徵。
2、阿爾瓦(Alwa)序列
該性格的主題音樂主要是運用了原型,這個主題也是由《露露》基本序列重組而來。
3、舍恩(Schoen)序列
舍恩序列在歌劇中用的最多的是原型序列形式,主要是原型的移位,同時作曲家還把舍恩的序列嵌入基本序列中,組合成新的序列形式。
溫教授在音樂技術上對歌劇《露露》進行了進一步的剖析,歌劇的第一幕是奏鳴曲式,第二幕則是傳統的迴旋曲,第三幕是主題與變奏形式,貝爾格的歌劇結構是通過音樂本身的結構力來完成的。在配器上樂器組分聲部層次陳述,音響更加細膩、清晰;織體輕薄、透明,流動且具有質感。
同時,作曲家在創作中還堅持著調性因素,在《露露》中調性關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具有強烈的調性因素,在設計基礎序列時(降B—降E—E—A音),它介於「有調」與「無調之間」,具有明顯的泛調性特徵。
最後,溫德青教授總結道:十二音雖是一種理性的創作技法,然而在歌劇《露露》中,貝爾格卻巧妙地運用了自由十二音,在序列設計中對於「調性」因素的構思,對於旋律序列的的設計,豐富的音色變化,流動的線條,晶瑩的織體及自由化的多聲部對位等手法使其成為一部可聽性強、易被聽眾接受的優秀作品。
歌劇《LuLu》劇照
溫德青教授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帶領同學們學習了貝爾格的兩部歌劇。此次講座可謂乾貨滿滿,同學們收穫頗多——無論是對於歌劇文本內涵的理解,還是對創作技巧的研究,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主辦
上海音樂學院
承辦
溫德青當代音樂國際化課程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
上海音樂藝術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項目支持
中國歌劇學科體系構建與研究
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
上海音樂學院「國際一流作曲人才培養與實踐」戰略創新團隊
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項目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扶持項目
內容|趙志科
攝影|吳羽萌
編輯|羅景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