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由管虎執導,黃志忠、張俊一、歐豪等人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該 影片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 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的故事。
該影片看過之後真的是令人熱血沸騰,淚流滿面,也側面說明該影片的大手筆。從場地布置,劇情推進,人物選取等方面都精工細琢,因此它被豆瓣打出7.7的高分。
這部影片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大概就是全片所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小人物的血肉奉獻塑造的一個個鮮活形象,讓人怦然心動。那麼讓我們心動的到底是什麼?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該影片中最鮮活的小人物形象就是端午,端午有由演員歐豪飾演。 是老葫蘆的侄子,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鬥,從一個畏戰想家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他眼睜睜看著老葫蘆被殺,那些捨生赴死的戰友讓他徹底明白,如果現在退縮,必定無家可歸。
劇中端午從懵懂、恐懼、蛻變、英勇,四天四夜的保衛戰中,「端午」從戰場「小透明」不斷成長,最終成為小湖北心中「騎在白馬上的趙子龍」也是該影片中最具有成長性,最能體現這人性弧光的角色。
該影片中不僅使用一磚一瓦建起佔地200畝的建築,而且人工開鑿出一條新的蘇州河,還對兩岸建築進行1:1的實景搭建。這樣的大手筆,也確實得到了一個高度還原的成果。
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淞滬會戰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相當於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為了呈現出最好的視覺效果,確保畫面真實感的同時凸顯美學價值,攝影指導曹鬱在片場架設2000多檯燈來配合不同的鏡頭。耗資巨大,場景真實還原,給人一種穿越到戰場的感覺。
《八佰》的特別之處,是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遊兵散勇為主視點。在人物選取上,謹慎貼切,而且穿著,打扮,妝容都貼合戰爭時期的軍人形象。他們中,有「老兵油子」羊拐(王千源飾)、有精於算計的老算盤(張譯飾),還有「新兵蛋子」端午(歐豪飾)。
他們不僅僅是八百壯士的代表,也是戰爭背景下千千萬萬普通軍人的一個縮影,他們都是從一開始很膽小,沒見過世面,很懦弱,逃避一切,到最後奮起抵抗敵人。
與其他傳統戰爭題材不同的是該影片從細節出發,將每個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當面臨敵人的包圍和猛攻時,一位士兵喊出「娘,孩兒不孝了」後與敵人同歸於盡。一位將士在留給妻子的絕筆家書中諄諄叮囑「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寥寥幾句足以讓人潸然淚下。
那些為了防止敵人爆破樓,而前赴後繼身綁炸藥包往下跳的場景,深深地烙在了我們的心裡。這是怎樣一種大義,讓他們勇往直前,不畏犧牲的。
他們每一個人都與普通人一樣,對親人有著深深的想念,也有對國家的熱愛,對死亡的恐懼,但在危難之時,卻毅然選擇挺身而出。
正如管虎此前所說,自己要拍的並非「戰爭」,而是戰爭中的「人」。
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從不一樣的角度,給我們呈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將士們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那是民族大義,愛國熱情包裹下的每一個人勇敢戰士的縮影,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從影片的場景,人物,細節來說這都是一部難得的好劇。宣傳了當下最缺的正能量和強烈的愛國奉獻精神,讓我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值得。強烈推薦大家去追一下這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