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言看臺灣——真正的移民社會

2020-12-19 社會正能量短視頻

在臺北一搭上地鐵就會聽到用四種語言播放的站名,分別是國語、臺語、客語和英語。最後一個是為了來自外國的旅客。前三個則是為當地的臺灣人而設。

臺灣的官方語言是國語。成立於二戰之後,已經有超過70年的歷史,算是大部分的人都會說的語言了。

其次的臺語是臺灣最大族群福佬人(來自中國福建省南部的人們)使用的語言。以前稱為閩南語。

最後的客家語是比福佬人晚到,來自廣東省東北部的客家人說的語言。

福佬人和客家人合稱為臺灣本省人。

中國話的方言差異,簡單來說就像歐洲各種語言的分歧,例如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

如果你問我:「在日本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我的回答是:「在日本就像是日語和韓語那樣吧。」

「那豈不是彼此無法溝通嗎?」

的確就是那樣。人們各自說著南轅北轍的語言,共同生活在略小於九州的土地上。那就是臺灣社會。

打開臺灣的電視,除了說國語和臺語的頻道外,還有客語頻道和原住民語頻道。雖然是民主化臻於成熟的1990年代以後才有的,但對臺灣人民而言早已是理所當然的現象。在學校除了教官方語言的國語外,也實施母語教學教授其他語言。

收看電視的綜藝節目時,主持人先是講國語又臨時改成臺語,聽到的來賓也不以為意,習以為常地用國語回答。臺灣電影中出現國臺語夾雜的臺詞對白也是屢見不鮮。電視廣告上會出現父執輩說臺語,子姪輩則用國語回答的畫面。甚至有年輕女子用日語跟高齡祖父母說話的場面。看來是一種對老人家的的體貼表現,因為他們受過日語教育。

日語是經常存在於臺灣社會的外來語言。就學習經驗而言,固然在學校必修的英語比較普及;但深入日常生活的程度,或許日語更具有存在感。舉目一看臺灣街頭,源自日本的壽司店、拉麵店、牛丼店、定食店等招牌遠比來自美國的速食店醒目,電視也經常播放日本的新聞和動畫。臺灣人可和日本人同步表達對西城秀樹和櫻桃子(《櫻桃小丸子》作者)死訊的哀悼之意。

那麼日語在臺灣到底通不通呢?70年前或許可以,但現在可就難說了。在車站售票口和飯店櫃檯用國際語言的英語溝通會比較順利。

進入臺灣島的語言

搭乘環繞臺灣島的鐵路到東海岸旅行時,車內廣播變成了國語、臺語、客語和阿美族語。阿美族語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約15萬人)的阿美族所使用的語言。

臺語、客語和國語同屬於漢藏語系,原住民族語則是和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那是遍布在南太平洋地區,西從非洲海域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智利近海的復活節島、北從夏威夷島南到紐西蘭的語言群組。說話者的外貌和生活方式也都給人彼此類似的印象。

福佬人、客家人等不同時期來自中國大陸、講著不同方言的集團相繼渡海移民到臺灣原住民生活的小島上。大航海時代以後遠從歐洲來的荷蘭、西班牙,還有日本、美國等野心勃勃的國家來過又走。而史上最大的移民集團則是二戰後五年間跨海而來的150萬外省人集團。

以研究臺語聞名的王育德博士(1924-1985),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各種人來了又走,一再重複後,留在這個島上的人就是臺灣人。」近年來因為生育率下降造成勞動力不足,於是從東南亞引進勞工和配偶。結果街頭上賣越南料理、泰國菜的店家增多了,小學家長會上看到外國出身的媽媽也不足為奇,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這樣很好。如此,將臺灣說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移民社會也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閩南移民的「島嶼情結」:海南、臺灣以及閩浙沿海的小島們
    跨越瓊州海峽後,閩南人終於「發現」了新的移民寶地——海南島。以此為標誌,從海南到淅江,再到臺灣、東南亞諸島,閩南語的擴張進入了「海島時代」。
  • 港臺 如今,香港人都愛移民臺灣
    回歸16年有餘,如今港人又重談移民話題,話題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除了「國教風波」之後香港民眾對香港社會體制的反思,使得一部分人萌發「大不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潛意識移民心態。此外,2017年香港普選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50年大限」臨近等敏感議題的討論此起彼伏,也是令不少港人開始盤算「B計劃」的原因所在。
  • 不懂方言,不足以談中國文化
    漢語隨著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隨之流失,但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完全洗刷掉漢語的古老意涵,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尤其是在方言裡,從而使我們得以對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方言之間有聯繫嗎?方言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比如,廈門與福州之間只相隔一個莆田,約300公裡,但兩地的人也無法通過方言對話。
  • 臺灣投資移民,我們有辦法
    臺灣政府目前雖然沒有對大陸開發投資移民,但是對外國人開放,而且要求不高。
  • 讀書移民臺灣
    香港人對於移民臺灣的詢問度飆高,臺灣甚至成為香港人在亞洲地區的移民首選地,根據臺灣內政部統計近年來港澳人士設籍臺灣逐漸攀升,統計至2019年全臺設籍的港澳人士約1.1萬人。根據臺灣移民法規,一般港澳人士曾經在臺灣讀書過,一樣可藉由以下方式移民入籍臺灣。
  • 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
    本文整理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宋燕鵬做的題為《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途徑》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辦「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從印度洋、海島東南亞到列島」青年學者系列講座第四場,講座由廈門大學歷史系陳博翼老師主持。
  • 從《裝臺》看陝西方言,除了關中話,還有陝北和陝南方言
    最近,具有濃厚「陝西味」的熱播電視連續劇《裝臺》,使很多人對陝西方言產生了興趣。方言的形成,除了語言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有社會、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其中語音最明顯。
  • 你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
    當大陸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的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臺灣,一直是香港人移民的熱門選擇。香港人移民臺灣的熱潮有幾個階段,一個是80年代末,那一年移民臺灣的香港人達到歷史高峰,3000多人。一個是97前幾年,那時只要是在臺灣念書的香港學生,都有資格拿到「中華民國」身份證,並且享有投票權。還有一個就是近幾年,移民人數相比以往翻了兩倍。
  • 日本古代的大陸移民社會
    日本朝廷對移民集團的控制,需要通過集團的上層氏族來實現,亦即國家權力不能直接貫徹於移民社會的基層,呈現出分層的權力結構,在這種相對獨立的移民社會裡,保持著固有的文化傳統、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在模擬血緣關係下,除了作為集團象徵的總的寺社外,各氏族還有自己的宗廟、集團的成員氏族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同時,相互交流,即使在移民集團上層氏族紛紛移居都市之後,他們仍以鄉裡社會為依託,與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成為鄉裡社會在京城的代表,誠如關晃先生所指出的,大陸移民集團既不是真正的血緣關係集團,也不是純粹的地緣關係集團〔6〕。
  • 【看片】 一趟車,搭錯兩代人——《搭錯車》與80年代的臺灣社會
    從劇情上來看,這部電影沒有脫離臺灣苦情劇的套路,從啞叔的女友離家出走,到鄰居阿滿醉酒溺亡、到青梅竹馬的阿明被倒塌的房屋砸死、到家犬來福被摩託車撞死、到最終自己的養父啞叔病逝。悲劇情節一直在發生著,貫穿影片始終,並伴隨著「酒幹倘賣無」的曲調,為影片籠罩著一層蒼涼的悲哀。
  • 臺灣移民黃了那些事兒
    很久前,溫莎姑娘寫過關於臺灣移民的文章。臺灣移民原本就是小眾市場,和99%大陸申請人可能都沒關係。
  • 【重磅推薦】吳主光:真假方言辨析——從現象看方言亂象
    來源:《歸正天下》平臺上一個世代,普遍的人大大傾向理性主義,以致社會大受影響而產生新神學派,又稱為不信派,甚至宣布「神死了」。從現象看方言靈恩運動強調他們講方言的現象是源自聖經的,是出自聖靈的恩賜,是聖靈充滿的必有證據,甚至有的以為是得救的證據,於是吸引千萬人接受。可是,我們從許多現象看來,靈恩運動中明顯存在著不少值得懷疑的問題,如果不先以公正中肯的態度來考慮這些問題,就立刻接受方言的話,那人一定是頭腦不清醒的,或者說,是受了「迷惑」的。
  • 現在的四川人基本不是原生土著,看移民文化如何強大本土基因
    有人說會館和祠堂是四川移民史的索引,是有一定道理的。贏濤主編的《重慶近代城市史》在談到會館時曾稱,重慶實際上是一個移民的社會,他們的活動幾乎支配了重慶的整個商業活動,並且由此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社會組織。在重慶(成都亦然),移民商人因地域和經營商品的異同,逐漸形成了商業分工:江西移民多經營藥材、山貨;湖北移民多經營棉花、靛行,有的則經營山貨、藥材;浙江移民多經營瓷器;福建移民多經營山貨、煙行;陝西移民多經營毛貨,兼營山貨、布行等等。
  • 移民臺灣又有新方法了!下決心前這些優缺點都了解一下
    另外,像傳教士、醫生這兩個職業,也得到了臺灣方面的特殊照顧,只要他們能夠對臺有所貢獻,可獲得綠卡。如今,臺灣社會面臨著老齡化和生育率降低這兩座大山,為了吸引人力和資金,終於在萬眾期待之下,推出了一套「新經濟移民法」。2018年5月15日,臺灣「行政院」出臺了最新的移民政策。這項移民政策是在之前的投資移民法案上做出了優化和修改,進一步放寬了獲取永久綠卡的要求。
  • 大陸人士移民臺灣,不再是悲壯的「大江大海」
    大陸人士怎樣移民臺灣?最近在後臺諮詢我移民臺灣的朋友比較多,這裡就給大家做一個回復。目前來說,中國臺灣推行的有投資移民、技術移民、親屬移民等等。1、投資移民:向臺灣地區投資600萬臺幣,即可獲得永居權。2、技術移民:需要是臺灣緊缺的人才,另外,像傳教士、醫生這兩個職業,也得到了臺灣方面的特殊照顧,只要他們能夠對臺有所貢獻,可獲得綠卡。3、親屬移民:這是以往大陸人士用的比較多的辦法,即和一位臺灣人結婚,7年後可以獲得身份。
  • 內地居民熱衷移居香港之際,香港人卻忙著移民臺灣!
    因為移民臺灣熱,香港著名的廣播劇《十八樓C座》還專門做了一期「移民臺灣」專題,講述那些真實的港人移民故事。分析人士指出,臺灣地區正成為港人移民的新興地。而隨著香港進入老齡化社會,也擔憂未來香港的醫療保障問題。由知名國際商業雜誌所做的2019年評比顯示,臺灣的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評分最高,就整體而言,是世界上醫療保健制度最好的地方。
  • 港獨急先鋒黃秋生要入籍臺灣,中國公民移民臺灣方式全分析!
    在101大樓看夕陽,在西門町享受夜市的熱鬧,時尚與懷舊,現代與傳統,激情與慢熱,在這座城市自由釋放。前幾天小編剛剛整理完關於港澳人士移民臺灣的五大途徑及條件港澳人士移民臺灣的五種途徑及條件(見後文);近期就收到很多諮詢臺灣移民的信息,其實臺灣合法途徑挺多的;但是因人而異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今天主要梳理了一下投資移民居留方案!
  •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方言,反而說起了東北話?
    河北人道光以前就悄悄出關和滿蒙雜居,關外漢語本來就和河北方言類似,變通後成了東北方言。山東移民數量多,但是多是道光後逐年出去的,放到單獨年份是少數人,語言被當地同化了。吉林的通化,白山以及延邊州一部分以及吉林市南部和遼源市一部分講話和丹東以北本溪撫順接近。吉林也是越往北越接近東北話越純正。
  • 廣西人怎麼會說這麼多方言?
    在粵商經濟移民的作用下,原本流行於南寧城的官話下場很慘,被粵語壓縮到了一兩條街,並最終於南寧消失。南寧變成白話的天下。南寧城內的方言在歷史上總共更替了三次,一個「島中之島」的多方言地帶就此形成了。▲南寧方言島示意圖方言島的成因主要歸類為軍事移民、政治移民,和經濟移民
  • 方言那麼多,怎麼就粵語歌最流行?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春嬌救志明》上映一周,觀眾奔走相告:「一定一定要看粵語版啊!國語版不好笑沒感覺」!面對粵語的時候,影迷對「感覺」的執求似乎已經遠遠超過了能懂。電影如此,流行歌更是如此,不少粵語歌即使出了國語版,歌迷們往往還是更推崇粵語的,因為——「有感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