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遊的分期平臺、醫美機構到下遊的中介、借款人,醫美騙貸產業鏈成功繞過助貸機構和銀行的風控,一聲不響地將消費分期資金套現並轉移。
撰文 |陳大柴
出品 |消費金融頻道
作為現金貸領域中吸金能力較強的醫美分期場景,在經歷2016年、2017年騙貸危機後一蹶不振。去年年底一則關於醫美分期騙貸的案件被公布,將產於醫美場景的騙貸產業鏈和盤託出。
據相關刑事判決書,分期平臺即科金融的員工呂某等人,利用授信審核之便,與武漢市武昌區明星醫療美容門診部院長彭某等人勾結,製造虛假的醫療美容服務套餐,尋找意向客戶並籤訂醫美分期協議。
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騙貸人通過即科金融的即分期平臺騙取南粵銀行貸款總額共計623.33萬元,其中涉案的虛擬醫美客戶達183人。這些所謂的醫美分期借款人大部分從未向銀行申請過美容消費貸款,也沒有在明星醫療美容產生實際消費,只是拿了即科金融和明星醫療美容院長承諾的貸後返傭。
明星醫療美容是即科金融的合作商戶之一,雙方就個人美容消費貸款達成協議。借款人的消費貸款審批通過後,資金提供方接受借款人的委託將貸款金額直接發放到明星醫療美容的對公帳戶,明星醫療美容即可向客戶提供商品或服務。
據涉案人供述,實際上暗藏醫美場景中的騙貸鏈條並不複雜。即科金融審核通過借款人的貸款申請後,明星醫療美容便會收到南粵銀行下發的貸款,從騙貸鏈條上的醫美機構、分期平臺員工、服務撮合中介、借款人等上下遊各方逐級提取貸款分成。
具體來看,按照事前約定的騙貸協議,明星醫療美容從收到的貸款中扣除25%,然後將剩餘的75%劃轉至即科金融員工的個人帳戶中。即科金融員工再截留劃轉金額的5%,將剩下70%轉交給下遊中介方。中介方扣除10%的中介費用後,最終把剩餘的60%貸款金額轉給合同借款人。
在這場騙貸風波中,受損最大的為借款人和資金方南粵銀行。有借款人回憶稱,因為自己資金周轉需求才去找醫美分期的口子。中介評估借款人的資質之後,向其確定最大授信金額,同時也會說明門診部和中介也要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借款人被層層剝利之後,實際到手金額僅為60%左右,但其還款仍需按照原有借款額度還款。
資金方南粵銀行更是深陷騙貸泥淖。南粵銀行與即科金融在2015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南粵銀行提供資金,即科金融提供客戶數據等助貸服務,雙方共同開展醫美分期等消費金融業務。直至平臺發生大面積逾期,南粵銀行才知曉放出去的款項被騙貸團夥捲走。
醫美分期從業者透露,醫美分期場景之所以會被騙貸中介盯上,大概率是因為醫美分期授信額度高,初期發展的時候場景相對開放,授信審核條件較為寬鬆,這就為騙貸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機。不過從2018年至今,醫美分期市場由野蠻擴張逐漸回歸理性,頭部平臺的風控都在不斷加強,內源性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醫療美容場景以客單價高、市場需求強的特點,曾在2016和2017年一路狂飆形成風口,短短兩年時間,市場就邁入千億級時代。這個由醫美機構、醫美分期平臺和數據諮詢公司一起吹起來的泡沫,很快就被終結。曾有文章指出2016年醫美分期放款額60億中的15億被中介勾結醫美機構騙走。
醫美分期相關數據顯示,醫美分期機構的數量在鼎盛時期達到1000餘家,覆蓋的客群延伸至大學生群體。行業洗牌之後,醫美分期平臺數量已降至30餘家,僅剩度小滿、麼麼貸、任買、捷信等頭部玩家。2019年,知名醫美分期平臺喬融金服被曝業務暫停、員工被強制遣散。
消費金融領域中的醫美分期場景,風控一直是核心問題。在趨利模式下,大量分散且無抵押的長尾用戶流入,與此同時,線上貸款申請受在線化、無紙化、快速化等特點制約,難以有效識別客戶身份以及貸款用途;線下駐店的方式又有騙貸團夥相互勾結幹擾,同樣難防範欺詐風險。
在醫美分期市場鼎盛時期,多數分期平臺放款審核通過率能達70%以上。經過騙貸危機後,麥芽分期、星計劃、麼麼貸等分期平臺紛紛下調通過率,有平臺甚至將通過率壓低至30%。同時,分期平臺對B端經營風險和欺詐風險進行嚴格監控,採取黑名單制度,更願意與藝星、美萊、蕾特恩、欣奕除疤、天津痘博士等頭部醫美機構合作。
對於那些挺過來的醫美分期平臺,資金方在授信時會對分期平臺的風控能力重點審核。面對醫美這個仍有潛力的市場,城商行或小貸公司選擇給分期平臺提供資金,但會重點考核醫美分期機構的經營數據和壞帳數據。
風控能力是當前醫美分期機構的生存根基。它決定了資金方是否願意出錢,同時也決定了借出去的錢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