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劉燁處女作,日本創8億票房,國內卻少有人知

2021-01-08 諸神的恩寵

電影海報

文|諸神的恩寵

《從前慢》裡,木心寫道: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文學評論家夏烈說,《從前慢》裡 ,「有一種美、一種好、一種樸素的精緻、一種生命的哲學。」大半個世紀過去,詩裡的「車,馬,郵件」,已成為昨日記憶。今天,是爭分奪秒的時代,外賣晚到3分鐘,人們都會大發雷霆。

許多人都懷念「從前慢」,都想要過「慢生活」,但面對升學、求職、養老等壓力時,「慢生活」就被拋到九霄雲外。好在,我們還有電影。電影藝術能實現人類的所有夢想,上至登月,下至「慢生活」。

片頭

文藝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拍攝於1999年,由霍建起執導。電影裡所呈現的生活方式,正是我們嚮往已久的「慢生活」。影片的主角,是一對父子,父親由老戲骨滕汝駿飾演,兒子由當時在中戲上大二的劉燁飾演。

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地點在湖南西部的山區。由於身體原因,做鄉村郵遞員的父親要提前退休,兒子接替了他的崗位。兒子送信的第一天,父親決定親自陪兒子走一程。那條郵路,跋山涉水,父親已走了二十多年,深知其中的艱辛。一路上,三天的朝夕相處,消融了父子之間長久以來的隔閡。在美麗的鄉間景色中,父親學會了反省,兒子也深深地理解了父親。

湖南西部山區

2001年,該片在日本上映後,好評如潮,觀眾多達25萬人,票房超過3.5億日元,成為當年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國電影。截止2003年11月,該片在日本票房累計高達8億日元。不僅如此,它還榮獲了第2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這部93分鐘的影片,以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帶我們穿越回30多年前的中國,讓我們重新體驗了一把《從前慢》裡的生活意境。

父與子

01父與子:親情的隔閡,是許多家庭的通病

影片中,父親四十多歲,是即將退休的鄉郵員。兒子二十出頭,是高考落榜生。家裡除了父子倆,還有溫柔賢惠的母親,和一條喚作「老二」的狼狗。

兒子要獨自去山裡送信,單程就要三天,且山路崎嶇艱險。父親很不放心,提前畫好路線圖,但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帶上老二,親自陪兒子走一趟。

天蒙蒙亮,父子倆帶著狗出發了。山路堪比蜀道。一路上,父親不住地叮囑兒子,哪裡的路難走,哪家要單獨送信等,生怕兒子出差錯。老二搖著尾巴,緊隨在他倆身後,不離半步。

上路

這條郵路上的一草一木,父親都很熟悉。兒子雖然年輕力壯,卻沒有任何經驗。上山時,兒子猛一回頭,發現父親不見了,立刻慌了神。正當他左顧右盼之際,叢林裡冒出一個人頭。原來,父親只是去「方便」了。

半天后,父子倆來到一座村寨。兒子滿以為會被村民們夾道歡迎,沒想到,等來的是空無一人的場院。兒子很失落,父親解釋道,村民都在地裡忙農活呢。等父子倆送完信,準備離開村子時,收工的鄉親們紛紛湧上來,歡送他們。望著一張張淳樸的笑臉,兒子首次體驗到了做鄉郵員的成就感。

父親和五婆

父子倆送信的第二站,是孤寡老人五婆家。五婆是位瞎眼的老婆婆,她的兒子幾年前死了,孫子自從上大學後,再也沒有回過家鄉。父親很同情五婆的遭遇,每次路過她家,都會坐一坐,陪她說說話。

第三天一大早,父子倆繼續趕路。途中,大河攔住了去路。父親的腿有風溼病,不能沾冷水。於是,兒子先把郵包背過河後,又返回來親自背父親過河。趴在兒子背上時,父親突然傷感起來。那一瞬,他想起兒子小時候的許多情景。這些年來,他一直忙於送信,和兒子鮮少溝通,以至於現在父子之間竟無話可說。

過河

淌過河後,父親問兒子,「你脖子上怎麼有個疤?」兒子說,那是他15歲那年,下地幹活時,不小心被犁頭刮傷的。父親聽後很內疚,為了化解尷尬,便將自己正在抽的旱菸遞給兒子。兒子接過煙,抽了兩口,感受到了父親深沉的愛。然而,當兒子想和父親親近時,父親卻岔開了話題,去找老二了。

過了一會兒,兒子說:「爸,該走了。」說完,便起身先走了。這時,父親激動地對老二說:「你聽見了嗎,他喊我爸。」就是說,在這之前,兒子從未喊過他一聲「爸」。

深夜,父子同鋪。望著酣睡中的兒子,父親欣慰地笑了。他想起多年前,他們一家三口在田野裡其樂融融的情景,頓時覺得無比幸福。

父子同鋪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父子之情,可能是人類世界裡最複雜的情感之一。父親沉默寡言,不善於言辭。兒子對父親又敬又怕,想走近卻又不敢。這種微妙的關係,是典型的中國家庭親子關係。在朱自清的《背景》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感。父親拖著臃腫的身體,辛苦地鑽過鐵柵欄,就是為了給朱自清買一兜橘子,好讓他路上吃。朱自清的父親和影片裡的父親,一個給兒子買橘子,一個陪兒子送信,他們對兒子的愛,深沉厚重,何其相似。

中國老一輩的父親們,普遍沉默寡言,不善於表達愛。這和性格有關,也和時代有關。由於長期沉默,他們往往會被家人誤解。然而,當我們長大後,有一天終會理解父愛的深沉博大。父親這份沉甸甸的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為孩子遮風擋雨。

父與子

02郵包與郵路:使命的傳承,靠一代代人的堅持

父親最終決定陪兒子走一程,一方面,是不放心兒子,另一方面,更是擔心那些信件。要知道,郵包裡的每一封信,都是鄉親們的寶貝,萬一兒子送信出了差錯,父親會內疚死的。

父子倆一路上山、下山、淌大河、穿麥田……在和父親的交流中,兒子感受到了父親對這份職業的熱愛,這讓兒子很慚愧。為什麼?因為兒子想接替這個崗位的出發點是,鄉郵員是「國家幹部」,鐵飯碗讓他覺得很有面子。

給鄉親們送信

影片中,父親雖然快退休了,但對工作仍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山上途中,他「方便」回來時,見郵包沒了,趕忙問兒子:「郵包呢?」在他眼中,郵包重於泰山。

父親送信,常年淌河,患上了風溼。遇到大河時,父親叮囑兒子,讓他把郵包頂在頭上,以免郵包被河水弄溼。信,是鄉親們的寶貝,不能有半點差池。正是懷著這份責任感,父親一幹就是二十多年,從未叫苦。

在杳無人煙的山路上,遠處駛來一輛汽車。兒子很興奮,說不如搭順風車,這樣就能早點到達目的地。但父親堅決不同意,還說「這麼走踏實。」這個橋段,讓人聯想到《西遊記》。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但最終,他還是跟著唐僧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去西天,取回真經。可見,人能看見的捷徑,都不是捷徑。真正的捷徑,在人的心靈深處,它叫虔誠。

老二叼回信件

第三天,父子倆終於來到最後一站。在無人的廊道裡,兒子把郵包打開,準備整理信件。這時,一陣狂風襲來,有幾封信頓時被吹遠。原本坐著的父親突然起身狂奔,想要追回飄飛的信。兒子被父親的舉動震驚了,他沒想到,父親竟然會不顧一切地去追信!遠處,父親一不留神,狠狠地摔倒在地。老二追上去,最終叼回了那些信。這時,父親才鬆了一口氣。

送信之路,也是人生之路。一路上,父子倆見識了各種景,各種人。走完這一趟後,父親將徹底退休。此時,他內心很失落。次日,兒子獨自出發前,反覆叮囑父親,讓他幹農活時別下水,母親的病要注意什麼等。這一幕,和電影開頭的場景恰好相反。電影開頭,父親對兒子不放心,而此時,變成了兒子對父親不放心。

兒子獨自出發

清晨,兒子鄭重地背起郵包,戴上鬥笠,在霧靄中出發了。父親站在家門口,望著兒子的背影,百感交集。老二圍在他身邊,不肯遠去。父親摸了摸老二的頭,一使勁,將它推向前方。老二像聽到了命令,撒腿就去追趕漸行漸遠的兒子。

影片圍繞送信展開。在許多人心裡,郵遞員是一份很不起眼的工作。而追溯起來,我國的郵驛歷史已達3000多年,現代意義上的郵遞員,產生於19世紀初的英國。影片中,父親陪兒子送信,看似送的是信,實際裡面包含著對郵政事業的深厚感情。父子送信,是兩代人之間的接力賽,若沒有這份熱愛,根本堅持不下來。

過河

03城市與鄉村:「文明」沒有定義,敬畏萬物就是文明

巨大的郵包裡,裝著上百封信。每一封信,都寄託著一份思念。信,是村民們和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信裡,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空巢老人五婆,每天坐在小板凳上,倚著大門,等有人來看望她。而她等來的,只有鄉郵員。父親每次路過五婆家,都會給五婆帶去一封她孫子的信,信裡還夾著十元錢。但其實,那封信是父親偽造的,錢也是他自己的。父親給五婆讀信時,看到她欣慰的表情,便覺得是莫大的安慰。兒子一開始很不理解父親,但當五婆拉起他的手,就像奶奶一般和他說話時,他瞬間懂了。原來,維繫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並不是一封信或十元錢,而是一種細膩的溫柔。

兒子與五婆

五婆的孫子,是山裡唯一的大學生。走出大山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畢業後,他獨自去深圳闖蕩。孫子不願回鄉,可能是受夠了貧困,也可能是不想再面對親人。無論如何,不能簡單地用「孝與不孝」來給孫子「定罪」。孫子有自己的世界,他有他的自由。五婆和她的孫子,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無數人的縮影。在社會的巨大變遷中,有人失落,有人興奮。

從五婆家出來,經過一片麥田時,侗族姑娘的燦爛笑容吸引了父子倆。父親和姑娘一家是老相識,兒子卻是第一次見姑娘,兩個年輕人剛一見面,就互生好感,但誰也沒有點破。

侗族姑娘

侗族女孩帶著父子倆回了家,然後開始準備晚飯,她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燒火做飯。突然,她把碗倒扣在收音機上,歌曲立刻變成了立體聲。這裡有兩個有趣的細節,一是女孩聽的是外國流行歌,二是她將碗倒扣在收音機上。從這兩件小事裡,能看出山裡人有多嚮往外面的世界,而且山裡人並不愚昧,至少,他們懂得共振原理。

夜晚,侗族山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看著男孩女孩歡快的舞姿,父親眼角淚光閃爍。他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和妻子的愛情。那時,妻子的老家也在大山裡。他們相識於送信途中,一頭牛是媒人,最終兩人結婚生子。這麼多年來,妻子對家庭無怨無悔地付出,而他一年到頭只顧送信,一想到妻子,他既感動,又羞愧。

父親和母親的愛情

第三天,父子倆上山時,轉娃早早地就在山頂迎接他們。轉娃是山裡的農家子弟,剛輟學不久。憑藉他扔下來的那根繩索,父子倆從山底爬到了山頂。轉娃雖然不再上學,但一心想當記者。他說,自己想把大山裡的事情報導出去,讓外面的人們更多地了解大山。從轉娃身上,能看到山裡人的心聲。

繩索、水缸、油燈、織布機、老灶臺……這些昔日的鄉村圖景,離我們已日漸遙遠。如今,鄉村變成了小城市,小城市變成了大城市,而大城市呢,變成了超級城市。但一直以來,許多人心中都有田園夢。城市文明與鄉土情懷猶如孿生兄弟,讓人們徘徊其間,難以取捨。

鄉間美景

孤獨的老人、美麗的姑娘,舊式的愛情,勾起了我們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這部電影時,心裡會湧起一股暖流。那是我們血液裡對故鄉的眷戀。一路上,兒子的收音機裡放著姜育恆的《驛動的心》,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等。這些流行歌和沉默的大山形成了強烈反差。讓人又惆悵,又懷戀。

影片通過多重對比,想告訴觀眾:文明,不應僅僅和城市綁定。真正的文明,是對萬物懷抱敬畏之心。

父與子

04尾聲:致我們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影片中,父子之間的幾場對話,是電影的點睛之筆。

有一場戲,是父子倆在泡腳。兒子說:「山裡人祖祖輩輩住在山裡,除了大山,什麼也沒有。」父親聽後,馬上反駁說:「誰說沒有?山裡人還有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有滋味。」父親說,二十多年的送信經歷,接觸的人多了,經歷的事兒多了,就覺得有一種情義在,就覺得越來越有幹頭了。不衝別的,就衝這份鄉情。此時,兒子已經完全理解了父親。

影片結尾,清麗悠遠的音樂緩緩響起。晨曦中,兒子背著巨大的郵包,和老二一起,走過石橋,走過土路,消失在大山深處……

兒子獨自出發

看到這裡我們會發現,生活的本質,不是生活節奏快與慢的問題,而是永遠都要腳踏實地地前行。人要生活,而不是活著。真實的生活,需要有一種「想頭」。想頭,即信念。

這部電影裡,導演沒有玩任何高科技,只是老老實實地講故事。故事充滿溫情,讓人如沐春風。看完電影,讓人不經沉思:今天,社交媒體能拉進人與人的地理距離,卻無法拉進人與人的心靈距離。人要想回歸真實的生活,就必須要用心去感受一切。

電影是光影藝術。該片除了故事美、景美、人美外,攝影和音樂也非常了得。每一幀都宛如油畫,而插曲空靈、悠遠,猛一聽,以為是雅尼的作品。影片結束時,才發現作曲人是「王曉鋒」。

兒子

音樂人鮑勃·迪倫唱道:「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稱為真正的男子漢。」鄉村郵遞員,是愛的使者,也是生活的見證者。《那山那人那狗》裡,有父子親情、鄉土情結、舊式愛情等,但最核心的主題,是成長。三天的旅途中,兒子不斷成長,父親也在不斷成長。

人生之路上,我們步履不停。每個人都走在「送信」的路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鄉郵員」。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那山那人那狗:劉燁陳好電影處女作,國內無人問津,卻在日本火了
    有這樣一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6,卻在上映那年顆粒無收,兩年後,電影在日本大放異彩,狂砍8億票房,甚至入選教科書。它就是被稱為國產電影試金石的故事片——《那山那人那狗》,大為讚賞,立即花8萬美元買斷了它的日本放映權,並籌劃了為期一年的宣發活動,還為電影安排了專門的藝術影廳。
  • 日本發行《那山那人那狗》的做法,給國內電影人上了一課
    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在1999年拍竣,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電影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歲的劉燁憑藉這部處女作還被提名最佳男配角。但是那個年代,電影市場正處在所謂「大片崛起、喜劇發跡」的時期,《那山那人那狗》一沒有明星,二沒有大場面,三沒有歷史滄桑感,四不能逗人笑,完全得不到發行商的青睞。
  • 那山那人那狗:劉燁處女作,國內票房幾乎為零,卻在日本風靡一時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就是在那個靠郵件傳遞消息的時代裡,一對鄉村郵差員父子在一次送郵件的過程中,互相打開心扉的故事。兩人一狗開啟送信之旅非常文藝舒適的片子,但在當時的國內電影市場上,沒有一家電影發行公司看好它,最後被一個小發行公司看中後上映了,但奈何電影院不看好給的排片很少,最終的票房幾乎為零。
  • 那山那人那狗:劉燁處女作,國內票房幾乎為零,卻在日本風靡一時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就是在那個靠郵件傳遞消息的時代裡,一對鄉村郵差員父子在一次送郵件的過程中,互相打開心扉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湖南西部地區,父親(滕汝駿飾)由於腿疼得厲害就申請提前退休,把郵差員的工作讓高考落榜的兒子(劉燁飾)接替。兒子送信的第一天,父親不放心,就帶上「老二」(跟著他送了一輩子信件的狗狗)準備陪著兒子走這一趟。
  • 那山那人那狗:劉燁陳好電影處女作,內部遭遇滑鐵盧,日本火爆了
    後來,日本這個國家發行人深澤一夫意料之外看到了影片,大好讚許,立馬花八萬美元賣斷了它的日本這個國家播出權,並策劃了時隔一年的發布活動,還為影視計劃了專用的視覺藝術影廳。,藝術院線連續不斷加映,到了2年半後都還會有排片,結果是收穫了8億日元票房統計,擊碎了國內電影在國外日本的票房統計記錄。
  • 8.6分的《那人那山那狗》,在國外也能受到好評,越看越有味道!
    他的處女座《贏家》還獲得了第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處女作,和第1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因此這次指導的《那人那山那狗》,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直接斬獲了兩個獎項。儘管取得了這麼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國內卻被稱為冷門作品中的佳作,很經典卻又不能大火,還能夠讓人越看越有味道。
  • 那山那人那狗:返璞歸真之作!中國零票房電影在日本卻賣8億
    1999年,這部電影問世後在中國市場默默無聞,只賣出1個拷貝,被某些媒體稱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於是成為了電影票房為零的電影。各大電影發行公司對這部電影都不感興趣,但是,無獨有偶,這部電影在日本上映票房有8個億日元,在內地總收入遠不及影片在日本票房的二十分之一。
  • 《那山那人那狗》國內未上映,火到日本被人「封神」
    序俗話說「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句俗語可以用來形容當代中國電影在國內外的境遇,近年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當時這部電影在第19屆金雞獎的評選中,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但片子在國內推廣時,各大電影發行公司都不感興趣,導致電影幾乎沒有票房收入。
  • 日本票房8億《那山那人那狗》:塵世中的父子情,平淡卻回味悠長
    人有想頭啊就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都沒滋味。《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那人那狗》是1999年上映的中國電影,講述了父親因為當郵遞員常年不在家,與兒子相處時間少,現在因病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任他的職位。兒子是第一次走郵路,父親不放心陪同著。父子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由最初的陌生,到慢慢熟悉,再到互相理解的往事。
  •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評分8.6,日本票房高達8億,國內發行幾乎為零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那山那人那狗》,按照老傳統,先講劇情:影片一開始展現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湖南湘西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是一個落後的偏遠山村,因為交通不便導致消息閉塞,鄉郵員是村民與外界唯一的聯繫紐帶。他們渡過河後,山間突然颳起狂風,而通往下一個地方的山路無比崎嶇,就在他們準備爬上去時,有人扔下一根麻繩,他們順著繩子爬上去,看到了一個少年,原來少年的爺爺怕風太大,鄉郵員再次墜下山坡,所以特意讓少年來迎接他們。父親聽完後不由說道,你頂著這麼大的風出來,這不是胡鬧嗎,可少年說,這是他的工作,他爺爺交代過,鄉郵員已經為我們摔下去過一次,不能再有第二次。
  • 因為電影名而被忽略的日本高分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主人公(劉燁飾)《那山那人那狗》催淚指數----☆☆☆☆☆五顆星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阿逗。今天阿逗要給大家推薦是1999年上映的--那人那山那狗。這部電影是阿逗也是第一次聽說。這部電影本身在國內票房幾乎為零,然而在日本票房超過8億日元(折合人民幣5146萬元),也許是因為電影名字沒有什麼亮點吧,阿逗看完這部電影後心裡不知多了什麼,一起感受一下吧。影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小山村鄉間郵路上的故事。父親是一個郵遞員。
  • 《那山那人那狗》時隔數年!中國電影被日本人捧為了神話!這背後的...
    比如這部,被媒體稱為「國內發行幾乎為零」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這個相當於中國的「公路片」或者確切的說是「山路片」。主演人劉燁,一部由滕汝駿、劉燁和趙秀麗等主演的劇情電影,陳好在裡面飾演了一個漂亮的侗族女孩,女神年輕的時候真的是絕無僅有!寫的是:兒子(劉燁)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滕汝駿)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
  • 國內票房為零的文藝片,被日本以8萬美元引進,結果賣了8億日元
    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在1999年拍竣,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電影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歲的劉燁憑藉這部處女作還被提名最佳男配角。旬報》、東寶東和共同運作發行,《那山那人那狗》的日本之行,在一種異常周密的部署之下展開了。
  • 21年前,錯過了這部劉燁的處女作,是國內觀眾的遺憾
    說到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聽過的人也許大有人在,但是看過的卻是並不多。如這種小眾文藝電影在國內的票房一直不太高,上映排片也是十分有限,而《那山那人那狗》發行量更少的可憐,被一些媒體稱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
  • 《那人那山那狗》:那人是父親,那山如父愛,那狗卻不是我
    那人是山,而我卻不是那條「狗」。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它是無涯的荒漠;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很多愛來不及便已是終點見過大海,會臣服於大海的咆哮和不可一世;見過高山,會仰望於高山的偉岸和幽深靜遠;見過繁華,會傲躁於繁華的喧囂和曇花一現。在我們面前,是機遇亦是挑戰,是溫柔亦是背叛,是微笑亦是暗箭.。
  • 1999年劉燁的處女作,國內票房幾乎零,卻在日本賣了六萬美元
    影片拍攝於1999年,可在國內上映時卻遭遇了票房慘敗。《那山那人那狗》改編自彭見明小說《那山那人那狗》,由影片全部收入來自賣給電影頻道國內發行權、電視播映權的48萬元及少量的海外發行收入8萬美元(含賣斷給日方的六萬美元)等,總收入遠不及影片在日本票房的二十分之一。
  • 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拍攝《那山那人那狗》的地方
    大園村的鼓樓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文熱心 蔣劍平   《那山那人那狗》,是1999年拍的一部故事片。  有人評論這部片子:「這是一部關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平淡的敘事,精緻的人情,美麗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著一杯淡淡的清茶……」  這部片子拍攝地,就在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  這是一個保留比較完整的古老村寨,倚山而建,伴水而築。  8月上旬,記者來到這裡尋訪「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
  • 劉燁最好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那樣的生活為什麼令人嚮往
    很多次,找不到想看的電影,突然想起劉燁早年的一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這是第三次刷這部電影,時間已經過去3年。那種淡然,溫暖的生活大概就是我們羨慕的。影片中,父親是郵遞員,給大山裡的鄉親送信,山高路遠不好走,但他還是心滿意足的幹了一輩子,他說遇到的事情多了,見的人多了,就有想頭。父親幹的這份工作,他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意義。所以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這部電影為什麼被喜歡的人追捧呢?
  • 《那山那人那狗》原著作者彭見明老師邀您遊綏寧!
    1999年,19
  • 1999年,劉燁拍了處女作,拍完後國內無人問津,卻在日本火了
    其中滕汝駿和劉燁出演片中中父子,同時這部影片也是劉燁的電影處女作。電影獲得了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主演滕汝駿也獲得了第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相反,這部影片在日本卻火了,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收穫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同時獲得了2001年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第一名。真正的經典從不會被時間埋沒,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這部電影,影片在豆瓣8萬多人的評價下高達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