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6,卻在上映那年顆粒無收,兩年後,電影在日本大放異彩,狂砍8億票房,甚至入選教科書。
它就是被稱為國產電影試金石的故事片——《那山那人那狗》
影片改編自彭見明的同名小說,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陳好擔任主演,講述了即將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帶著接班的兒子走那條郵路,也逐漸消除父子間隔閡的故事。
影片拍攝時,主演劉燁,陳好都還未出名,是青澀的中戲學生,拍攝完成後,影片也並未受到發行公司的重視,加上題材小眾,沒有機會在院線上映。
後來,日本發行人深澤一夫偶然看到了這部電影,大為讚賞,立即花8萬美元買斷了它的日本放映權,並籌劃了為期一年的宣發活動,還為電影安排了專門的藝術影廳。
影片在日本廣受好評,藝術院線不斷加映,直到2年半後都還有排片,最終獲得了8億日元票房,打破了國產片在日本的票房紀錄。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湖南的西部山區,那山,是湖南的山,那人,是在山間奔波的郵差,那狗,是陪伴郵差的朋友。
劉燁飾演的兒子因沒有考上大學回到了家鄉的大山,接替父親成為鄉間郵遞員。
臨行前一天,父親幫兒子整理好郵包,囑咐兒子注意事項,但畢竟兒子的第一次正式工作,家人總歸還是不放心。
於是父親決定陪著兒子走這一趟,這是兒子的第一次,也是父親的最後一次。
這條送信之路著實辛苦,需背著巨大的郵包走上整整三天,期間需要踏過冰冷的溪水,爬上陡峭的山坡,忍受太陽的炙烤......
途中父子二人產生過幾次爭吵,第一次是因為一位雙眼失明的阿婆。
婆婆的孫子考出大山後就與她失去了聯繫,善良的父親不忍心,隔三差五的偽造孫子的信,念給阿婆聽。
兒子對父親這樣的做法不敢苟同,欺騙只是暫時的,問題沒有解決,還是要找到阿婆的孫子才最為妥當。
第二次爭吵是因為搭便車,兒子在有汽車經過的路段建議搭便車,父親不同意,一再重複一句話,郵路就是郵路,該怎麼走就怎麼走。
對於父親來說,這麼些年來,他獨自一人走了無數公裡, 從未走過捷徑,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走出來的。
爭吵過後,父子倆也學著相互諒解,這不僅僅是一條送信之路,更是一條和解之路。
一路上,父親向兒子傳授自己的經驗:狹窄小路與人相逢,身子要往右側讓;過小溪,郵包要抗在頭上保持平衡;信封貼著錢的,要買一個郵票貼上。
兒子見到父親這樣兢兢業業幹了一輩子,依舊是個普通的送信員,什麼也沒得到,為他感到不值。
而在父親看來,看到鄉親們收到信時歡喜的神情,就讓他覺得十分滿足,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父親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影響著兒子,教給他做人的道理,教給他送信人的責任。
兒子則向父親囑咐山裡的人情世故,提醒他村長不好惹,父親不要得罪了他。
這樣的關係恰恰是我們普通人最熟悉的狀態,也是中國式傳統家庭中的父子關係,他們的親情很難用言語去表達,可在含蓄和內斂的愛意中,難免產生誤解。
父親常年在外,父子倆之間的關係是生疏的,小時候兒子對著母親親近,父親嘟囔道:媽、媽的叫得親!
長大後兒子背著父親趟過小溪,脫口而出的一聲「爸」讓父親欣喜不已,忍不住向自己的狗分享喜悅。
影片中除了父子情,還給我們展現了身為一名送信人的責任,他們背負的不僅僅是信,還是每一個鄉親的牽掛。
而這份責任則由兒子繼續傳承下去,因為在父親心裡,除了自己的兒子,別人誰也信不過。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花了一定篇幅描寫了美麗的侗族姑娘(陳好飾)和兒子之間的故事。
她美好又熱情,給兒子帶來了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雖然兩人最後什麼也沒發生,但是對兒子來說,她出現的那個黃昏,就是他鄉郵之路上最美好的風景。
父親愛上了山裡人的母親,兒子也愛上山裡人的侗族姑娘,這兩代人的愛情,似乎也是一種傳承。
兒子的自述將這個再也普通不過的故事娓娓道來,甚至這個故事的主角們都沒有名字,看似平淡,沒有衝突矛盾,但卻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