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從前慢》裡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就是在那個靠郵件傳遞消息的時代裡,一對鄉村郵差員父子在一次送郵件的過程中,互相打開心扉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湖南西部地區,父親(滕汝駿飾)由於腿疼得厲害就申請提前退休,把郵差員的工作讓高考落榜的兒子(劉燁飾)接替。兒子送信的第一天,父親不放心,就帶上「老二」(跟著他送了一輩子信件的狗狗)準備陪著兒子走這一趟。一路上,霧氣繚繞、景色如畫,他們從沉默彆扭到互相理解認同,這不僅是一次送郵件,更是父與子之間的和解。
非常文藝舒適的片子,但在當時的國內電影市場上,沒有一家電影發行公司看好它,最後被一個小發行公司看中後上映了,但奈何電影院不看好給的排片很少,最終的票房幾乎為零。可這部片子在日本上映後,大受歡迎,票房高達8億日元,成為日本境內票房最高的中國電影。所以,不是這部片子不好,而是當時的國人還不太能欣賞這樣慢節奏、故事簡單的文藝片。
但21年過去了,再回頭看這部電影,我要為它打call,它值得所有曾錯過它的人回過頭來看看。在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在人們抱怨為啥國內沒有好看的文藝片時,我想說,曾經你看不上文藝片,如今沒有文藝片可看。
這部電影值得大眾觀看有四點原因:
第一、電影畫面和構圖很講究。影片導演霍建起是學美術出身的,鏡頭裡的小橋流水、石板路、翠綠的稻田和霧氣繚繞的群山,讓你覺得湘西真是養人的好地方,不愧是能養出水靈靈的侗族姑娘的地方。
第二、電影傳達的父子情能引起共鳴。就像朱自清的《背影》所描述的那樣,大部分都是沉默的,對孩子的愛也是不宣於口的。電影裡父親對孩子的愛是潤物細無聲的:幫第一天上任的郵差員兒子整理信件;不放心兒子一個人第一次獨自上路送信便跟上了;路途中看到累了但逞強不說的兒子便主動提議要歇歇;兒子背著自己過完河後,怕兒子也跟自己一樣染上風溼病,便提議讓兒子在河邊烤烤腿。
相應的,兒子雖然一開始因為父親長期得不在家而跟父親有隔閡,連爸都很少叫。但心裡他還是愛著父親的:看見父親腿疼就讓父親回去,不必再陪自己送信了;兒子因為跟父親相處尷尬就選擇走快了一些,把父親甩在身後,但一回頭發現父親沒跟上,趕緊放下郵包去找父親。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父與子都是彼此在乎對方的,但都不表達出來,不過還好,通過這三天的送信路程,父子兩人對彼此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懂得愛在他們之間是一直存在的。
第三、電影傳達了人與人之間樸素的感情。父親送了一輩子的信,跟山裡的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樸素的,沒有功利心的。聽說父親是最後一次送信,村裡所有人來歡送父親;村裡新人的婚禮特意安排在父親來的那天,好讓父親美美吃一頓;村民讓孫子等在坡陡的地方給父親遞繩索好讓父親不再滾下山坡;父親歇腳的涼亭放有一陶罐的飲用水。
同樣的,父親對村民也很好:給想念不回家孫子的老奶奶偽造家書和送錢;繞路給與村裡人不和的人單獨送信;為了讓村民早日收到信,多次抄近路趟冰涼的河水,結果讓自己染上了風溼病。
電影沒有刻意講明父親與村民之間的深厚情義,但你能從這一件件小事兒上看出來,他們彼此是在乎尊重的。
第四、電影傳達了山裡人與外面世界的對話。影片裡有兩個細節讓我深有感觸,一個是兒子一見鍾情的侗族姑娘(陳好飾),她美麗大方,喜歡用收音機聽歌聽新聞。另一個是給父子遞繩索的小孩,因為沒有記者來他們山裡採訪,那他就想當記者,以後把山裡的事兒寫出來給別人看。這兩個人讓我感受到了山裡人對外面世界的嚮往,以及渴望與外面世界對話的意願。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不僅是畫面很美,分分鐘就可以截圖幾百張當手機屏保,更重要的是在風景美如畫的鏡頭下,講述了很多情感,父與子,人與人,人與社會,讓你覺得溫情與感動。
因為我老家也在南方的一個小山村,電影裡出現的手搖水井、稻田、石板路、小橋和山裡綠蔥蔥的樹,對我來說,無比的熟悉和懷念,因而這部電影更讓我有所感動。小編強烈大家有時間可以找出這部電影來看看,會讓你浮躁的心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