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彈彈 | 作者
燁磊 | 主播
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說著一套又一套的話。有些人左右逢源,在職場上如魚得水,有些人戰戰兢兢,說句話也眼神閃爍。
每天都需要與別人溝通的你,有試著去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嗎?咱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家庭治療的重要創始人維吉尼亞·薩提亞指出,在人群當中,無論人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是怎樣的,總會出現這5種溝通模式: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一致型、打岔型。
其中有50%的人都會選擇討好型溝通,有30%是指責型溝通,超理智型人佔15%,剩餘的一致型和打岔型,分別佔4.5%和0.5%。
假如我們向這5種溝通模式的人拋出同一個問句:「你喜歡我今天的打扮嗎?」
第一反應回答是「喜歡啊,非常喜歡啊!」這類習慣性點讚回復,一般是討好型;習慣性否定別人的話,則是指責型;瞬間忽略了這個問題,順便脫口而出諸如「今天天氣不錯」這樣的話,這就是打岔型溝通;
超理智型人則會甩出一大堆科學理論分析,但從ta的話裡面,你從來都聽不出有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甚至連ta本人的主觀感受都沒有。
而一致型溝通人,則會坦然如實地表達出自我的感受,不會掩飾。
薩提亞把這些溝通模式成為溝通姿態,拆開來說就是人在壓力或者有分歧的狀況之下,面對他人、情景以及自身而做出的習慣性反應。
除了一致型溝通之外,其餘四種溝通姿態其實都是在掩飾、壓抑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不坦露。
a.討好型人會忽略自身:
討好型的人都存在著「沒人會喜歡我,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的內在恐懼,所以他們在溝通的時候,會試圖喚起對方的內疚,來讓對方寬恕自己。
b.指責型人會忽略他人:
喜歡在溝通中先開始指責的人,內心會有「我很孤單而且很失敗」的擔憂,因此他們用指責的方式讓別人先產生憂慮,達到對方聽從自己意願的目的。
c.超理智型人忽略他人和自身:
隱藏觀點是超理智型人最舒適的相處模式,他們總會怕自己容易受到攻擊和傷害,所以不敢也不能流露出任何感受。
故弄玄虛或者引經據典能讓他們營造出來高人一等的心理優勢,超理智型人認為若得到對方的嫉妒,他們就可能獲得支持。
d.打岔型人忽略他人、情景和自身:
這類型的人自我存在感更低,時時抱有「沒有人在乎我和關心我」的焦慮,他們則會選擇顧左右而言他,或者直接另開一個話題來溝通,並希望對方將這個新話題判斷成玩笑,來得到別人的包容。
儘管這4種溝通姿態本身沒有對錯,只不過一味地沉浸在某種模式之中,還是會 損害到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的能力的。
因此我們可以學習一致型溝通方式,先承認自己的所有感受,進而如實地表達出來,還要兼顧到對方和當下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一定每時每刻都要做出一致型的反應,只要有意識地選擇5種溝通姿態,溝通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