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法治國家,納稅是每個納稅人應盡的義務,而企業的稅務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企業經營本身就是一個風險聚集的過程,在財稅上也會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如何把控和管理稅務風險,也是企業經營中的一門學問。
那麼,企業稅務風險到底是怎麼來的?企業又要如何應對呢?
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可能都不了解企業的稅務風險來自於哪裡。當稅務風險發生時,就更不用說能夠很好地應對。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特別邀請睿馳明雅資深稅務諮詢師陳蝶儀進行訪談,從多個角度解析稅務風險的來源,以及企業要如何應對這些稅務風險,幫企業建立正確的稅務風險管理意識,掃清企業業務發展上的障礙。
Q1:中小企業如何快速識別和應對風險?
A1:
降低風險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正確的風險的態度。
首先要正確認識稅務風險,因為稅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那正確地降低風險、化解風險,就需要進一步分析風險,對納稅風險進行評估。
對納稅風險的評估要認識到,企業到底面臨怎樣的風險,這個風險可能會帶來多大損失?
最後根據對風險評估出來的結果,制定出相應的策略來防範稅務風險,將稅務風險降到最低。
這就是我們面對稅務風險應該有的態度。
Q2:企業常見錯誤稅務操作有哪些?
A2:
我們對過往案例進行了總結和歸納,發現企業普遍存在的錯誤稅務操作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企業存在逃避繳納稅款的僥倖心理
很多企業往往會想:這個稅務局是查不到的,我們不是重點企業,我們不會被關注等等。
比如這個案例,某單位負責人在明知企業需申報繳納土地使用稅及房產稅的情況下,採用不申報繳納稅款的方式逃稅,共計逃避繳納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稅款2500779.04元。至2018年8月,尚欠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滯納金共計人民幣2000餘萬元。
法院認為其行為均已構成逃稅罪,對該單位判處罰金,對其負責人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逃避繳納稅款的僥倖心理是不應該有的,尤其是在當前大數據環境下,這種心理非常危險。
2、企業老闆認為財務部門能夠妥善地處理好這些稅務風險
其實,這種觀念有時候產生的稅務風險更大。財務部門對整個企業業務運營的認識和掌控,未必達到能解決風險的一個程度。
也就是說,財務部門未必能夠很好地化解和處理問題,必要的時候,要藉助外部機構,提高專業素質,在風險來臨之前,就做好控制和防範策略。
3、企業領導認為可以通過關係來解決企業的問題
很多企業領導認為,風險來了可以找政府或者稅務局的領導溝通一下。實際上,隨著國家稅收管理不斷法制化、稅收法定原則不斷落地,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是關於提前化解風險的要求。
而目前大數據監控的環境下,數據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納稅的情況,甚至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問題的本質。所以想通過關係來解決稅務風險,在未來可能不是最好的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4、企業在發生問題時才知道重視
火燒眉毛了才去找中介解決,去滅火,但其實這是非常困難的。
例如,公司不按時申報、繳納稅款,被稅務機關查處,甚至立案稽查後才緊張起來……
當風險已經形成,再去化解可能是事倍功半。如果風險比較大,也不一定能夠緩解。
所以,企業儘量不要有這些錯誤的思想和操作。
Q3:企業最容易踩坑的風險點有哪些?
A3:
系統地分析稅務風險的來源,一般是從以下八個方面來看:經營理念、法律意識、稅務稽查、社會關係、稅務環境、管理流程、稅務文書、人員素質。
比如說經營理念和法律意識決定了企業風險的大小,對當前環境的判斷失誤等都有可能形成巨大的稅務風險。
而人員素質主要是來自主觀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人員有沒有風險管理經驗、有沒有風險意識、有沒有稅務專業知識,都有可能導致稅務風險。
再比如稅務文書,稅務文書沒有做好整理,包括文書的訂立,或是管理流程沒有很好的履行管理控制等等,導致稅務風險產生。
還有稅務環境,目前面臨著複雜的數據採集等。
最後是社會關係,複雜的社會關係可能導致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有可能帶來數不清的稅務風險。
大家可以從這八個方面去了解到無數風險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可從這八個方面入手控制可能產生的稅務風險。
我覺得每個納稅人都可以在企業層面上從這八個方面著手去進行分析:哪些方面是企業做得比較好的,哪些方面是企業比較欠缺的,為制定策略提供更多的幫助。
Q4:企業稅務風險具體來自於哪些方面?
A4:
具體有以下4個方面:
1、國地稅合併
從18年開始國地稅進行合併之後,稅收徵管的力量更加強了,對組織法的嚴格性、嚴肅性提高了,國家對稅收方面的管控也更加強了。這樣一來,通過稅務稽查、稅收檢查發現企業稅務風險的概率越來越高。
舉個例子,很多企業在為職工申報個稅時,單位大部分員工的工資薪金長期低於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有很多經營狀況較好的單位也長期申報個人所得稅稅額為0元,這樣的情形明顯都不符合常理。當國地稅共享一個稅收徵管系統後,對所有納稅人信息進行整合,個人納稅也成為稅局的重點管理對象。如果企業仍然長期申報個人所得稅稅額為0元,將會被稅務稽查。
還有稅務審計部門的也開始利用創新的信息技術來提高稅務審計的質量和稅務審計監督的義務。因此,國地稅合併之後,不管在徵管方面還是在稅務審計方面,力量都增強了,技術都提高了,發現企業的稅務風險的概率提高了。
2、金稅三期上線
重點說一下金稅三期。首先,金稅三期產生的數據會成為稅務稽查、納稅評估的數據來源,稅務管理更加具有針對性。
其次,金稅三期上線之後,國地稅的數據進行對接,原來漏掉的涉稅問題就可能會被梳理出來、浮現出來。
第三,金稅三期使發票開具和發票數據上傳實現及時性,會及時提醒納稅人可能存在的涉稅問題。它實際上形成了發票管理的實質建議,是很重要的變化。
第四,金稅三期對增值稅專用發票採用全要素認證,包括對企業之間業務往來的關聯性、貨物和勞務與企業產品之間的服務的相關性、滯留票等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五,金稅三期將職工的工資薪金稅前扣除與個人所得稅申報、五險一金繳納情況,實現相互關聯和實時監督。
第六,土地房產股權轉讓成為稅務重點關注的點。
還有金稅三期對於應當調整而沒有申報調整的事項能夠自動提醒,提高稅務管理的效率。對於電子發票監管更加嚴格,還限制了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我們國家的稅收管理逐漸走向法制化。
舉個例子,在金稅三期的監管下,如果企業少記了銷售收入或隱匿了一部分銷售收入。那麼金稅三期可通過你的成本和費用來比對你的利潤是否為負數,或者比對你開具出去的發票,收到的貨款數額以及賣出的商品,又或是進一步通過大數據,查詢與你交易的下遊企業的相關帳本數據,比對出異常。
3、稅務稽查重點的變化
稅務機關會充分利用現有的徵管軟體的基礎數據,篩選出納稅零申報、低稅負、長虧不倒以及交易發生涉稅問題的行業,確定出年度的常規檢查計劃。
還有一些是專項檢查行業,比如說房地產、建築安裝業連續多年成為重點檢查行業,還有股權轉讓。
一些指導性的檢查項目,包括商業銀行,高汙染、高能耗行業,高收入人群的個稅,還有營改增行業以及涉及異地經營都是風險管理和重點監控的行業。
另外,國家還建立了健全的重點稅源企業案源庫認真地開展案源分析,對多年未稽查過的重點稅源企業實行輪查機制,那麼這些都增加了稅務風險可能被發現的原因。
最後是發票檢查,對於發票檢查,國家這幾年沒有放鬆過,尤其是對正在快速發展的行業,比如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產業、製造業或者是新興經濟業態,像共享平臺,網絡平臺經濟等。
4、CRS系統的監管
CRS系統是由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倡導國與國之間的稅務信息自動交換。它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個人資產的全球大聯網。世界各國政府通過CRS系統掌握自己國家國民的資產狀況,判斷他們是否存在偷稅、漏稅,行賄、受賄或洗錢等問題。
同樣,舉個例子,一個中國的富豪在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開曼群島同時擁有帳戶和資產,那麼這些資產可能都會被中國的稅務部門所掌握。根據協定,中國富豪的上述這些財產的信息包括開立或保存在幾乎所有銀行、信託、券商、保險機構、律師、稅務師事務所等相關的人員存款帳戶、託管帳戶、基金、保險年金等信息,都會換回到中國。
那其中個人信息就會包括很多,比如帳戶名稱、姓名、出生年月、年齡、性別、居住地等等。CRS系統給我們帶來的是在國際層面上的一個稅務風險。
Q5:企業異地經營會產生什麼稅務風險呢?
A5:
目前,數字經濟,包括平臺經濟、電商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出現異地經營的業務越來越多了,而業務的發生地和納稅地點嚴重偏離。
也就是說,業務的發生和納稅出現了不一致,甚至是千差萬別。
比如電商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可能商品從江蘇發出,通過網絡完成交易在河北,企業資金最終可能是匯往北京。這種情況下就出現我們常常說的三流不一致。
從電商經濟的運營模式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注意這方面可能引發的稅務風險。
另外,國家稅務總局2017年發的99號文,要求任何地區和單位不得違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區以外的建築業參加工程項目投標,嚴禁強制或變相要求外地建築企業在本地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
從這個文件上來看,國家並沒有要求企業一定要在業務發生地設立公司或者是分公司,是允許企業跨界經營或跨區經營的。
還有國稅函2010年156號文對關於建築企業項目部納稅問題指出,對於建築業的總機構直接管理的跨地區設立的項目部,應當按照項目實際經營的0.2%,按月或按季由總機構向項目所在地的預繳企業所得稅,並由項目部向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預繳。
就是說,應該在項目所在地預扣預繳企業所得稅,這樣就存在著異地繳納稅款的關係。所以,異地經營就面臨著稅收管理的問題。
以上就是陳蝶儀老師跟大家分享的企業稅務風險的來源及應對策略。可以看到,稅務風險的來源涉及多個層面,不僅是國家的管理,企業經營業務的複雜化、經濟環境的複雜化都是導致稅務風險的重要原因,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注意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稅務風險,提前做好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