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若甫
2014年的上半年是國際音樂界痛失指揮家的半年。年初克勞迪奧·阿巴多逝世,年中西班牙指揮家德伯格斯突然病逝,德國指揮家傑德·阿爾布萊希特逝世,半個月前又有指揮家洛林·馬澤爾因病去世的消息傳出,不禁讓樂迷哀聲載道。
痛定思痛後,人們回顧大師的成才經歷和音樂遺傳,深感老一輩指揮的精神世界很難延續,也難以再現。這不僅是外部環境的巨變所致,也是人心不古後帶來的必然趨勢。這種精神世界自然也包含了外因和內因兩層含義。在外因方面,前輩們聲名鵲起後,搭上了錄音工業的黃金髮展期,也受教於老派的培訓體系,相互之間推波助瀾。在內因方面,他們擁有過人才氣,勤奮努力並孜孜不倦,方成棟梁。
博學與精專的對立統一
以馬澤爾為例,他9歲出道,84歲辭世,馳騁國際音樂舞臺70年,其間指揮過5000多場歌劇和音樂會。回顧馬澤爾的一生,會發現他是天才加勤奮的理想結合。在採訪中,馬澤爾經常會回憶起匹茲堡年代,他在大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在弦樂四重奏中「趴活兒」掙錢,在交響樂團中拉小提琴惡補曲目,往往廢寢忘食。
這批「80後」指揮家如今已像珍稀動物一樣被奉為掌上明珠,並隨著近兩年來薩瓦利什、桑德林、科林·戴維斯爵士、阿巴多、德伯格斯等先後離去而愈顯珍貴。這不僅讓人盤點在世的80歲以上的指揮大師們,諸如半年前剛剛來華的內維爾·馬利納爵士,兩次來華的庫特·馬舒爾、多納依和伯納德·海丁克,多次來華的迪圖瓦,從未來華的赫伯特·布隆穆斯泰特、皮埃爾·布列茲、喬治·普萊特雷、麥可·基倫等,還有即將跨入80歲的祖賓·梅塔、楊松斯和巴倫伯伊姆。他們的成才經歷各不相同,而且與年輕一代所遇的時代境況及政經條件都相去甚遠。
嚴格的德國體系培養出了一代德國指揮大師,諸如薩瓦利什和馬舒爾等。這套體系以合唱指揮或樂隊長(Kapellmeister)為依託,重在實踐與理論並舉。通過這一套體系培養出的指揮家需要掌握全方位的知識層面,擁有在地方劇院、樂團和歌劇院跌打滾爬的豐富經驗,知道如何為人處世並與樂隊演奏員共事,對浩如煙海的古典音樂、歌劇的曲目和總譜如數家珍。他們深知音樂產品產出的各個關節,精通數國語言並達到母語水平,指揮之餘不忘演奏。他們在樂池和舞臺上擁有同樣撼人的魅力,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扭轉乾坤。
一件小事可以反映老牌指揮家的魅力:1994年2月11日,一場暴雪把費城交響樂團的大部分樂師和合唱團員困在路上,無法趕到音樂廳。為了確保演出照常進行,薩瓦利什決定另闢蹊徑。他親自彈奏鋼琴,為到場的女高音、男高音和部分合唱團成員伴奏《湯豪舍》的節選以及《女武神》的第一幕。同樣得到觀眾的首肯。
也許這正是老牌指揮家的特殊之處,讓人想到演奏與指揮事業兩不誤的馬澤爾和巴倫伯伊姆,還有同樣全面開花的中老年一代如普列特涅夫和阿什肯納齊。博學和精專,這兩樣在培養年輕一代音樂家時往往顯得矛盾的對立面,在前輩大師身上成為結合體,並造就出他們的獨特魅力。
錄音工業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幸運的是,除自身水平過硬之外,這些前輩們也搭上了唱片業最後的輝煌年代。隨著1989年卡拉揚逝世和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易主,新當家人吉拉德·莫迪埃在薩爾茨堡的新政之一便是剷除唱片界在那裡的殘餘勢力。卡拉揚生前,唱片工業尤其是四大唱片公司對音樂界有著居高臨下的壟斷地位,他們連同經紀公司寡頭,是歐美各大音樂節和樂團背後實際的藝術家用人操控力量。一方面這些前輩指揮家受到唱片工業的鉗制,另一方面又受益於其強大的宣傳攻勢和市場推廣,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曾經在EMI擔任金牌製作人沃爾特·萊格繼承人的彼得·阿爾瓦,從唱片公司退休後入主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並於今年宣布退休。在一次採訪中,他提到當今錄音工業不舉對年輕音樂家成才帶來的影響:「過去錄音工業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為音樂家們需要有唱片留存,以證明自己的藝術生命。如今不再是這樣。如今我們有Youtube,有網際網路,有很多種保存藝術魅力的方式,而且因為成本較低,現場錄音也在逐漸取代錄音棚錄音。有時我很同情現在的年輕音樂家,以前音樂家背後有著形同家人的唱片公司與他們一同成長,一籤合同就是五年十年。如今只要有一張唱片不暢銷,唱片公司就會把音樂家踢走,換一個新人。籤約都是一張一張籤,賣不動就走人。從我2004年退休到2010年復出的這些年間,我發覺世界變得如此殘酷,錄音工業對音樂家變得如此充滿荊棘坎坷和短視,他們的唱片之路如此蜿蜒曲折。」
也許殘酷和時過境遷是所有過來人對半個世紀前後音樂界的對比。音樂工業和產業鏈的重新洗牌,著重表現在市場的差異化、新興市場如中韓新馬泰的崛起、唱片寡頭的土崩瓦解和經紀公司的激烈競爭之中。這些都創造了一個富有全新機遇與遊戲規則的次世代。然而老一輩大師們,即使是擁有超人天才、藐視所有如今神童的馬澤爾,依舊將視為必然,方成大器與大師。在多變且無法預測的環境與周遭中,天才加勤奮,應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最佳捷徑,也是前輩大師帶給年輕一代的最佳啟示。
本文來源:音樂周報,特此感謝!
特註:本訂閱號部分素材來源於期刊和網絡媒體,轉載只為交流和學習,實現原文的文化增值,以達尚音愛樂,人生新境界。對於原文作者深表感謝,如有版權異議,請告知我們!我們當及時處理。如對本文有話要說,請回到尚音愛樂微信頁,直接回復。歡迎來信和賜稿!平臺郵箱shangyinaiyue@163.com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