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媽媽已經跟凡凡說了好幾次了,不要在牆上亂畫,因為把牆壁弄髒了很難處理。
可是凡凡似乎總是忘記。
這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另一塊白牆上又被凡凡畫上了亂七八糟的很多線條。媽媽不由得惱火中燒,對凡凡發火了:「你怎麼這麼笨!跟你說過幾次了,不要在牆上畫,不要在牆上畫,可是你總是記不住!你真是太笨了!」
媽媽太生氣了,上面的話簡直是脫口而出。媽媽的壞情緒讓凡凡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看著正在氣頭上的媽媽,不由得感到害怕,「哇「的一聲哭出來。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雖然我們總是認為,因為某人做出(或者沒有做出)某種事來,我們才會有這種情緒。
實際上,我們都要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比如喜、怒、哀、驚、恐、愛、恨等是情緒,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也是情緒。
我們的孩子似乎經常惹我們生氣,比如孩子們在一間房子裡玩耍,而我們做好了飯,叫他們停下來,過來吃飯。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停下來。
我們可能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開始生氣,覺得孩子們不聽話,故意無視我們。我們還可能會對孩子發火。我們也可能會保持冷靜,覺得孩子們是在故意測試我們,看他們不聽話,會有什麼後果。
而我們會怎麼回應孩子,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怎麼認知孩子。
當然,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總是不斷重複同樣的話,可能會在無意中讓孩子養成不聽話的習慣。那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我們該講道理的時候,就要講道理,要以理服人,而不能用我們做父母的權威身份去逼迫孩子服從。
如果我們提前有跟孩子定下規則,而孩子依然破壞了。那我們有必要重申一次,並且告訴孩子破壞規則應該承擔的後果。
這時候,凡凡媽才意識到自己反應有些過激了,看著在一旁哭成淚人的凡凡,她不由得心一軟,攬過凡凡抱在懷裡,同時在心裡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情緒?我害怕把牆壁弄髒!有什麼辦法避免凡凡在牆上畫畫呢?我可以給凡凡紙和筆,讓他畫在紙上;也可以買一塊牆貼,這樣就算畫髒了也沒關係,輕輕一擦就好了。
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當我們指責孩子,罵孩子,說」你真煩人「的時候,如果換成「我煩透了」,衝突就會減少很多。而且,指責會激起別人的防禦心理,會讓衝突升級。而」我煩透了「只是我的主觀感受,則不會引起衝突。
孩子所做的任何事,並不一定是對的。錯了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管教孩子。但是,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好的父母,都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
婷媽alan,10歲女寶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有育兒或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我們一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