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冬天,冷,漫天飛雪,人從鋪滿積雪的臺階上下來宛若殭屍行走,滴水成冰,折落的枝杈硬生生凍結在車頂上,如此行駛在城市的街頭,倒是別有一番地域風情。
趕上感恩節——哦,對了,必須聲明,這是西方的節日——某大學的宿管阿姨別出心裁,給不遠千裡在外求學的學子們派發巧克力。或許,在她的眼裡,那些跟自己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學生,大概都是可憐兮兮的,畢竟,身在異鄉,遠離親人,尤其在天寒地凍的東北,更是令人不由自主地遐想跟遠方親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她是一個好人,她有一番好意,不僅做好自己的宿管工作,而且,還額外地為她服務的學生提供節日增值服務——派發巧克力。
這份暖心的關懷,在寒冷的冬天顯得彌足珍貴。遵照常識,那些被派發巧克力的學生,應該是滿懷謝意的,心懷感恩的。然,有些事情發生的過分詭異,誰也沒有料到,宿管阿姨的好心好意,反倒引來了質疑,遭到了威脅,因為有學生公然稱,宿管阿姨公開搞「過洋節」活動,揚言要舉報。
好心當了驢肝肺,大概莫過於此了。
聽聞自己給學生派發巧克力被莫名其妙地冠以過洋節的罪名,宿管阿姨的心裡難免五味雜陳。貼錢倒也罷了,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學校公開過洋節的罪名實在擔當不起,而給自己戴上這個高帽子的,還是自己平日裡服務和關照的學生。明明是一份愛心,一份暖意,怎麼到了學生這裡就淪落為一種上綱上線的莫大罪過了呢?
倘料到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自討沒趣。
說起宿管阿姨,疫情期間在大學校園給學生晾曬被子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些平時享受慣了宿管阿姨服務的學生,是不是曾經給過宿管阿姨一句暖心的問候,在某些極富含義的節日裡是不是給過宿管阿姨一件貼心的禮物,不得而知——想必也不一定會,一個能將別人的善意投射到心底就能激發黑暗聯想的人,又怎麼會出師無名地施與別人善意呢?
威脅舉報的學生,或許對宿管阿姨有著非同一般的偏見或者怨恨。為什麼別人從宿管阿姨派發的巧克力裡感受到的是寒冬的溫暖,甜蜜的暖流,而到了他那裡,就成了別有用心不懷好意的公開搞過洋節的獨樹一幟?如果派發巧克力的不是宿管阿姨,而是他的女友,或者她的男友,或者他或她的老師,難道還會立場堅定地認為這是無法容忍的公開過洋節而威脅舉報嗎?
學生對于洋節的過度敏感,似乎已經陷於對外國文化的恐懼,但凡跟外國有關,就必然扼殺,剿滅,令其魂飛魄散,無影無蹤。然,我們的生活已經跟外國文化息息相關,總不能因為來自外國,就一概予以排斥,譬如西裝,穿還是不穿?譬如佛教石窟,砸還是不砸?譬如英語,學還是不學?大學的學生,自應當有寬闊的胸襟和包容的品性,堅守和傳承傳統文化固然重要,但也不至於談洋節就色變,畢竟,我們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同化能力,在奉行「拿來主義」的同時,也會嫻熟地運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技術。
何況,宿管阿姨哪裡會知道感恩節的來龍去脈,更別說拿巧克力的道具掩蓋過洋節的實質。不過是一個節日,正好有感恩的意義,於是,宿管阿姨如社會上絕大部分人一樣,趁機給有恩於自己的人發個信息,送個禮物,以表達謝意。當然,節日的活躍,更大程度上依賴於商家的渲染,什麼情人節,什麼光棍節,不都是商家杜撰出來的噱頭而在人群的熙攘喧鬧中賺得盆滿缽滿嗎?
可以不喜歡洋節,可以不喜歡巧克力,甚至可以懷疑宿管阿姨在感恩節這一天派發巧克力的善意,但是,舉報的威脅,實在令人寒心至極。作為一名學生,一名接受宿管阿姨照顧和服務的學生,即便她真有大搞洋節的故意,自己也可以另一種友善的方式提醒或者規勸,何況,自己又沒有充足的理由懷疑其動機的卑劣。很難想像這名著急慌忙舉報的學生到底是何居心,尤其在沒有充分的證據之前,自己如此特立獨行地莽撞行事,除了暴露自己動輒上崗上線予以告密的過度敏感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自己習慣於對現實世界善舉進行惡意揣測的心理傾向。
一句致謝,一句感恩,足慰宿管阿姨的一片好心,然,舉報學生義正辭嚴的告誡,令人不寒而慄,它的殺傷力,豈是那一顆巧克力可相提並論。
古人曾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怨報德,則不仁。現實繁雜,沒有規矩且無法預料。當好心碰撞敵視,善意遭遇不仁,哪怕最善良的人,釋放最暖心的愛,恐怕也無法抵禦超越東北冰天雪地的不識好歹的徹骨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