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的五色大年:豐登之黃 吉慶之紅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陝北的風情總是那樣濃厚而熱烈,陝北人過年猶如五色的風馬,女人用它來成就一個永遠年輕的夢,男人用它來呼喚一顆熾熱的心。那是激情燃燒的年俗,其濃烈、豐富的程度,刻意追求的執著會令失卻了新年記憶的人們驚嘆!也許只有在陝北過年才真正配得上「過大年」三個字。

  陝北大年,是油鍋裡熱鬧非凡的年糕,那豐收的黃色翻滾著黃土的靈韻;

  陝北大年,是女人手中栩栩如生的窗花,用灼熱的紅色溫暖著濃濃的鄉情;

  陝北大年,是老人們一輩又一輩的講究,神秘祈禱幻化出紫色的幸福吉祥;

  陝北大年,是新朋舊友相逢一笑的義氣,像黃土地上的藍天透徹而明晰;

  陝北大年,是狂歡中生生不息的希冀,高亢的信天遊唱出新一年翠綠的生機。

  豐登之黃

  黃土地上的大年,黃色是最濃重的色彩。在這並不富饒的土地上,人們對收穫的金黃有特別的偏愛。黃色的油糕、黃色的小米、黃色的饃饃,甚至連濃濃的米酒也在一片金黃色中透出汩汩的純美。

  陝北人過年,無論是貧是富,一家的主人都要把年過得富富餘餘。不但總結今年,還要鋪張來年。這種彰顯兩頭的風俗習慣,有人說是歷經戰亂後尋求片刻享受的心態表露,也有人說是對大自然恩賜的一份回報和祈盼,還有人說是一種自卑和虛榮心理的表白。但不管是什麼樣的說法,陝北人依然我故,他們說「窮過月,富過年」,人情世故,走親訪友該出手時不論多少,決不含糊,直把個新年過得滿盆滿缽,金光燦燦。

  土炕邊,水裡生水裡長水裡脫衣裳的黃豆牙盆,頂著壓石塊的高粱秸編織的蓋子,露出了白格生生的笑臉。起面盆圍著被子坐在滾燙滾燙的炕頭上。底子上開眼的大缸蹲在炕沿,把一冬裝在心底的米醞釀成瓊漿玉液。這米酒香氣襲人,

  喝一口臉紅面赤,往心底裡發燒,一會兒暈暈糊糊,頭重腳輕,管叫你做個美夢。末了將缸口封嚴,捂著存著,有來人滾滾的米酒捧給親戚好友喝。

  細緻的婆姨女子們把虛心柔軟的麵團精心地拈成花花,打扮得面如粉者叫白面饃饃,臉似金者叫黃米饃饃,還要打扮些娃娃臉,美人魚、小鳥兒、小魚兒(暗含年年有餘之意)、小老虎、小兔兒(過年吃了一年像兔子一樣活躍),蛇蛋、小花瓣,千奇百豔,入熱鍋洗溶蒸沸,出籠後再點上紅點,如觀音面世,吉星高照,吉祥如意。放入囤裡或笸籮裡,金燦燦銀光光耀眼。

  沸騰的清油鍋,將煙掘起直直的長頸向全村展示嫋嫋升空的氣勢,敘說煎熬烹炸的本領,把香味傳送給鄰居。黃米糕是陝北的特有產品,一曲陝北道情:熱騰騰的油糕唉嗨唉嗨吆,擺上桌唉嗨唉嗨吆。吃在音樂裡,享受在美味中,忘乎所以在凡塵之上。如金磚的糕片兒,似各種花形的糕花花,三角糕的角,爭先恐後的在清油鍋裡遊泳跳躍,金魚般的糕角角嘰嘰喳喳在油鍋中亂蹦,不甘寂寞的麻花整列排隊仰遊於油鍋中。這時,清油鍋把年烹炸得更近了。

  吉慶之紅

  陝北人的年是用紅色染成的。這是吉慶之紅、團聚之紅、喜悅之紅。紅燈籠、紅窗花、紅對聯、紅鞭炮、紅被子、紅鞋墊、紅褲帶、紅內衣、紅綢子、紅扇子、紅腰帶、紅襖子,吃紅蘋果、大紅棗、女人圍的紅圍巾,蒸好的饃饃也得點個紅點點。這裡是紅色的世界,處處充滿喜慶。

  豬羊牛圈欄貼上:六畜興旺。碾磨磙碌上貼上:天天忙碌。房屋窯頂上貼上:抬頭見喜。神龕上貼上:保佑平安。廚房灶臺上貼上:連年有餘。大小車輛上貼上:出入平安。就連地窖口上也要貼上:儲備萬金。糧食囤上貼上:滿滿當當。

  紅色,是高粱酒暈紅的漢子的臉。衝衝的酒香刺刺地扎在每個人的身上,到處都能感到烈烈的情意。如燃燒的烈火,把個陝北的山,陝北的川,陝北的村落燒灼得火紅火紅。

  紅色,是年三十用煤炭搭起火塔。男人們在自家的院子裡,村頭的戲臺前空地上,支起木材,壘煤碳。先在空心的中隙,點上油燈、蠟燭,讓那些多病的孩子,年邁的老人,繞著左走三圈,右走三圈,意為祛病祛災。待天黑了,日落了,燃起木材點燃火塔。瘋瘋的孩子們從這邊跳到那邊,那邊跳到這邊,意為鬥膽生風,快快長大。前奏結束後,俊小夥俏女子,風一般旋進場子,和著鼓點扭動腰身。後生虎虎騰躍的二踢腳,如炮仗在場中炸開,在掌聲喝彩聲慫恿下,白羊肚子手巾從頭上摘下,擦擦汗珠子,又一個旋風腿躍進場子。俏女子長長的辮梢如羽扇掃過,俏俏的柳腰似溪水擺過,一浪一浪,撩起一陣陣青春的香風,彪悍英氣和飄逸賢秀,在朦朧的火光中,雙雙對對秋波蕩漾,動動靜靜風情萬種,情情愛愛纏綿熾烈。那跳動的豔紅把笑靨如虹般掛在每個人的臉上,洗落了一年的風塵和艱辛,豐收了一年的幸福和喜慶。

  紅色是陝北人對美好生活的大期盼和大渴望,他們要用這紅色驅趕一切邪惡和災難,用這份虔誠迎來一個紅紅火火的豐收年。

  神秘之紫

  陝北人過年是講究的。諸多章程,諸多習俗,顯示著北方農耕民族在與天地的溝通中對自然的敬畏。這些來自祖先的儀式章程,帶著神秘的紫色,攪進陝北人濃濃的生活,充溢著黃土地的角角落落,將一份執拗的希望帶進大年。

  陝北人過年如公式般不能亂了章程。

  「臘月初八,粥飯吃遍各家」。那天,人們用糯米 (或軟米)、紅棗、小豆、核桃或花生仁煮成稠粥,天亮時分,祭祀神靈,給糧倉、菜窖、畜圈及院樹上,潑灑一點,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三這天,又稱小年,家家把灶王爺圖像從神龕中剝下燒掉(但是,忌諱說「燒」,要說成「升天」)——到天宮玉皇大帝殿匯報去了。燒前,要給灶王爺圖像上抹上灶糖,讓他「上天言好事」。爾後,將新買的 (不能說「買」,要說成「請」)灶王爺圖像貼入神龕,求他「下界保平安」。

  「二十四,寫對子」。這天,自寫或請人寫對子,準備於除夕那天貼在門窗上,糧倉、畜圈及院樹上,圖吉利,祈鴻福。

  「二十五,做豆腐」。這天,家家用石磨推豆子,用滷水點豆腐。有的還用欠面壓粉條,過年燴菜。

  「二十六,來剝肉」。這天,殺豬、宰羊,並將整豬、整羊,根據食用需要,切剁成大小不同的塊子。

  「二十七,宰火雞」。這天,殺雞,並拔毛做撣子。有的還剝兔子。當天不吃,掛在房簷下,待到正月,招待客人。

  「二十八,蒸面發」。這天,蒸白饃、黃饃(即米麵饃)和糕。白、黃饃饃,要點上紅花,以示喜慶。糕有棗的、糖的、豆的、菜的、蘿蔔餡子的,還有條狀片子糕。同時,要炸油饃饃。

  「二十九,餷粉走」。餷(讀音「擦」)粉,即將蕎面磨成糝子,再碾成細面,加水濾去渣子,將濾過的面汁入鍋燒煮,幾經攪動,後將麵糊舀入盆或碗中,讓其冷卻。吃時,切成條狀,與炸豆腐、炸山藥條、羊雜碎、肉丸子及菠菜或幹白菜燴成湯喝。餃子粉湯是陝北人最可口的年茶飯。

  「三十叩頭」。先給神靈、祖先敬香,而後給長輩叩頭。半夜12點,點炮放花吃餃子。吃畢,小輩給長輩拜年,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祝願晚輩「長命百歲」。除夕夜,還有守歲習俗,一家人圍坐在桌子前包餃子、打牌、拉話,直至天亮,爭放開門炮。

  陝北人講究著但不麻木,如那磨房的老磨,不停地轉動,把似瀑的濃汁流進充滿希望的木桶。三十的餃子,初一的年糕,每天每餐吃什麼都有個定式。這三十晚上全家人開始包餃子,除了不會吃的,都得動動手,一是有個說法叫誰不動手,冬天真會凍手。其二也是為了紅火熱鬧。

  陝北人認為這一天吃到的一定是厚厚的福氣。洗淨幾個小錢,悄悄的包在餃子裡,說的是誰吃上誰有福,小孩子們爭著撐著搶著吃。也有嫂嫂們搞惡作劇的,乘人不注意時,包上一兩個辣椒或水果糖的,吃了水果糖的甜甜蜜蜜,到是一種好的說法。可吃到辣椒的就苦了,嘴裡那個辣呀,生生辣出了滿眼的淚珠,爬到冰涼的水管上把口漱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一個勁的伸舌頭。可過年時有規矩,不能張口罵人,不能動手打人。只得找個平衡點,說肯定是大嫂放的,大嫂疼我,疼的火辣辣的,好讓我終年不忘。

  陝北人在敬畏中希望著幸福。正月初一他們過的謹慎。忌諱大吵大鬧,忌諱說不吉祥的話,更忌諱打壞家什。這一天不動刀剪,不推碾磨,甚至諸事不做。儘管明了耕耘不得少,辛苦不得休。但是在這充滿希望的日子辛苦了一年的莊家人們還是誠摯的希望「初一閒,滿年閒」。

  那些老漢漢老婆婆們總是口中念念有詞,抓起一把先敬獻各路神靈,拋向天撒向地。再敬奉各位祖先,燃上香燭,做揖叩首。回家輕輕關門,怕風兒掃滅祭燈。屋裡不能放炮,怕驚嚇了不該驚嚇的財神。年初一出門要多往回撿柴棍,取諧音多多拾財。年前大人娃娃要理髮,謂之:不管有錢沒錢,不能連毛過年。其實也是修面整潔,煥然一新過年。初一大早洗漱後,第一件事是給老人拜壽,在老人、長輩面前恭恭敬敬磕上三個響頭,長輩摸摸孩子的頭遞上紅包壓歲錢,然後才能吃東西,找夥伴兒玩。母親給孩子做個「棗牌牌」,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掉個鞭炮,掛在娃娃們後背上,如同那歲歲都有的壓歲錢,既是祝福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闢邪求吉利保平安。

  憨厚、淳樸的陝北人就這樣苦中也有樂,無樂也找樂地摸著祖輩的脈絡,不肯停息地走進新的一年又一年。

  豪氣之藍

  就像陝北冬日裡的藍色天空,陝北人過年的氣息直爽而清晰,有著湛藍如天空般的豪氣。

  殺豬宰羊敬祖先,漏粉、壓糕、打醋罈,扭秧歌踢場子,敲大鼓放炮竹。「臘八」一過,地裡的活忙完了,開始趕集購年貨。集鎮聚焦了鄉民們能拿的出手的可賣貨物,自己養的雞、鴨、鴿,自己釀的黃米酒,自己做的涼粉、碗坨。各類穀物豆科、青菜蔬果,大紅春聯,各色燈籠等等,都可拿來出售,以調餘缺。

  在陝北那些個不大的縣城裡,人們大多熟識。遇到親朋好友,賣的貨物也不值錢了,拿起刀子割一塊肉,硬塞到你的菜籃裡。你若推三讓四,他真正紅起臉來,說你生分了,看不起他了,是不是不想給他拜年了?那樣,還不如大大方方的收下,等他有什麼事的時候,重重的還上一份禮,也算有個來往,更顯親近了,在這裡義氣和情意比錢財重得多。

  年前的集市濃縮了大山的賞賜,薈萃了山裡人生活所需,雲集了信息交流和經濟流通。漢子們把山上的羊,圈裡的豬,宰了放進大鍋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宣洩一年的積怨,讓過去了的煩惱忘卻在年前。

  出門在外的人,再忙也得趕在年三十前回家團圓。當帶著外面冷冷的風,抖落一身疲憊,走進暖窯,捧起媽媽端來的滾滾黃米酒,盤腿坐在熱炕頭,聽爺爺花白鬍鬚間一聲聲問寒噓暖;看媳婦和面、剁餡、包餃子。吃著花生,嗑著瓜子,揀一個紅紅的棗兒放在嘴裡,這是天倫,是幸福。

  窯外焰火把窗花兒映的逼真真地活起來,調皮的猴兒給你送來大蟠桃為你賀歲,胖胖的娃娃騎上大鯉魚兒奔到了你的炕頭上為你祝福,紅紅的燈籠隨風兒搖動像是在向你問好。門帘掀起院鄰大媽大嬸送來甜點為你洗塵,兒時夥伴打來電話邀你酒店相聚為你接風。那份情,那份愛,真切得讓你覺得「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吉慶的氣氛時時擁裹著你,假期到了不願移步,還流連著來年的團聚,這就是陝北人對根的留戀。

  他們走門串戶聯絡親朋好友,感激的話兒融進清亮的酒裡,杯斛交錯,福語滿桌,抱拳一聲吼:「以後有什麼難處你來找我」,紅紅的臉龐寫滿豪氣、爽氣、義氣。

  希望之綠

  在陝北人的心中,過大年過得就是個盼頭,過得就是個希望。他們搭好臺子唱大戲,他們吹起嗩吶扭秧歌,他們非得把個龍王爺鬧得抬了頭,非得把個土地爺給叫回來,非得把個鬼鬼神神鬧走了,非得把個財神爺給請回來,他們在蒼涼的黃色土地上演化了含蓄的中國人罕見的狂歡大節。

  陝北人因了過年快樂起來,這快樂應該是黃土地上充滿希望的一片新綠,讓山川變綠,讓延水多情!

  初一不出門,初二回娘家,初三各村鬧紅火。從初三到十五,喜慶的鑼鼓敲起來,嘹亮的嗩吶吹起來,歡快的秧歌扭起來,五彩的旱船漂起來,仰目的高蹺踩起來,吉祥龍鳳飛起來,瀟灑腰鼓打起來,威風獵鼓蹦起來,七色彩球升起來,紅紅綢扇舞起來,金童玉女跳起來,高亢信天遊唱起來。到了晚間,豔麗彩燈亮起來,炫目燈籠點起來,迷旋九曲轉起來,十色焰火衝起來。

  後生們吃飽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勁扭著秧歌去拜年——沿門子。初三一大早,組織者便抬著鑼鼓家什四處喚人起紅火,後生們聽見鑼鼓響,紛紛趕來,墨汁畫眉,胭脂打臉,少扮老,男扮女,其實都是清一色的小夥子。白羊肚手巾

  扎頭上,白衫綠褲穿身上,腰中挎著柳木鼓,威武神氣。細細一數正好28位,他們分別代表著天上28星宿,隨著銃炮響起,秧歌隊先拜廟、敬神、娛神,然後就是沿門子秧歌拜年。每到一戶,傘頭便會觸景生情,即興編出恰當的歌詞唱予主人,好壞全憑傘頭一張嘴,有喜則賀,有難則表示同情鼓勵和慰問,辦喪事則唱詞至哀,使喜亦樂、怒也樂、哀也由哀轉變為樂。幾起秧歌唱得主人樂呵呵,有時能唱得主人也跟著對幾句。傘頭還不時應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稜木鬥在宅前來回舞動,傳說傘頭手中的六稜木鬥是王母娘娘門前的奎木鬥,能起到消災、闢邪的作用。主人不停地給各位敬煙敬酒,送醉棗兒裝花生。臨走秧歌隊還會要些燈油和布頭(油是村上觀燈會用的,布頭是給那些不能生育的人做百家衣用的。)隨著主人送客鞭炮的響起,秧歌隊又扭進了下一個院子……

  在安塞,熱情的腰鼓直打得山河動容,直擊得心潮澎湃。陝北的漢子們站在黃土的高原上狂舞者,塵土飛揚,鼓聲隆隆,那粗獷豪邁、那熱情奔放,似乎將黃土地上所有的豪情與義氣都打了出來。

  在黃河岸邊,轉動的九曲是人們轉動的希望。人們在點亮的油燈中近似迷狂的旋舞,發洩著一年的磨難,祈求著新年的五穀豐登。367根高粱稈(柱頭)等距離栽成四方形陣圖,將柱頭與柱頭按一定規則用高粱稈連接起來。一排欄柵與另一排欄柵之間留出彎彎曲曲的路,走過去再返回來,各有九道曲折。每返回一次就向中心前進一次。在柱頭上安放由各家各戶捐做的367盞油燈,中間柱頭安放7盞,叫七星燈。

  九曲像一個很大的城廓。九曲迴廊,設有重複路徑,逐個看,大城廓內又分9個小城廓,而小城廓的門徑,走向各不相同,有人便把九曲稱為「九曲黃河陣」。實際上九曲是道教陰陽太極圖的變陣形式,一個大的太極圖,當中包括9個小太極圖。

  當一村的長者大喊一聲:「掌燈!」霎時,367盞油燈同時點亮,人們的希望也同時被燃起。於是人們和著鑼鼓,扭著秧歌,在那神奇的九曲中旋轉。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無論是身體健康還是疾病纏身,人們都旋轉在祖先定製的儀式中。陝北人深深的相信,那旋轉的九曲,就是又一年曲曲折折的生活命運,轉出了它就轉出了四季平安,就轉出了幸福吉祥!

  陝北人把過年當作一道坎兒,三十這邊為月盡,意下讓所有的不吉利、不順氣、病病災災、魔魔難難全部棄掉。過了除夕是春節,就成來年了,萬象更新,將把所有的好運氣、好財氣、好人氣接納進來。千百年來,延水泱泱,萬葉吟風,關山蒼茫,在這塊連綿不絕的黃土高原上演繹了多少載冬去春來,歲歲年年?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桃符裡裝載著祈盼和憧憬。然而這種濃濃烈烈的紅色掩映下的渴望卻被一場場風暴,一場場乾旱,一場場冰雹無情地掠走。生存的殘酷和艱辛,無情地擺在他們面前。但是陝北人抖一抖身上的塵土,抹一把鹹澀的老淚,灌一口陳年老酒,把經年的磨難消滅於風塵中。陝北人鍥而不捨的魂魄能與天公比高,他們依然把舊符換新,依然昂起執拗的頭,依然去迎接新的春綠秋黃。

  記者 沙莎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黃、白、黑、紅、綠五色財神,是佛教中的五路財神嗎?
    今天是大年初五,有人說接財神,而且還是五路財神,有人就不明白了,除夕之夜不是接財神了麼,怎麼今天初五還接財神?而且還是五路財神??不是有個九路財神嗎?這到底是五路財神還是九路財神?有點懵!今天我就說說這佛教中的五路財神。佛教的五路財神即:黃財神,白財神、紅財神、黑財神、綠財神。
  • 帕阿贊灣五色派古曼坤平之五行用神
    強大的帕古曼入料,配合不同顏色的稀有天然礦石入料,使佛牌具有五種不同的顏色:硃砂礦石紅,松石礦綠,力泥礦黑,青金礦石藍,赭石礦黃。經過阿贊灣師父加持後又入灣皇聖水中加持。每個顏色限量督造100尊,每尊獨立編號。世間萬物分陰陽,陰陽又生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坡上的藝術瑰寶陝北人像陝北民歌這樣普及且對社會發生深刻影響的,雖不能說是空前絕後,但確實世界少有、中國僅有。如果論陝北民歌的廣泛影響在中華民族主體文化中的地位,我們可以用陝北民歌唱紅了天、哭慟了地、唱出了一個新天地來概括。
  • 陝北八碗
    在過去,陝北人一生的幾個關鍵點譬如:出生滿月之時,金榜題名之時,婚喪嫁娶的儀式上,只要設宴請客的,八碗是少不了的。不僅僅體現在這些儀式上,連人們生活中的日常對話,八碗也是一個高頻詞。比如某人正在專注一件事,另外一個人喚他,而他又不情願時,就會沒好氣地回答:叫什麼叫!請我吃八碗呢?基本上就是一句民間的常用俚語,可證明開頭我的妄議。八碗為何物?
  • 眾籌|世之所貴奇楠合香:貴其珍、貴其難、寓平安吉慶
    這縷殊異的煙,迷人的香,正因為「世之所貴」奇楠而驚心動魄。  而它們,便是吳清老師根據古方重製的奇楠合香,名喚「平安吉慶」。    「世之所貴」平安吉慶香,現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388~1588  眾籌時間:1月1日~1月25日  預計眾籌結束後7個工作日發貨  金絲伽楠香  以清以幽,入夢來
  • 小菜一碟:五色絲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大多數國人從狂熱中慢慢冷靜下來,把目光和精力放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於是,各自鍾情於木工、泥水匠、種花、養鳥、裁縫、繡花、打毛衣、燒菜做點心……我則滿足於口腹之慾
  • 陝北方言:古之遺直,滿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雅言官話有出塵之美,方言俗語有親切之已。無論如何,在我個人總審慎著不會輕易用到這個「敏感詞」,替代她的就是「話」,譬如陝北話、呂梁話、太原話、寧夏話等等。同樣是遭遇貶謫和忽視的命運,很可能彼方言跟此方言又卻同歸而殊途,霄壤之兩別。但是陝北方言生身和運道確實不一樣。這裡,我將不再贅述她的地理、歷史、人口遷徙、多民族交融和本土積靡等若干成因,網際網路登載的信息已然鋪天蓋地了。
  • 陝西風情不止網紅西安,還有陝北、陝南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陝西的關中平原。陝西,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一道秦嶺橫亙全省東西,與黃土高原形成南北對峙之勢,從北到南形成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秦巴漢水谷地三種地貌區。
  • 紅25軍:最先到達陝北的長徵部隊
    軍最先到達陝北,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創建陝北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在長徵到達陝北後,稱紅25軍「為革命立了大功」。1934年11月16日,奉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率領下,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集結出發西進,這是繼10月份中央紅軍離開瑞金的又一支長徵部隊。
  • 國慶來陝北,玩玩玩,吃吃吃!
    7天長假,你怎麼安排推薦你來陝北玩玩玩,吃吃吃從西安出發,駕著車,帶著我寶塔山,位於延安城區中心,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關鍵詞:地質奇觀、壺口瀑布、乾坤灣、紅鹼淖特點:黃土高原有令人震驚的自然景觀,是陝北自駕遊的特色。
  • 2020大年初六的習俗和禁忌 不知道的趕緊看看啦!
    2020大年初六的習俗和禁忌 不知道的趕緊看看啦!時間:2020-01-30 13:4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大年初六的習俗和禁忌 不知道的趕緊看看啦! 正月初六又稱馬日 在這一天要送窮 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 有這樣一位男神,他的五色荷,驚豔了全世界!
    見古今之長,摹而肖之能不誇,師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誹,然後再現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 張大千不是眼前迷五色,賺君聊作筆花看。似北山畫友博笑。乙亥春日,蜀人張爰並題。鈐印:張爰之印賞析:這幅《五色荷花圖》兼工帶寫,葉莖當屬胎息於青藤、八大、石濤的寫意之筆,荷花則精雕細琢而成,風裳翠蓋,墨葉紛披,紅、白、綠、粉、藍五色並開,繽紛絢爛,高華富麗。
  • 女媧補天,鳳凰告訴她哪裡去找五色神石
    傳說一天夜裡,天漏了一個大洞,天河之水順著洞譁譁的流向了人間。大地被震裂,天火降到人間,山崗之上熊熊大火,人類因為大火,大水東躲西藏,無處容身的景象,女媧心裡十分痛惜。她立刻去找雨神下一場雨,把這片火海撲滅。又緊接著找水神,讓水神洩洪救人。但是天火到是滅了,可是這洪水卻不見少,水神無奈地說,天河之水。一日不止這洪水便不褪。女媧也一時沒有想出一個辦法。
  • 道教五色令旗分別都有什麼作用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五色令旗作用是什麼,五色令旗作用是道教做法事時,召請五方天王、五方護法,五方鬼王等清淨、莊嚴、護持道場的令旗。 令旗的話,一般都是為三角形,旗面黃色,周圍鑲以齒狀紅邊或白邊,上有一條黃色紅邊的飄帶。旗上書有「敕召萬神」四字,也有書寫一個隸書「令」字的。
  • 陝北人
    在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著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著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和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2: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2: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流年歲運地氣遷,
  • 每天一歌||陝北民歌手之秦偉
    秦偉,女,出生於陝西清澗縣,自幼喜歡唱歌,擅長陝北民歌演唱,曾多次參加陝西賽區舉辦的各類民歌大賽並獲獎。
  • 快看,新化吉慶「名聲哥」又來了……​經典回顧!吉慶李花,約嗎?
    吉慶,距離新化縣城32公裡的小鎮,全鎮人民都熱情澎湃地種起了李樹。這個山頭連著那個山頭,成片成批的都是李樹,大片上千畝,小片上千株。每到陽春三月,李花競相綻放,如雪似玉,連綿起伏,形成了一道令人心悸的靚麗風景線。
  • 紅25軍的長徵:最早到達陝北,兵力從不到三千,增至四千多
    確實如此,紅軍三大方面主力軍長徵之時,紅軍總兵力高達30萬。然而,到經歷上萬裡艱苦卓絕的長徵之後,最終勝利到達陝北的紅軍主力只有3萬餘人,紅軍三大方面軍的損失用慘重都不足以形容。  中央紅軍1934年出髮長徵時,總兵力約8.6萬餘人,然而,當中央紅軍也就是紅一方面軍,歷經一年、經歷兩萬五千裡的跋涉到達陝北之後,即使算上長徵期間擴紅的數字,真正成功到達陝北的也只有7000餘人,到達陝北的還不足10%。  紅二方面軍稍好,由於人數較少,再加上一直沒有與國民黨圍剿部隊正面作戰,因此,靈活機動的紅二方面軍減員較少,從出發的17,000餘人,降至13,000餘人。
  • 五色梅葉淡泛黃,夏季養護3不要,花爆開美似彩虹!
    五色梅是馬鞭草科的小灌木,枝條柔軟並且細長,花型雖小,但勝在密集,剛開時大都為黃、杏黃和粉色相間,時間長一些後,會變成橘紅和鮮紅色,少量有藍色的花朵夾雜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