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持皮囊這件事上,人類可能永遠沒法保持理性。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官方統計中銷售額增速排名前五的商品品類裡,前兩名被個人護理和美妝包攬。
熬夜至上的時代,當黑眼圈、細紋、暗沉逐漸成為「初老」的代名詞,「抗老」也成了這屆消費者的心頭病。
所以,當「抗糖=抗衰老」的說法各方的推波助瀾下成為一種潮流,曾經嗜糖如命的年輕人們,立刻毫不猶豫地加入到了抗糖大軍的行列裡。
可就像過去突然爆紅的酵素減肥、換血排毒一樣,抗糖抗衰老這個看似高大上的概念背後,雷點遠比人們想像得多。
01
為了抗糖,多少人心甘情願掏空錢包
如果你是個絕對的潮流icon,一定會發現,抗糖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一年前,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就已經散落著零星的抗糖鬥士。
當然,那個時候,抗糖是一種先鋒的行為藝術。
一年前如果你對朋友說自己在抗糖,絕對是走在時代前列線的弄潮兒
那是過氣網紅——奶茶的黃金時代,大多數年輕人還沉浸在「奶茶每一天,快樂似神仙」的自我放縱裡。
所以,此時入股「抗糖」的時尚達人們,大多數是絕對的抗糖原教旨主義,即:
少吃或者不吃精製碳水、高GI(血糖生成指數。數值越高,越容易導致血糖升高)食物,用優質碳水替代。
在各種分享平臺上,最先流行起來的抗糖攻略,基本都是針對食物的科普,教大家如何培養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然而隨著抗糖這個概念的逐漸出圈,不少對其中的原理一知半解、卻對效果格外在意的網友搖身一變成了抗糖急先鋒。
在網紅、大V們的合力推動下,「吃糖」慢慢變成了一種原罪。
最近流行起來的「抗糖飲食法」,就是主張為了阻止糖分攝入,拒絕主食和水果。
這種極端飲食方式對於大多數一日三餐吃慣了精製主食的中國人來說,自然是難以嚴格遵守的。
更何況,正餐之外,還有各種來自網紅零食的碳水誘惑,隨時可能導致一場抗糖大計前功盡棄。
這時候,一些美其名曰幫助人們輕鬆抗糖的產品——抗糖丸、抗糖口服液、抗糖洗面奶應運而生。
有人一邊奶茶蛋糕不離手,一邊狂吃抗糖丸、喝抗糖口服液補救,結果這麼大起大落一周,該長痘還是長痘。
枸杞泡可樂的朋克養生大法也被挪用到了改良版的抗糖計劃裡。
偷偷把抗糖粉倒到奶茶裡、就著最後一口可樂送服一粒抗糖膠囊,自欺欺人選手們又能在今天過得很健康的幻覺中安心睡去。
而在更多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抗糖產品更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為了很多碳水主義者的剛需。
早上起床,洗手臺上赫然放著傳說中500+RMB一支的貴婦級別的抗糖化洗面奶;晚上護膚,臉上貼著的是50+RMB一張的號稱「生命之力」的抗糖化面膜……
甚至還有專門針對米飯愛好者的脫糖電飯煲,仿佛只要經過這口高級鍋的烹煮,米飯就能成功化身為高級食物。
儘管大多數時候,這些產品的使用者最終會發現,效果似乎並沒有預期中這麼明顯。
關於所謂的脫糖電飯煲,@老爸評測 也對市面上最主流的3款進行了實驗,最終證明,經過脫糖處理的白米飯的GI值,甚至比處理之前還要高一些。
但這些不怎麼樂觀的結果,似乎並不妨礙一些消費者繼續砸錢,將其當成自律的替代品。
仔細一想,這些被年輕人們大肆追捧的抗糖產品,和早已被揭穿的保健品、保健儀器的套路如出一轍。
吞幾粒酵素就不需要運動,喝一瓶抗糖口服液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攝入碳水……
吞咽抗糖產品的幾秒鐘,所有的負罪感煙消雲散。甚至給人一種正在進行自我拯救的奇怪錯覺。
02
無處不在的控糖焦慮
說實話,在經歷大量智商稅產品的無情收割之後,如今的消費者——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已經很難被單純的忽悠型概念矇騙。
抗糖的概念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也有些「天時地利」的意味。
早在今年6月,知名電競選手Uzi因糖尿病退役,就已經嚇壞了一眾網友。
彼時,這屆年輕人最大的困擾,不過是熬夜、脫髮、睡不好,可23歲的Uzi患糖尿病的現實,終於把他們推向了另一種擔憂——
原來年輕已經不再是自己揮霍身體的最大籌碼。
去年12月,微博粉絲近千萬的視頻博主@毒角show 通過視頻宣布自己得糖尿病的消息;
今年8月,楊天真因為切胃手術被送上熱搜,在隨後的幾次發生裡,她坦承了自己6年糖尿病史的事實,並稱做不到控制飲食,只能選擇手術……
越來越多的個體正在以親身經歷證明一個事實:糖尿病這種傳統認知裡的老年病,正在年輕化。
儘管糖分攝入過量並非是糖尿病的最終成因——
事實上,糖尿病是一種因為胰島素分泌異常引發的慢性病。導致這種病的直接原因,通常情況下是肥胖和壓力大。
然而不可否認,糖分和肥胖、甜食與壓力之間又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更何況,肥胖本身也是這屆年輕人頗為關切的議題之一。
因此,在對疾病的恐慌中,人們很容易把抗糖和健康聯繫在一起。
越來越多嗜甜如命的年輕人,終於在保命和及時行樂的選擇題裡,默默地把奶茶甜度從7分降到3分,邁出了人生第一次投降的艱難一步。
如果說最初的抗糖是年輕人出於健康的自行選擇,那麼如今抗糖及其相關產品的大行其道,則離不開整個社會對外貌焦慮的推波助瀾。
抗糖與抗衰老之間,雖然並非商家口中那套互為因果的絕對關係,但也存在相對模糊的微妙聯繫。
簡單來說,人體要維持肌膚的年輕態,需要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支撐。
而當人體內過量的還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和蛋白質發生糖化反應,生成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簡稱AGEs),會導致兩類蛋白變性,從而形成皺紋。
談及這一複雜原理時,多數人還會用紅燒肉的圖片作為例證,以更直觀地證明糖化後的肌膚是怎樣一種焦黃失水的狀態。
這種科普的震懾力無疑是巨大的,再加上很多產品的成分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膠原蛋白、還原麥芽、赤蘚醇、假蓽拔精華……
這是目前市場上一款銷量極佳的抗糖丸的部分成分,光看這些名詞,確實足以把似懂非懂的消費者唬得服服帖帖。
這場被極具迷惑性的科學原理包裝起來的健康實驗背後,除了商家們的賣力營銷之外,也離不開明星效應的發酵。
比如去年4月,張韶涵就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的戒糖宣言,在當時被網友追捧為女明星的凍齡秘密。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星們推崇抗糖的背後,幾乎都有專業的醫生和營養師為他們量身定製的飲食計劃。盲目跟風的普通人們,卻未必能從他們在社交平臺的零星分享中獲得多少有用的信息。
如今看來,張韶涵所說戒掉一切加工糖的做法並無不妥,但隨著「控糖」概念的普及、泛化,一些商家也開始有目的地對這種飲食習慣進行包裝、美化。
再加上如今頗為主流的少年少女感凍齡審美,久而久之,抗糖似乎成了一種不需多加分辨的絕對正確。
03
抗糖,一場精心編造的消費謊言
然而一個頗為遺憾的事實是,大多數被鼓吹的抗糖方式,其實只是一場用「抗老」做幌子的精緻謊言。
糖化反會在我們的身體中生成一系列糖化終產物(AGEs)確有其事,然而在目前的研究結果中,還無法證實AGEs和衰老的直接關係。
不僅如此,作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一刀切地不攝入任何糖分,首先會減少酶促糖蛋白的合成,造成低血糖、貧血、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
工人日報就曾經報導過一位因為過度戒糖導致低血糖的姑娘。
因為受到喜歡的博主的影響,21歲的她嘗試每天只進食綠色蔬菜和雞胸肉,結果不出半個月,就開始出現嚴重的低血糖症狀。
在一些在線醫療平臺上,也時常會有女性因為抗糖導致經期紊亂的案例。
即使沒有直接對身體造成實質性的傷害,糖作為供應人體運轉的最直接的能量來源,如果攝入不夠,也容易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身體乏力……
跟節食減肥的原理類似,過度抗糖,反而會導致代謝紊亂,對碳水的欲望更加強烈。
另一個必需澄清的真相是,即使完全不攝入碳水,糖化反應照樣會進行——
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也可以在體內轉換成葡萄糖,用來維持血糖平衡。
可以確定是,目前科學界還暫時還沒有找到靠譜的,抑制糖化反應的辦法。
基於這個事實,市面上所謂的抗糖化產品就顯得更加不倫不類了。
從前文的某熱門產品的成分表可以看出,儘管其中的一些植物提取宣稱能夠起到「抗糖化、防衰老」的功效,但其中的話術卻讓人嗅到一絲似曾相識的氣息。
與此前早就被打破的抗氧化神話如出一轍——
這些成分的效用既沒有具體的科學證據可以支撐,又並非無法找到廉價的替代品。
眼下,抗糖產品的主力消費顯然是正處於「初老」焦慮的年輕人們,但在專家看來,這個群體身體機能正處於不錯的狀態,新陳代謝也較為理想,並不需要刻意抗糖。
大多數人追求的安慰心理固然是情理之中,但把錢花在虛無縹緲的安慰劑上,顯然並不值當。
人們心知肚明的是,更規律的作息和飲食比吃保健品有用得多,只是相比於早睡早起這樣的具體改變,吃點藥、敷個面膜要更簡單。
但必須承認,藥品帶來的安全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甚至因為它的高風險性,反而會掩蓋甚至帶來更多的麻煩。
對於真正想要保護皮膚、對抗衰老的年輕人,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老生常談的辦法,就是做好防曬工作。
畢竟,在已知的皮膚老化誘因裡,紫外線是唯一確定可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