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上海淮海路太平洋百貨要關,我特地去了一趟。店內掛了大量打折告示,依然有序,店員仍舊殷勤。
這家牽扯著不少上海人老舊情懷的百貨商場是1997年開幕的,他們與房東——香港瑞安房地產公司的租約長達20年。
最近《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不續約,太平洋要走了。
一街之隔的K11正當紅,摩登男女進進出出,全然無視太平洋的落寞。
我一度以為太平洋是國企,然而,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臺灣公司。
臺灣遠東集團,是太平洋的母公司,同門的還有「太平洋SOGO百貨」等等其他零售品牌。
SOGO?你是否和我一樣,想起了香港街頭那些漂亮可愛的SOGO崇光百貨,還有內地的久光百貨?別急,後面慢慢講。
這家臺灣公司是1993年進入內地的,上海、北京、成都都有太平洋百貨。
除了即將謝幕的淮海路太平洋,上海還有徐家匯和不夜城兩家店,徐家匯那家與房東的租約還有7年。
太平洋這幾年不斷關店,現在內地只剩9家了。
● ● ●
太平洋背後有故事,甚至可以追溯到1830年的日本。
遙看當年,日本明治維新,百貨起步。後來經濟騰飛,日本百貨以商品豐富、精緻,經營高效、細節考究、對顧客的體貼與尊重聞名,在亞洲樹立了百貨業的範本。
不論是東南亞還是臺灣、香港,乃至內地,百貨業都深受日本的影響。
今天,在上海就有不少日本百貨,新世界大丸百貨、高島屋等等,都是最近幾年從日本進入中國的。
那是在1830年,日本大阪出現了一個叫作「大和屋」的和服店。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經營,成立十合株式會社,並在二戰後不久把店鋪開到東京。
圖為同一時期其他日本百貨
公司在日本多個城市開店,一個叫水島廣雄的人加入,並逐漸成為頭號人物。公司的名稱幾經變更,成為SOGO株式會社,或日本SOGO崇光百貨集團。
以下我們簡稱「日本SOGO」。
到了世紀之交,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民眾消費低迷,百貨業爆發全面危機。
長崎屋百貨、伊藤洋貨行均遭損失慘重乃至破產,而日本SOGO也因為水島廣雄的盲目擴張,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破產之前,日本SOGO已經在新加坡、香港、北京、臺北等亞洲其他城市開出了分店。
● ● ●
1985年,銅鑼灣開出香港第一家SOGO崇光百貨。當日本SOGO遭遇破產危機,香港富豪鄭裕彤和劉鑾雄買下了他們在香港的生意。
以下我們簡稱「香港SOGO」。
鄭劉二人經營有方,香港SOGO的母公司利福國際沒過幾年就上市了。公司還進軍內地,開出了久光百貨。
這幾年,鄭裕彤不斷把自己手裡的股份賣給劉鑾雄,而劉鑾雄兩年前又賣了不少股份給卡達主權基金。
鄭裕彤、劉鑾雄、卡達主權基金,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查看lucyonair的歷史文章,他們對奢侈品、零售業的影響力是國際性的。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臺灣SOGO」的故事。
不同於香港,日本SOGO是由一個叫作章民強的人打開臺灣市場的。
章民強1920年出生於中國浙江,在浙江、上海一直生活到國共內戰,1949年隨國民黨到達臺灣。
章民強在臺灣幾次創業都比較成功,他通過自己創辦的臺灣太平洋建設集團,與日本SOGO合作,一起創辦了臺灣SOGO。
然而,臺灣SOGO與日本SOGO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遠不像香港那樣清晰。
章民強的人生和事業也是起起落落,天災人禍之下,他一度自顧不暇,將臺灣SOGO交到他人手上。
接手的人名叫李恒隆,資料不多,似乎一開始是章民強的得力下屬。
章、李二人後來反目成仇,在最近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兩人為了爭奪臺灣SOGO,不惜掀起一次次軒然大波。
不僅訴諸司法,還牽扯到了陳水扁貪腐弊案,簡直不惜置對方於死地。
直到今天,兩個人的惡鬥還沒有明確的句號。然而出生於1920年的章民強已近百歲,李恒隆這些年自然也沒有專心於百貨生意。
今天,令上海人唏噓的,即將謝幕的上海淮海路太平洋百貨,是臺灣SOGO在內地的生意。
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後的這段時間,臺灣SOGO狀態還不錯。
他們以「太平洋百貨」這一品牌在內地拓展,當年的新聞裡,一大批臺商躊躇滿志,要跟著太平洋攻佔上海灘。
現在,上海淮海路太平洋要撤了,內地其他地方的太平洋生意也不太好。
總結一下,故事就是,日本SOGO在香港和臺灣各有一個分支。香港SOGO進入內地開出了久光百貨,臺灣SOGO也進入內地,開的是太平洋百貨。
● ● ●
內地百貨業似乎都不太好。確實,中國政府重拳反腐打擊了奢侈品消費,而銳不可擋的電商滿足了普通百姓的日常需求。
今天的內地百貨無不挖空心思做「體驗消費」,他們提高餐飲比例,舉辦親子遊園活動,艱難拉升著客流、人氣。
然而,臺資百貨的光景似乎更落寞一些。
曾與臺灣的朋友聊,據說現在的臺灣青年,也有點日本式的頹廢,進取精神不那麼足。臺灣力量在內地消費、服務行業漸漸褪色。
比如,臺灣有新光三越與SOGO這兩家明星百貨公司,他們都源於日本,都進了內地。
在北京新光天地,臺灣和內地夥伴鬧翻,新光天地也被改名為「北京SKP」。臺灣日月光百貨,在內地項目寥寥,為了吸引人氣,不斷擴大餐飲比例,變得像個餐飲中心。
今天在內地,深受日本百貨影響,曾經代表先進管治理念的臺灣百貨,正像一艘巨輪,一點一點向下沉。
內地當紅的是香港零售商,他們也是厲害的地產商。
有的源於老派英資洋行,比如九龍倉、會德豐、太古;有的是香港後起之秀,恒隆地產在香港是一個靠地鐵上蓋商鋪發家的小公司,在內地出了大風頭;新鴻基,成功地押注在一線城市,他們與大品牌關係好,不愁人氣。
與臺灣百貨相比,香港零售商更重視控制權,在內地通常都是獨資,而且,他們都是地產商出身,物業是自己家的。
臺灣百貨公司似乎更願意找內地有資源的企業合作,物業通常也是租用別人家的。
香港商人務實,把零售、商業地產當成科學來研究,心無旁騖;這個故事裡的臺灣商人對島內政治關注太多,似乎沒有做好零售商的本分。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
而我們這些看客,不過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公平的戰場,讓優秀的,獲得嘉獎,讓老去的,離開罷了。
▶推薦閱讀
回復「目錄」,查看主要文章目錄
回復標題前數字,閱讀這篇文章
5.一個奢侈品店員的十年
13.為什麼阿諾得不到Gucci?
15.開一家奢侈品牌酒店
19.我們發現了PRADA中國代工廠
26.亨得利,亨達利與亨吉利
31.最好的巧克力?GODIVA可不算
44.歷峰老闆魯伯特:只愛「藍血貴族」?
56.那個主宰Mulberry的亞洲女人
60.一個奢侈品牌在中國的找鋪困境
64.中國廣州有一家Michael Kors代工廠,名叫「世門」
70.CHANEL調價:猶太商人的勇敢變革
82.香港上市後的Prada,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88.中國人成為Alexander McQueen最大客戶,因為富二代?
97.I.T沈嘉偉:從代購水客到潮店國王
106. 我的第一件奢侈品
109. 我陪閨蜜選婚紗,為什麼沒去Vera Wang?
121.一種叫「原單」的奢侈品灰色市場
號外11.厭倦LV的中國富人
號外30.保時捷的陰謀
已入駐今日頭條、鈦媒體專欄、界面新聞等多平臺
回復「群」,加入讀者群
請留言,感謝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