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以前,人們就很喜歡通過仰望天空,從太陽、月亮、恆星、行星中找尋規律,預測未來。所以,彗星,在一定的時間划過天空,留下軌跡,必定是早早就被佔星者列入重點觀測對象。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我們對天文的探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彗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就可以尋找到彗星的痕跡。在一塊掛毯上,描繪了諾曼人侵襲不列顛群島的畫面,那是1066年的事情了,在那幅畫面面中,天空出現了彗星的痕跡。當然,在中國、在古希臘,人們也早就發現了哈雷彗星。因此,不可避免的,彗星也被認為是一些或好或壞的預兆。
當談到彗星,我們都會想像一個模糊的斑點和一條長長的彗尾。但事實,不僅僅是如此,彗星和小行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我們之前的討論中也早已經談到過小行星和流星,彗星和小行星一樣大體是太陽系形成後殘留的碎片,只不過彗星是冰和巖石更加均勻的混合物。
彗星在深空中形成,但它們多存在於橢圓形軌道,太陽使得其中存在的冰融化,產生升華現象,從而產生氣體,在周圍形成雲霧。這就是為什麼彗星總是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為什麼彗星也被稱為「長毛的星星」。
彗星中堅硬的部分為彗核,雲霧的氣體部分為彗尾。
說到彗尾,其實彗尾並不是我們所想的一條,真正的彗尾是有兩條的,這取決於彗尾中的物質。
在升華想像出現時,不僅有氣體散出,其中的巖石和灰塵也會釋放一部分離開彗核。氣體部分被太陽電離,從而失去電子,在磁場的作用下指向太陽。而巖石和灰塵的部分,受到陽光的影響,光壓會推動灰塵顆粒朝向另一個方向。這裡拿一個典型的例子,1997年亮度大的嚇人的海爾-波普彗星,從這顆彗星上我們能夠明顯的看見兩條方向的彗尾。
在1910年,地球穿過了彗星的尾部,在彗星的尾部成分中含有氯化氫(有毒氣體),雖然當時引發了一些恐慌,但其實這並不值一提。因為,雖然彗尾很長,可以延伸千萬公裡,但密度非常低,就我們呼吸的的空氣,密度也是它的一百多萬倍。所以,如此低濃度的氣體,必然是不會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