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彗星(一):彗尾

2021-02-08 天文學探索

在遙遠的以前,人們就很喜歡通過仰望天空,從太陽、月亮、恆星、行星中找尋規律,預測未來。所以,彗星,在一定的時間划過天空,留下軌跡,必定是早早就被佔星者列入重點觀測對象。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我們對天文的探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彗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就可以尋找到彗星的痕跡。在一塊掛毯上,描繪了諾曼人侵襲不列顛群島的畫面,那是1066年的事情了,在那幅畫面面中,天空出現了彗星的痕跡。當然,在中國、在古希臘,人們也早就發現了哈雷彗星。因此,不可避免的,彗星也被認為是一些或好或壞的預兆。

當談到彗星,我們都會想像一個模糊的斑點和一條長長的彗尾。但事實,不僅僅是如此,彗星和小行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我們之前的討論中也早已經談到過小行星和流星,彗星和小行星一樣大體是太陽系形成後殘留的碎片,只不過彗星是冰和巖石更加均勻的混合物。

彗星在深空中形成,但它們多存在於橢圓形軌道,太陽使得其中存在的冰融化,產生升華現象,從而產生氣體,在周圍形成雲霧。這就是為什麼彗星總是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為什麼彗星也被稱為「長毛的星星」。

彗星中堅硬的部分為彗核,雲霧的氣體部分為彗尾。

說到彗尾,其實彗尾並不是我們所想的一條,真正的彗尾是有兩條的,這取決於彗尾中的物質。

在升華想像出現時,不僅有氣體散出,其中的巖石和灰塵也會釋放一部分離開彗核。氣體部分被太陽電離,從而失去電子,在磁場的作用下指向太陽。而巖石和灰塵的部分,受到陽光的影響,光壓會推動灰塵顆粒朝向另一個方向。這裡拿一個典型的例子,1997年亮度大的嚇人的海爾-波普彗星,從這顆彗星上我們能夠明顯的看見兩條方向的彗尾。

在1910年,地球穿過了彗星的尾部,在彗星的尾部成分中含有氯化氫(有毒氣體),雖然當時引發了一些恐慌,但其實這並不值一提。因為,雖然彗尾很長,可以延伸千萬公裡,但密度非常低,就我們呼吸的的空氣,密度也是它的一百多萬倍。所以,如此低濃度的氣體,必然是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相關焦點

  • 彗尾拖著常常的尾巴~~
    彗星---太陽系中美麗壯觀的小天體,它們往往拖著一條常常的尾巴。但是這條尾巴可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
  • 《你的名字》:當彗星真正撞擊地球?
    其中,電影中所提到的迪亞馬特彗星一個重要的劇情點,那麼,你對彗星了解多少呢?讓我們來聊聊吧。▼什麼是彗星?首先,彗星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
  • NEOWISE彗星
    英仙座流星的前身,是周期彗星史威福-塔託釋出的塵埃微粒。在影像中,曳著寬廣塵尾掠過北天的幽靈狀天體,則是地球住民目前最鍾愛的NEOWISE彗星。              NEOWISE彗星節理分明的彗尾影像提供與版權:Zixuan Lin(Beijing Normal U.
  • 從《你的名字.》說到彗星
    三葉的奶奶宮水一葉提到,彗星出現時,會出現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在給三葉的講述中,非常具有哲學韻味的方式解釋了時間的本質,這也為後來三葉和瀧能夠利用結和口嚼酒而穿越時空提供了線索,最終成功的讓小鎮的居民撤離彗星撞擊輻射的範圍,躲避了致命的災難,八年後兩人最終相見並知道了對方的名字,真可謂人世間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 彗星是什麼,為何成為了「掃把星」?
    △《通志天文秘略》「彗星入北鬥」和「彗星犯月」(明代欽天監選擇坊戈永期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在西方,也有很多關於彗星不祥的記錄下圖描繪了1556年的彗星,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彗星十分耀眼,然而,就在這年的五月,君士坦丁堡發生了大地震
  • 北半球大彗星?比太陽還亮?
    給EN菌一篇文的時間,來解答關於這顆彗星,你想知道的一切~ 彗星,無論是像電影《你的名字》裡划過夜空一般驚豔,還是像劇集《權力的遊戲》裡被認為是重大事件的預兆,它們總能引人注目卻又保持著神秘感,那麼彗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天體呢?彗星的本體並沒有影視作品或者古老傳說中那麼玄乎,甚至有點「土」。
  • 邂逅6800年出現一次的最亮彗星 追「星」一族如願以償
    彗尾劃破藍色夜空他所說的「F3」是編號為C/2020 F3(NEOWISE)的彗星,7月中旬以後,這顆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出現在傍晚的西北方低空,觀測條件越來越好,也成為許多攝影愛好者和天文愛好者近日的追逐對象。7月19日,李化和朋友們用相機鏡頭捕捉到了這顆彗星,鏡頭裡,彗發彗尾都清晰可見,在其他亮星點綴之下,這顆彗星漂亮的雲霧狀彗發劃破藍色天際,讓深空宇宙更顯幽深神秘。
  • 彗星拖著長長彗尾來了,5月17日與地球最近,肉眼或可見
    在宇宙中,彗星是比較多的,此前我們還「目送」了2顆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彗星「奧陌陌」、「鮑裡索夫」離開。從尺寸來看,這些彗星和一般常見的小行星尺寸相差不大,但是在我們視野範圍內,彗星的「外形」相對較大。因為彗星的彗核雖然很小,但是由於彗星的主要組成成分是揮發性物質,意味著當這些物質在受到熱量時,就會出現揮發的現象。
  • 兩顆彗星將在本月過近日點,公眾有望一睹「天外來客」風採
    新華社天津5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兩顆非周期彗星將分別於本月4日和31日過近日點。如果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我國感興趣的公眾可嘗試關注,藉助天文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有望在近日點前後一睹這兩位「天外來客」的風採。  在4日過近日點的這顆非周期彗星,其編號為C/2017 T2。
  • 羅塞塔探測器發回照片,67P彗星表面細節曝光,曾有物體伴飛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說到彗星,其實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哈雷彗星」,畢竟這是一個比較知名的周期性彗星,每隔76-79年就會回歸一次,當它回歸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巨大的彗尾。由於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所以我們對它較熟悉。
  • 天文愛好者成都拍到F3彗星 邂逅「星際流浪者」
    C/2020 F3的彗星正路經地球,讓北半球的天文愛好者又有了仰望星空的理由。攝影愛好者廖奎在成都拍到的F3彗星(疊加照片)廖奎的鏡頭下,天空微藍,F3發出迷人的光輝,通過肉眼可以清晰分辨出彗核與彌散狀的彗尾。廖奎介紹,由於緯度原因,成都能看見彗星時,仰角較低,幾乎平行於城市天際線。
  • 新一波彗星組團而至,快定好鬧鐘!
    不過,接下來的幾周,將會有一大波「新面孔」組團而至,重新點亮夜空!傑拉德·黎曼(Gerald Rhemann)於10月16日捕捉到的阿特拉斯的彗發以及其短粗的彗尾,彗尾朝向東北圖源:Gerald Rhemann我觀測的時候,使用了一個斯旺帶濾光片,可以過濾其它顏色的光,保留綠光,這對於富含綠色C2[1]氣體的阿特拉斯彗星(C/2020 M3)來說可以顯著增加其與黑色天空的對比度,提高能見度。
  • 萬眾矚目阿特拉斯彗星C/2019 Y4,土崩瓦解,等了個寂寞?
    科學家對這顆彗星寄予厚望,壓力之下,它破裂了。2019年12月28日,天文學家在夏威夷發現了一顆正在前往內太陽系的彗星。隨著C/2019 Y4(阿特拉斯)彗星接近地球,科學家預測它的亮度會持續增加,直到它在天空中呈現出通過肉眼就可能看到的壯觀景象。
  • 首顆星際彗星發生分裂——來自星星的你,能否順利返航?
    雖然分裂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一顆彗星能否發生分裂與彗核的大小和成分有關。彗核是彗星的本體,直徑從幾百米到幾十公裡不等,是一個由水冰(85%)、氣體冰(5%)、塵埃和有機物組成的——易碎的「心」。 彗星結構比較鬆散,當它靠近太陽時,受到太陽加熱的影響,冰物質開始升華,發生除氣作用。除氣作用可以使彗星的自轉加速,離心力增加。
  • 彗星與生命起源【一周節目縱覽】07.13-07.19
    層層透視大宇宙:第5集 (7月13日)《層層透視大宇宙》使用驚人的CGI技術,剖析彗星,層層剝開它的彗發和彗尾,探索這些神秘的太空訪客的秘密彗星憑空出現,拖著耀眼的光輝划過天空,在消失於黑暗前散發出美麗的煙火。本片將揭示我們與彗星的非凡關係,探索這些冰冷的土球如何幫助我們解開地球上的生命之謎。
  • 彗星:我破壞系守鎮,還導致恐龍滅絕,但我是個好星星
    不過,如果追溯彗星的暗黑史,彗星這鍋似乎背得還真不冤枉。  雖然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這件事已經得到了大部分科學家的認同,但至今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顆彗星的軌道受到了擾動——儘管這顆彗星受到的束縛力很弱,但是卻很穩定。 而就在最近,哈佛大學教授麗莎·蘭道爾跟她的合作者提出,雖然最終撞擊地球的是一顆彗星,但導致它撞向地球的元兇卻另有其「人」。
  • 水兄教你如何抓住斯萬彗星!
    事實上當斯萬彗星一出世,便透露出「明星相」,這從它的名字和發現時的位置就能看出。今天我們所說的斯萬彗星是指C/2020 F8 (SWAN) 斯萬彗星。因為彗星接近太陽時會產生明顯的噴發物,形成彗尾,其中含有氫,有機會被SWAN記錄下來。不過,SWAN的圖像是一個大範圍的、非高精度的全天圖,雖然它能覆蓋各個方向上的彗星,但是只有當噴射出的氫的數量足夠多才能被發現,這也是為什麼好幾顆斯萬彗星在被發現時已經過了近日點。
  • 六探測器圍堵彗星,只有一個安全到達,發現「火山」正在噴發!
    哈雷彗星是牛頓的好朋友愛德蒙·哈雷在1705年時計算木星和土星對彗星周期影響時發現的,他發現1682年出現的這顆彗星與1531年阿皮昂(Petrus Apianus)以及1607年克卜勒觀測的彗星的軌道關鍵參數幾乎相同,所以他大膽推測這顆彗星將在1758年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