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有「話題」標籤真的很方便我這種散裝寫東西的人。以前我做頁面模板的時候專門有一個關於吃飯做菜的系列,後來很久不更新,就把它們去掉了。今天做晚飯的時候又生起了寫文章講講做飯的心思,那些年代久遠的小文章似乎也可以還魂了。
然而那個時候我的公眾號裡還沒有「原創」標籤,所以竟然無法加入進來。那我在這裡貼一下,歡迎有興趣考古的小夥伴們戳進去看看:三個菜譜都是在美國的時候寫的。可能身在異鄉,做飯的時候倒十分是安慰。
今天要寫的是一葷一素的一餐飯。葷菜是金蒜雞湯,素菜是雞油白菜。
秋天了,燉雞湯是很美好的事。但往年的雞湯總覺得欠了些什麼。也別出心裁地把粉絲泡好了丟在雞湯裡煮煮,撈出來,澆上雞湯後再放點蒜蓉、剁椒,十分美味。但雞肉總是柴,塞牙,沒什麼味道。湯也做不到讓人一口一口喝得歡暢。後來只能嘆息,這就是家庭廚房和餐廳大廚的區別,想喝足夠好的雞湯還是去下館子吧。
我們為了喝雞湯去下館子的話,去的是一家叫做「壓壹鍋」的店。他們家的榛蘑燉雞很不錯。吃完了再打包一份(雞湯可無限「續杯」),晚上回來弄個雞湯麵什麼的。他們家雞湯入口鮮美無比,鹹淡適中,一碗一碗喝得停不下來,湯上也沒多少浮油,不會有特別負罪的感覺。
後來我覺得,那特殊的鮮美應該和雞湯上桌後加入的一味小料有關:那是一小碟金色的蒜粒。因為打包回去的雞湯再加熱,比新鮮的遜色很多。儘管和「剩」有關,但遜色程度之大還是頗令人失望。後來我動了心思,打包雞湯的時候讓同時打包一份金蒜。回家切了蔥花和金蒜一起加入,風味頓時還原個八九成。
除此以外,雞湯好喝與否,和雞肉有極大關係。也曾從網上買過比較貴的號稱是特殊品種的雞肉,但經過解凍的肉,完全不是
新鮮肉的對手。如果真的要好好享受一餐美食的話,應該從吃過早飯就開始準備——去超市或農貿市場,買鮮活的食材回來,端上午餐的飯桌。第二個是雞的
年齡。比如很多人一般覺得老母雞燉湯很補。但其實老母雞肉又柴又緊,燉再久、保留再多脂肪也改變不了這一點,就很難好吃。白白的雞絲分明的一整塊肉,看到就想夾到郭仔碗裡,它至少可以用來充值一點夫妻恩愛積分。如果是年輕一點的雞,處理得當完全不會柴。第三個是雞的
種類。但這個我也不專業,畢竟哪有機會哪有本事精確區分不同種類的雞呢?不過,我不認識,錢認識。我媽從市場上買來的連毛15一斤的土雞,那濃鬱的香氣、鮮嫩的口感,令人感慨以後再也不用去壓壹鍋了。但如果是12一斤的雞,風味稍遜色也罷了,可以接受,最不好的是整塊的瘦肉很柴。第四個是雞湯裡的
配菜。也許是為了既吃到葷菜的味道又不至於背負葷菜的卡路裡吧,我媽是個很喜歡在葷菜裡挑素菜吃的人。她以前會在燉湯的時候積極準備一堆配菜,如山藥、白蘿蔔。山藥還罷了,最多會吸收雞湯的香氣,但看似沒味道的白蘿蔔放多了會干擾主味。有一次她放了太多白蘿蔔,以至於雞湯裡有微微的酸味。於是後來我決定鬥膽向母上諫言,雞湯裡就只放蘑菇吧。如此改革後,果然湯味大大改觀。又有一次,放了太多香菇,以至於香菇味兒太濃,壓過了雞肉香,也不好。所以要均衡,不能貪。雞肉要
剁小塊,大體上不超過一顆桌球的體積。再大,不好入味。咬起來寡淡。
去腥的辦法,父母那一輩習慣汆一遍,撇去浮沫。如果是牛羊肉這樣味兒衝的肉,把汆肉的水得全倒了,另起清水才行。
但慢慢觀察和摸索後我發現這樣很不划算。只撇去浮沫,湯色不清亮,也會有殘餘腥味。換水的話,又心疼風味喪失。在燉之前,先用一個不怕排骨、花蛤殼這樣硬質食材的不粘鍋,把雞肉炒一遍。姜切片,蔥切大段,花椒粒五六顆,八角一兩個,桂皮幾小片,香葉三五片準備好。
鍋燒到五成熱,乾鍋直接下雞肉開炒。雞肉自帶的脂肪會被煎出油,它慢慢出油的時候就倒入準備好的那些香料一起炒。中小火炒起來,慢慢雞油會越滲越多,個把雞皮還會有局部金黃色。在這個過程中,雞肉的水分被炒掉一些,去腥效果非常好。肉變得緊實一些,雞油也滲出不少後,把雞肉撈出來放進高壓鍋裡。不要端起炒雞肉的鍋直接往下倒,千萬別。我會用筷子一個個夾起來,不用漏勺是怕金屬勺子對不粘鍋不好。那些八角、桂皮之類的香料隨緣帶少許就行,薑片可以帶上過去。其他的就倒進小碗裡備用。
進入高壓鍋以後,加入
熱水!熱水!熱水!稍微淹沒雞肉就可以,不要太多水。我家是電壓力鍋,設置個40分鐘的程序就不管它了。這個時候可以準備金蒜。
普通蒜瓣剝好洗淨,切片切絲切粒——最好是遵守這個次序,雖然費點耐心,但省事很多。如果實在嫌麻煩,切片切絲一定不能少。然後就剁,不用很大勁,主要還是耐心。幾分鐘就可以剁成比較均勻的蒜粒了。在剛才倒出了雞油的鍋裡再添一點油,普通炒菜油就可以,油還溫著,沒熱起來呢,就把蒜粒倒下去,小火煎。因為油少,一般不能漫過蒜粒,為了讓它們受熱均勻所以要翻動,攪動。耐心等它們變成金黃色,關火,把蒜粒撥到鍋底的一側,傾斜鍋身,自然濾油,得到金蒜。
(煎蒜的過程中好像沒多少油的樣子,其實圖4濾出來不少。)
(手機智能濾鏡的結果,這個蒜的顏色有點失真,其實沒有這麼黃。)
開始準備炒白菜。洗淨的白菜葉控水。用V字形,把每一片白菜葉的菜葉和菜幫分開。菜幫切絲,菜葉隨便切吧切吧的塊就行。白菜需要一點清爽的淡淡的辣味,青線椒再好不過。不要選特別辣的那種。切成辣椒圈。大蔥白切蔥花——和灑在湯上的綠綠的小蔥花不一樣哦。這個大蔥花就是把大蔥就對半剖一下切小段就可以。等高壓鍋的四十分鐘過去,直接放氣降壓,因為水位線比較低所以不用擔心會從排氣口噴出水來。壓過的雞肉不怕因為熟度不夠而影響口感。這時候再入煲湯砂鍋。加入新的熱水到合適的程度,水燒開後加入蘑菇。如果要把泡了幹蘑菇的水加進來,那麼這個水也必須提前燒熱。
做肉的原則,除非特殊需要,否則
不要讓肉接觸冷水或冷下來。會讓蛋白收緊,影響口感。蘑菇加進去就第一次放鹽。有的烹飪說明上會寫,過早加入鹽會影響肉的口感云云。但是如果等到要喝的時候才放鹽,雞肉裡面會特別寡淡。那麼個大砂煲,就放一小勺鹽多一點,不到兩勺。基本上就平時一個正常分量的菜的鹽量。這點鹽放下去後,嘗一下湯,正常是嘗不出任何鹽味的,它就是打個底。
砂鍋的火放在最小檔。讓雞肉和蘑菇談一場咕嘟咕嘟的戀愛去吧。
(還沒撇去浮油,看著明晃晃的,聞著很香)
這邊我們把白菜炒起來。這個雞油白菜太香了,每次都是一掃而光,所以準備的時候就往最大量上考慮。既然菜量大,也就更費油。先前煎金蒜剩下的油待在鍋裡,再勻入一點剛才準備好的雞油,湯表面若是浮油太厚,也可以大大方方撇出來放一邊備用。那是油水混合物,不能這個時候下鍋。
油燒個七八成熱就行,炒菜嘛無所謂,隨便搞搞就不錯。把蔥花辣椒圈倒進去,翻炒至辣椒圈軟了,再放白菜幫。白菜幫翻炒幾下,可以把撇出來的湯上浮油倒進去。再翻幾翻,抓起白菜葉放進來。別直接倒,因為容器底部往往還有水。
白菜葉軟了就關火或者放最小火,調入鹽,白胡椒粉,糖。雞精可選,選雞精的話鹽稍微少放一點。糖可以是白砂糖,也可以是代糖。青菜中調入一丟丟甜味真的會帶來口感上煥然一新的效果。從健康角度考慮,可以用零卡代糖代替白砂糖。我在《發吃系列丨厚味與薄味》中提到,出鍋的時候可以巧妙地提一下「薄味」,白胡椒粉就是發揮這個作用的。一定要放。但其他完全素炒青菜的時候可考慮來點綴的的芝麻油、花椒油,在這個雞油白菜裡就不要放了。倒不是油太多的問題,青菜一般都很能吃油不怕這個,而是這些味道太有性格的油會壓住雞油的香氣,這道菜就沒性格了。
(這個菜因為太家常而很難拍出震撼的效果,用這個中二的濾鏡來強行加戲吧。)
雞湯和蘑菇繾綣舒展之時,也可以招呼家人快樂地盛米飯、準備碗筷,小朋友要去洗手,戴上吃飯圍兜了。他們忙活著,把飯前的儀式感推到最高潮,在廚房裡的人,也要完成雞湯的最後一個步驟,調味。
其實沒有什麼玄妙的。鹽和白胡椒粉是必選,雞精麼,選上也無所謂。撒入金蒜的一瞬間,能聽到輕微的、脆脆的蒜粒吸入湯汁時的嗤啦聲。如果你的金蒜火候稍過,也可以稍稍調入一些糖來平衡苦味。再嘗一下,確認雞湯口味抵達完美之境,選一個漂亮的餐具,有肉有菜有湯地盛好,端上桌以後,再灑入蔥花香菜末,綠油油的顏色點綴在最上面,有點西餐中dressing的意思。像是一聲大喊:「開飯了」!
可以像壓壹鍋那樣準備一小碟辣醬,口味重的人可以把雞肉蘸蘸再吃。但如果雞肉真的軟嫩,雞湯味道合適的話,空口直接吃,鮮美得很。
餘下的雞油在煮方便麵/螺螄粉/米粉米線/麵條的時候調入一勺半勺的,注入靈魂!
(即使是在一個聞脂肪色變的時代,也很難拒絕這等滋味。)
花椒一定不要超過十顆。湯裡若能嘗出麻味,這湯就失敗了。
用泡蘑菇的水來燉雞湯是個好主意,但如果泡得比較久,水色較深,請稀釋一下。也就是,用清水兌淡了以後,把這個淡一點的蘑菇水倒入適合的量。不要無腦全倒。蘑菇水太濃,也會搶奪雞肉的味道,甚至會讓湯裡有類似中藥味的苦味。
炒白菜不要忘記放糖。如果是炒青菜,青菜葉要先用水汆一下,燒開後放進菜葉,十秒到二十秒就撈出來,不必等水開。撈出後過冷水讓它迅速降溫,然後控水。再簡單快炒,菜葉會清脆且青翠,十分爽口。
可以吃雞湯泡飯的情況下,米飯也不要做硬了。就算可以雞湯泡飯,雞湯也不要可以做鹹。
新手要多嘗味,因為老手也會這麼做。少量多次,大概率不會失手。做飯要有耐心。
其實全程用砂鍋來煲,費時費火不說,效果不會特別好。高壓鍋和沙煲聯手,看起來麻煩,其實是達到理想程度最方便的做法。
OK,去嘗試吧。喜歡的話就大喊「太好吃了!」,來作為對我的感謝^_^
最後發一張我最喜歡的畫著櫻花的碗盛雞湯的圖來結束此文。餓了嗎,餓了點個在看,就右下那個↘ 看在雞油白菜的份上,點個讚也別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