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出品的知乎 Live 曾被評為 2017 年度 2 月份最受歡迎的 Live,曾拿過知乎 Live 評分榜總榜、教育榜和藝術榜三個榜的評分第一,被媒體稱為「榜霸」,但他卻始終說自己是一個「笨拙」的人?
普通人常說的「笨」、「不機靈」到底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嗎?在他人看似「笨拙」的背後,他為了成功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知乎 Live 優秀主講人,資深主持人@張皓翔 將用他分享的《「笨拙」的人,能否在競爭中取勝?》帶我們揭曉答案。
大家好,我叫張皓翔,是一名節目主持人、製作人,但在線上,我還是一名聲音教練,俗稱「賣課的」。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話題是,「笨拙」的人能否在競爭中取勝?
這個題目非常高端對吧,其實就是講講作為一個既不聰明也不靈活的人,是怎麼把課賣到知乎曾經的銷量第一。
大家別急著走,我不是來賣東西的,這倒也不是因為我有情懷,而是因為我自認沒有這個能力。
今年我接受了一次採訪,記者老師問我,你是怎樣應對焦慮的呢?
我說哎老師我不焦慮啊?
記者特別驚訝,她說你為什麼不焦慮呢?
還有這麼問的,我說……因為我無能啊。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無能,所以就接受了命運,還有什麼可焦慮的呢。
老師恍然大悟,對我稱讚有加,加了微信,回去之後,就告訴我,採訪被掐了沒播。
我也沒好意思問為什麼不播,但我有點能理解:一個中年油膩男子,上來就大咧咧說自己無能、接受命運之類的話,怎麼聽怎麼都有點太喪了,非常負能量。
但我的本意真的不是這樣,我是說,人不能活在虛妄當中,只有看見並接受了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開始真正的努力,並在對自己的戰爭中取得一點勝利。
2016 年,我開始嘗試媒體融合,在線上製作內容產品,到今年 7 月,我的製作人明月老師開心的通知我說:小張,咱們的課達到知乎私家課銷量第一了。
這件事當然挺不錯的,但對大家來說,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尤其這裡是北京,我們見過很多比這大萬倍、十萬倍的勝利。
但如果這一切得來並非是因為聰明靈活,而是因為笨拙,你會不會覺得有點意思呢?
我不確定,但有幾個故事想和你分享。
1. 一次源於賭氣的進入
早在 2012 年,我到兄弟臺交流新媒體運營,座談會上,有人問:「哎,你們主持人在網上活動獲得的收益,臺裡抽成嗎?」負責人說:「目前不收錢,但下一步準備出臺管理細則。」人家就接著問:「那要是主持人沒有打著臺裡的旗號呢?」他斷然回答說:「主持人在網上活動,不可能不打臺裡旗號。」
雖說我那時已經離開一線幾年了,但畢竟是主持人出身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玻璃心碎了一地。
一定要依附在機構上才有價值嗎?我可不可以擁有自己的價值呢?
從此,在我將近 200 斤的幼小心靈中埋藏下了一個願望。
到 2017 年 2 月,我在知乎開了第一場 Live,不忘初心啊,我就沒打臺裡旗號,還取了個在網上搜不到的名字。
這真的太笨了對吧,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怎麼敢買你東西呢?基本上就是自尋死路了。
但說來也怪,因為自己也知道這是死路,你就會想各種辦法求生。
笨人有笨辦法,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就做了很多服務。
比如答疑,那時正值春節,我在邊境度假,室外零下 40 度,我也不出門,就整天答疑——機場候機在答疑,大年三十在答疑,把問題整理出來分門別類答疑,因為後買的用戶是沒有提問權限的,我還開了個 QQ 群隨時答疑。
比如做作業,我在群裡布置作業、還開直播輔導、點評,後來開發了新課程,還免費放給群友聽,等等。
這些服務持續了多久呢?——現在還在答,兩年了。
9 塊 9 啊各位,所以後來的事你肯定能想到了,這場 Live 評分很高,還被知乎評為 2017 年 2 月最受歡迎的 Live 第一名,銷售數據是 23000 多份。
說到這兒,你肯定也發現了一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笨人自有笨福氣。
2. 一組作繭自縛的課程
開了一個好頭之後,應該怎麼做呢?
語音、發聲和溝通表達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從學科的角度,開 100 場 Live 都講不完。從商業上來說,也應該趁熱打鐵。
但是,因為整天輔導答疑,兩三個月,我徹底忘了這件事…...
眼看我還沒有紅就要過氣,知乎的老師再一次把我從錯誤的道路上拉了回來,說「哎你上次那個不挺好麼,怎麼沒動靜了?要不這樣吧,你也別再開 Live 了,直接開一組課程吧。」
啊?開課程的門檻可比 Live 高——顯然,得到的支持也會更多。
我就這樣意外地獲得了開課程的機會。
好運降臨,那我有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並沒有。
因為我又犯了一個大錯!
開新課的正確做法,大概是把課程產品做好,再花同等力氣做推廣,產品和營銷兩條腿走路,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爭取多賣,對不對?
但當時的一個發現,拖住了我的腳步,你可能也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買過很多課程,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錢花了卻沒得到知識和技能。
於是我學習了教育學方面的知識,終於確定學習和教育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體系,絕不僅僅是我說著你聽著就完事兒,而應該由非常多的模塊和層次來構成。比如我們國家新課改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第一維叫知識和技能、第二維叫過程和方法、第三維叫情感和價值觀。
得給人提供這些東西,那才叫教育,不是我做一個音頻,把它賣了,大聲吆喝,聽啊聽啊,只要買我的課就能人生巔峰,那不叫教育。
所以當時我就自作主張,給課程配套了七個服務模塊,包括教材、打卡、作業、答疑、創作、班級等等,我們是全網當時第一也是唯一這麼做的聲音課。
這挺好啊對不對,很負責任的一個老師,懂理論有實踐也願意踏踏實實做教育產品,還有什麼問題嗎?
有!而且問題很大!!
因為要做大量教學服務,這就導致我根本不敢招生。
你相信嗎?當賣了快 1000 份課程後,我實在不敢賣了,因為自己已經是 7*24 小時泡在群裡,就快要頂不住,怎麼辦呢,我就跑去跟知乎說:「請不要再推薦我的課了,我不想賣了!」
啊,好像錯過了一次發財的機會。
怎麼說呢,如果這不是我自己的事,說出來我都不會相信。
3. 一場突如其來的霸榜
還好,雖然又喪失了一次發財的機會,但我也得到了一些東西。
去年年底,做大數據的知友抓取了所有知乎 Live 的評分數據,去掉評分人數少於 100 的樣本之後一統計,發現我獲得了 2017 年度知乎 Live 評分榜總榜、教育榜和藝術榜三個榜的第一,後來還因此被媒體稱為「榜霸」。
因為這個評分,當知乎準備推出新的戰略級產品——私家課的時候,我又得到了機會,成為第一門私家課的主講人,並獲得了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老師的推薦,他的推薦語是:張皓翔開辦過多場知乎 Live ,好評度非常高。
說實在的,我一個網絡新人,何德何能得到周源老師的推薦呢?這是學員們一分一分把我抬上去的。
到了今年,這門私家課不知不覺賣到過平臺第一了。
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我知道,在課程上架之後,我為這門私家課又做了一些事,比如開了 8 場直播答疑,專門錄製了 12 段視頻示範,100 段音頻示範,花大半年時間精心整理了 100 段賞析材料,還從 20 萬字的文字答疑記錄裡請學員票選出 100 個問題,幾易其稿寫出我的看法,再把這一切都放在了微信服務號裡,沒有找學員額外收過一分錢。
銷售上的成績可能跟這些工作有關吧?其實也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我的運氣好、知乎給我的支持力度大,我不確定。
但我能確定,一定不是因為我聰明。
4. 一本反覆糾結的圖書
這次來知乎分享,其實我特想做一個廣告,因為 2018 年我寫了一本書,為了它,這幾年來我看了大量跨專業的書籍和文獻,下了苦功。我還把之前的課程做了一次重大的升級,今天這麼好的機會,我真的很想提上幾句。
但這個廣告沒法做。
不是因為知乎不同意,知乎的老師對我特友善,還主動說,你可以談談新書和新課,我們對你的內容有信心。
不是因為我有情懷,因為這就是個買賣,做買賣就是收了錢就按承諾給人提供產品和服務,扯不上那些有的沒的。
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因為書稿雖然早就定了稿過了審,但到現在名字還沒定。
出版社的老師給了我兩個選擇,可以取一個有魔力的名字,比如,《21 天練出好聲音》,一聽就很抓人對吧,而且 21 天也確實可以練出效果。銷售數據上顯示,這一類的名字真的有效果!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但我也想取一個特別樸素的名字,比如,《聲音的魅力》,雖然一聽就很不大想買的感覺,但這個名字挺踏實,取這樣的名字我心裡也很樂意。
所以糾結了一個多月,書還是沒名字。
課也是這樣,我也挺想宣傳一下,但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我想你平時肯定有過這樣的體驗,讀一篇文章,閱讀感特別好,飛流直下三千尺,到快結尾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給你介紹了一樣東西,而且這個轉折特別自然,才華橫溢,你不但不反感,反而會大加讚嘆,心裡大叫種草了種草了快買買買,對吧~
我就特想寫出一篇這樣的演講稿~這篇演講稿周二截稿,我一直憋到凌晨四點,陷入了絕望——真的寫不出來,所以我就放棄了,所以這個廣告最終還是打不成。
你肯定已經聽出來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承認自己的缺點,接受自己的命運,安心努力創造價值,這就是我想說的意思。
不過,連我自己都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雞湯香味瀰漫了開來。
你大概會質疑,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為你得到了補償,如果做所謂正確的事卻得不到回報,你還會這樣想嗎?如果在你的職業生涯裡沒有那些榮譽成績,你是否還會這樣堅持?你說的這一切,真的具備向大家分享的價值嗎?
5. 一場擦肩而過的牢獄之災
這是一個特別重大的問題,其實,幾年前,我也曾在心裡問過自己,在這次演講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還有最後一個故事。
大概快 10 年前,我從省臺被派到市臺做節目總監製,就是臺長了,日子是很舒服的,獨當一面創事業,拿年薪有提成,年紀輕輕的,還給你配個車。我幹得也挺不錯,節目收聽率節節攀升,團隊成長也很明顯,應該說人生巔峰就在眼前,但一年多後,我再三申請辭去職務,回到省臺,位置沒了,只有一張冷板凳。
為什麼呢,因為我當時的工作搭檔、管創收的運營總監,老是拉攏我,希望我能配合他的一些不法行為,我拒絕後,他又拼命排擠我,工作變得非常不愉快,我又沒有那種在灰色地帶平衡行走的能力,只能辭職。
之後的幾年時間,我內心都非常消沉。很多朋友都認為我放棄了大好機會,怎麼就不能聰明一點呢,怎麼就不能靈活一點呢?連這樣的機會都把握不住,這輩子註定是一個失敗者,永遠不會有出息的吧。
這些話很傷人,但更傷人的是我也這樣懷疑自己。
然而,人生又給我上了重大的一課,如今,我曾經的這位工作搭檔因貪汙罪被開除公職,鋃鐺入獄。調查組找到我,他們說,今天找你,是想了解一下你們當時的一些經營情況。我第一句話就問,你們看到我的帳了嗎?他們說,看到了,你是清白的。
就在那一刻,我徹底確定,人應該做正確的事,哪怕這件事讓你犧牲利益、付出代價,讓你看起來不合群、不靈活、不聰明。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就算不能準確地踏上每一個節拍,我們仍然要去做正確的事,只要這樣,「笨拙」者就能擁有在競爭中取勝的可能。
打敗別人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輸給自己,就像此刻,我不在監獄,而在這裡。
以上圖文由知乎用戶 @張皓翔 原創
版權歸 @張皓翔 所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知乎「年度 TALK — 新知青年說」已於 12 月 22 日演講完畢,「新知青年說」公眾號將陸續放送全部嘉賓所有演講內容,歡迎關注收看!
「新知青年說」
往期內容
2018 年,億萬個好奇靈魂在知乎相遇, 我們一起經歷的故事、迸發的好奇和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都想一一分享給你。
為此,我們策劃了「知乎 2018」年度盤點,裝進一整年的精彩。
「知乎 2018」年度盤點已於 12 月 17 日正式開啟,點擊「閱讀原文」 直達「年度 300 問」、「年度影單」、「年度大事記」、「年度 TALK」、「年度數據」等更多精彩盤點,用好奇心重走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