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會用「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一朝金榜題名」這句話來形容為了理想而奮鬥中的學子們,在廬陽經濟開發區金池社區百姓眼裡也有著一位「十年如一日,心繫社區建設,情暖百姓生活」的人。「同心敬業,無愧前輩,求實創新,不負後人」是他十年來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總結出來的話語。
十年的時間,他經歷過各種困難和險阻,從百姓眼中的「你行嗎」到百姓口中的「只服你」。十年的時間,他也獲得過諸多的光環和榮譽,但說到這裡他總是淡然一笑,「組織的信任和百姓的認可,比什麼都重要。我是一名黨員、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鋁廠人的後代,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無怨無悔,把百姓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做,這就是在今年7月21日,剛剛結束不久的廬陽經濟開發區金池社區黨委換屆選舉中,並以高票通過的金池社區黨委書記許小兵說出的肺腑之言。
1986年7月剛從學校畢業的他就被分配到原合肥鋁廠工作,在企業工作期間許小兵先後成為企業團支部書記、團委委員。2004年原合肥鋁廠倒閉,2007年鋁廠生活區(現金池社區)移交廬陽經濟開發區管理,許小兵下崗了,他被組織安排到了金池社區工作,從一名最普通的勞動保障協理員做起,到如今的社區黨委書記。在社區工作的十年時間,他本人先後榮獲合肥市勞動保障先進個人、合肥市維穩先進個人、合肥市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個人、合肥市第三批基層理論宣講專家、廬陽區黨代表等光榮稱號。
政治榮譽疊加的他,從沒有被榮譽衝昏了頭腦,他始終堅守在社區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他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踐行了一名黨員對百姓許下的諾言,他用執著和信念換來了一項項「安徽省第一批基層協商議事示範社區」、「安徽省僑務示範社區」、「安徽省防震減災示範社區」、「合肥市消防安全示範社區」、「合肥市信得過老年學校」、「合肥市黨員志願者先進單位」 、「合肥市第四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等殊榮。
許小兵常常愛和社區年輕的工作者說,幹工作不能只有一顆心,要心懷「恆心、熱心、愛心、細心、誠心」這五顆「心」,這樣的「心」才能與百姓的心緊密連接在一起。
「恆心」換來社區面貌大變樣
如今,當你走在金池社區原鋁廠生活小區內,你會看到一棟棟嶄新的高層居民樓,這裡乾淨整潔,超市、衛生服務中心、菜市場、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等等一應俱全。但是就在10年前這裡除了個別的紅磚瓦牆外,清一色的都是「筒子樓」。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上了年代的筒子樓陰暗潮溼,居民居住面積不大,且公用一個廁所、蚊蟲多,一到梅雨季節,家裡的衣物甚至會發黴。2008年許小兵被組織任命為金池社區組建臨時負責人,上任以來的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啟動原合肥鋁廠職工全額集資建房。
許小兵告訴筆者,解決職工住房問題,可以說是金池社區組建以來百姓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許小兵回憶道,那段時間特別是頭三個月,他從沒有休息過一個雙休日,因為金池社區還沒有正式組建,人員也只有僅僅的5人,其他人還要處理日常的社區工作,作為社區的臨時負責人,這項群眾最關心的工作就落到了他一個人的頭上,每天上門入戶、登記信息,跑規劃、跑建設、跑土地、跑環評,每天都會忙到夜裡11點,有時候甚至就把辦公室當做自己的家。
但是就這樣,一些群眾還表明了自己的擔憂和顧慮,和組織反映,覺得許小兵到底行不行?為了對組織負責,對百姓有交代,許小兵頂住了壓力,經公開、透明、陽光操作,歷經9年時間,分兩批次圓了900戶職工新房夢。但是不為人知的是,也就是在接手這項工作沒多久前,許小兵因身體原因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長期的高強度工作,讓他幾次疼倒在工作崗位。2010年正在籌劃第一批分房時,家人打來電話,告知在醫院的老母親被下達了病危通知書,他含淚交代好愛人,並掛斷了電話,繼續堅持在工作崗位,他用一份「恆心」,讓職工徹底告別了近半個世紀的筒子樓生活。
「熱心」構築黨員志願服務隊
2012年8月,金池社區正式成立,經過廬陽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推薦、居民投票選舉,許小兵正式成為金池社區黨總支負責人(後成立黨委)、社居委主任。然而對於一個原國有企業改制移交後的生活區,擺在許小兵面前的不僅僅是居民關心的集資房,還有多年的小區環境髒亂差的問題。許小兵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許小兵沒有被眼前的「爛攤子」嚇跑,沒有因困難而退縮。相反,愛動腦筋的他,知道社區建設不能僅僅只靠他一人,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
許小兵告訴筆者,社區裡有很多下崗後的黨員,特別是老黨員居多,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堅定了他一定要讓社區重新煥發出原國有企業職工敢闖、敢幹、敢拼、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以無論任何一件社區工作,特別是群眾關心的話題,他總是親力親為,衝在一線,更不會叫苦叫累。
社區剛剛成立,小區沒有物業,髒亂差現象嚴重,許小兵就會利用中午和下午下班時間帶領社區的同志們撿垃圾、幫助居民疏通下水管道。小區化糞池堵塞了,他親自去疏通;大雪造成居民出行難,他總會第一個出現在鏟雪除冰現場。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看在眼裡。
也正式在許小兵這種熱心的精神感染下,很多黨員都加入進來,共同為了社區的環境衛生做貢獻,並在這種精神的感染下,大家都自覺維護愛護社區環境衛生。也正式這一份熱心的精神,從原先的幾十人參與發展到現在的兩百多人參與,社區自發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黨員志願者服務隊,並產生了一批像省勞模王子仲、孔祥雲、市勞模江守道、許陽才、倪小芳等為代表的社區優秀共產黨員。
「愛心」鑄就社區人人有愛
有這樣一句話,經常掛在許小兵的嘴邊:「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我知道在遇到困難而自身無法解決時候的無助感,當你伸手去幫他時,不論能力和大小,對他們來說就等於重新燃起了希望。」許小兵的辦公室在社區服務中心三樓,但是筆者經常去會撲個空,他要麼在一樓服務大廳和工作人員一起接待服務百姓,要麼就在社區居民家中走訪,收集社情民意,盡最大力量為他們排憂解難。
2015年,家住金池社區17歲的葉志晟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學,然而這一家卻沒有高興起來。母親下崗,父親在外打工每月的2800元,是這個家全部的收入,母親因為患病,家庭還背負著6萬元的外債,7000多元一個學期的學費讓這個家庭犯了難。許小兵得知這一消息後,自己掏了500元並代表社居委向小葉捐助了1000元的助學金,還專門安排工作人員上門為其填寫申報金秋助學表格,並通過新聞媒體的力量,幫助小葉走進大學之門。
薛模倫和愛人朱女士原是鋁廠職工,家裡2個女兒,其中一個還是殘疾,下崗後家庭生活十分困難,考慮到這一點,許小兵積極在社區幫助他們找地方經營小賣鋪,並組織開展多次愛心義賣活動,發動社區居民、愛心企業伸出援手,幫助困難家庭。
很多社區下崗職工還想再就業,苦於沒有技能,許小兵就積極與勞動部門對接,在社區免費開辦餐飲、服裝、家政等多項技能培訓班,並積極聯繫轄區企業,安排就近就業。也正式他的這一份「愛心」讓社區充滿了愛。
「細心」點燃社區特色品牌
社區環境好了,如何讓百姓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成了許小兵最為關心的問題。許小兵說,在企業還沒有破產前,有很多職工都有文藝和體育方面的特長,但是改制後,大家都失去了活動的環境和場地。為此,許小兵多年來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並結合社區改造,在原有的老少活動家園基礎上打造了一個1000平米的特色活動室,涵蓋黨員活動室、電腦室、圖書閱覽室、棋牌室、殘疾人康復訓練室、健身房、兒童活動室、桌球、撞球室……全部用於居民學習、休閒及娛樂。於此同時,一個700平米,涵蓋健身、桌球、籃球的籠式戶外廣場的建成,讓居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硬體設施齊全了,居民的文化體育氛圍也充分的調動了起來」,許小兵說。如今社區的書畫培訓班、四點半愛心課堂、二胡、柔力球、太極劍已成為社區特色品牌,一些項目和內容多次參加省、市、區評比,並榮獲獎項。
「從家出門去菜場買菜只要5分鐘,從家出門去籠式廣場晨練只要5分鐘,從家出門去社區衛生服務院檢查只要5分鐘,從家出門到社區服務中心也只要5分鐘。」許小兵告訴筆者,社區建設就是要讓百姓過得舒心、安心、開心,社區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5分鐘社區生活圈。也正式在許小兵的細心下,讓居民的生活感受到了便捷,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誠心」贏得「乾兒子」美譽
說起「乾兒子」這件事,社區很多居民都為許小兵的這一做法點讚不已。這件事還要從2009年說起,家住金池社區的儲天貯
老人(已故),當年83歲了,自幼就從上海來到合肥工作,一生未娶。由於老人身體每況愈下,老人希望終老後能落葉歸根回上海,但是根據老人提供的資料,也只是60年前上海的地址,但是許小兵為了完成老人的心願,他拿著儲老提供的地址,來到上海尋找,但是在上海找了三天也沒有任何頭緒,之後,許小兵通過上海的朋友,終於輾轉聯繫上了老人的侄女。面對許小兵的熱情與經常的照顧,儲老很感動,並認了許小兵為「乾兒子」,並希望終老後由許小兵繼承他的遺產。2013年11月,老人病逝。許小兵親自為老人辦理了企業撫恤金1.3萬元,並分文不少的將「儲老的遺產14.6萬元交給了儲老的侄女」。許小兵說,老人在合肥孤苦伶仃一個人,我能成為他的乾兒子也是一份責任。至於遺產,我不能拿,老人家的每一筆錢、每一件東西交給他的親人,這也是我的心願。
「社區工作永遠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時刻心懷五「心」才能做到「同心敬業,無愧前輩,求實創新,不負後人」許小兵說。(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