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芳源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今天,我們迎來秋分。何謂「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秋分,處於整個秋季的正中間,又是晝夜等長的一天。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平分了晝夜、寒暑與秋天,自然也平分了這無邊秋色。
平分秋色,指雙方不分高下、旗鼓相當。那麼問題來了,一年中秋分與春分相對應,怎麼人們只說「平分秋色」,卻不說「平分春色」呢?
秋分時節,桂子飄香遠
其實,詩詞中也有「平分春色」的說法。如宋代詞人趙長卿說「是平分春色,夢草池塘,暖風簾幕」,明代詩人王縝說「佔斷名園成獨步,平分春色正當時」。清代詞人顧貞觀在描寫春分的詩詞中,也有「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之句。
只不過,「平分秋色」更為著名,流傳更廣。戰國時,楚國宋玉在《楚辭·九辯》中說「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平分四季便與秋有了聯繫。後來,唐代詩人韓愈說「窮秋感平分,新月憐半破」,宋代詩人李樸說「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平分秋色的說法便一直沿用下來。
描寫秋分的詩詞中,還有兩句格外有名,一句是北宋詞人謝逸的「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另一句是清代詞人顧太清的「吹來何處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兩句詩都提到了秋分時盛開的花——桂花。
秋分時節,風清露冷,桂花開得金燦燦、香噴噴。朱淑真誇道「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李清照贊曰「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秋分,古時的「祭月節」
「天光如水,月光如鏡,一片清輝皎潔……」秋分之夜,月色澄明,格外動人,這一天的習俗也與月有關。
古人云:「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因春分與秋分為一年中陽氣與陰氣逐漸旺盛之時,於是古人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習俗。
《禮記》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作為古代祭祀儀典,祭日與祭月在歷代都很受重視。如今,故宮東側的日壇與西側的月壇,就分別是明清兩代祭祀日月的場所。在古代,民間也廣有拜月之俗,我國許多地方遺留的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就是最好的見證。
雖說秋分是最初的「祭月節」,但並非每年的秋分都有圓月,因此,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漸漸被人們調整到了中秋佳節。
別光顧著豎蛋,快來吃秋菜、吃肥蟹、吃湯圓
秋分時晝夜均分,陰陽協調,人們認為這一天最為「平衡」,於是留下比賽「豎蛋」的習俗——將光滑的雞蛋輕輕豎於桌上,能成功豎起者為勝。
平衡,對古人而言,意味著天地交泰,象徵身體健康、生活和諧。在我國嶺南地區,秋分時吃「秋菜」的習俗就與祈求健康有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又名「秋碧蒿」。每逢秋分,人們將採來的「秋菜」與魚片「滾湯」,做成「秋湯」,寓意家宅安寧、家人安康——「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除了「秋菜」,秋分時的美食還有許多——在南京,桂花盛開時烹製的鹽水鴨色味最佳,被稱為「桂花鴨」,是秋分最流行的一道菜品;「秋風起,蟹腳癢」,金秋時節,蟹肥菊黃,品嘗黃多油滿的肥蟹更是一大樂事。
民以食為天,而飲食又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人們於正月十五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可你知道為何秋分時人們也要吃湯圓嗎?原來,此時人們煮湯圓不僅自己吃,還要插在細竹籤上,放在田間地頭給麻雀吃,寓意「粘雀子嘴」——麻雀的嘴被湯圓粘住,還會再來破壞莊稼嗎?
平分秋色:一半憂傷、一半喜悅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秋分時節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此時雷聲漸漸消失,小蟲藏入洞中蟄伏,河湖中的水也在變少,有的地方已經乾涸。這一切都在訴說,歲月的腳步已走過初秋、走向深秋,繼續向著嚴冬走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秋日天氣轉涼,陽氣消減,人們看到萬木蕭條、落葉飄零,難免觸景傷情,感嘆物換星移、韶光易逝,產生傷秋、悲秋之情,就像人們說的那樣——「愁」為心上「秋」。
於是,詩詞裡的秋天,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沉鬱,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傷,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哀愁,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孤獨,亦有「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涼肅殺……
但同時,秋季天高氣爽,涼風習習,秋雲飄逸,秋水如鏡,楓葉似火,稻穀金黃……色彩斑斕的秋景,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於是,詩詞裡的秋天,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豁達,有「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酣暢,有「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的開闊,有「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爽朗,更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豪邁……
而站在秋季中點的秋分,將這幅秋日的絢麗畫卷分為兩半:一半是憂愁與傷感,一半是喜悅與從容。其中蘊含的大美,等待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會。
「秋牛圖」裡,有最美好的祝福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是充滿詩意的時節,也是收穫累累果實的時節。
「秋分無生田,準備動刀鐮。」當前正是秋糧收穫的季節,祖國大地到處是豐收景象。人們忙著搶收、搶曬秋糧,無論是在田野還是在庭院,到處一片金黃。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此時又是華北等地播種冬小麥的時節,在南方,人們則忙著播種水稻。
秋分,吹響了今年豐收的號角,也播種著來年豐收的希望。在這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之際,用一句俗語形容農人的忙碌最為貼切——「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
人們在忙碌之餘,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秋分習俗,如「送秋牛圖」。在古代,人們在秋分這天,會在紅紙或黃紙上印出全年的農曆節氣,以及農夫耕田的圖案,這便是「秋牛圖」。
此圖由能言善唱的人挨家挨戶送至各家,送圖之人會說一些鼓勵秋耕和不違農時的吉祥話,言詞雖脫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這「說秋」之人便被稱為「秋官」。
在古代,牛是從事農耕活動的主要「勞動力」,「送秋牛圖」表達了人們祈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豐收節,一起慶豐收嘍
秋分,我國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古人就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古老的秋分,如今被我們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節日的設立,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提升了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節日,是社會記憶的載體。順應天時、朝耕暮耘、時和歲豐……我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農耕文化。豐收節的設立,能喚起人們逐漸淡化的農耕記憶,匯聚起人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依託,從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慶祝豐收,也須不忘勤儉節約的好傳統。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豐收絕不是浪費的理由。一粒糧從種到收,背後是農人付出的無數心血。敬天惜糧,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豐年不忘飢苦,富歲當思節約」,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只有保持勤儉,才能昌盛興旺。
在今年的豐收節,提倡節約糧食有著特殊的意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廣大農民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正因如此,我們更要珍惜糧食,確保顆粒歸倉,不讓每一滴辛勤的汗水白流。
秋,禾穀熟也。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讓我們一起慶祝豐收、致敬勤勞,珍惜每一粒吸收天地日月精華、飽含農民辛勤汗水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