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教師設計並布置好科學、合理的作業,對鞏固知識學習、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當前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存在一些問題,既影響了作業有效性也影響了教學實效性,應引起重視。
其一,態度不端正,學生「不願做」。有些學生認為思政課不重要,背一背、記一記就可以了,不需要通過作業來鞏固知識。其二,主次分不清,學生「應付做」。高中思政課雖然是高考科目,一些學生卻沒有充分重視,有時選擇應付,很難真正起到作業應有的作用。其三,知識沒學懂,學生「勉強做」。教學時有這種情況: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不一,對同樣難度的作業完成度相差許多。
無論哪種情況,都沒有達到通過作業來實現課標要求、教學目標的目的。因此,提高作業的有效性,讓課堂教學與課後作業形成互補,是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要著重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點、教學條件等設計富有層次感的作業,我們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四步走」進行了嘗試。
第一步,分層分類。首先對學生進行目標分類,充分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然後在設計布置作業時進行分層。如此,根據個體差異增強作業設置的彈性空間,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既不會畏難,也不受束縛,反而更有動力。
第二步,多元多樣。為了避免作業都是單一的「紙面作業」,我們通過多元設計提出多重要求,增強作業的多樣性。比如,在講授人生觀與價值觀時,我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請找一位時代楷模人物,簡述其故事,談談其體現出的價值意義」。這樣,學生可以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或是PPT,或是朗讀,或是情景劇,或是短視頻。作業形式多種多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第三步,互動參與。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從來都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多維度」的,這就要增強作業的互動性、參與感。比如,在講授「偉大的改革開放」時,我們設定了一個情境是「學校要舉辦改革開放主題展覽」,布置的作業是「學生分組合作,提供一個主題展覽的展品進行課堂展示」。在講授本課時,首先由學習小組分享提交的展品,有的是小崗村「紅手印」、有的是歌曲《春天的故事》、有的是黨的中央全會精神……課下按組收集材料、課上分享討論成果,學生通過這種作業方式,加深了對改革開放偉大曆程的認識。
第四步,反饋激勵。作業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過程,對作業要有反饋、對學生要有激勵。我們發現,學生對只批不講的作業容易遺忘;對有講有評的作業記憶更深。這說明,無論是紙面作業還是課堂展示作業,或者是開放性探究作業,教師都不能簡單地給出「對」「錯」符號,而要標註、訂正、解釋、點評等,特別是歡迎學生延伸思考,儘量做到舉一反三、以點帶面。當然,對高質量作業要及時表揚,對欠佳作業也不必過於批評,要以引導、激勵為主。
作業,既是給學生布置的課題,也是教師自己反思教學得失的重要機會。因此,這是一個教與學的「橋梁」,我們應更加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相信,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布置每一次作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就能學有所長、日益精進。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第九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9日第5版
作者:田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