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 | 殲16對比殲20的優勢?臺海需要一款非隱身重型機去「碰瓷」?

2021-03-02 講武堂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剛剛過去的十一併不安靜,全球範圍內都發生了很多事,川普夫婦和女秘書同時得了新冠,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也打的有來有回。

堂主注意到,往年國慶大家都在唱我和我的祖國,今年就變成一條大河波浪寬了,一條大河是唱給什麼人的,大家都懂。

圖:看邊防戰士臉上的凜然殺器,和三哥懟上,有譜。

           圖:豺狼來了有獵槍,這一排95班機,很說明態度了。

戰略忽悠局提示: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問:堂主,我和你一樣對殲-16頗有微詞,但是最近的臺海東海南海,證明了確實需要一種非隱身的重型機去碰瓷。那架空來說,當年決定殲-15上岸一雞兩吃靠譜,還是現在的15、16並存靠譜?

堂主之前說過關於戰爭和非戰爭軍事行為裝備的問題,比如說繞日啊,臺海中線對峙啊,這些都屬於非戰爭軍事行為。這種裝備需求存在不存在?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值得專門花錢嗎?不值得。

軍隊的一切都是為了倆字:打贏,所以需要的裝備是考慮戰爭狀態下能打贏戰爭,經費應該儘量集中到戰爭用裝備上,而非戰爭行為可以靠這些戰爭裝備來湊合實現,或者靠老的戰爭裝備來解決。

        圖:我軍要求始終堅持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這個要求全軍都必須服從,就得體現在包括裝備採購在內的每一件事情上。

像美國,國民警衛隊負責國內防空,實際上根本沒飛機能突防到北美,主要執行的就是非戰爭軍事行為的情況下,那他們就老老實實用三十幾歲的F-15湊合就得了,錢就得省出來搞F-35打仗。轟-6K能繞日繞臺,同時能打仗,那他就是同時兼顧了兩種行為。

         圖:F-4這種老裝備,美軍一直用到2016年才全部退役,第82空中打擊中隊第一分隊的指揮官羅納德·金中校駕駛該機進行了最後一次飛行。

臺海中線對峙這種行為,殲-16是可以,那殲-11B可以嗎?蘇-27可以嗎?實際上雙方都不會開火,也不會打開主要的電子設備,等於就是個機體飛來飛去,蘇-27SK和殲-16沒啥區別,並不存在專門買來碰瓷的需求。

堂主對殲-16本身沒啥不滿,不滿的是這飛機本身很早就開始搞了,在有可參考的原準機的情況下還花了十幾年,等服役的時候殲-20都開始部隊試驗了……而且有些自媒體把這玩意吹得僅次於殲-20,甚至還有吹到比殲-20還重要的,這只能&^%$&^*%*&%&^$&^了。

           圖:裝備是用來打仗的,就現在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西部有限的機場部署不了太多飛機,是派殲-20還是派殲-16更能壓制陣風,有腦子的人都清楚。東邊要威懾臺獨和美軍,壓力只會更大,殲-16能幹點什麼。

          圖:其實F-22也幹值班巡邏的事情,把龍脖透鏡放出來搞大雷達信號、遮蓋住雷達特徵就行。我們殲20現在還不用於繞島,估計是處於真正的戰備值班狀態,畢竟數量還太少。據外媒說,殲20現在東邊、西邊都前沿部署了。真打起來,可能哪邊都只有10來架作為戰區的壓艙石,這怎麼會捨得讓殲20飛行員耗費寶貴的精力去搞繞島。所以堂主還是那句話,殲20趕緊多造,安全形勢是越來越動蕩。

問:堂主,你能比較一下二戰時期蘇德兩軍土兵使用的輕武器——波波沙和Mp40衝鋒鎗的優劣嗎?感覺波波沙71發子彈的彈鼓裝上去,比我們的輕機槍火力還猛,就是射程和精準度不行。

波波沙射速太快不好控制,彈鼓還愛壞,新手用很容易把子彈打光,而且那個木質的槍託在當時是極為奢侈的。

           圖:PPSh41彈鼓容量71發,理論射速900發/分,所以只需要4秒多點就能打光一整個彈鼓,對新手來說就是一扣扳機一愣神的事。

Mp40衝鋒鎗在生產工藝上比波波沙要簡單,至少不用那個大槍託省了很多資源和工時,並且MP40射速相對低,實戰中的有效射程和精度會略好于波波沙,不過也就是50米和100米的區別。

實際上MP40是針對大工業設計的,製造簡單價格低廉的槍械,大量使用衝壓、點焊等工藝。而波波沙則是未必簡單便宜,但是生產門檻比較低,小工廠有車床的概率比有衝壓機高得多,所以小作坊也能製造波波沙,但是機加的話生產成本就上去了。

          圖:MP40及其原型槍MP38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徑手槍彈,32發彈匣供彈,射速600發/分。

到了戰爭相對穩定,不需要靠小廠上量了,蘇聯人也趕緊生產了波波斯衝鋒鎗,就變成了跟MP40、斯登一樣大量衝壓的廉價槍械。

       圖:波波斯PPS-43就是我國54式衝鋒鎗的原型,1943年開始生產,只有103個零件,射速降到650發/分。

那個71發彈鼓看上去很好看,但是實際上意義不大,這種彈鼓實際上就是拉長的彈匣再捲起來,裝填相當困難,故障率也高。美國人20年代芝加哥打字機湯姆森就是同樣的彈鼓設計,但是到二戰湯姆森也換成了彈匣。M3更不用說了,蘇聯人波波斯也放棄了彈鼓。

不過堂主絕不是說波波沙是爛槍,不然德國人也不會把繳獲的波波沙改口徑拿去自己用。

           圖:波波沙的71發彈鼓結構,子彈在裡面繞了兩圈,這種大容量彈鼓壓子彈會把手指壓到破皮的。至於說攜彈量大,多帶兩個彈匣就補上了。

           圖:上甘嶺,志願軍這群天字第一號步兵用波波沙也是用彈匣。

圖:雷鋒標準照,只用彈匣的54式衝鋒鎗。問:堂主,一戰後航母體系逐漸成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航母才是海戰的主角,不管是對海、對地、對空打擊能力航母都完爆戰列艦,拿戰列艦去和航母拼,會在進入艦炮射程前就被艦載機用炸彈和魚雷幹掉,那為什麼各國還大造戰列艦呢?尤其是日本這種本身資源有限,還非要頭鐵去造大和級,日本海軍高層的腦子都有坑嗎?歷史是發展進化的,不能用1941年第11航空艦隊的輝煌戰績來判斷30年代的選擇啊……飛機在30年代初的性能和41年完全是天差地別,除了劍魚好像放到30年代初也不算先進以外。當時的魚雷機飛行速度慢,航程短,艦載搭載數量也小,所以打擊效果達不到後面的水平。          圖:比如說曾經是中國空軍主力的霍克3,最大速度360千米/小時,升限8400米,航程1280千米,總重1.88噸,武器是1挺12.7機槍,可以帶1枚227公斤炸彈。           圖:戰列艦隨著交戰距離拉大,水平裝甲防護日益重要,這正好還可以抵禦飛機威脅。比如義大利維內託級上甲板厚度36毫米+9毫米、2號甲板12毫米、3號甲板100毫米+12毫米,總計169毫米的裝甲,完全可以抵禦227公斤炸彈。而且實際上二戰中航行狀態被飛機擊沉的戰列艦真不多……就算美國那麼強大的航空兵力量,比睿、霧島兩艘是艦隊戰重創被補槍的,伊勢、日向、榛名是45年戰爭結束前被戰略轟炸在軍港搞掉的,扶桑、山城是丟在蘇裡高。也就是大和、比睿是被美國人輪死的,但是30年代誰能想得到這麼巨大的航空兵規模?日本人搞沉POW和反擊,那也是大規模岸基飛機圍攻,還沒空中掩護的結果。歐洲戰場被搞掉的戰列艦,也就是俾斯麥這個手拉機的弱雞了。          圖:日本海軍艦船喪失地點一覽圖,紅色字體是航母與戰列艦,可見一些是在港口完蛋。30年代前期,對魚雷轟炸機的打擊能力是看低一眼的,對當時的砰砰炮之類的高射炮是高看一眼的,而且還有航母的戰鬥機可以保護戰列艦,所以覺得對戰列艦的打擊奏效的可能不大。航母主要任務還是打燈開地圖,所以戰列艦還是得有,總不能沒有DPS嘛。           圖:二戰中後期,戰列艦的防空火力比初期增強了幾倍。日本大和號被美軍386架飛機(戰鬥機180架、轟炸機75架、魚雷機131架)輪番攻擊,整個戰鬥美軍損失10架飛機,其中大和號擊落的只有3架。從這個結果看,人們對高炮的期望實在是太不切實際了。問:堂主,之前看了一次海灣戰爭第一天聯軍空中管制的視頻,為什麼美軍要從本土起飛B-52H攻擊伊拉克,然後再飛回來(繞地球一圈),來回加油那麼多錢不浪費嗎?跑那麼遠就為了扔幾個戰斧,海軍在波斯灣不是也能扔戰斧嗎,是真的缺乏一次性戰區火力投送能力,還是說檢驗部隊全球投放能力這種政大於軍的做法?這個啊,B-52H可不是戰斧,它是ALCM空射巡航飛彈,編號AGM-86,彈體是三角形的,有一定隱身特性,而戰斧是BGM-109,彈體是圓形的。          圖:B-52轟炸機攜帶的AGM-86飛彈,技術指標和戰斧相似。B-52H一次加油大概是150噸左右,算上空中加油300噸左右,可以發射20發ALCM。在海灣戰爭時期最強力的打擊艦艇是裝了MK41的斯普魯恩斯,61發戰斧,打完需要回基地去補充,一個來回就算三五天,那平均一天20發了不起了,其實也就一個架次B-52H的量,但每天燒掉的油可也有上百噸了,而且還得有三百多號人發戰區津貼,這錢可也不老少了。       圖:海灣戰爭時只有提康德羅加巡洋艦和斯普魯恩斯驅逐艦、洛杉磯級核潛艇還有昂貴的戰列艦可以發射戰斧,雖然名義上可以在海上補給,但實際並不這樣做,因為效率太低。武庫艦倒是可以有更高的效率,但是也做不到轟炸機十幾個小時就能轟炸全球任何地區的效能,畢竟船跑得太慢了。         圖:正因為海灣時的尷尬,所以美國海軍95年提出武庫艦計劃,這是一艘只帶飛彈發射管的大號商船,以便最大限度節省費用,一次可發射400多枚戰斧飛彈。當然海灣戰爭總共只打掉13發AGM-86,因為大部分產量是核彈頭版的沒法用,但是也不得不用,不然全美國軍盲議員們都只知道海軍能打巡航飛彈,那空軍的地位擺哪兒放著?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圖:外掛12枚、彈艙內還可以帶8枚AGM-86的B-52。要大規模發射巡航飛彈,本國內最佳方式是飛彈列車,國外最佳方式是大型轟炸機,海軍艦艇都不算高效。當然,海軍驅逐艦、核潛艇的優勢是可以長期前沿部署,不用協調開放領空,是一根方便的大棒,想掄就掄起來。

問:首次踢付費周末版,堂主認為11式戰略步槍這樣的武器,會有全面普及的那天嗎?我認為彈藥消耗太昂貴是最大的阻礙,之前試驗50%的傷亡是榴彈炸的,主要是因為榴彈會爆炸,另外可以炸車,是否可編程不是重點。如果不搞可編程榴彈,就是把彈容量五、六發的半自動榴彈發射器優化一下,作為步兵的主要輸出武器,三人戰鬥小組裡有一支,配兩個步槍兵掩護以及替補,更容易在陸軍普及。         圖:普及昂貴的武器,讓第三世界遊擊隊用不起,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好事情嗎?           圖:妨礙這類步槍裝備的,是其可靠性與重量,而不是什麼價格。實際上不要覺得普通彈藥就多便宜,例如炮彈,用系統內的話說,一發機械全保險引信打出去,一塊綠水鬼就沒了……而按照以前的壓制算法,一公頃壓制是150發122毫米榴彈炮當量,這一發炮彈在80年代就是上千,相當於幾十個人一個月工資了。而一次師進攻需要壓制的是100多公頃,得打掉兩萬多發,這得多少錢了?現在還是更好的彈藥,更安全的引信,比起當時的蘇式半保險引信貴得多,那成本就更高了。          圖:蘇軍摩託化步兵師的壓制能力,15分鐘發射炮彈1.26萬發,壓制排級支撐點14個。現在一發30毫米APDS也得幾千,一部戰車幾百發炮彈就是一套北上廣的起步小兩居了。戰略步槍說再多,其實也是近距離作戰武器,近距離交火不像概略射擊,發射量不大。實際上像一個旅三個營,每個營兩個步兵連18個步兵班,每個班兩隻榴彈發射器,一隻基數12發,加起來才432發。就算跟APDS一樣貴,這麼多智能榴彈也就相當於一兩個步兵戰車的彈藥基數而已,這很多嗎?           圖:可編程榴彈不過是AHEAD炮彈的簡化版,高射炮一次防空作戰發射幾十、上百發炮彈,幾百、上千門小口徑高炮得準備多少炮彈呢?這都沒喊貴,步兵那點錢算什麼。         圖:美國MK310可編程炮彈,這也是為打擊塹壕內目標而設計的,原理與AHEAD炮彈相似。各類制導武器都是看單價貴,但算總帳反而便宜。如果不買先進武器,戰敗賠償才最貴,比如說馬關條約。問:堂主,都說15式適合南方地形,打打T-90、T-72之類夠了。可對方能用T-90、T-72的地方,我們的96、99為什麼上不去呢?1979年越南戰爭時期,我軍大量使用了62式坦克。62就那點薄裝甲,那門85炮,打打T-34/85還湊合,好歹炮彈好,遇到越南的T-55和SU-100就得跪了。當時我們也好幾千中型坦克了,幹嘛不用吶?用不了啊……     圖:62式輕型坦克從58年開始研製,到62年定型服役,戰鬥全重21噸,前裝甲厚35毫米,到1989年停產,總產量約1500。像看二戰電影,經常出現老虎過不了橋之類的情況,這好歹是歐洲基建發達,才是老虎過不了橋。對於熱帶亞熱帶國家,T-55這麼大的坦克過不了橋都是常有的事情,就越南之類的地方,一般便道橋梁能過十幾噸都算過得去了。尤其是現在還有日本這種50噸坦克得必須拆了運的發達國家,南洋地區就更可想而知了。         圖:2007年9月,越南在建大橋坍塌,造成至少60名工人死亡,另外有100人失蹤,這橋梁質量為實不行。我國也有不少,高速公路被重載卡車壓翻也不是一次,一個排4輛主戰坦克就有220多噸,壓翻個橋還不容易。           圖:對越自衛反擊戰中,62式通過浮橋。對越自衛反擊戰共出動6個坦克團500多輛坦克,其中4個團62式,1個團63式,1個團59式。總計戰損609輛次,報廢40餘輛;其中533輛次通過戰場搶修恢復行動能力。59是25輛負傷報廢5輛,略低於平均值。在這種環境下,T-72/90對於防禦方還是湊合的,可以集中在主要道路附近防禦,但是進攻方想拉開正面還要縱深打擊就很難了。就像老虎,進攻的時候突破陣地可以,防禦的時候短距離機動也可以,但是要深入作戰對道路和橋梁就是很大壓力了。           圖:進攻方有時需要迂迴到敵軍側後方攻擊,這時候必須脫離敵人必然會封鎖的主要道路,從小路甚至無路的地方通過,因此需要有較高的地形適應能力。問:堂主,古巴飛彈危機那艘上浮投降的潛艇,後來艇員怎麼樣了?那個投票反對發射核武器的大副結局如何?在那種情況下,上浮是不是最好的選擇?那位大副最後活到1980年,幹到海軍中將,艇員也沒什麼事。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國際上,潛艇在被發現後不上浮視為敵對行為,可以直接擊沉。古巴飛彈危機中,如果蘇聯使用戰術核武器或者美軍擊沉了蘇聯的潛艇,都會導致事態失控。反正當時美國人也沒法登艇或者開第一槍,上浮請示一下是非常理智的選擇。問:要是前面2個螺旋槳能像V-22的一樣能向前偏轉,後面2個螺旋槳向後偏轉後可以推進,這樣是不是能省掉多一套螺旋槳推進器的死重?可以,但是那樣飛控就複雜了,像無人機這麼廉價的東西沒啥必要。           圖:常見的多旋翼無人機,為了簡化結構都是分開布置動力。問:堂堂今天講戰列艦,說德國技術斷代跟不上,太看不起小鬍子了吧,那興登堡是個什麼鬼?您認為俾斯麥的技術落后里哪項最落後、最致命?倒是大鬍子的史達林搞不定是真的。俾斯麥技術上沒啥落後的,他的落後問題在於設計落後,還是活在一戰的環境下,本質是就是相當於一戰中期設計的胡德號戰巡的30年代技術先進版。           圖:俾斯麥號的模型。比如說重點防護與全面防護,3座3聯裝炮塔與4座雙聯裝炮塔,這些就是1910和1930年代先進戰列艦在設計上的區別。問:堂主,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都放棄了核武器,為什麼就烏克蘭倒楣了?烏克蘭在歷史淵源上和俄羅斯的關係就很尷尬,冷戰後和俄羅斯鬧掰被美俄白嫖之後就姥姥不疼舅舅不愛,要不是北約東擴需要烏克蘭當槍去遏制俄羅斯,烏克蘭被俄肢解都是有可能的……白俄羅斯和和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的關係都比較好,三國在彼此的認同程度上比較高,政治外交上走的都很近。而且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都是內陸國,西方國家沒必要拉攏他們在海上圍堵俄羅斯,從地理位置上看,離歐洲中心更近的白俄羅斯和歐美國家明顯更曖昧一點。

圖:歐洲國家對俄國的一貫策略,就是將其隔離在世界主要海洋和航道之外。俄國四面臨海,北面北冰洋沒啥航道,西面波羅的海被牢牢堵死,南面就是烏克蘭與黑海,烏克蘭獨立則俄國不僅無法接觸南面的海洋,還會被從陸地上直接威脅心臟莫斯科。因此烏克蘭對俄國極其重要,拿下烏克蘭就意味著俄國面臨生死危機,所以歐美會爭奪它,而白俄和哈薩克都沒有這個重要性。

問:堂主好,從踢館誕生到現在每期不落,包括付費的。請問有隱晦的提過殲-16打不過蘇-35,包括超視距對抗,說主要是雷達功率不夠,追問又說是發電量不夠。是否有這可能,我記得殲-16機體不怎麼樣,但雷達和航電可是殲-20標準的啊,如果真是如其所說的話,是不是換個發動機調高電量,即使不換雷達,雷達的功率和探測距離也就上去了?堂主從來沒提過殲-16打不過蘇-35啊,從來沒提過,尤其在雷達這種我們的強項上,無論是雷達還是飛彈,蘇-35都不可能比殲-16強,尤其在俄羅斯的電子產品遭到禁運以後。殲16就是那個問題,出來得太晚了。至於買蘇35,反正我們本來就有蘇27體系,有錢買點蘇35,看看俄羅斯三代半的水平,也是划算的。多一種雷達,戰時給敵方的電子戰系統也能多製造一份驚嚇。問:堂主,能不能大概講講韓戰的人民軍,感覺他們是小透明,按說不應該啊確實是小透明,在聯合國軍介入以前,朝韓雙方分別投入兵力13.7萬人和9.8萬人,但是在整個韓戰中,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分別投入兵力135萬和98萬,這完全是兩個數量級的。而且仁川登陸後朝鮮方面直接被圍殲了近7萬部隊,突圍的小部分部隊撤下去休養生息,直到停戰才恢復到26萬的規模。問:爆炸成型彈丸的有效射程多遠?如果比坦克主動防禦系統有效範圍更遠,那是否可以把標槍一類的頂攻反坦克飛彈的錐形裝藥,換成末敏彈的爆炸成型彈丸,遠距離起爆攻頂呢?自鍛破片的射程可以達到自身口徑的1000倍左右,速度1500-2000米/秒,穿甲深度大概是口徑的0.8-0.9倍。           圖:同樣一個藥罩,做成銳角就是破甲射流,做成鈍角就是自鍛破片。自鍛破片的優點是自身的穿甲深度不受到距離和彈藥自旋的影響,因此比較適合反車頂,但是由於自鍛破片本身威力受到口徑的限制,因此其威力也存在瓶頸,可以通過幹擾發射源或者在車頂加反應裝甲的方式防禦,所以單個彈頭對坦克的殺傷概率有限。           圖:自鍛破片的威力也就夠打穿個坦克頂甲,但是坦克車頂也可以鋪爆反裝甲,這一下殺傷概率就低了,還不如老老實實用可以攻頂的串聯戰鬥部。問:印度那麼多有錢的財閥,他們為什麼不大力投資軍事武器的研發呢?以印度的科研技術水平,造出來的東西誰會買?反過來如果印度真有能力在國際軍火市場擠壓幾個大戶的市場份額,別人還會由著印度買裝備買技術?為啥華為是中國企業,而不是印度企業?華為能躋身世界一流,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背後還必須有國家整體的電子工業水平和人才儲備的支撐。          圖:武器研發需要長期大量的砸錢砸技術,並且其中大多數都要有國家的訂單支持才能進行下去,阿瓊和LCA雜合了大量舶來的技術,這都拼湊不明白,造出來的東西印度自己的軍隊捏著鼻子都吃不下去,這個研發能力咋賺錢?再說了,在印度做軍火生意,不花錢賄賂怎麼行?有這冤枉錢幹點石油或者軟體生意它不香嗎?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國:不如買我的殲10C,米格單發隱身機,像殲10還是殲20
    樣子有點奇奇怪怪  其實,早在1986年,米高揚這邊就已經開始了單發隱身米格機的設計。當時的米高揚設計局手上同時在進行著兩個隱身機項目,一個是MFI,目的是研製一款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最終產物就是米格1.44驗證機。另一個則是LMFS,最終產物是米格1.42驗證機。
  • 殲-20比殲-16強不少,為何殲-16要比殲-20產量多得多?
    在我國空軍當中,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就是殲-20隱身戰鬥機。我國的殲-20是世界第三款列裝部隊的隱身戰鬥機,另外兩款分別是美國的額F-22戰機、F-35戰機。
  • 中國又出一款四代機,戰鬥力不輸殲16!是否服役至今仍舊是迷
    殲11D戰鬥機的最初定位是一款非隱身空優重型戰鬥機,研發這型飛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填補我國空軍殲11戰鬥機在空戰方面的不足,屬於一款「4++」級別的制空戰鬥機。由於同時期的殲16戰鬥機研發進展順利,殲11D的研發工作一直處於面臨停止的困境當中,現在殲16已經大範圍的列裝我國的空軍部隊,現在又對殲11D進行研發,這說明了什麼呢?
  • 沈飛目前只剩殲15和殲16還在生產,能夠轉產殲20以提高速度?
    目前這兩家航空企業一個生產重型三代戰鬥機,另一個負責生產中型的殲10系列和隱身的殲20,各司其職,雙方生產的都是空軍和海航的主力機型。對此有網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已經停產殲11系列的沈飛,能否生產殲20以提高這款隱身戰機的生產速度呢?
  • 臺海交鋒!殲16對陣臺灣IDF:幾乎是按到地上摩擦
    而殲-16則算是三代半中最高端的重型戰鬥機型號。這三個型號系列是解放軍的主力殲擊機,派出它們進入臺海屬於正常之舉。解放軍既可以派出高低搭配,也就是用殲-16配合殲-10和殲-11的早期型號,也可以強強結合,出動殲-10和殲-11的後期型號與殲-16配合。據分析,不同型號飛機很可能隸屬不同的作戰單位,這說明這幾次巡航都是多單位的協同作戰。
  • 殲11BG、殲11D、殲15T,中國側衛家族知多少?殲16還有隱身版
    殲16的外形和作戰定位都非常類似俄羅斯蘇30,但性能更接近F15E,但可惜晚出來了10年,在它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已經是隱身戰機的天下了。未來的殲16如何在隱身戰機滿天飛的時代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需要耗費一番腦力。
  • 殲11BG、殲11D、殲15T,國產蘇27知多少?殲16還有隱身版
    殲11BG的雷達罩式灰白色的其實在殲11B研製之初,沈飛就應該強化它的對地對海作戰性能,但不知道是何原因,體型巨大的殲11B依然只是一款純空優戰鬥機,直到殲16的出現,我國才擁有第一型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鬥機。
  • 殲11戰鬥機與殲16戰鬥機有什麼區別?
    當四代機出現時,再吃透蘇系戰機的氣動布局已經沒有必要了,因為即便是魔改蘇系戰機也無法對抗先進的四代機。其實,我國對先進的戰機一直是急缺的,在蘇30MKK的基礎上使用新材料,新航電,新技術製造出來的殲16,也就應運而生了。殲16戰鬥機出現的時間段並不晚,如今重型三代半戰機還是很有必要大量裝備的。畢竟隱身四代機的造價昂貴,空軍上千架戰機也不可能全用四代機吧。
  • 全球首款五代隱身雙座機殲20雙座版誕生了!
    俄羅斯的做法更是決絕,印度拿著大把大把的銀子要俄羅斯搞雙座的T50(現在的蘇57),俄羅斯一開始動心了,後來不被金錢所誘惑拒絕了印度的要求,可見隱身戰鬥機搞雙座似乎成了五代機的禁忌和禁區。普遍的認識是五代機搞雙座會大幅度削弱隱身性能,另外,當代的航電技術已經發展到不需要後座武器操作員的技術高度,隱身機搞雙座是一種沒必要多餘舉動。
  • 戰鬥力僅次於殲-20,海空軍要求迫切,殲-16裝備數量已超100架!
    殲-20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五代機,作為劃時代的象徵,其性能不言而喻,尤其是隱身性能,這也是碾壓其他戰機的最大優勢。目前,我國最強大的戰鬥機就是殲-20,現在它也已經在批量生產服役,那麼為什麼還要大批量生產比它更弱的四代機殲-16呢?
  • 中國需要4.99代殲15?從美國海軍的經驗,看殲15改進方向
    基本上都秉承著五代機打頭,非五代機輔助的模式,以各自軍用戰鬥機部隊頂尖戰力和日常使用性價比的需要。    美國空軍依然是F-22和F-35挑大梁  美國空軍是以F-22+F-35隱身戰鬥機打頭,F-15EX戰鬥機輔助。中國空軍則是以殲-20戰鬥機打頭,殲-16戰鬥機輔助。
  • 殲20 VS F22,隱身戰機的空戰是怎麼打的,殲20這一絕活佔盡優勢
    改變空戰的隱身能力 在現代戰機中,五代隱身戰機仿佛就像一個bug,在各國的作戰體系測試中,它都打出了驚人的戰損比,美國的F-22打三代機是144:0,而中國的殲-20最多的時候創下過108:0的記錄。它們為何會擁有如此強的戰鬥力呢?
  • 殲16單價不比殲20便宜多少,性能遠不及殲20,為什麼還大量服役?
    ▲殲20、殲16同框作為目前我國最先進的五代機,殲20擁有超級科幻的隱身外形,極其現代化的航電系統,其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約0.01平方米,幾乎可以躲避所有的地面防空系統,其雷達探測能力在300公裡以上,即便是對於F22和F35這樣的隱身目標也擁有100公裡以上的感知能力,絕對是世界頂尖的存在。
  • 亞洲最強戰鬥機編隊:殲-20和殲-16玩大象漫步,霸氣沖天!
    幾年前,網絡上有一張著名的照片,3架殲-20超音速隱形戰鬥機與3架殲-16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在空軍某基地跑道上的造型畫面,6架戰機與地勤人員組成了「八一」和「90」的字樣,這是
  • 我國還有一款雪鴞隱身戰機,曾和殲20相互競爭,為何最後卻慘澹收場?
    殲20戰機如今已經是我國的一款明星裝備,甚至如今都已經聚集起了一大批的死忠粉,其關注度也是我國各型新裝備之中排名前列。對於殲20戰鬥機來說,但凡有些什麼風吹草動,往往都能引來軍迷們的熱烈討論。而殲20戰機也的確對得起廣大軍迷們的期待,這是我國第一款隱身戰機,也是世界上第三款五代機,其戰鬥力絲毫不弱於美軍的F22與F35系列戰鬥機,是我國空軍的一大底牌。
  • 殲10殲11到底誰更強?實際情況發人深思
    圖為殲16最近一段時間殲16的上鏡率可豔羨了很多國產三代機,它不僅和殲20一起組成最佳搭檔,同臺獻技,還不斷亮相空軍的各大演習場,鏖戰沙場。自打去年朱日和公開亮相以來,這款國產最先進的三代半戰機就一直吸引著大家的眼球。
  • 印版蘇30和幻影2000,在面對殲20時,勝算有多大?
    蘇-30「側衛C」( Flanker-C),是蘇霍伊航空公司基於蘇-27「側衛」基礎上設計的一款第四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該機的主要對標者為升級後的F-15E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相比蘇-27戰機,蘇-30航電系統與航程都有所提升。
  • 殲20B或有雙座型?後座控制隱身「暗劍」無人僚機,提前邁入6代機
    其實不然,外界猜測殲20B還有一種雙座型號,這或許才是殲20B的最強改進。畢竟按照飛行器的規則,小改動是不可能增加字母尾綴的,必須是性能有較大提高。那麼殲20B雙座型有何特殊呢?一般來說目前不管是中型戰機,還是重型戰機一個駕駛員完全可以應付,依靠手不離杆和衍生屏顯等駕駛設備,飛行、探測和發射都可以一氣呵成。
  • J-11D戰鬥機雖然前途未卜,但支撐了殲11B和殲15的改進
    殲11D在軍迷中人氣頗高,這款由沈飛方面研製的雙發重型三代半戰機算是殲11系列的終極改進型,很多軍迷盼望它能夠正式裝備。殲11D號稱「中國蘇35」,在殲11B的研製成果基礎上,通過換裝以AESA雷達為核心的國產航電系統以及推力更大、性能更先進的太行系列發動機,成為一款以制空作戰為主、兼具多用途能力的三代半戰機,其制空作戰性能超過殲16、蘇35、殲10C,僅次於殲20。
  • 「海飛絲」未來能否上岸與殲20比翼齊飛?
    如果犧牲一定隱身能力採用外掛彈藥,則F-35最多能夠掛載6枚2000磅JDAM,甚至高於現役主力打擊戰鬥機F-15的5枚。換言之,F-22在執行OCA任務或其他需要大量攜帶重磅彈藥的任務時,作戰效能會遠遠低於F-35。而這一問題,自然也會在於F-22有頗多相似之處的殲-20上有所體現。